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286電腦來了


    在電子元器件領域,陳兵能夠作弊的機會並不多,這次組建pbh,收購燈塔電子元器件產業的目的,就是要把那些基礎的技術,轉移迴內地,使得內地電子元器件企業的起點,可以更高一些。


    80年代,內地經濟的開放程度不高,霓虹產業還不敢大規模到內地設廠,內地又缺乏外匯,能夠進口的電子元器件也會比較有限。


    這個時間段,內地的家電產業其實已經開始了快速增長,各個家電廠商也都積累起了第一桶金,是內地發展電子元器件的一個極好時間窗口。


    可惜的是,真實的曆史上,這一段期間,國有企業還在尋找改革求存之路,民營企業還沒有獲得正當的地位,隻能戴個小紅帽來掛羊頭賣狗肉。


    象電子元器件這種,需要長期持續投入的產業,在那個年代,很難獲得足夠的長期資本的青睞,自然就錯過了這個上佳的產業發展咱時間窗口。


    陳兵原本是不想自己搞太多上遊產業的,更想要的是扶持帶動內地的電子元器件企業成長起來,但可惜一年多下來,連值得大力扶持的對象都找不到。


    客觀的說,真實的曆史上,內地在八十年代,也從燈塔引進了一些電子元器件的技術和生產線,後來的那些電子元器件企業,很多都是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發展的根基。


    但國家的資源太緊缺了,根本無法維持持續的投資,這種技術和生產線的階段性引進,隻能解決一時的問題,但卻無法保證產業的持續發展。


    等到90年代,民營企業開始蓬勃發展的時候,電子元器件這種投資迴報周期太長的基礎產業,也無法吸引民營企業的興趣。


    而國家又把國營企業的管理權,下放給了企業經營層,減少了國家的資源投入,就使得這種剛剛發育出來的小幼苗,隻能在風雨中掙紮求存,哪裏還能拿出什麽長遠的發展規劃來。


    電子元器件、半導體設備這些上遊的基礎產業,都是非常專業的技術領域,沒有足夠的產業經驗,是很難在這個領域中有所作為的。


    而產業經驗,又需要在這種產業的一線進行長期的積累,才能逐漸成型。


    這就變成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一個死循環,90年代之後,內地大規模的引進外資,帶來的除了資本和技術之外,還有的就是產業人才培養的環境和機會。


    後世大量的電子產業中,很多創業者、中層的技術和管理骨幹,都有在外資企業中工作過的經曆,都是經過了外資企業的產業培訓,才能掌握這些行業的know how。


    陳兵這次創立的pbh集團,很難在短期內,就形成與霓虹電子元器件產業全麵抗衡的能力,但pbh把產能轉移到內地,卻可以從現在開始,大規模的培養相關的產業人才。


    而這些人才,未來一定會成長為,內地電子元器件產業最重要的基礎。


    電子元器件很重要,但其實是一個統稱,是多個不同行業的集合,拆開來看,其實每個行業的規模都不是太大,都容納不了太多的資本投入。


    這次陳兵拿出1億美元,其實已經是一筆相當大的資金,足夠pbh收購不少的電子元器件企業,完成最基本的產業布局。


    陳兵的這些資金,都會投入那些通用的電子元器件,典型的代表就是電阻、電容、電感這種被動原件等,至於那些應用領域比較狹窄的專用器件,暫時陳兵還顧及不到。


    忙忙碌碌之下,時間過的很快,轉眼兩個月就過去了,芝加哥電子展也日益的臨近,陳兵的注意力,也開始從上遊長遠布局,收迴到英豪公司現有產品的推廣之上。


    這一次的芝加哥電子展,英豪會推出多項產品,關係到英豪在多個領域的戰略布局,由不得陳兵有一點馬虎。


    而這些新推出的產品之中,最具有戰略意義的就是英豪即將推出的286電腦。


    提起286電腦,但凡是對電腦曆史有一點了解的人,都會聽說過,正是286電腦使得計算機產業,真正的進入了pc時代。


    而之後又陸續出現的386、486、奔騰電腦,更是將pc的應用領域,徹底滲透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


    其實這些電腦稱唿的由來,都是基於電腦的核心器件cpu,這些都是intel公司推出的cpu型號的簡稱。


    這種以cpu代號,為電腦進行命名的習慣行程,也反應出了cpu廠商,在這個產業之中的地位,已經超越了pc廠商和品牌。


    286芯片是簡稱,這款芯片的完整型號是,是intel推出的一係列cpu中,最為著名的一款。


    intel公司從70年代,開始推出了芯片之後,從最早的4004到8080、8086、8088、,命名方式其實並不完全統一。


    但自從8086被ibm選定為pc的cpu之後,後續的cpu就開始了以86尾號來標注,形成了所謂的x86架構。


    一款cpu從推出,到被廣泛應用,其實需要一段很長的開發周期。


    尤其是在pc領域,cpu才是一款pc的核心硬件,其他的硬件幾乎都是圍繞著cpu進行開發設計,以求充分發揮cpu的性能。


    ibm公司1981年推出的pc機,開辟了個人電腦的真正曆史,所選用的cpu是intel的8088,這是8086的簡化閹割版。


    8086其實早在1978年就已經推出了,但真正應用到pc之上,已經是1981年,中間間隔了三年多的時間。


    而就在ibm推出pc機不久,intel就在1982年初,推出了新一代的處理器,。


    順便說一句,在8086和之間,其實還有一代,隻是這款芯片幾乎沒有大規模應用,就被功能更強大的取代了,沒有進行過大規模的生產,因此後人少有提及。


    8086和都是16位芯片,但采用了更先進的1.5微米製造工藝,集成了13.4萬個晶體管,是8086的近五倍,而運算速度,也提升到了6m赫茲起步,在硬件功能上,比8086有了極大的躍升。


    曆史上,第一台286電腦,是ibm在1984年才推出的,距離這個芯片的發布,已經過去了兩年時間,但286電腦的普及速度,卻遠快於之前的基於8086的pc機。


    ibm基於8086的第一代pc,已經是非常暢銷的產品了,但累計的銷售量,也不過是在百萬台量級,但搭載286的電腦,卻在之後的短短三、四年內,銷量就突破了1500萬台。


    陳兵對這段曆史耳熟能詳,在intel推出芯片的第一時間,就開始圍繞這款cpu,研發最新的計算機,經過一年多的潛心開發,在今年的電子展上,英豪將率先推出這個劃時代的286計算機。


    其實,自從去年英豪在電子展上,率先推出搭載硬盤的pc機之後,整個pc機的架構,就已經非常的完整了,之後pc的演進,就幾乎再也沒有重大的架構調整,也就不會再給pc廠商更多發揮技術優勢的機會。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pc產業的競爭,也已經從技術領域的競爭,悄然轉向了商務領域的競爭。pc廠商之間,也再沒有了難以逾越的技術代差。


    這也就是為何康柏、dell等後起的小型廠商,能夠不斷的向ibm施加壓力,搶奪ibm的市場份額,並不斷發展壯大的原因。


    ibm作為藍色巨人,之前積累的技術優勢,已經不再具有了碾壓優勢,但這種巨型企業的僵化、頑固、官僚主義,卻拖累ibm在商業決策上不斷犯錯,最終逐漸喪失了行業的領導地位。


    此時還是pc產業剛剛轉向商務競爭的開始,陳兵要搶在ibm之前,發布286電腦,當然不是為了和ibm搶什麽虛名,而是有著很深遠的戰略考慮。


    一款新pc產品的研發,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前期的研發成本,都要用巨大的銷量來進行分攤。


    因此,行業領先者如ibm,都是希望盡可能的延長老產品的生命周期,而不是盲目的進行技術升級。


    每一次技術升級,並不止是需要大量的研發資金那麽簡單,也會對原本的老產品產生擠壓效應,造成老產品價值的迅速下跌。


    這就象某位著名的世界跳高冠軍一樣,他多次創造了新的世界記錄,但其實每次創作新記錄時,都隻比原本的記錄提高了一厘米。


    以他的真正實力,早就能達到更高的記錄,但他就是有意的每次隻提高一點點,目的不過就是為了使自己的價值達到最大化。


    這種情況能夠產生,是有一個前提的,就是他擁有壟斷這個記錄的實力,別人根本無法對他的記錄發起挑戰。


    如果有另一位運動員,有和他競爭記錄的實力,這些記錄可能在一次比賽中,就會被連續抬升到極高的標準。


    此時的ibm就是如此,他剛剛發布兩年的pc,在市場上的表現遙遙領先,其他競爭對手,都暫時無法威脅到他的龍頭地位,因此ibm其實是更願意盡力延緩技術升級的速度,以攫取更多的利潤。


    這個時代的pc產業競爭,格局還很混亂。ibm憑借品牌優勢和推出pc架構,一支獨秀;英豪憑借去年推出的pc產品,雖然還不能挑戰ibm的第一位置,也已經穩居了第二。


    旁邊還有蘋果公司在虎視眈眈,妄圖推出新的產品來與ibm進行競爭,而康柏等新廠商也已經開始了嶄露頭角,擁有了市場上的一席之地。


    陳兵率先推出286計算機,就是要對ibm形成技術擠壓。逼迫ibm也不得不跟著進行技術升級,縮短ibm產品的銷售周期。


    研發一款新的pc成本很高,但仿製一台別人的pc,成本就會大幅的降低。英豪有陳兵這個作弊器,研發一款新pc,其實就是在仿製前世曆史上的產品,需要投入的成本遠比ibm要低的多。


    而英豪在推出新的pc之後,還會有意的加速技術擴散,推進康柏等新pc廠商,一起來進行技術升級,對ibm進行不斷的撕咬。


    陳兵從來沒有想過在燈塔市場上,去擊敗ibm,搶奪市場占有率第一的寶座,那無疑是在將燈塔國政府的目光,吸引到自己的身上。


    對於燈塔市場,陳兵的目標就是占有個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市場份額,保持在第一集團之內,並不斷的攪局,加大pc產業的競爭烈度。


    而英豪公司的主要市場,將會放在燈塔之外,燈塔固然是全球第一大的計算機市場,但除了燈塔之外,歐洲、霓虹、內地、東南亞的市場加起來,其實並不比燈塔市場小。


    從今年開始,陳兵在pc這個產品線上,會每年推出至少一款新的產品,不斷把新的技術應用引入進來,推動pc產品的不斷快速迭代,誘使所有的pc廠商,一起來加速進行技術迭代競賽。


    技術迭代,是電子產業的常規進程,但往往在市場一家獨大時,技術迭代就會減緩,而競爭激烈時,技術迭代就會明顯加快。


    陳兵要的,就是讓這個技術迭代不能慢下來,在高頻率的技術迭代過程中,其實會消耗所有市場參與者的利潤空間,也包括英豪自己。但英豪是主動的,其他同業則是被動的。


    在整個行業規模快速擴張的背景下,陳兵的這種損人不利己策略,很難被人看出有別有用心的貓膩,而隻會被理解成一種技術競爭的常態。


    陳兵要把pc產業格局攪亂,當然不是隻為了,做一個單純的攪屎棍。


    英豪的定位,可不止是一個pc製造商,其實英豪的產品線,一直在向上遊推進,英豪自己能夠研發製造主板,已經在切入硬盤製造,正在從intel那裏謀求存儲芯片的技術。


    pc產業競爭越激烈,價格就會越便宜,而應用規模就會越大。陳兵在上遊領域的布局已經基本完成了,在pc整機上麵損失的利潤,通過部件出貨量的增加,完全可以補迴來。


    pc整機的利潤空間,未來會越來越低,而行業利潤都會向上遊的關鍵部件進行轉移,到了必要的時候,陳兵甚至可能完全放棄整機的市場,徹底轉型成一個pc部件的供應商。


    當然,這個現在說起來還有些遙遠,pc品牌還有十幾年的市場紅利期,並不需要太急。


    除了攪亂整個pc產業的競爭格局之外,陳兵提前推動286計算機的上市,還有一個更深層的目的,就是推動intel的公司定位轉型。


    在後人的眼光中,cpu和dram完全不是一個等級的產品,cpu是所有計算機應用的核心,而dram隻是一種不斷在降價的配件。


    如果讓後世的人,有機會在兩個行業裏麵,選擇一個作為龍頭廠商,所有的人都會毫不猶豫的選擇cpu行業。


    但這種判斷,是建立在pc產業,已經規模非常龐大的基礎之上的,在pc產業規模剛剛起步的時期,cpu的重要性,還遠沒有那麽突出。


    曆史上,intel一度是把自己定義成一家存儲芯片的的龍頭廠商,直到1985年、86年左右,intel徹底放棄了dram業務之後,才一門心思做起了cpu行業的龍頭老大。


    這當然不是因為intel的管理層愚蠢,而是因為行業的演進,還沒有到達合適的階段,任何的經營者,眼光都會受到時代的局限。


    後世的人,提起intel一定會說他是cpu行業的老大,但查查曆史,就會發現,intel起家的產品,其實是dram。


    intel成立於1968年,那時候還沒有cpu這個東西,intel成立之初,主要的產品就是dram。


    dram是ibm公司1966年發明的,但卻是intel公司在1970年,率先實現商業量產的,到1974年,intel的dram產品在全球的市場占有率,一度高達83%,幾乎壟斷了這個市場。


    隻不過,隨著諸多競爭對手的湧入,intel的市場占有率在其後的幾年內,開始不斷的下滑。


    而intel進去cpu產業,其實是有些偶然的。intel進入cpu領域,是源起於一份價值隻有6萬美元的委托研發合約。


    那時還是1970年,intel也不過剛剛成立兩年,還隻是一家研發存儲器的小公司,需要嚐試各種能夠帶來收入的業務。


    霓虹的一家計算器生產商,找上了intel,委托intel開發一款用於計算器的cpu。


    經過一年多的研發,期間還經曆了延期交貨的跳票插曲之後,1971年,intel才成功研發出了4004芯片。


    而正是這款4位cpu,開啟了cpu時代,也開啟了intel稱霸這個行業的曆史。


    這款cpu為intel帶來不錯的商業利潤,但與dram這種核心產品比起來,重要性還根本不在一個層麵上。


    intel是一個技術性的公司,在4004的基礎上,又繼續進行技術升級,在1974年推出了8080芯片,將cpu代入了8位芯片時代。


    然而,此時強大的對手出現了,兩款著名的8位芯片,z80和6502橫空出世,以隻有八分之一的價格,擊敗了intel的8080和摩托羅拉的6800芯片,霸占了八位cpu的市場。


    而正是這兩款8位芯片的應用,才催生出了蘋果等公司的微機產品,開啟了微機的時代。


    8位芯片,已經體現出了cpu在計算機中的核心作用,但由於兩個競爭對手產品的強大,intel並沒能在8位芯片時代,獲得太多的商業利益。


    之後不肯服氣的intel繼續進行技術升級,推出8086芯片,也開啟了16位機時代。


    8086的複雜度已經很高了,競爭對手,再難用低廉的生產成本來與intel競爭,這顆著名的芯片也終於搭載到了ibm的pc機之上,得到了規模化的應用。


    8086無疑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但8086時代的pc機,幾年的累計銷量還隻在百萬台規模,8086每年的出貨量也隻有幾十萬片。


    用量的不足,使得intel雖然重視cpu產品,卻不敢將公司的戰略重心,全部定位在cpu之上。


    曆史上,直到ibm公司在1984年推出286電腦之後,開始真正帶動pc機全麵爆發,intel的cpu年出貨量才躍升到百萬片以上的規模,並不斷持續快速成長。


    半導體產業是具有非常典型規模效應的行業,年出貨量的大幅提升,才使得intel迅速成為cpu行業真正的龍頭廠商。


    也正是這個階段,intel的dram業務,又被霓虹廠商擊敗,intel才不得不放棄了dram業務,徹底轉型成cpu廠商。


    可以說,在cpu行業的發展早期,intel確實是先驅,但在八位機時代,差一點就變成了先烈,直到在16位計算機時代,intel才真正建立了領先的技術優勢。


    此時正是1983年,intel的戰略定位還在cpu與dram之間徘徊。


    陳兵對挑戰intel的cpu壟斷地位沒有興趣,但對intel的dram技術,卻垂涎已久。


    陳兵將286電腦提前推出,不僅能夠加強英豪與intel之間的親密合作關係,而且能夠推動intel的戰略定位更早轉型,這樣英豪才能夠更早的獲得dram技術的轉移。


    感謝書友看書度日、還沒發現的月票支持。


    感謝書友們的推薦票鼓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八零之低調發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老燕難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老燕難飛並收藏重生八零之低調發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