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我們不熟悉,也不敢亂闖,就怕又遇見人叫我們倆去撿風箏。”茅丘青指桑罵槐,故意拿話酸那老村長,昨天的事情茅丘青心裏必然是不痛快,雖說東西已經物歸原主,但是茅丘青這秋後算賬的脾氣性格,也不是那種叫人隨意拿捏的人。
孟老村長臉色有些難看,但仍舊客氣的給二人賠不是。“都怪老夫過分放縱那些娃娃,唉,他們都還小,毛都沒長齊,不要跟這群娃娃一般見識,二位要不賣老朽一個麵子,到我家裏吃杯茶,權當老朽給兩位賠不是了。”
孟老村長一句話,就把責任甩給昨天那幾個乳臭未幹的孩子身上了,把自己倒是摘的幹幹淨淨。
“那就勞煩前輩了!”南伯萬客氣道。
“二位請!”孟老村長帶路,領著茅丘青和南伯萬從後門走進了自己家。
來到孟老村長的家中,他用熱乎的早飯招唿了兩人,飯飽茶畢,兩人也與孟老村長進行了深談。
不隻是南伯萬有些不明白,就連茅丘青心中也是疑竇叢生。
“孟村長,我不明白,為什麽孟向明隨手在紙上寫下歸還財物的要求,你們就會順著他的意思去做?難不成他的話,比起你這個村長還要有分量?又或者是這是你們村子裏的某種不成文的規矩?”茅丘青心直口快,也不像師哥南伯萬那般有所顧忌。
南伯萬衝著師妹擠了擠眼睛,似乎是覺得她的話問的過於唐突,顯得有些沒大沒小。
“哈哈哈哈.....唉,不礙事的,整個廢都城,誰不知道我們這裏叫賊村啊?既然幹了這一行,就不怕人說,遮遮掩掩,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其實我們歸還二位東西時,並不知道你們就是茅家的弟子,唉,之所以見到樹上孟向明留下的字,就立刻物歸原主,也的確是村裏一個不成文的規矩。”
南伯萬聽完孟老村長的話,當即好奇的追問道:“哦,老前輩不妨說道說道,在下願聞其詳。”
“唉,隻要是他要的東西,我們都會歸還,因為老朽曾經給村裏上上下下都立過規矩,孟向明的物件,不許碰,他要的,全都還他,一分一厘都不能留。”孟老村長唉聲歎氣,看上去很是惆悵。
“是因為孟向明的妻子嗎?”南伯萬剛問出一句話,一旁的茅丘青便激動的追問道:“對對對,孟村長也知道孟妻不是人?”
孟老村長背過身去無奈的點了點頭。“二位既然是茅家的弟子,自然比老朽要清楚更多,但是,老朽所立下的規矩,卻與他妻子無關.....隻是孟向明比較特殊啊.....”
孟老村長說著,伸手掏出了腰間的煙袋杆子,點起了一袋煙,便坐在窗前,將孟家村多年前的一段往事告訴了南伯萬與茅丘青。
眾所周知,孟家村之所以被人稱之為賊村,那是因為祖上留下的那句祖訓,巧取勝於苦耕,許多人端起這碗飯,就再也放不下來了,耕田放牛最辛苦,莊稼人一年到頭躲過了旱澇天災,終究也躲不過苛捐雜稅,忙碌辛苦一年,保不齊還得餓肚子,拖家帶口的跟著受罪。
偷竊,無非就是個手藝,學會了就能有飯吃,一傳十十傳百,逐漸成了氣候,也成了規模,尾大不掉,改也晚了,就隻能一代代這麽混著過日子。
孟向明的爹身子骨差,孟向明還沒出生,他爹就見了閻王爺,他娘是外鄉人,口音與西北當地差異較大,平日裏來往也少,漸漸地,孟向明家的日子也就過的比其他人差了些。
孟向明他娘是被他爹騙來的,並非自願嫁到當地的,他爹死了以後,孟向明的老娘也打算走,離開這個地方,但是因為有兒子在,她一個女人家,也沒有什麽謀生技巧,所以也隻能作罷。
孟向明的娘,自己不跟村裏人學習偷竊的扒術,也從不允許兒子跟別人學這些歪門邪道,她總是教育孟向明,讀書習字,朝著功名科舉的方向努力。
孟向明也算爭氣,打小就聰明好讀書,比村裏其他後生晚輩強太多了,後來他娘病故了,孟向明就一個人在村裏生活,但是他一個書生,讀了太多年的聖賢書,既不願意跟著我們大家一起做賊,但他又耕不了地,最終也是應了那句話,百無一用是書生,連吃飯都成了問題。
孟村長不忍心,時常給些錢財去接濟他,但是孟向明這個家夥他清高啊,他總覺得這些錢都是偷竊所得,不幹淨,與他自小學習的聖賢之道是背道而馳的,所以寧可一個人外出去做些苦工,也從不接受村裏人的幫襯,總喜歡與這個生他養他的故土劃清界限。
久而久之,村裏人都和他生分了,他也就搬去村後的那片荒地上去住了。
孟向明自負,清高,特立獨行,他對偷竊之類的行為很不齒,儒家有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最怕自己的品性會受到同村人的熏染,從而玷汙了讀書人的追求。
二十歲那年,孟向明籌措了盤纏,前往省城參加鄉試,然而半路上遇到了從外鄉逃荒而來的流民,其中有一個叫小珍的女孩因為數日沒有進食而暈倒在路邊。
流民逃荒,誰也不顧誰,一旦餓暈在路旁,最終不是餓死,就是成為那些叢林中野狼野狗的盤中餐。
孟向明雖然心性孤冷,可也是個善良之輩,看到那樣一個小姑娘倒在地上,他也很想上前幫她一把,可是孟向明有些猶豫,身上的盤纏和幹糧沒有多餘的,並且一旦耽誤了時辰,就乎錯過今年的鄉試,這對一個十年寒窗苦讀的士子來說,無疑是難以取舍的。
功名心最終戰勝了善念,孟向明把心一橫,仰頭望天,隻要他不直視那個姑娘的眼神,就權當沒看見,隻要走出百米遠,就可以眼不見為淨了。
自欺欺人有時候很容易,但有時候也很難,對於孟向明這種自小苦讀聖賢書的文人來說,欺心欺世,他做不到。
孟老村長臉色有些難看,但仍舊客氣的給二人賠不是。“都怪老夫過分放縱那些娃娃,唉,他們都還小,毛都沒長齊,不要跟這群娃娃一般見識,二位要不賣老朽一個麵子,到我家裏吃杯茶,權當老朽給兩位賠不是了。”
孟老村長一句話,就把責任甩給昨天那幾個乳臭未幹的孩子身上了,把自己倒是摘的幹幹淨淨。
“那就勞煩前輩了!”南伯萬客氣道。
“二位請!”孟老村長帶路,領著茅丘青和南伯萬從後門走進了自己家。
來到孟老村長的家中,他用熱乎的早飯招唿了兩人,飯飽茶畢,兩人也與孟老村長進行了深談。
不隻是南伯萬有些不明白,就連茅丘青心中也是疑竇叢生。
“孟村長,我不明白,為什麽孟向明隨手在紙上寫下歸還財物的要求,你們就會順著他的意思去做?難不成他的話,比起你這個村長還要有分量?又或者是這是你們村子裏的某種不成文的規矩?”茅丘青心直口快,也不像師哥南伯萬那般有所顧忌。
南伯萬衝著師妹擠了擠眼睛,似乎是覺得她的話問的過於唐突,顯得有些沒大沒小。
“哈哈哈哈.....唉,不礙事的,整個廢都城,誰不知道我們這裏叫賊村啊?既然幹了這一行,就不怕人說,遮遮掩掩,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其實我們歸還二位東西時,並不知道你們就是茅家的弟子,唉,之所以見到樹上孟向明留下的字,就立刻物歸原主,也的確是村裏一個不成文的規矩。”
南伯萬聽完孟老村長的話,當即好奇的追問道:“哦,老前輩不妨說道說道,在下願聞其詳。”
“唉,隻要是他要的東西,我們都會歸還,因為老朽曾經給村裏上上下下都立過規矩,孟向明的物件,不許碰,他要的,全都還他,一分一厘都不能留。”孟老村長唉聲歎氣,看上去很是惆悵。
“是因為孟向明的妻子嗎?”南伯萬剛問出一句話,一旁的茅丘青便激動的追問道:“對對對,孟村長也知道孟妻不是人?”
孟老村長背過身去無奈的點了點頭。“二位既然是茅家的弟子,自然比老朽要清楚更多,但是,老朽所立下的規矩,卻與他妻子無關.....隻是孟向明比較特殊啊.....”
孟老村長說著,伸手掏出了腰間的煙袋杆子,點起了一袋煙,便坐在窗前,將孟家村多年前的一段往事告訴了南伯萬與茅丘青。
眾所周知,孟家村之所以被人稱之為賊村,那是因為祖上留下的那句祖訓,巧取勝於苦耕,許多人端起這碗飯,就再也放不下來了,耕田放牛最辛苦,莊稼人一年到頭躲過了旱澇天災,終究也躲不過苛捐雜稅,忙碌辛苦一年,保不齊還得餓肚子,拖家帶口的跟著受罪。
偷竊,無非就是個手藝,學會了就能有飯吃,一傳十十傳百,逐漸成了氣候,也成了規模,尾大不掉,改也晚了,就隻能一代代這麽混著過日子。
孟向明的爹身子骨差,孟向明還沒出生,他爹就見了閻王爺,他娘是外鄉人,口音與西北當地差異較大,平日裏來往也少,漸漸地,孟向明家的日子也就過的比其他人差了些。
孟向明他娘是被他爹騙來的,並非自願嫁到當地的,他爹死了以後,孟向明的老娘也打算走,離開這個地方,但是因為有兒子在,她一個女人家,也沒有什麽謀生技巧,所以也隻能作罷。
孟向明的娘,自己不跟村裏人學習偷竊的扒術,也從不允許兒子跟別人學這些歪門邪道,她總是教育孟向明,讀書習字,朝著功名科舉的方向努力。
孟向明也算爭氣,打小就聰明好讀書,比村裏其他後生晚輩強太多了,後來他娘病故了,孟向明就一個人在村裏生活,但是他一個書生,讀了太多年的聖賢書,既不願意跟著我們大家一起做賊,但他又耕不了地,最終也是應了那句話,百無一用是書生,連吃飯都成了問題。
孟村長不忍心,時常給些錢財去接濟他,但是孟向明這個家夥他清高啊,他總覺得這些錢都是偷竊所得,不幹淨,與他自小學習的聖賢之道是背道而馳的,所以寧可一個人外出去做些苦工,也從不接受村裏人的幫襯,總喜歡與這個生他養他的故土劃清界限。
久而久之,村裏人都和他生分了,他也就搬去村後的那片荒地上去住了。
孟向明自負,清高,特立獨行,他對偷竊之類的行為很不齒,儒家有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最怕自己的品性會受到同村人的熏染,從而玷汙了讀書人的追求。
二十歲那年,孟向明籌措了盤纏,前往省城參加鄉試,然而半路上遇到了從外鄉逃荒而來的流民,其中有一個叫小珍的女孩因為數日沒有進食而暈倒在路邊。
流民逃荒,誰也不顧誰,一旦餓暈在路旁,最終不是餓死,就是成為那些叢林中野狼野狗的盤中餐。
孟向明雖然心性孤冷,可也是個善良之輩,看到那樣一個小姑娘倒在地上,他也很想上前幫她一把,可是孟向明有些猶豫,身上的盤纏和幹糧沒有多餘的,並且一旦耽誤了時辰,就乎錯過今年的鄉試,這對一個十年寒窗苦讀的士子來說,無疑是難以取舍的。
功名心最終戰勝了善念,孟向明把心一橫,仰頭望天,隻要他不直視那個姑娘的眼神,就權當沒看見,隻要走出百米遠,就可以眼不見為淨了。
自欺欺人有時候很容易,但有時候也很難,對於孟向明這種自小苦讀聖賢書的文人來說,欺心欺世,他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