臨近太醫院,徐一真忐忑心虛。
畢竟他是空降的。但凡空降的,跟“原住民”的關係就好不到哪去。更別說,他無論資曆還是醫術,都遠不能勝任院使一職。
驟然為官的喜悅之後,他便意識到了,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意識越來越清晰,幾乎讓他想辭官。
但他終究辭不了官,隻得在六爺不停地催促下硬著頭皮上了馬車。
馬車停下,他從馬車中出來,迎麵就看到站在門外的三人。
這三人,一個年長的,之前揭皇榜時候見過了,正是院使張長貴。不過現在他成了太醫院院使,張長貴自然貶官了。官場上這種情況,幾乎就是死敵。
但張長貴眼神溫和,似乎並沒有把他當成敵人。倒是他左手邊年輕的,眼神不善,審視的目光中帶著幾分嫌棄,幾分惡意。
“這位是……”
“哦,給徐院士介紹一下,這位是……”張長貴邊說著,邊一把捏住胡院判胳膊,又使勁捏了兩下,生怕胡院判由著性子來。
胡院判看了他一眼,拱拱手:“胡一銓,沒徐院使運氣好,至今還隻是院判。”
張長貴一聽這話氣不打一處來。
平常你胡一銓再看不慣徐一真,看不慣就看不慣了。現在在他麵前還這麽說,豈不是要惡了他?
徐一真畢竟是皇上欽點的太醫院院使,不說能做多久,至少聖眷正隆。這時候惡了他有你的好?
為一時意氣而讓自己置於險地,實在不值當。
雖說他覺得徐一真不會做這種小人行徑,但萬一呢?萬一他看錯了呢?
“若醫術不精,醫德不高,縱有運氣也是無用。”徐一真言語上找補:“我等許多人,即便有著好運還把握不到呢。”
徐一真不以為意。胡一銓這反應在情理之中,他也早有預料。他甚至覺得,太醫院像胡一銓這樣的態度才是主流。
若是人人都放在心上,想著報複,怕是幾年之後也報複不完,順不過氣來。
“胡院判說得沒錯。”徐一真笑說:“我的確運氣很好。”
他是想跟這胡院判搞好關係的,至少不要這麽敵對。
畢竟聖上既然賜了馬車、住宅、婢女小廝,甚至還給了個錦衣衛做馬夫,那必然是要讓他做事的。雖然還不清楚究竟做什麽事,但既然來到這太醫院裏,怕就是跟太醫院有關。
那自然要跟這裏人,尤其是眼前這三位實際領導者處好關係。不說有多大助益,至少關鍵時候不要使絆子。
徐一真這樣想著,臉上笑容便更加和煦。和煦得三人心中都不禁犯嘀咕。
畢竟三人跟徐一真都不熟,稍微熟悉的張長貴,也隻是見了一麵而已。彼此不熟,誰知道他現在一臉和煦是真心還是假意?
不過細細一想,初次見麵,態度和煦總比劍拔弩張要好。張長貴這樣想著,心中擔心放下大半。
胡一銓卻越發看他不順眼。
畢竟,但凡真有本事的,總是有些桀驁的。這話可以反過來看,就是沒本事的,大多身段放得低,未語先笑。
照這麽個標準,這姓徐的縱然不是沒本事,也至少是個名不副實,能上位全靠拍皇帝馬屁。
“那這位是?”徐一真不會讀心,但隻看胡一銓眼神麵容就知道他心中沒憋著什麽好屁,索性不再理會,看向張長貴右手邊一人。
這人跟胡一銓差不多年紀,但都比張長貴小一些,麵無表情,但並不讓人討厭,眼神中也看不出對他的厭惡之類。或者說,根本看不出什麽情緒。
“這位是陳自蒙,”張長貴介紹到這兒,停頓了下:“之前是右院判。”
太醫院中,除了院使之外,其次便是左右院判了。左為尊,“之前”是右院判,自然現在就不是了。不是的原因,自然是因為他。
也就難怪張長貴說到這兒不自覺得停了下。
陳自蒙卻很坦然,抱拳拱手,即非高高在上,也並不屈尊做小,行的是平輩禮:“久仰徐院使大名,幸會。”
依他的年紀,對徐一真行平輩禮,儼然已是抬舉,徐一真連忙迴禮,連道:“不敢。”
一陣寒暄之後,太醫院還存留著許多事情,陳自蒙、胡一銓兩位大人就各自忙碌去了,隻留下張長貴領著徐一真熟悉太醫院業務。
“咱們太醫院,”張長貴領著他從正門而入:“仿前朝所建,分十二科。”
太醫院,感覺應該在皇宮中,應該是類似軍機處似的一溜房子,或者單獨辟出一處院子。實際上完全不是。
太醫院絕不僅僅是一群太醫聚在一起聊天打屁的場所。皇宮中沒這麽大的地方,初入皇宮也並不方便。
太醫院是一處靠近皇宮的三進院子。
一進正門,迎麵是一麵影壁。影壁並沒有圖畫,而是陽刻著許多字。
徐一真還是頭一次見影壁上刻字的,仔細看去,那影壁上刻著的是《大醫精誠》。
大醫精誠是備急千金要方中的一篇文章。網上流傳的“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誌無欲無求”巴拉巴拉,隻是其中的一段而已。
而大醫精誠在中醫的地位,相當於師說在教育界的地位,那都是提綱挈領的著作。但要說以前有多重視,卻也談不上。
但肯定比師說在私塾先生心裏的地位要強得多的。原因也顯而易見,大醫精誠的作者是孫思邈。
而孫思邈,可是皇帝欽封的醫聖。
繞過影壁,便是第一進的院落。這處院落極為幽靜,種著花草,更有一座小亭,亭中有石桌石椅供人休憩。
這看上去不像是太醫院,倒像是某個達官顯貴的府邸。
張長貴卻並不進入院子,而是沿著抄手遊廊走過一個個房間:“這第一進院子,便是太醫院所分的十二科。
“想必徐院使也是知道的,便是大方脈、小方脈、婦人、瘡瘍、針灸、眼科、口齒、咽喉、接骨、傷寒、金鏃、按摩。”
“這第一進院落,便是這十二科醫生學習精進以及考試的地方。”
醫生,跟現在醫院的醫生不同。醫生是太醫院中的最底層。他們看病為輔,學習為主。而醫生的全意,差不多就是從醫的生員的意思。
徐一真聽聞,不由透過門縫看向裏麵。能看到裏麵極為簡陋,完全跟院子是兩個風格,牆上貼著自古至今各類名醫的畫像,然後就是桌椅。
桌不是八仙桌,就是再普通不過的方桌。椅也不是太師椅,是鄉下再普通不過的條凳。
那些年輕的醫生就屁股挨著條凳,胳膊枕著方桌,有的看醫書,有的則跟別人在討論著什麽。
不過,徐一真更好奇一件事,一件這個年代躲不開的事:“為何沒見祝由科。”
畢竟後世所謂的中醫是十三科,祝由赫然在其中。
畢竟他是空降的。但凡空降的,跟“原住民”的關係就好不到哪去。更別說,他無論資曆還是醫術,都遠不能勝任院使一職。
驟然為官的喜悅之後,他便意識到了,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意識越來越清晰,幾乎讓他想辭官。
但他終究辭不了官,隻得在六爺不停地催促下硬著頭皮上了馬車。
馬車停下,他從馬車中出來,迎麵就看到站在門外的三人。
這三人,一個年長的,之前揭皇榜時候見過了,正是院使張長貴。不過現在他成了太醫院院使,張長貴自然貶官了。官場上這種情況,幾乎就是死敵。
但張長貴眼神溫和,似乎並沒有把他當成敵人。倒是他左手邊年輕的,眼神不善,審視的目光中帶著幾分嫌棄,幾分惡意。
“這位是……”
“哦,給徐院士介紹一下,這位是……”張長貴邊說著,邊一把捏住胡院判胳膊,又使勁捏了兩下,生怕胡院判由著性子來。
胡院判看了他一眼,拱拱手:“胡一銓,沒徐院使運氣好,至今還隻是院判。”
張長貴一聽這話氣不打一處來。
平常你胡一銓再看不慣徐一真,看不慣就看不慣了。現在在他麵前還這麽說,豈不是要惡了他?
徐一真畢竟是皇上欽點的太醫院院使,不說能做多久,至少聖眷正隆。這時候惡了他有你的好?
為一時意氣而讓自己置於險地,實在不值當。
雖說他覺得徐一真不會做這種小人行徑,但萬一呢?萬一他看錯了呢?
“若醫術不精,醫德不高,縱有運氣也是無用。”徐一真言語上找補:“我等許多人,即便有著好運還把握不到呢。”
徐一真不以為意。胡一銓這反應在情理之中,他也早有預料。他甚至覺得,太醫院像胡一銓這樣的態度才是主流。
若是人人都放在心上,想著報複,怕是幾年之後也報複不完,順不過氣來。
“胡院判說得沒錯。”徐一真笑說:“我的確運氣很好。”
他是想跟這胡院判搞好關係的,至少不要這麽敵對。
畢竟聖上既然賜了馬車、住宅、婢女小廝,甚至還給了個錦衣衛做馬夫,那必然是要讓他做事的。雖然還不清楚究竟做什麽事,但既然來到這太醫院裏,怕就是跟太醫院有關。
那自然要跟這裏人,尤其是眼前這三位實際領導者處好關係。不說有多大助益,至少關鍵時候不要使絆子。
徐一真這樣想著,臉上笑容便更加和煦。和煦得三人心中都不禁犯嘀咕。
畢竟三人跟徐一真都不熟,稍微熟悉的張長貴,也隻是見了一麵而已。彼此不熟,誰知道他現在一臉和煦是真心還是假意?
不過細細一想,初次見麵,態度和煦總比劍拔弩張要好。張長貴這樣想著,心中擔心放下大半。
胡一銓卻越發看他不順眼。
畢竟,但凡真有本事的,總是有些桀驁的。這話可以反過來看,就是沒本事的,大多身段放得低,未語先笑。
照這麽個標準,這姓徐的縱然不是沒本事,也至少是個名不副實,能上位全靠拍皇帝馬屁。
“那這位是?”徐一真不會讀心,但隻看胡一銓眼神麵容就知道他心中沒憋著什麽好屁,索性不再理會,看向張長貴右手邊一人。
這人跟胡一銓差不多年紀,但都比張長貴小一些,麵無表情,但並不讓人討厭,眼神中也看不出對他的厭惡之類。或者說,根本看不出什麽情緒。
“這位是陳自蒙,”張長貴介紹到這兒,停頓了下:“之前是右院判。”
太醫院中,除了院使之外,其次便是左右院判了。左為尊,“之前”是右院判,自然現在就不是了。不是的原因,自然是因為他。
也就難怪張長貴說到這兒不自覺得停了下。
陳自蒙卻很坦然,抱拳拱手,即非高高在上,也並不屈尊做小,行的是平輩禮:“久仰徐院使大名,幸會。”
依他的年紀,對徐一真行平輩禮,儼然已是抬舉,徐一真連忙迴禮,連道:“不敢。”
一陣寒暄之後,太醫院還存留著許多事情,陳自蒙、胡一銓兩位大人就各自忙碌去了,隻留下張長貴領著徐一真熟悉太醫院業務。
“咱們太醫院,”張長貴領著他從正門而入:“仿前朝所建,分十二科。”
太醫院,感覺應該在皇宮中,應該是類似軍機處似的一溜房子,或者單獨辟出一處院子。實際上完全不是。
太醫院絕不僅僅是一群太醫聚在一起聊天打屁的場所。皇宮中沒這麽大的地方,初入皇宮也並不方便。
太醫院是一處靠近皇宮的三進院子。
一進正門,迎麵是一麵影壁。影壁並沒有圖畫,而是陽刻著許多字。
徐一真還是頭一次見影壁上刻字的,仔細看去,那影壁上刻著的是《大醫精誠》。
大醫精誠是備急千金要方中的一篇文章。網上流傳的“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誌無欲無求”巴拉巴拉,隻是其中的一段而已。
而大醫精誠在中醫的地位,相當於師說在教育界的地位,那都是提綱挈領的著作。但要說以前有多重視,卻也談不上。
但肯定比師說在私塾先生心裏的地位要強得多的。原因也顯而易見,大醫精誠的作者是孫思邈。
而孫思邈,可是皇帝欽封的醫聖。
繞過影壁,便是第一進的院落。這處院落極為幽靜,種著花草,更有一座小亭,亭中有石桌石椅供人休憩。
這看上去不像是太醫院,倒像是某個達官顯貴的府邸。
張長貴卻並不進入院子,而是沿著抄手遊廊走過一個個房間:“這第一進院子,便是太醫院所分的十二科。
“想必徐院使也是知道的,便是大方脈、小方脈、婦人、瘡瘍、針灸、眼科、口齒、咽喉、接骨、傷寒、金鏃、按摩。”
“這第一進院落,便是這十二科醫生學習精進以及考試的地方。”
醫生,跟現在醫院的醫生不同。醫生是太醫院中的最底層。他們看病為輔,學習為主。而醫生的全意,差不多就是從醫的生員的意思。
徐一真聽聞,不由透過門縫看向裏麵。能看到裏麵極為簡陋,完全跟院子是兩個風格,牆上貼著自古至今各類名醫的畫像,然後就是桌椅。
桌不是八仙桌,就是再普通不過的方桌。椅也不是太師椅,是鄉下再普通不過的條凳。
那些年輕的醫生就屁股挨著條凳,胳膊枕著方桌,有的看醫書,有的則跟別人在討論著什麽。
不過,徐一真更好奇一件事,一件這個年代躲不開的事:“為何沒見祝由科。”
畢竟後世所謂的中醫是十三科,祝由赫然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