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啟航半導體設備公司
滬海在國內是經濟地位及其特殊的存在,早在大清年間,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滬海就成為了五個開放口岸之一。
所謂十裏洋場,到滬海解放,租界被取締之時,滬海已經經曆了百年的租界殖民曆史。
租界百年,吸引了大量的西方冒險者的同時,也虹吸了大量的內地商業、文化精英,滬海更是早早就成為了國內工業和商業最為發達的城市。
東西方文化在這個城市內不斷碰撞融合,最終揉合成了獨具特色的海派文化。
改開之後,內地逐步打開了封閉的門戶,而滬海則再次成為了東西方交流與碰撞的窗口。
陳兵之所以把滬海,作為了芯片廠建廠的唯一選擇,看重的除了滬海雄厚的工業基礎,大量匯聚的技術人才,眾多的大專院校,還有滬海更加開放的思想環境。
對於英豪、pbh要來投資建廠,滬海自然是非常的歡迎,不僅超品親自出麵的歡迎招待,還專門委派了一位副巡撫,帶領了一個團隊,來對趙平進行陪同和配合。
獲得了滬海的真誠歡迎,趙平對滬海的考察進行的非常順利,連續考察了幾個滬海推薦的廠址之後,就直接選定了芯片廠與半導體設備廠的廠址。
這個廠址就選在了漕河涇,這裏是滬海正在籌建的一片產業園區,而園區的名字就是用微電子命名,可見滬海也早就有大力發展半導體的想法。
陳兵並沒有讓趙平去選擇浦東,此時的浦東開發根本就沒有提上日程,各方麵的設施都沒有基礎,以滬海的財力啊,暫時也無法在這裏投入太多的資源。
陳兵隻是遙控趙平將廠址選擇在漕河涇,更具體的他也沒有辦法多管,對於80年代的滬海,陳兵其實並不熟悉,他前世第一次去滬海出差都已經是90年代的事情了。
但有一件事情,陳兵是記憶非常深刻的,那就是80、90年代,滬海的住房非常的緊張,許多家庭三代人,不得比擠在鴿子籠裏。為此他給趙平的指示中,就增加了一條重要的內容,買地建房。
兩個工廠合計1500畝的土地需求,是在首都就已經商談好的,這次過來隻是進行具體選址,也許是曆史的巧合,趙平選中的廠址,正在陳兵前世曆史上滬海第一個半導體廠,貝嶺的那片廠址的旁邊。
曆史上,貝嶺要到1988年才成立,是滬海與貝爾合資創辦的。這個時空,由於陳兵的亂入,滬海第一家芯片廠的成立足足提前了五年。
五年聽起來好象並不長,但80年代正是變革最為激烈的時期,能夠提前五年進入半導體芯片領域,進行產業化,所占得的先機,可不是一點兩點。
滬海後來被世人戲稱魔都,素來是以城市現代化著名的,但此時也不過剛剛開始走上開放的進程,甚至連一個五星級酒店還沒有,上海的第一個五星級賓館華亭賓館此時才剛剛開工建設。
工廠的選址確定了之後,趙平要求的配套員工住宅用地,也很快就獲得了審批,滬海大筆一揮,同樣直接給予了1500畝住宅用地。
滬海在得知英豪有意來投資之時,對英豪也同樣做了深入細致的調查,甚至專門派了一個小組前往了特區和香江,對英豪的經營狀況、管理特色,都早就有了不少了了解。
英豪為員工興建住宅,似乎已經成為了一個習慣性的做法,無論是在香江還是在特區,英豪都已經建設了規模頗為龐大的員工住宅區。
有這些先例在前,當趙平向滬海同樣提出要購買土地,興建員工住宅之時,滬海沒有絲毫的詫異,甚至覺得這種要求,是合情合理順理成章的。
此時的滬海已經是有1200萬人口的超大城市,但城市建設卻遠沒有如後世那般攤開大餅,大量的人口其實還聚集在後世的內環之內。
漕河涇整體處於後世的內中環之間,此時還是城鄉結合部,土地還遠不象後世那般稀缺昂貴,批給英豪的住宅用地,比工廠的選址還要偏遠一些,其中甚至包含了不少的農田。
選址確定,其實隻是陳兵在滬海布局的開始。一個工廠的真正根基,其實並不是占據的土地,興建的廠房,安裝的設備,而是大量聚集起來的人。
滬海的人才基礎,此時是遠遠好於特區的,特區是從一個小漁村開始新建的城市,所有的人才都需要從其他地區流入、引進。
但滬海不同,滬海本就擁有1200萬人口,而且擁有國內諸多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滬海不僅每年有大量的應屆生畢業,而且累計下來的,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數量也非常龐大。
趙平這次過來設立的兩個工廠,都是特批的獨資企業,其中並沒有中方的股份,兩個工廠需要的人員,除了少數骨幹可以從香江、特區抽調之外,大部分都需要從本地進行招聘。
相比於其他城市,思想仍然比較保守封閉,滬海一向以洋氣著稱,對於外資企業的接受程度也最高。
這個時代,作為外資企業,在滬海招工並不難。滬海仍有大量的迴城知青沒有工作,在等待著就業,隻要發出招聘的廣告,很快就能召到大量的受過基礎教育的工人,但想要招聘技術人才就沒有那麽容易了。
無論是芯片廠還是半導體設備廠,都是技術要求很高的產業,必須要有足夠多的技術人才,才能支撐起工廠的運作,而要想參與到國際競爭之中,就更需要大量頂級的專業人才。
選定廠址之後,趙平與滬海的談判交流,就開始圍繞著人才問題展開,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人員的編製問題。
這個其實英豪在特區也已經有了先例和比較成熟的辦法,英豪許多的技術人才,都是把編製掛靠在了幾個合作密切的官方機構之下。
滬海對這種情況也早已調查清楚,幹脆就仿照英豪在特區的辦法,同意將兩家工廠未來所有招聘的員工,編製關係全部掛在了機械工業局的名下。
解決了人事編製問題,英豪要招聘人才,困難就掃清了大半,而陳兵之所以在建廠的同時,就同步申請土地,興建員工住宅區,就是要用這些住宅,作為吸引人才的重要籌碼。
滬海是極為洋氣的地方,即使特殊的曆史時期,在滬海仍能找到喝咖啡的地方。這兩個工廠都是特批的外資企業,在滬海,社會地位並不比國營企業低。
調到這兩個工廠工作,人事編製可以保留,工資待遇遠高於國內企業,還能享受分房,對於精明和務實的滬海人來說,絕對有著充足的吸引力。
何況滬海本就有大力發展半導體產業的意願,對這兩個工廠的支持力度極大。
機械工業局也已經承諾,會從下屬的企業調集一批的技術骨幹,派遣到兩家工廠,作為工廠的起家班底。
趙平前去首都時,帶的人手並不多,在那邊主要是一些商務性的會談,幾乎沒有太多實務要處理,但趙平來到滬海之後,身邊的團隊卻快速的擴充了起來。
負責英豪芯片業務的趙建康博士,帶著他的技術團隊直接飛過來與趙平匯合,真正確定工廠選址的,其實就是趙建康博士。
工廠廠址一確定下來,趙博士馬上就向滬海借了一個臨時場地,設立起了芯片廠的籌建機構,開始了正式的籌建工作。
趙博士是英豪特區芯片廠的真正籌建者,早在入職英豪的時候,就已經從全球收羅起了一隻精幹的技術團隊,現在特區的芯片廠已經開始穩定生產,他就帶著這隻技術團隊,來滬海再次籌建新的工廠。
半導體設備廠,是pbh的名義進行投資的,籌建這個設備廠的骨幹,也是從燈塔pbh抽調而來,其中有不少直接就是燈塔人,隻是這個團隊的領導者,卻是華人。
此人名叫沈青雲,四十多歲,是滬海出生,燈塔長大的華人,此前在rca的半導體部門工作,主要負責生產工藝和生產設備等,被趙平看中,抽調來了滬海。
趙健康和沈青雲都是華人,用中文進行交流並沒有問題,不過兩人都是在海外長大的,在思維方式上與內地仍然有很大的不同。
為了與滬海交流溝通方便,陳兵更是直接向王安時開口,將王安時手下,滬海辦事處的正副兩位經理,都要了過來,分別調入兩家工廠,作為主管外聯的副廠長。
滬海是輻射長江流域和沿海城市的重鎮,滬海的兩位正副經理也是王安時此前費盡心力挖角過來的,原本都是與王安時一樣,在中科體係內做供應的。
這兩人都是王安時的得力幹將,王安時對於陳兵的挖角行為,雖然有些心疼,但也明白這兩人被挖去,對兩人其實是事業上的巨大提升,他不可能強攔。
英豪的人才來源頗為複雜,但整體來看出身內地的人才,在英豪體係內還相對比較弱勢。王安時也願意看到自己提拔的人才,在英豪的體係內擴大影響力,對陳兵的挖角行為,隻是吐槽抱怨了幾句,就抬手放行了。
陳兵還特意將這兩人喊到了香江,除了履職前的例行由領導召見以外,也是為了麵授機宜。
陳兵給兩人的任務,除了負責與滬海的外聯協調事務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就是大力去四處挖角搜刮,招納滬海的本地人才。
兩人一個叫楊漢青,一個叫張誌誠,都是滬海的本地人。兩人在跳槽到英豪之前,能夠在中科體係裏搞供應,不僅是人精一般的人物,而且在滬海本地也有著雄厚的人脈關係。
到了英豪之後,二人負責的也是pc、中文打字機的銷售業務,憑借英豪在這兩個產品上的壟斷,二人其實早就與滬海的科研院所、教育機構、大型企業廝混的極為熟識。
英豪此前雖然沒有在滬海進行投資,但幾個產品早就進入了滬海市場,而且獲得了極好的口碑。二人憑借英豪的名聲,本就已經在滬海混的是風聲水起。
現在英豪開始大力投資滬海,並且得到了個方麵的支持,讓他們二人發動人脈去負責挖角人才,那當真是可以發揮兩個人的最大長處。
兩人的人才挖角行為,還是動用人脈關係,到處去分散挖人,雖然動作不少,成果也不錯,但並沒有大張旗鼓,聲勢並不算浩大。
趙平卻是在大張旗鼓的四處收攏人才,而且是集中在半導體和半導體設備領域,一出手往往就是挖一個完整的團隊。
趙平在首都時,就是有兩個主題,一個是投資設廠,一個就是產業合作。
來到滬海,趙平在敲定了投資設廠事項之後,並沒有急著離開,而是再次舉起起了產業合作的旗幟。
不過與在首都隻是象征性的開個研討會,釋放一下信號不同,趙平在滬海洽談的更多是合作實務。
有前麵幾天考察廠址的時間緩衝,首都那個閉門會議的結論,也早就傳播了出來。
閉門會議的結論,本來就是支持英豪與內地的產業合作,因此並不會做過多的保密,甚至會議一結束,就開始有意的向下麵開始吹風。
上層的態度很明確的傳遞到了滬海這裏,而滬海又是對市場經濟規則最能接受的地區,就將這種產業合作,直接開始向實操層麵進行了推動。
陳兵選擇滬海建廠,本就是看重了滬海在半導體產業上的基礎,有意借助這些基礎,雙方直接就再次開始了雙向奔赴。
內地對半導體技術其實一直以來都很重視,自主研發的半導體技術從50年代就開始了起步,經過30年的發展,也確實形成了一定的技術基礎,培養了一批人才。
然而,內地在過去三十年中,一直關注的隻是半導體技術,而沒有真正的進行產業化的發展。
內地整個半導體領域,尤其是芯片領域,其實更多的是為計算機技術的研發在進行配套。
這三十年,內地的計算機產品一直有不斷的進行技術突破,但很遺憾的是,這些計算機產品,也都隻是應用在一些特殊的領域,從來沒有真正產業化過。
下遊的計算機沒有產業化,作為配套功能的半導體芯片,自然就沒有實現產業化。
滬海是內地工業基礎最好、人才最為聚集的城市之一,在過去三十年中,很自然的就成為了內地半導體技術,基礎最好的城市。
甚至在滬海,曾經獨立研發出了離子注入機、光刻機等重要的設備。
隻是這些設備更多實現的是技術上的突破,隻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
至於這些設備被使用時的,生產效率、生產成本、生產良率等經濟性指標,根本不是這種技術研發真正關注的問題,因此遠遠沒有達到大規模商用的水平。
陳兵要借助滬海已有的技術基礎,組建起上遊的產業鏈,首先就是要帶動滬海的這些機構,開始向產業化、商業化進行發展。
趙平與滬海半導體產業界的接觸,是在滬海工業局的帶領下,從半導體設備開始的。
趙平帶著趙建康、沈青雲的技術團隊,先後參觀了擁有離子注入機的冶金所,擁有光刻機技術的光學儀器廠等多家機構。
雙方都清楚,現在這些設備還無法滿足英豪芯片廠的需求,是不可能直接下訂單的。邀請英豪的團隊來進行參觀,也隻是為了證明一下自己的技術實力,為後續的合作打基礎。
在參觀之後,諸人就做坐下來,開始進行了深入的合作談判。
pbh的半導體設備廠,當前規劃的產品方向,還主要是清洗設備,與滬海現有的這些設備,並沒有太多直接的競爭,反而可以進行合作,以實現產品線的互補。
pbh收購了rca的整個半導體部門,雖然現在rca的半導體業務已經沒落了,但很多的基礎技術還是十分的完整,這些基礎技術都被完整的轉移到了pbh。
很快一個框架性的合作協議,就成功達成:pbh會向滬海工業局,轉移一部分rca的完整基礎技術,幫助這些滬海開始研發新一代,以商用化為目標的新設備。
而英豪的芯片廠,作為設備的需求方,則承諾,隻要這些設備能夠達到英豪的技術需求,就願意進行采購。同時會為這些機構提供各種實際的生產測試環境和條件。
在光刻機上,pbh與飛利浦的合作,還在前期的談判階段,即使將來的荷蘭光刻機工廠開起來,短期內也仍然是以技術開發為主,不可能有產品能夠上市。
pbh的光刻機項目與滬海的光刻機,還遠稱不上競爭對手,與其相互防範,不如技術互通,共同進步,趙平也承諾,等到與飛利浦的整合完畢,會再轉移一部分飛利浦的光刻機技術到滬海來。
如此一來,在這些半導體設備研發的項目上,三方都需要有不小的投入,最後幹脆決定組建一個新的合資公司,取名“啟航半導體設備公司”,將這些項目全部裝入啟航公司。
這個合資的啟航公司,英豪和pbh會各投入500萬美元,分別占股30%,滬海的工業局沒有那麽多的資金,幹脆就隻能用現有的技術進行作價,並負責抽調技術人員,最終占股40%。
正是以這個新合資公司為起點,趙平借助滬海工業局,開始了整個團隊的大規模挖角人才。
滬海在國內是經濟地位及其特殊的存在,早在大清年間,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滬海就成為了五個開放口岸之一。
所謂十裏洋場,到滬海解放,租界被取締之時,滬海已經經曆了百年的租界殖民曆史。
租界百年,吸引了大量的西方冒險者的同時,也虹吸了大量的內地商業、文化精英,滬海更是早早就成為了國內工業和商業最為發達的城市。
東西方文化在這個城市內不斷碰撞融合,最終揉合成了獨具特色的海派文化。
改開之後,內地逐步打開了封閉的門戶,而滬海則再次成為了東西方交流與碰撞的窗口。
陳兵之所以把滬海,作為了芯片廠建廠的唯一選擇,看重的除了滬海雄厚的工業基礎,大量匯聚的技術人才,眾多的大專院校,還有滬海更加開放的思想環境。
對於英豪、pbh要來投資建廠,滬海自然是非常的歡迎,不僅超品親自出麵的歡迎招待,還專門委派了一位副巡撫,帶領了一個團隊,來對趙平進行陪同和配合。
獲得了滬海的真誠歡迎,趙平對滬海的考察進行的非常順利,連續考察了幾個滬海推薦的廠址之後,就直接選定了芯片廠與半導體設備廠的廠址。
這個廠址就選在了漕河涇,這裏是滬海正在籌建的一片產業園區,而園區的名字就是用微電子命名,可見滬海也早就有大力發展半導體的想法。
陳兵並沒有讓趙平去選擇浦東,此時的浦東開發根本就沒有提上日程,各方麵的設施都沒有基礎,以滬海的財力啊,暫時也無法在這裏投入太多的資源。
陳兵隻是遙控趙平將廠址選擇在漕河涇,更具體的他也沒有辦法多管,對於80年代的滬海,陳兵其實並不熟悉,他前世第一次去滬海出差都已經是90年代的事情了。
但有一件事情,陳兵是記憶非常深刻的,那就是80、90年代,滬海的住房非常的緊張,許多家庭三代人,不得比擠在鴿子籠裏。為此他給趙平的指示中,就增加了一條重要的內容,買地建房。
兩個工廠合計1500畝的土地需求,是在首都就已經商談好的,這次過來隻是進行具體選址,也許是曆史的巧合,趙平選中的廠址,正在陳兵前世曆史上滬海第一個半導體廠,貝嶺的那片廠址的旁邊。
曆史上,貝嶺要到1988年才成立,是滬海與貝爾合資創辦的。這個時空,由於陳兵的亂入,滬海第一家芯片廠的成立足足提前了五年。
五年聽起來好象並不長,但80年代正是變革最為激烈的時期,能夠提前五年進入半導體芯片領域,進行產業化,所占得的先機,可不是一點兩點。
滬海後來被世人戲稱魔都,素來是以城市現代化著名的,但此時也不過剛剛開始走上開放的進程,甚至連一個五星級酒店還沒有,上海的第一個五星級賓館華亭賓館此時才剛剛開工建設。
工廠的選址確定了之後,趙平要求的配套員工住宅用地,也很快就獲得了審批,滬海大筆一揮,同樣直接給予了1500畝住宅用地。
滬海在得知英豪有意來投資之時,對英豪也同樣做了深入細致的調查,甚至專門派了一個小組前往了特區和香江,對英豪的經營狀況、管理特色,都早就有了不少了了解。
英豪為員工興建住宅,似乎已經成為了一個習慣性的做法,無論是在香江還是在特區,英豪都已經建設了規模頗為龐大的員工住宅區。
有這些先例在前,當趙平向滬海同樣提出要購買土地,興建員工住宅之時,滬海沒有絲毫的詫異,甚至覺得這種要求,是合情合理順理成章的。
此時的滬海已經是有1200萬人口的超大城市,但城市建設卻遠沒有如後世那般攤開大餅,大量的人口其實還聚集在後世的內環之內。
漕河涇整體處於後世的內中環之間,此時還是城鄉結合部,土地還遠不象後世那般稀缺昂貴,批給英豪的住宅用地,比工廠的選址還要偏遠一些,其中甚至包含了不少的農田。
選址確定,其實隻是陳兵在滬海布局的開始。一個工廠的真正根基,其實並不是占據的土地,興建的廠房,安裝的設備,而是大量聚集起來的人。
滬海的人才基礎,此時是遠遠好於特區的,特區是從一個小漁村開始新建的城市,所有的人才都需要從其他地區流入、引進。
但滬海不同,滬海本就擁有1200萬人口,而且擁有國內諸多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滬海不僅每年有大量的應屆生畢業,而且累計下來的,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數量也非常龐大。
趙平這次過來設立的兩個工廠,都是特批的獨資企業,其中並沒有中方的股份,兩個工廠需要的人員,除了少數骨幹可以從香江、特區抽調之外,大部分都需要從本地進行招聘。
相比於其他城市,思想仍然比較保守封閉,滬海一向以洋氣著稱,對於外資企業的接受程度也最高。
這個時代,作為外資企業,在滬海招工並不難。滬海仍有大量的迴城知青沒有工作,在等待著就業,隻要發出招聘的廣告,很快就能召到大量的受過基礎教育的工人,但想要招聘技術人才就沒有那麽容易了。
無論是芯片廠還是半導體設備廠,都是技術要求很高的產業,必須要有足夠多的技術人才,才能支撐起工廠的運作,而要想參與到國際競爭之中,就更需要大量頂級的專業人才。
選定廠址之後,趙平與滬海的談判交流,就開始圍繞著人才問題展開,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人員的編製問題。
這個其實英豪在特區也已經有了先例和比較成熟的辦法,英豪許多的技術人才,都是把編製掛靠在了幾個合作密切的官方機構之下。
滬海對這種情況也早已調查清楚,幹脆就仿照英豪在特區的辦法,同意將兩家工廠未來所有招聘的員工,編製關係全部掛在了機械工業局的名下。
解決了人事編製問題,英豪要招聘人才,困難就掃清了大半,而陳兵之所以在建廠的同時,就同步申請土地,興建員工住宅區,就是要用這些住宅,作為吸引人才的重要籌碼。
滬海是極為洋氣的地方,即使特殊的曆史時期,在滬海仍能找到喝咖啡的地方。這兩個工廠都是特批的外資企業,在滬海,社會地位並不比國營企業低。
調到這兩個工廠工作,人事編製可以保留,工資待遇遠高於國內企業,還能享受分房,對於精明和務實的滬海人來說,絕對有著充足的吸引力。
何況滬海本就有大力發展半導體產業的意願,對這兩個工廠的支持力度極大。
機械工業局也已經承諾,會從下屬的企業調集一批的技術骨幹,派遣到兩家工廠,作為工廠的起家班底。
趙平前去首都時,帶的人手並不多,在那邊主要是一些商務性的會談,幾乎沒有太多實務要處理,但趙平來到滬海之後,身邊的團隊卻快速的擴充了起來。
負責英豪芯片業務的趙建康博士,帶著他的技術團隊直接飛過來與趙平匯合,真正確定工廠選址的,其實就是趙建康博士。
工廠廠址一確定下來,趙博士馬上就向滬海借了一個臨時場地,設立起了芯片廠的籌建機構,開始了正式的籌建工作。
趙博士是英豪特區芯片廠的真正籌建者,早在入職英豪的時候,就已經從全球收羅起了一隻精幹的技術團隊,現在特區的芯片廠已經開始穩定生產,他就帶著這隻技術團隊,來滬海再次籌建新的工廠。
半導體設備廠,是pbh的名義進行投資的,籌建這個設備廠的骨幹,也是從燈塔pbh抽調而來,其中有不少直接就是燈塔人,隻是這個團隊的領導者,卻是華人。
此人名叫沈青雲,四十多歲,是滬海出生,燈塔長大的華人,此前在rca的半導體部門工作,主要負責生產工藝和生產設備等,被趙平看中,抽調來了滬海。
趙健康和沈青雲都是華人,用中文進行交流並沒有問題,不過兩人都是在海外長大的,在思維方式上與內地仍然有很大的不同。
為了與滬海交流溝通方便,陳兵更是直接向王安時開口,將王安時手下,滬海辦事處的正副兩位經理,都要了過來,分別調入兩家工廠,作為主管外聯的副廠長。
滬海是輻射長江流域和沿海城市的重鎮,滬海的兩位正副經理也是王安時此前費盡心力挖角過來的,原本都是與王安時一樣,在中科體係內做供應的。
這兩人都是王安時的得力幹將,王安時對於陳兵的挖角行為,雖然有些心疼,但也明白這兩人被挖去,對兩人其實是事業上的巨大提升,他不可能強攔。
英豪的人才來源頗為複雜,但整體來看出身內地的人才,在英豪體係內還相對比較弱勢。王安時也願意看到自己提拔的人才,在英豪的體係內擴大影響力,對陳兵的挖角行為,隻是吐槽抱怨了幾句,就抬手放行了。
陳兵還特意將這兩人喊到了香江,除了履職前的例行由領導召見以外,也是為了麵授機宜。
陳兵給兩人的任務,除了負責與滬海的外聯協調事務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就是大力去四處挖角搜刮,招納滬海的本地人才。
兩人一個叫楊漢青,一個叫張誌誠,都是滬海的本地人。兩人在跳槽到英豪之前,能夠在中科體係裏搞供應,不僅是人精一般的人物,而且在滬海本地也有著雄厚的人脈關係。
到了英豪之後,二人負責的也是pc、中文打字機的銷售業務,憑借英豪在這兩個產品上的壟斷,二人其實早就與滬海的科研院所、教育機構、大型企業廝混的極為熟識。
英豪此前雖然沒有在滬海進行投資,但幾個產品早就進入了滬海市場,而且獲得了極好的口碑。二人憑借英豪的名聲,本就已經在滬海混的是風聲水起。
現在英豪開始大力投資滬海,並且得到了個方麵的支持,讓他們二人發動人脈去負責挖角人才,那當真是可以發揮兩個人的最大長處。
兩人的人才挖角行為,還是動用人脈關係,到處去分散挖人,雖然動作不少,成果也不錯,但並沒有大張旗鼓,聲勢並不算浩大。
趙平卻是在大張旗鼓的四處收攏人才,而且是集中在半導體和半導體設備領域,一出手往往就是挖一個完整的團隊。
趙平在首都時,就是有兩個主題,一個是投資設廠,一個就是產業合作。
來到滬海,趙平在敲定了投資設廠事項之後,並沒有急著離開,而是再次舉起起了產業合作的旗幟。
不過與在首都隻是象征性的開個研討會,釋放一下信號不同,趙平在滬海洽談的更多是合作實務。
有前麵幾天考察廠址的時間緩衝,首都那個閉門會議的結論,也早就傳播了出來。
閉門會議的結論,本來就是支持英豪與內地的產業合作,因此並不會做過多的保密,甚至會議一結束,就開始有意的向下麵開始吹風。
上層的態度很明確的傳遞到了滬海這裏,而滬海又是對市場經濟規則最能接受的地區,就將這種產業合作,直接開始向實操層麵進行了推動。
陳兵選擇滬海建廠,本就是看重了滬海在半導體產業上的基礎,有意借助這些基礎,雙方直接就再次開始了雙向奔赴。
內地對半導體技術其實一直以來都很重視,自主研發的半導體技術從50年代就開始了起步,經過30年的發展,也確實形成了一定的技術基礎,培養了一批人才。
然而,內地在過去三十年中,一直關注的隻是半導體技術,而沒有真正的進行產業化的發展。
內地整個半導體領域,尤其是芯片領域,其實更多的是為計算機技術的研發在進行配套。
這三十年,內地的計算機產品一直有不斷的進行技術突破,但很遺憾的是,這些計算機產品,也都隻是應用在一些特殊的領域,從來沒有真正產業化過。
下遊的計算機沒有產業化,作為配套功能的半導體芯片,自然就沒有實現產業化。
滬海是內地工業基礎最好、人才最為聚集的城市之一,在過去三十年中,很自然的就成為了內地半導體技術,基礎最好的城市。
甚至在滬海,曾經獨立研發出了離子注入機、光刻機等重要的設備。
隻是這些設備更多實現的是技術上的突破,隻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
至於這些設備被使用時的,生產效率、生產成本、生產良率等經濟性指標,根本不是這種技術研發真正關注的問題,因此遠遠沒有達到大規模商用的水平。
陳兵要借助滬海已有的技術基礎,組建起上遊的產業鏈,首先就是要帶動滬海的這些機構,開始向產業化、商業化進行發展。
趙平與滬海半導體產業界的接觸,是在滬海工業局的帶領下,從半導體設備開始的。
趙平帶著趙建康、沈青雲的技術團隊,先後參觀了擁有離子注入機的冶金所,擁有光刻機技術的光學儀器廠等多家機構。
雙方都清楚,現在這些設備還無法滿足英豪芯片廠的需求,是不可能直接下訂單的。邀請英豪的團隊來進行參觀,也隻是為了證明一下自己的技術實力,為後續的合作打基礎。
在參觀之後,諸人就做坐下來,開始進行了深入的合作談判。
pbh的半導體設備廠,當前規劃的產品方向,還主要是清洗設備,與滬海現有的這些設備,並沒有太多直接的競爭,反而可以進行合作,以實現產品線的互補。
pbh收購了rca的整個半導體部門,雖然現在rca的半導體業務已經沒落了,但很多的基礎技術還是十分的完整,這些基礎技術都被完整的轉移到了pbh。
很快一個框架性的合作協議,就成功達成:pbh會向滬海工業局,轉移一部分rca的完整基礎技術,幫助這些滬海開始研發新一代,以商用化為目標的新設備。
而英豪的芯片廠,作為設備的需求方,則承諾,隻要這些設備能夠達到英豪的技術需求,就願意進行采購。同時會為這些機構提供各種實際的生產測試環境和條件。
在光刻機上,pbh與飛利浦的合作,還在前期的談判階段,即使將來的荷蘭光刻機工廠開起來,短期內也仍然是以技術開發為主,不可能有產品能夠上市。
pbh的光刻機項目與滬海的光刻機,還遠稱不上競爭對手,與其相互防範,不如技術互通,共同進步,趙平也承諾,等到與飛利浦的整合完畢,會再轉移一部分飛利浦的光刻機技術到滬海來。
如此一來,在這些半導體設備研發的項目上,三方都需要有不小的投入,最後幹脆決定組建一個新的合資公司,取名“啟航半導體設備公司”,將這些項目全部裝入啟航公司。
這個合資的啟航公司,英豪和pbh會各投入500萬美元,分別占股30%,滬海的工業局沒有那麽多的資金,幹脆就隻能用現有的技術進行作價,並負責抽調技術人員,最終占股40%。
正是以這個新合資公司為起點,趙平借助滬海工業局,開始了整個團隊的大規模挖角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