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軍司的落定,讓朱元璋與朱元啟的心情都極為不錯,隻是讓朱元啟很是納悶的,就是朱元璋的態度。
如今已不比以往,都已經是大明皇帝的朱元璋,不可能對這些道理不明白才是。
朱元璋看著有些想不通的朱元啟,隨後才開始解釋。
“弟,那些道理,咱都懂,對於別人,咱肯定不會這樣做,但咱們不一樣。
這皇位,隻有一個,咱沒有辦法,弟你暗中做了那麽多,咱都知道。
咱也看過不少書,從秦開始,到現在,咱發現,正是沒有沒有戰爭的時期,越是容易出現昏君,使得國力衰弱,連續幾代如此,一朝也基本是在滅亡的邊緣了。
咱們兄弟之間,在咱看來,更應該將這樣的情誼傳遞下去,並立下規矩,咱們兄弟的子嗣,不能反目,不然,不許入陵。
咱也知道,那時候咱們都不在了,也管不了他們,但即便他們反目,這天下,也依舊是大明的天下,變不了。
況且子嗣若不昏庸,也不會出現那樣的事。
咱知道你想要把規矩定下來,就像義兒輔佐標兒一般,你的子嗣皆為臣。
到你有沒有想過,若是咱們的子嗣真有那個想法,也逃不掉那個結果。
我們現在做的,加上標兒與義兒接下去的傳遞,未必會有那麽差,而且他們還可以彼此監督,彼此奮進。
畢竟,誰若是差了,就會產生出危機之感,也算是彼此的一種進步。
咱這個想法或許有些天真了,但咱還是想試一試,起碼在標兒與義兒身上,還是很成功的不是嗎?”
朱元啟聽後,一時無言,朱元璋想的,就像他自己說的一般,很天真。
親兄弟之間,都會有間隙產生,更何況堂兄弟?
他與朱元璋之間的情誼,除了是血親,兩人重情,還有那段貧苦,相依為命的苟活,以及一起打拚的經曆在裏麵。
在朱元璋這一朝,他朱元啟的權勢,確實極大,就像劉基說的,他朱元啟有顛覆大明,再建大明的能力,但他不會去做,不代表以後他的子嗣,不會去做。
而且有他這一脈在朱元璋一脈麵前,更是猶如如鯁在喉一般。
朱標與朱義雖然能像他們一樣,是因為他們這些大人極力促成的,朱元啟敢肯定,這種默認的模式一旦執行,以後肯定是要出問題的。
因為除了人性本自私外,還有外麵人挑唆,挑撥離間,必然會被影響。
至於朱元璋為什麽要這樣做,在朱元啟看來,更多的是對他的彌補。
過了一會,朱元啟才緩緩開口。
“哥,我知道你心中的想法,但是這個想法,就像哥你自己說的一樣,太天真的一些。
哥你先別急眼,聽我說完,我知道你心中的愧疚,但這個事,止於標兒與義兒就可,以後,該怎麽樣就怎麽樣。
若是子嗣爭氣,自然不會差,而且,我還打算著,隻要是皇族子嗣,都必須要進行曆練。
我們兄弟好不容易一統天下,建立大明,不能讓他們隨便謔謔,而且子嗣有能力,也不容易被底下的人所蒙騙。
隻有這樣,曆代君主,都不會是深宮中長大,不諳世事的人,軍中以及民生的曆練,必不可少,讓他們能夠知軍事,曉民生。
哪怕是不能成為君主的那些人,無論是做什麽,起碼不會成為一個隻知吃喝的廢物。
至於所立的太子,因為這一切,隻會想辦法去變得更加優秀,不然,自己恐怕就會坐立不安了。
而且以後的子嗣,總不能依靠府庫一直給他們發放例銀吧,若是這樣,他們就是大明的蛀蟲。
隻要他們有本事,就能夠闖出一番事業來。
更何況,我還要在有生之年,給大明打下諾大的疆域,許多地方,可能很多人看不上,到時就讓他們去,我朱家的人,就應該是不斷進取,開拓的。
未來無論局勢怎麽變化,起碼我朱家的人,依舊是掌權人!”
在朱元啟心中,也是這樣想的,他很清楚,在這些儒家學子眼中,他心中所想的地方,就是蠻夷之地,他們看不上。
但朱元啟深知其中掩藏的富裕,到時就如同分封一般,大義依舊為大明,經過若幹年,終將會成為大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這也是朱元啟的野望,他不知道自己有生之年能不能完成,但他知道,這必須要去做。
即便他不能完成,那就讓朱標以及朱義去完成,若是他們還完不成,那就讓分封出去的子嗣去完成。
在開疆擴土這塊,漢人,始終是占據優勢的,唯一局限他們的,無非就是思想的打開。
朱元璋聽後,看著豪情萬丈的朱元啟,一時間,竟是有些失神。
對於後代的安排,他更傾向於就是讓他們能夠無憂的生活,因為他與朱元啟,就是過夠了那種苦日子,如今他們大業已成,身為自己的孩子,享受難道不是理所應當?
除了朱標他會嚴格要求,對於其他人,隻要不魚肉百姓,不禍亂大明,就沒有其他的了。
至於他的後代與朱元啟的後代,他所說的,確實有彌補朱元啟的想法在裏麵,他也知道沒有一同經曆的感情,並沒有那麽牢固,更多的,或許是爭權奪利。
然而朱標與朱義的相處,卻是讓朱元璋看到了這方麵的希望,才會滋生出這個想法來。
朱元啟說的,他一時間也是找不出話語來反駁,而且在朱元璋心中,他更是隱約的有些讚同。
至於對其他子嗣的安排,尤其軍中以及民間的曆練,朱元璋也是格外認同,對於朱標與朱義,他就是有這樣一個打算。
作為一個窮苦百姓出身的朱元璋,深知隻有去到最最下麵,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不易與艱難,隻有充分了解,對以後施以仁政才會更加精確,也不會那麽容易的就被下麵的人所欺騙。
至於擴大疆域這塊,朱元璋也沒有太多想法,他也是第一次做皇帝,而且還剛開始,沒有人教他該怎麽做,他本意就是照著前元的疆域去攻取。
而朱元啟有這個想法,他心中是無比讚同的,隻要大明發展起來,在朱元璋看來,朱元啟想怎麽打就怎麽打。
朱元璋突然發現,朱元啟在擴大疆域這個事情上,朱元啟已經與他說過很多次了,哪怕在他們還在郭子興帳下之時,朱元啟就與他說過。
朱元璋一直以為,這是朱元啟找的托辭,讓他沒有那麽愧疚,現在看來,朱元啟是真的把這個當做自己的誌向來實現。
尤其是朱元啟所說的有生之年,更是讓朱元璋有些愧疚,自責自己沒有想到這些細小的事,而是自認為的在彌補對朱元啟的愧疚。
朱元璋想了許多,漸漸有些明悟,朱元啟如此為大明的以後盡心盡力,而他看似在彌補,實際卻是在破壞規矩,在營造一個很不好的氛圍。
這對於以後,將會很不利,畢竟他們現在所做的,都將會是子嗣的榜樣。
而對於朱元啟,他本來就是全力支持,他做與不做,也沒有什麽意義。
而他現在要做的,就是形成規矩,並且執行下去,對朱元啟,始終如同之前一般,這不僅有利於將來,也是朱元啟心中所想,更是他一直難做的地方,如今都可以解決。
朱元啟在一旁靜靜的等著,沒有敦促,他知道,他說的這些,都需要朱元璋自己去想。
隻有朱元璋能夠想清楚,對以後,才能有所幫助。
權力腐蝕人的心智,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像朱元璋與他一樣,加上周邊隨時都有可能會遇到那些打著為伱著想的別有用心的人,一個勁的在一旁唆使著,更難堅守本心。
古代的小孩有多早熟,看看朱標與朱義就知道了,這兩個小家夥即便放到千年之後,都是妖孽級別的存在。
雖然這樣的情況很少,除了他們也出現過別的妖孽,但大多數,都是相對平凡的,在身邊之人的不斷誘導之下,難保不會生出一些別樣的心思。
至於定下家規,有遵守的,必然也會有不遵守的,朱元璋說的那些,在未來,很容易引起禍事,朱元啟才不得不將這些事挑明。
對於未來,他已經是有了一些想法,隻能等朱元璋逐步消化,他才逐步開始講後麵的事。
過了半響,朱元璋才緩緩迴過神來,看向朱元啟,目光既有堅定,也有複雜。
“弟,你說的這些,咱心裏都清楚,也想明白了,這塊,是咱看得沒有你透徹。
這皇位,隻有一人可做,咱們之間能做到,標兒與義兒也能做到,不代表後麵的那些小家夥,能做到。
咱說的,也確實是在為以後埋下隱患,說不得咱們的後人,那些小家夥們會反目成仇,畢竟除了他們自身,他們周邊的人,或許都會有不少別有用心的人。
即便是咋們,不也是有劉基這樣的人嗎?
有一人存在,說明暗中還會有其他人掩藏著,沒有冒出頭來,咱們不可不防。
這事,咱聽你的,就止於標兒與義兒他們吧。
至於在軍中以及民間曆練一事,咱也認為非常有必要,長久的身居宮中,他們恐怕會忘了怎麽打仗,百姓是怎麽生活的了。
尤其是不清楚其中的過程,受人蒙蔽了,恐怕還不自知。
至於其他子嗣,弟,這個問題咱們過後在商議一番,咱覺著就那麽讓他們自食其力,還是有些不妥當。
最後弟你說的你的誌向,這點,咱支持你,隻要弟你想,咱全力支持!
隻要大明發展起來,有了實力,要對誰出兵,弟你盡管去做!
咱們完不成的,就讓標兒與義兒他們接著去做,咱就不信,還不能完成弟你的誌向!”
聽完朱元璋說的話,朱元啟既是高興,又有些無奈。
高興的是,朱元璋能想清楚這些,對大明來說,再好不過,畢竟那個位置隻有一個人可以坐,不能讓太多人,滋生出野心來。
無奈的就是朱元璋最後的話,那些話無論怎麽聽,朱元啟都是覺著因為這是他的誌向,朱元璋才全力支持的。
似乎朱元璋完全就沒有想,為什麽要打下諾大的疆域,為什麽要出兵打仗,一切,隻是因為他是朱元啟,是他想要去做的。
朱元璋這份無條件的信任,朱元啟心中還是很感動的,古往今來,有多少兄長能夠做到朱元璋這樣的?
他是真不怕朱元啟帶著大軍在外麵會反了一樣,即便後麵會有宣軍司,但以他朱元啟的威望,這宣軍司也發揮不出什麽作用。
朱元啟為什麽想要打下這麽大的疆域?是因為他清楚,外麵很多地方,隱藏著豐厚的資源,以及對未來的改變。
現在朱元璋既然不明白,朱元啟也不準備說,畢竟這個問題,他也沒法解釋,反正隻要目的達到了就可以。
朱元啟聽後也是笑了,朱元璋看著朱元啟笑了,同樣跟著笑了起來,兩人對飲一杯茶,朱元啟才出聲。
“哥,想清楚就好,我們現在已經不像之前了,我們得為大明的百姓以及未來著想才是。
哥你作為開國皇帝,我作為你的弟,就該為後人做出榜樣來。
其實在我的心中,像標兒與義兒,他們後麵的弟弟,都應該去到地方上,一同建設大明。
但我知道,等他們懂事了,肯定會有人不甘心啊,加上一些別有用心之人的挑撥,很可能去做出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來。
我想著以後不是會打出諾大的疆域嘛,到時候給他們配一些人手,直接去就好了。
那些地方,要是真安排官員去,還不一定有人願意去,在他們眼中,這恐怕跟流放,也沒什麽區別了。
不如就讓我們的子嗣去,讓他們去治理,若是有野心,有能力,可以再次開疆擴土。
想當初我們兄弟,可是什麽都沒有,結果打出這麽大片疆土,他們也可以去做啊。
那麽多地方,與其讓那些隨時有可能咬我大明一口的人管著,不如讓我們子嗣去,這樣還有效避免了兄弟之間自相殘殺。
等這樣一代一代傳下去,若幹年之後,諾大的疆域,將盡皆是我大明疆域。
那時或許真能做到: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在!”
朱元啟說到最後,心中也很是渴望,隻要統治的時間足夠,讓外麵的人對大明產生歸屬,即便將來大明被替代,但這些疆域,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那麽多豐富的資源,即便現在用不著,但朱元啟可是知道,以後肯定能用得著的。
而大明,到那時,也將徹底成為世界的中心。
如今已不比以往,都已經是大明皇帝的朱元璋,不可能對這些道理不明白才是。
朱元璋看著有些想不通的朱元啟,隨後才開始解釋。
“弟,那些道理,咱都懂,對於別人,咱肯定不會這樣做,但咱們不一樣。
這皇位,隻有一個,咱沒有辦法,弟你暗中做了那麽多,咱都知道。
咱也看過不少書,從秦開始,到現在,咱發現,正是沒有沒有戰爭的時期,越是容易出現昏君,使得國力衰弱,連續幾代如此,一朝也基本是在滅亡的邊緣了。
咱們兄弟之間,在咱看來,更應該將這樣的情誼傳遞下去,並立下規矩,咱們兄弟的子嗣,不能反目,不然,不許入陵。
咱也知道,那時候咱們都不在了,也管不了他們,但即便他們反目,這天下,也依舊是大明的天下,變不了。
況且子嗣若不昏庸,也不會出現那樣的事。
咱知道你想要把規矩定下來,就像義兒輔佐標兒一般,你的子嗣皆為臣。
到你有沒有想過,若是咱們的子嗣真有那個想法,也逃不掉那個結果。
我們現在做的,加上標兒與義兒接下去的傳遞,未必會有那麽差,而且他們還可以彼此監督,彼此奮進。
畢竟,誰若是差了,就會產生出危機之感,也算是彼此的一種進步。
咱這個想法或許有些天真了,但咱還是想試一試,起碼在標兒與義兒身上,還是很成功的不是嗎?”
朱元啟聽後,一時無言,朱元璋想的,就像他自己說的一般,很天真。
親兄弟之間,都會有間隙產生,更何況堂兄弟?
他與朱元璋之間的情誼,除了是血親,兩人重情,還有那段貧苦,相依為命的苟活,以及一起打拚的經曆在裏麵。
在朱元璋這一朝,他朱元啟的權勢,確實極大,就像劉基說的,他朱元啟有顛覆大明,再建大明的能力,但他不會去做,不代表以後他的子嗣,不會去做。
而且有他這一脈在朱元璋一脈麵前,更是猶如如鯁在喉一般。
朱標與朱義雖然能像他們一樣,是因為他們這些大人極力促成的,朱元啟敢肯定,這種默認的模式一旦執行,以後肯定是要出問題的。
因為除了人性本自私外,還有外麵人挑唆,挑撥離間,必然會被影響。
至於朱元璋為什麽要這樣做,在朱元啟看來,更多的是對他的彌補。
過了一會,朱元啟才緩緩開口。
“哥,我知道你心中的想法,但是這個想法,就像哥你自己說的一樣,太天真的一些。
哥你先別急眼,聽我說完,我知道你心中的愧疚,但這個事,止於標兒與義兒就可,以後,該怎麽樣就怎麽樣。
若是子嗣爭氣,自然不會差,而且,我還打算著,隻要是皇族子嗣,都必須要進行曆練。
我們兄弟好不容易一統天下,建立大明,不能讓他們隨便謔謔,而且子嗣有能力,也不容易被底下的人所蒙騙。
隻有這樣,曆代君主,都不會是深宮中長大,不諳世事的人,軍中以及民生的曆練,必不可少,讓他們能夠知軍事,曉民生。
哪怕是不能成為君主的那些人,無論是做什麽,起碼不會成為一個隻知吃喝的廢物。
至於所立的太子,因為這一切,隻會想辦法去變得更加優秀,不然,自己恐怕就會坐立不安了。
而且以後的子嗣,總不能依靠府庫一直給他們發放例銀吧,若是這樣,他們就是大明的蛀蟲。
隻要他們有本事,就能夠闖出一番事業來。
更何況,我還要在有生之年,給大明打下諾大的疆域,許多地方,可能很多人看不上,到時就讓他們去,我朱家的人,就應該是不斷進取,開拓的。
未來無論局勢怎麽變化,起碼我朱家的人,依舊是掌權人!”
在朱元啟心中,也是這樣想的,他很清楚,在這些儒家學子眼中,他心中所想的地方,就是蠻夷之地,他們看不上。
但朱元啟深知其中掩藏的富裕,到時就如同分封一般,大義依舊為大明,經過若幹年,終將會成為大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這也是朱元啟的野望,他不知道自己有生之年能不能完成,但他知道,這必須要去做。
即便他不能完成,那就讓朱標以及朱義去完成,若是他們還完不成,那就讓分封出去的子嗣去完成。
在開疆擴土這塊,漢人,始終是占據優勢的,唯一局限他們的,無非就是思想的打開。
朱元璋聽後,看著豪情萬丈的朱元啟,一時間,竟是有些失神。
對於後代的安排,他更傾向於就是讓他們能夠無憂的生活,因為他與朱元啟,就是過夠了那種苦日子,如今他們大業已成,身為自己的孩子,享受難道不是理所應當?
除了朱標他會嚴格要求,對於其他人,隻要不魚肉百姓,不禍亂大明,就沒有其他的了。
至於他的後代與朱元啟的後代,他所說的,確實有彌補朱元啟的想法在裏麵,他也知道沒有一同經曆的感情,並沒有那麽牢固,更多的,或許是爭權奪利。
然而朱標與朱義的相處,卻是讓朱元璋看到了這方麵的希望,才會滋生出這個想法來。
朱元啟說的,他一時間也是找不出話語來反駁,而且在朱元璋心中,他更是隱約的有些讚同。
至於對其他子嗣的安排,尤其軍中以及民間的曆練,朱元璋也是格外認同,對於朱標與朱義,他就是有這樣一個打算。
作為一個窮苦百姓出身的朱元璋,深知隻有去到最最下麵,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不易與艱難,隻有充分了解,對以後施以仁政才會更加精確,也不會那麽容易的就被下麵的人所欺騙。
至於擴大疆域這塊,朱元璋也沒有太多想法,他也是第一次做皇帝,而且還剛開始,沒有人教他該怎麽做,他本意就是照著前元的疆域去攻取。
而朱元啟有這個想法,他心中是無比讚同的,隻要大明發展起來,在朱元璋看來,朱元啟想怎麽打就怎麽打。
朱元璋突然發現,朱元啟在擴大疆域這個事情上,朱元啟已經與他說過很多次了,哪怕在他們還在郭子興帳下之時,朱元啟就與他說過。
朱元璋一直以為,這是朱元啟找的托辭,讓他沒有那麽愧疚,現在看來,朱元啟是真的把這個當做自己的誌向來實現。
尤其是朱元啟所說的有生之年,更是讓朱元璋有些愧疚,自責自己沒有想到這些細小的事,而是自認為的在彌補對朱元啟的愧疚。
朱元璋想了許多,漸漸有些明悟,朱元啟如此為大明的以後盡心盡力,而他看似在彌補,實際卻是在破壞規矩,在營造一個很不好的氛圍。
這對於以後,將會很不利,畢竟他們現在所做的,都將會是子嗣的榜樣。
而對於朱元啟,他本來就是全力支持,他做與不做,也沒有什麽意義。
而他現在要做的,就是形成規矩,並且執行下去,對朱元啟,始終如同之前一般,這不僅有利於將來,也是朱元啟心中所想,更是他一直難做的地方,如今都可以解決。
朱元啟在一旁靜靜的等著,沒有敦促,他知道,他說的這些,都需要朱元璋自己去想。
隻有朱元璋能夠想清楚,對以後,才能有所幫助。
權力腐蝕人的心智,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像朱元璋與他一樣,加上周邊隨時都有可能會遇到那些打著為伱著想的別有用心的人,一個勁的在一旁唆使著,更難堅守本心。
古代的小孩有多早熟,看看朱標與朱義就知道了,這兩個小家夥即便放到千年之後,都是妖孽級別的存在。
雖然這樣的情況很少,除了他們也出現過別的妖孽,但大多數,都是相對平凡的,在身邊之人的不斷誘導之下,難保不會生出一些別樣的心思。
至於定下家規,有遵守的,必然也會有不遵守的,朱元璋說的那些,在未來,很容易引起禍事,朱元啟才不得不將這些事挑明。
對於未來,他已經是有了一些想法,隻能等朱元璋逐步消化,他才逐步開始講後麵的事。
過了半響,朱元璋才緩緩迴過神來,看向朱元啟,目光既有堅定,也有複雜。
“弟,你說的這些,咱心裏都清楚,也想明白了,這塊,是咱看得沒有你透徹。
這皇位,隻有一人可做,咱們之間能做到,標兒與義兒也能做到,不代表後麵的那些小家夥,能做到。
咱說的,也確實是在為以後埋下隱患,說不得咱們的後人,那些小家夥們會反目成仇,畢竟除了他們自身,他們周邊的人,或許都會有不少別有用心的人。
即便是咋們,不也是有劉基這樣的人嗎?
有一人存在,說明暗中還會有其他人掩藏著,沒有冒出頭來,咱們不可不防。
這事,咱聽你的,就止於標兒與義兒他們吧。
至於在軍中以及民間曆練一事,咱也認為非常有必要,長久的身居宮中,他們恐怕會忘了怎麽打仗,百姓是怎麽生活的了。
尤其是不清楚其中的過程,受人蒙蔽了,恐怕還不自知。
至於其他子嗣,弟,這個問題咱們過後在商議一番,咱覺著就那麽讓他們自食其力,還是有些不妥當。
最後弟你說的你的誌向,這點,咱支持你,隻要弟你想,咱全力支持!
隻要大明發展起來,有了實力,要對誰出兵,弟你盡管去做!
咱們完不成的,就讓標兒與義兒他們接著去做,咱就不信,還不能完成弟你的誌向!”
聽完朱元璋說的話,朱元啟既是高興,又有些無奈。
高興的是,朱元璋能想清楚這些,對大明來說,再好不過,畢竟那個位置隻有一個人可以坐,不能讓太多人,滋生出野心來。
無奈的就是朱元璋最後的話,那些話無論怎麽聽,朱元啟都是覺著因為這是他的誌向,朱元璋才全力支持的。
似乎朱元璋完全就沒有想,為什麽要打下諾大的疆域,為什麽要出兵打仗,一切,隻是因為他是朱元啟,是他想要去做的。
朱元璋這份無條件的信任,朱元啟心中還是很感動的,古往今來,有多少兄長能夠做到朱元璋這樣的?
他是真不怕朱元啟帶著大軍在外麵會反了一樣,即便後麵會有宣軍司,但以他朱元啟的威望,這宣軍司也發揮不出什麽作用。
朱元啟為什麽想要打下這麽大的疆域?是因為他清楚,外麵很多地方,隱藏著豐厚的資源,以及對未來的改變。
現在朱元璋既然不明白,朱元啟也不準備說,畢竟這個問題,他也沒法解釋,反正隻要目的達到了就可以。
朱元啟聽後也是笑了,朱元璋看著朱元啟笑了,同樣跟著笑了起來,兩人對飲一杯茶,朱元啟才出聲。
“哥,想清楚就好,我們現在已經不像之前了,我們得為大明的百姓以及未來著想才是。
哥你作為開國皇帝,我作為你的弟,就該為後人做出榜樣來。
其實在我的心中,像標兒與義兒,他們後麵的弟弟,都應該去到地方上,一同建設大明。
但我知道,等他們懂事了,肯定會有人不甘心啊,加上一些別有用心之人的挑撥,很可能去做出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來。
我想著以後不是會打出諾大的疆域嘛,到時候給他們配一些人手,直接去就好了。
那些地方,要是真安排官員去,還不一定有人願意去,在他們眼中,這恐怕跟流放,也沒什麽區別了。
不如就讓我們的子嗣去,讓他們去治理,若是有野心,有能力,可以再次開疆擴土。
想當初我們兄弟,可是什麽都沒有,結果打出這麽大片疆土,他們也可以去做啊。
那麽多地方,與其讓那些隨時有可能咬我大明一口的人管著,不如讓我們子嗣去,這樣還有效避免了兄弟之間自相殘殺。
等這樣一代一代傳下去,若幹年之後,諾大的疆域,將盡皆是我大明疆域。
那時或許真能做到: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在!”
朱元啟說到最後,心中也很是渴望,隻要統治的時間足夠,讓外麵的人對大明產生歸屬,即便將來大明被替代,但這些疆域,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那麽多豐富的資源,即便現在用不著,但朱元啟可是知道,以後肯定能用得著的。
而大明,到那時,也將徹底成為世界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