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元器件也要自己做?


    國內的家電企業,是出了名隻要卷不死,就往死裏卷,尤其是90年代和新世紀初,內地的家電企業更是不斷的貼身肉搏,互相之間拚命的廝殺。


    直到小的企業都被逐漸淘汰出局,幾個寡頭開始壟斷市場之後,這種拚命內卷的狀況才逐步緩解,剩下的少數幾個寡頭開始有默契有秩序的瓜分收割。


    而這些勝出的寡頭廠商,也從早年的幾十萬、幾百萬資產,迅速膨脹到數百億資產,其掌舵人也紛紛成為了內地的知名企業家。


    這個內卷過程當中,也不乏被淘汰出局的悲情人物,這些悲情人物也往往都曾經是一方梟雄,有過燦爛的成功,隻是因為各種原因,沒有笑到最後。


    改開四十年,中國家電業的發展曆程,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商業史,從最初的群雄起於草莽之間,紛紛不斷發展壯大,到相互激烈廝殺,最終成王敗寇,幾乎所有的商戰要素、故事,在這個過程中都能可以找到。


    創業時期的篳路藍縷,快速擴張階段的勇敢堅毅,相互競爭中的殺伐果斷、奇謀跌出,稱王稱霸後的得意忘形、決策失誤,跌落神壇之後的梟雄悲歌,再加上企業內部的權力爭奪、人事鬥爭,其精彩程度,幾乎不在三國演藝之下。


    隻不過,家電產業的這種發展史中,充斥的都是各種商業要素,與科技進步的關聯卻是極為有限。


    這是因為內地家電企業的起步太晚,家電產業的核心技術、底層技術,幾乎都是成熟的技術,而且幾乎沒有太多的底層技術革新,最多是在這些成熟的技術上,增加了自動化、智能化的要素罷了。


    內地的家電產業是80年代才開始起步的,這個時候的家電產業在全球已經是很成熟的產業了,甚至在燈塔這種發達國家,已經進入了衰退和產業外移階段。


    幾大家電產品中,洗衣機、冰箱、空調等白色家電都已經有了百年的曆史,核心底層技術也是更加基礎的電機、空氣壓縮機,而家電企業能夠做的就是在這些基礎上,進行功能化的設計和改進。


    電視機和錄音機等黑色家電,曆史反而比這些白色家電要短很多,都是二戰之後才興起的技術,但到了80年代也已經基本進入了成熟期。


    從技術演進的角度,大部分家電底層技術,在80年以後,是總體停滯的,隻有電視機比較特殊,隨著液晶、等離子等新型顯示技術的出現,經曆了一次次的產業技術升級。


    內地家電產業發展曆程,基本就是中國工業化進程的縮影。是把西方幾百年的工業化道路,在短短幾十年中再重新走一遍。


    就如中國經濟發展需要城市化,離不開房地產一樣,中國從傳統的農業國家,轉變成現代化工業國家,也離不開家電製造業。


    中國的家電產業在50年代就已經起步了,但到了80年代,中國家電產業依然非常落後,核心原因其實隻有一個字,窮。


    隨著改開的進程,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家電產業規模的高速發展,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內地家電企業的內卷嚴重,更多的是因為家電產品的同質性太強,隻能依賴規模優勢進行商業競爭。


    以英豪這幾年快速積累出的資本優勢,技術優勢,如果在80年代初就大舉殺入家電市場,毫無疑問是會有著巨大的先發優勢的,但陳兵卻誌不在此。


    陳兵前世雖然做了一輩子的電子產業調研,分析了很多的案例,但本質上陳兵是偏向技術專家的,在商業競爭上誇誇其談、紙上談兵問題不大,但在真正的商業微操上,陳兵並沒有太多的過人之處。


    陳兵重生迴來,最大的優勢,其實是對電子信息技術發展方向的熟悉,了解正確的技術走向,可以提前進行技術布局,攜技術發展的大勢,來以力破巧。


    因此陳兵將英豪的業務範疇,基本都圈定在以技術進步為核心的產品領域,圍繞的技術變化最快的信息技術產業展開,無論是計算機、通訊,還是現在剛剛開始成型的消費電子產業,都是需要不斷技術迭代的產業,這些才是陳兵能發揮出長處,規避掉弱點的產業。


    家電產業規模非常龐大,後世的總體規模已經接近了萬億,但陳兵會大舉進入的,隻有一個電視產業,而且重點也不會放在終端整機上,而是更上遊的顯示技術。


    陳兵無意參與內地家電企業的內卷,但對內地家電產業的崛起卻是樂見其成。因為家電產業的巨大規模,會為上遊的電子零部件企業提供巨大的市場,是內地健全電子產業鏈的基礎之一。


    80年代,內地家電企業的快速崛起,最核心的動力有兩個,一個是人們收入水平提高之後,爆發出來的巨大需求,另一個就是政策主導的設備和技術引進。


    從1978年,內地派出了高規格的工業考察團,到霓虹進行考察開始,內地就一直在推進家電製造技術的引進,尤其是從83年開始,形成了一股技術引進的熱潮。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阿裏斯頓冰箱,在幾年時間了,中國從阿裏斯頓引進了9條冰箱生產線,分別落地在不同的企業,所以在90年代可以看到好幾個帶著阿裏斯頓尾綴的冰箱品牌。


    大多數能夠在90年代名震一時的家電品牌,都是從這次技術引進浪潮中起步的,很多的家電廠商,都是這一次技術引進浪潮的定點接收單位。


    家電這種同質化比較嚴重的產業,是更適合市場化發展的產業,這次國家主導的大規模技術引進,固然奠定了內地家電產業的技術基礎,但也多少有些拔苗助長,分散多地的多條同質化生產線,也造成了後來的行業嚴重內卷。


    客觀的說,中國家電產業的技術基礎,和初始資本投入,都是來源於這一段時期的技術引進浪潮,但家電企業能夠成功發展壯大,資本不斷膨脹,更多來自於這些企業在市場上的奮勇搏殺。


    新世紀初,家電企業經曆了一次大規模的改製,很多企業都搞起來mbo,中間也出現了被媒體極度關注的個案爭端,其實也是在這一段曆史進程中,埋下了伏筆。


    從83年開始的這一波技術引進熱潮,在很多領域加速了中國工業化的進程,但同樣在很多領域形成了嚴重的失誤,也造成了這些領域未能追上整個國家的發展步伐,被其他國家的競爭對手越拉越遠。


    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電子元器件行業....其實隻是整個電子元器件行業的分支,雖然芯片確實是最大最重要的分支,但其他的元器件遇到的問題同樣不少,隻是不被大眾關注。


    電子元器件其實是一個很籠統的總稱,細分開來還包含了:電阻、電容、電感、電位器、電子管、散熱器、機電元件、連接器、半導體分立器件、電聲器件、激光器件、電子顯示器件、光電器件、傳感器、電源、開關、微特電機、電子變壓器、繼電器、印製電路板、集成電路、各類電路、壓電、晶體、石英、陶瓷磁性材料、印刷電路用基材基板、電子功能工藝專用材料、電子膠(帶)製品、電子化學材料及部品等。


    以上這些列舉出來的還隻是從百度百科上複製黏貼過來的主要部分,遠不是全部,由此可見電子元器件包含的產品門類之多,所涉及的基礎工業技術之廣。


    客觀的說,80年代內地引入西方先進技術的時候,並沒有遺漏掉電子元器件產業,也花費巨資引入了一些相關的技術和設備。


    但由於這個時候,中國其實剛剛開始全麵工業化,對工業化的理解還很膚淺,完全沒有按照電子元器件的的行業特性來進行針對性的扶持,使得這個產業根本沒有發展起來。


    等到90年代,大量霓虹、寶島的電子元器件企業,又跑到內地大建工廠,搶奪市場空間,致使這個基礎工業行業一直發展落後。


    等到內地反應過來時,不止內地電子零部件企業距離國際先進企業已經拉開非常巨大差距,而且內地電子零部件企業的技術能力,也已經與內地下遊電子產皮製造業徹底的脫節開來,再想追趕,就要事半功倍了,隻能重新用時間來換取空間。


    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家電製造和很多電子行業,有些象植物,隻要灑下種子,有了合適的氣候,這些種子就能生根發芽,破土而出,甚至成長為參天大樹。


    但電子元器件行業有些象人類嬰兒,不止需要在母胎的保護下進行很長的生長發育,才能進化成一個生命,而且剛剛出生的小生命也非常脆弱,必須要經過一段更長的撫養、教育階段,才能成為成年體,具有獨立的生存能力。


    內地在八十年代引進先進技術時,最大的失誤就是把這些脆弱的人類嬰兒,象植物一樣的對待,使得這些電子元器件企業不僅先天不足,幼年期也嚴重的營養不良。


    即使這些嬰兒勉強活了下來,掙紮成年了,也因為沒有受過什麽基礎的培養,缺乏各種生存技能,隻能在成年之後,自己迴去重頭開始補課。


    做家電行業起步時候其實是很苦的,無論是產品研發時候的篳路藍縷,還是市場開拓時的笑臉迎人,都沒那麽容易。但做家電能賺錢啊。


    窮怕了的人,不怕吃苦,中國人為了能出人頭地,什麽苦都吃得下,所以才有那麽多海外經商的人能在全球紮根,能在非洲那種惡劣環境照樣風生水起。


    中國人不怕吃苦,但中國人真的怕寂寞,而電子元器件產業,恰恰是需要守得住寂寞的行業,從某種意義上,電子元器件產業特點與中國人的文化,有點三觀不合。


    現實的生存壓力,使得很多國人越來越急功近利,很少有人能靜的下心來。哪怕是後來的網絡小說,都已經講究黃金三章了,三章一過,你要吸引不了讀者,基本上就涼涼了。


    電子產業、家電產業是應用型產業,重點是應用功能能夠刺激到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因此往往創新的過程中,需要很多的創意,一個靈光一閃的技術點子,一個經典的營銷方案,往往就能帶來很豐厚的迴報。


    但電子元器件是基礎產業,需要的是產品性能的穩定提升,需要在各種技術上進行不斷的深入積累,才能厚積薄發,實現產品技術水平的躍遷。


    而且電子元器件行業的營銷策略,作用也都非常是有限的,包括低價競爭策略。能夠帶來穩定市場的,隻有長期積累下來的良好記錄和用戶口碑。


    這就使得電子元器件產業的發展,隻能依靠長時間的潛心經營,逐步積累。隻有從心底裏認同長期主意思想的人,才能經營好電子原件企業,而那些想要通過投資電子元器件行業賺取投機利潤的家夥,大部分都會铩羽而歸。


    陳兵對內地這次引進西方技術的熱潮很清楚,也很願意在這次熱潮中進行添磚加瓦,去年趙平前往燈塔國進行技術采購的時候,就專門成立了一個技術貿易公司,其實就是為這次內地引進技術熱潮準備的。


    過去一年中,這個技術貿易公司作為中介方,也為內地牽針引線了一些項目,很是受到了內地相關部門的真誠感謝,但在陳兵看來,實際效果隻能說差強人意。


    趙平從燈塔國找來的資源,大都是正在淘汰的成熟技術,這些技術往往已經落後與霓虹、日耳曼等國家,已經算不上最先進的技術,但好處是技術源流和根基完整,其實非常適合內地現在一窮二白的技術基礎和幹癟的口袋。


    在陳兵看來,用低價購買到這些技術,隻要能夠沉下心來進行吸收,應該就能形成很好的技術基礎,支撐相關產業的持續發展。


    但很可惜,現在內地的很多人,更喜歡去找霓虹、日耳曼的領先公司,去引進這些成功者的“先進技術”,引進能夠馬上形成產能的成套生產線。


    哪怕人家肯給的同樣是已經落後的淘汰產能,但架不住拿來就能用,用了就能產生各種直接效益啊。窮怕了的人,要的是立竿見影,沒有那個耐心去打基礎的。


    因此在很多內地企業這裏,同樣是引進技術,英豪牽針引線的燈塔淘汰技術,卻遠不如霓虹轉讓的落後生產線有吸引力。


    強扭的瓜不甜,英豪主導的技術引進,也更多的向上遊電子元器件產業轉移,而主要的合作方也從首都的四機部,開始變為粵省的工業廳。


    這些電子元器件產業都是英豪需要的上遊產業鏈,陳兵更希望能夠落地在粵省,形成產業集群的群聚效應。


    這次受歡迎的程度到是提高多了,無論是粵省工業廳,還是那些粵省的電子元器件企業,都表現的很積極,畢竟這些技術,霓虹人可是藏的很緊,不肯輕易向外轉讓的。


    不過與這些電子元器件企業接觸了幾次,陳兵對這些企業也不敢抱太大的希望。這些企業實在是底子太薄了,經營者也缺乏對產業的深刻認識。


    這些引進技術落地後,到底能夠吸收多少?到底能不能以這些技術為起點,逐步發展起來?陳兵真的的不敢報太大的希望。


    想要帶動一個產業鏈的發展實在是太難了,尤其是現在陳兵對上遊產業的影響力還補覺有限的情況下。


    這讓陳兵心中頗為惆悵,英豪已經自己在做芯片了,難道連電阻、電容這些電子元器件也要自己下場來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八零之低調發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老燕難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老燕難飛並收藏重生八零之低調發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