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做lcd產業,可沒有那麽簡單,不是隻搞一個實驗室就可以的。


    lcd產業的背後同樣是一條巨大的產業鏈:包括液晶材料、玻璃基板、偏光片、濾光片、光學薄膜,驅動ic、背光源等,全部需要打通有量產能力,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


    而且tft-lcd產業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行業的內卷會非常的激烈,是非常典型的規模競爭行業。


    第一代的麵板尺寸還隻有300mm x 400mm,麵積差不多就是一個小櫈子大小。


    但到了7代線,就放大到了1800 mm x 2150mm,麵積放大了30多倍,麵積差不多就有一張小型的會議桌大小。


    陳兵重生前,10.5代、11代生產線已經成為了主流,麵板尺寸達到了2940mm x 3370mm,麵積已經比得上一間小屋子了。


    tft-lcd的生產線,每升級一代,麵板尺寸就會放大不少,尺寸的放大代表生產效率的大幅提升,也代表的著產能的快速放大。


    而這種產能和生產效率的不斷放大背後,就是需要不斷加大的投資額。


    第一代tft-lcd生產的投資成本,也就是幾千萬美金;到了4.5代線,投資成本就提升到5-6億美金;6代線突破了20億美金,而到了10.5代、11代生產線投資額更需要50-60億美金。


    能夠支撐行業投資額不斷放大的,自然是持續增長的市場需求,tft-lcd的應用,從最早的筆記本電腦屏幕、到電腦平板顯示器、到液晶電視,再到手機屏幕,經曆了三十年的持續高速增長。


    到了陳兵重生迴來之時,tft-lcd的市場規模已經超過了1000億美元,而且tft-lcd市場高速增長的同時,還帶動了led、oled等其他顯示技術的同步增長。


    陳兵下決心要自己來搞lcd產業,與霓虹展開正麵競爭,自然不會隻是與東芝、nec鬥氣那麽簡單。


    lcd這種產業規模在整個電子行業中,都是十分突出的。是能夠帶動內地電子產業發展的重要支點。


    而且,lcd雖然技術上是源自燈塔,但在燈塔從沒有產業化過,幾乎沒有燈塔企業在這個領域大規模進行投資。內地發展lcd產業與燈塔完全不構成直接的競爭關係。


    曆史上,lcd產業80年代在霓虹起步,90年代在霓虹發展演變成熟,也開始吸引了宇宙半島和對岸陸續加入競爭,而內地卻是到了新世紀之後才開始展開追趕。


    但內地lcd產業真正形成規模已經是很晚的事情了。在內地lcd產業沒有成熟起來之前,不僅被霓虹、宇宙半島、對岸賺取了大量的利潤,還幾次受到他們的打壓。


    這一世,陳兵重生迴來,自然是要改變這段曆史。這也是為什麽,英豪在第一次向rca進行技術采購時,就選擇tn-lcd的原因。


    過去兩年,英豪的lcd工廠,在英豪的體係內,存在感一直不強,似乎隻是英豪的邊緣業務,與它相似的還有電視機業務。


    但隻有陳兵自己知道,lcd一定是英豪長期要發展的核心業務之一,隻不過還沒有到達爆發的時點罷了。


    過去兩年,陳兵從來沒有從lcd工廠抽走一分利潤,而且還在對lcd的技術研發不斷增加投資,就是在進行持續的前期技術積累,夯實基礎。


    而接下來的幾年,雖然lcd仍然沒有那麽快的進入產業爆發周期,但其實在重要的應用領域,卻很快就要開始導入了。


    稍微了解一點電子產業發展史的人都知道,lcd的第一個重要的大規模應用領域,就是筆記本電腦,接著就是顯示器與液晶電視。


    這都是英豪已經在深入布局的領域,英豪經過三年多的發展,已經成為了pc產業的第二大製造商,也已經為lcd的應用準備了巨大的潛在市場。


    lcd的市場爆發,是90年代的事情,未來的五、六年還隻是技術的醞釀期,陳兵也不會去揠苗助長,隻會在這個階段繼續猥瑣發育,積累技術底蘊。


    整個80年代,全球電子產業發展的核心脈絡,是計算機的快速普及,和計算機上下遊產業的規模不斷增長。


    但其實到了1984年這個時間點,pc的架構已經基本完整了,未來pc硬件產業的技術發展方向,無外乎是兩個。


    一個是跟隨cpu的升級腳步,提升pc的係統能力;另一個是pc的各種部件,分化出來,逐漸成為標準化的產品,完成產業分工。


    英豪在pc領域的技術布局已經徹底完成了,幾乎所有的pc部件,英豪都形成了生產能力,也做好了將這些部件生產業務,拆分出去,讓它們各自發展的準備。


    至於cpu,是陳兵在戰略上有意放棄的領域,陳兵不會去碰觸pc行業的cpu,但卻已經與intel形成了密切的合作關係,在圍繞cpu升級pc係統性能方麵,已經不會落後於任何競爭對手了。


    從286電腦時代開始,pc的技術架構就徹底定型了,pc整機的競爭,就將更多的是商業運作、營銷技巧的競爭了,其中的技術含量反而會越來越低。


    陳兵的強項,一向不在於商業運作,他不是那種營銷大師或真正的管理專家,陳兵的強項是對技術方向的敏感。


    就象年初,英豪已經將遊戲機產業改變成事業群一樣,今年做好pc業務的分拆工作,陳兵就會把pc業務移交出去,而自己會轉向技術含量更高的領域,就是筆記本電腦。


    筆記本電腦與lcd一樣,都不是在80年代爆發的產品,都是需要等到90年代,才能形成產業規模,但筆記本電腦的技術積累,卻也已經在80年代就提前開始了。


    從原理上,其實筆記本電腦與pc有很高的重疊之處,甚至將筆記本電腦拆開,其上的部件,甚至與pc是高度對應的。


    但筆記本電腦是更加緊湊的係統,需要將內部的各個部件進行小型化,使得筆記本電腦在保持技術性能的同時,必須更加的輕薄化。


    在工業製造領域,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中等尺寸的工業產品,是生產難度最低的。


    而同樣基本原理的東西,無論是想要進行大型化,還是小型化,其難度都會成級數的提升。


    越是向兩端發展,需要的工業綜合能力越強,涉及到的技術領域越廣,包括材料性能、工藝精度等諸多方麵,都需要進行同步的提升。


    這種難度提升到一定程度,技術含量也就完全不是一迴事情了,甚至可能需要徹底更改技術路線。


    筆記本電腦,就是對計算機產品進行小型化和緊湊化,這個曆程其實開始的很早。


    1975年ibm就推出了ibm 5100計算機,因為體積較小,可以隨身攜帶,被稱為便攜式計算機。


    但其實這台計算機並不真正便攜,他的重量高達25公斤。這樣笨重的“便攜式”計算機,自然不可能被市場認可,取得商業上的成功。


    此後十年,許多廠商都在嚐試推出各種便攜式的計算機機型,計算機的重量也在不斷的減輕,但仍然遲遲無法取得真正的突破。


    直到1985年,霓虹的東芝推出了t1000機型,采用了intel 8086 cpu,512kb ram,並帶有9英寸的單色顯示屏,沒有硬盤,可以運行ms-dos操作係統。


    這款計算機才真正有了後世筆記本的樣子,也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商業化,而同年ibm推出了類似的產品。


    可以說,1985年才是相對被認可比較多的,筆記本電腦產品的開端之年。但之後幾年,筆記本電腦在市場上引起的浪花也並不算太大。


    直到1992年ibm公司第一台thinkpad筆記本電腦問世,這台thinkpad 700c,才算正式開啟了筆記本電腦的大規模應用曆史。


    而到了1994年,intel首次嚐試推出了intel mobile pentium 75處理器,專用於筆記本電腦,才使台式電腦與筆記本電腦真正分化為兩個產品品類。


    現在還是1984年,距離筆記本產業的規模化和商業化還很遙遠,陳兵也並不急於要提前推進,筆記本電腦的商業化進程。


    電子產業的發展是有很明顯的周期的,陳兵是1980年開始創立英豪,過去的幾年中,正是電子產業新技術頻繁被創新出來的時間節點。


    從1981年ibm推出pc、1983年摩托羅拉推出大哥大,都是裏程碑式的節點,是pc和移動通訊這兩大產業領域的開端。


    陳兵過去幾年一直在玩命的擴張,其實就是要趕上這幾個重要的裏程碑節點,完成技術和品牌的卡位。


    但曆史上,80年代的後半段,電子產業的發展,更多是計算機、大哥大的產業規模簡單擴張,很多其他新的技術,其實是在進行積累和醞釀之中。


    直到進入了90年代,計算機和手機的市場,規模擴張到了一個臨界點,許多前期積累的技術,也足夠成熟,才重新開始進入一輪新產品的爆發期。


    而筆記本電腦和功能手機,就替代了pc機和大哥大,成為了90年代的殺手級應用,帶動了全球電子產業的全麵爆發,也塑造了後世電子產業的整體格局。


    如果從行業競爭格局的角度來看,80年代的後半段,核心是燈塔對霓虹的打壓,而宇宙半島、對岸和歐洲在悄悄的積累實力。


    燈塔製造業成本高企,80年代,隻打壓霓虹一家,就已經費盡了力氣。


    90年代,已經沒有能力,鎮住全球電子製造業群豪並起的局麵了。


    而這個時候,燈塔卻率先走上了新的賽道,互聯網成為了燈塔科技發展的新方向,也奠定了其後二十年,燈塔在互聯網領域的地位。


    90年代,是全球電子產業發展的關鍵時間窗口,是奠定全球電子製造產業競爭格局的關鍵時期,而新世紀後的全球電子產業發展,很大一部分是保持著之前的慣性。


    而很遺憾的一件事,曆史上的內地電子產業其實缺席了這場全球電子產業的國際競爭。


    90年代,隨著內地市場的開放,大量的進口電子產品在向內地進行銷售,尤其是霓虹產品更是最為積極。


    此時內地的電子產業隻能算初具規模,隻能在國內市場上,對進口產品的衝擊進行抵抗。


    但這個期間,內地的電子產業也在這種抵抗中,逐漸積累出了一定的實力,構建起了比較完整的低端產業鏈。


    直到進入新世紀後,內地的市場才開始與國際市場逐漸融合,內地的電子產業也開始逐步向國際市場上進行銷售,產業鏈也跟隨這種趨勢從低端向中高端開始升級。


    至於搭建出完整產業鏈,成為真正的製造業大國,全球電子產業競爭格局的重新定位,那要等到再過十年之後了。


    從事後看,內地電子產業崛起的過程,是十分被動的,是在全球電子產業巨頭的擠壓之下,艱難發展起來的。


    這一世,陳兵要改變的就是這樣一段發展曆程,陳兵是英豪發展戰略的製定者,過去幾年,其實一直是跟隨全球電子產業的發展周期在展開布局。


    過去三年,英豪的發展重點,一直是放在國際市場上,而發展的策略也一直是不斷的橫向擴張,搶占核心的賽道。


    而到了現在這個時點,英豪已經成功搶進了pc和移動通訊兩個核心賽道,而在更上遊,也已經及時搶進了半導體的賽道。


    接下來的幾年,並不會有新的核心賽道出現,而英豪的橫向擴張也就會明顯緩慢下來。在現有的賽道上,也會更多采用跟隨的策略。


    在現有的這三條賽道上,陳兵從來沒有想過要大舉進攻,去搶奪這三條賽道的領導者位置,他更願意保持在第一集團之內,享受賽道規模擴張的紅利。


    pc產品,其實有很多的分支賽道。陳兵在這些分支賽道上,會采用不同的發展策略。


    pc產業鏈上,最容易被關注到的,自然是pc品牌整機賽道,這條賽道上,現在最耀眼的是ibm。


    而諸多的燈塔廠商也正在快速興起,未來將會有康柏、hp、戴爾陸續向ibm發起挑戰,旁邊還有一個虎視眈眈的蘋果。英豪隻要和光同塵,保持在第一集團之內就可以了。


    相對於整機賽道市場的爭奪,陳兵其實更關注各個部件的分賽道,和正在逐漸發展出來的軟件賽道。


    後世,燈塔的品牌機基本都沒落了,關的關,賣的賣,但在核心的部件賽道,卻產生了幾個真正的壟斷廠商,例如機械硬盤、顯卡。


    尤其是顯卡,後世更是發展出了gpu,成為了人工智能時代,新的核心硬件。


    陳兵沒興趣與ibm、康柏、hp、戴爾去爭奪什麽品牌之王,但英豪在硬盤、顯卡領域,卻一定要保持不斷的進步,至少不能被對手甩下。


    至於燈塔的軟件產業,其實這個時候還處於起步階段,但曆史上燈塔軟件廠商,如微軟、甲骨文等在行業中的地位比硬件更強。


    英豪其實過去幾年中,在軟件方麵已經早走了不少,有了一定的領先優勢。而憑借這種早走一步的先發優勢,陳兵也已經在軟件方麵,準備了不少的招數,在等待燈塔的廠商。


    至於移動通訊的賽道,其實現在就是摩托羅拉一家獨大,陳兵暫時就準備跟著摩托羅拉後麵喝點湯,同時積累第二代移動通訊的技術儲備,潛心等待下一波機會。


    半導體賽道也差不多,現在扛大旗的是intel,陳兵現在就是混到了intel身邊裝小弟,去撿撿便宜,繼續積累實力。


    英豪未來幾年在國際市場的動作,會明顯放緩,但在內地的布局,卻會全力的提速,換句話說,未來五六年,英豪的戰略重點,會從國際市場轉向國內市場。


    此時的國內市場,其實規模並不大,英豪此時將戰略重心轉迴內地,也不是為了要去爭奪什麽市場,而是專心培養產業鏈,為90年代的全球電子產業競爭做準備。


    曆史上,從80年代的後半段開始,內地的市場開放速度就一直在不斷的加快,這個過程中,被大量的進口產品,將內地貧弱的電子產業衝擊了一個七零八落。


    而這些進口產品中,最積極衝入內地市場的,就是霓虹。隨著廣場協議和美日半導體協議的先後簽署,霓虹的電子產業被燈塔進行了嚴厲的打擊。


    給燈塔跪下之後,霓虹就不得不,把市場擴張方向,進行大規模的轉移,而這個轉移的方向,就是內地。


    這個過程中,霓虹不僅將很多的產品銷售到了內地,也開始在內地設立大量的合資企業。


    而到了90年代,不僅霓虹廠商來了,對岸和宇宙半島的廠商,也大舉進入了內地。


    尤其是對岸的電子廠商,更是借助語言文化相通的優勢,在內地建立了大量的工廠。


    甚至可以說,90年代,內地低端電子產業鏈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對岸的投資。


    客觀的說,這些合資企業,在推動內地經濟增長,解決就業等方麵也起到了許多的作用,但其對內地電子產業的衝擊卻也是極為明顯的。


    在這個殘酷競爭中活下來的內地企業,卻獲得了涅盤重生的機會,逐漸重新發展壯大,與那些外資企業、合資企業共同構建了內地全新的產業鏈條。


    電子產業是一個全球化程度極高的產業,內地電子產業的成長,必然經曆一次與全球產業鏈融合的過程,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付出代價。


    陳兵無意去阻礙這個產業鏈融合的過程,但他卻能夠帶動內地電子產業更快的成長,促進內地電子產業更早的涅盤重生。


    而內地電子產業能夠更早的涅磐重生,也就能夠構造出更堅實的產業基礎,更早走上自立更生的道路。


    陳兵其實兩年前,就曾經嚐試要帶動一下內地的電子產業,隻不過效果並不好,沒有帶動。


    那個時候,陳兵就想要搞知識產權貿易,將燈塔落後的技術引入到內地來,但內地企業有興趣的卻很稀少,最後不了了之,而英豪也不得不開始,自己向上遊電子元器件領域進行了延伸。


    但現在又過了兩年,英豪的規模和影響力,與前兩年比起來,已經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了。


    兩年前的英豪,其實還是被內地視為一個電子遊戲廠商,雖然已經開始涉足計算機產業,但還沒有占據什麽產業地位。被很多人認為是走了狗屎運的暴發戶。


    那時,英豪在內地的影響力也還嚴重不足,甚至英豪要引進半導體和電視機的產線時,還有內地的同行在進行抵製,生怕被英豪搶奪了利益。


    但現在,英豪不僅已經占據,內地計算機和通訊設備的,絕大部分市場份額,也已經被內地真正的接納。


    英豪現在在內地再提出任何的意見,都足夠讓相關的企業慎重考慮一下。


    而且,更重要的是,英豪自己已經布局了,半導體和大量電子元器件產業,本身就成為了上遊產業鏈的參與者和技術領導者,已經擁有了足夠的行業話語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八零之低調發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老燕難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老燕難飛並收藏重生八零之低調發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