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說幹就幹,開恩科
人在大明批判百官,老朱求別罵 作者:日更兩萬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215章 說幹就幹,開恩科
可是沒有想到李臨淵真的像是徐達所說的那樣文韜武略。
尤其是對當今時事的把握非常地準確,想到這一個地方他心裏動心了。
朝堂上本來一些屬於守舊派的力量,聽到之後,一個個地紛紛的站了起來,表示他們統一進行科舉改革。
由於眾人早就已經想到一起去了,都覺得在這件事情上他們是占了便宜的,再加上這件事情已經刻不容緩。
而李臨淵又提供了這麽好的建議,很快他們就達成了一致。
此時的朱元璋心情則是非常地輕鬆,自己當了這麽多年的皇帝,凡是有觸碰到這些文官利益的事情,都要和他們磨上很長的時間,而大多數情況下,最後的結局要麽是不了了之,要麽就是和這些人徹底的決裂。
最終他們改變不了自己的想法,而自己卻會留下了一個暴君的名聲。
而這一次科舉考試這麽大的事情,卻在這些人一頓飯的工夫就已經商量完畢了,這幾乎是一個奇跡。
等到他們都離開之後,朱元璋看著朝堂上的文官和勳貴,不由得歎了一口氣。
最近一些年實在是朝堂上的勳貴,太過於不爭氣,除了被自己殺的一批之外,剩下的一批每天都是遊手好閑,除了自己看中的那幾個後輩之外,根本就連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唯一一個還算是不錯的藍玉,卻囂張跋扈,極為狂悖。
隨著文官的力量越來越大,讓他心中也有一些放心不下。
所以這段時間他也想著從自己這些老兄弟的後代當中尋找一批還算是不錯的,把他們培養成超打上的一股強大的力量。
隻可惜讓他失望的是自己選來選去根本就沒有選到幾個人。
大唐也有著許多中軍愛國戰鬥力極強的軍隊,隻可惜他們大多數都是在邊境的地方,對於朝堂之上的決定,還沒有辦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而且這實在是有一些太過於麻煩。
文官和勳貴之間,同樣也有著此消彼長。
剛剛開國的時候,淮西勳貴的實力非常的強大,可以說非常的囂張跋扈。
就在那個時候,自己即便是想要動他們都要考慮一番。
如今這才過了多長的時間,事情就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文官已經漸漸地占領了朝堂,可以說隻擁有著這兩股力量,對於朝堂上的發展來說是非常地不利的。
打到這一個地方之後,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將第三股力量給培養出來。
三股力量彼此製衡,無論誰強大,另外兩個都會聯合在一起,與他相抗衡。
這樣的朝堂之上才會更加得穩重。
尤其是工學院裏麵的杜清源,治好了太子朱標的疾病。
讓他的這一種想法更加地堅定了,如今工學院當中還是有著許多能力不錯的人,如果都把他們帶到大明的官場之上,也就意味著用不了多長時間大明的官場之上,就會多加一批真正有能力的人才。
時間這是朱元璋看著眾人商量的一個結果之後很快便同意了這件事情。
直接這個時候朱元璋笑著說道。
“諸位愛卿能夠為我大明江山考慮,朕心甚慰,所以我準備在明年多加一次恩科,為我大明選拔出了一批人才!”
眾人聽完之後,頓時眼前一亮,沒想到竟然還有這樣的好事。
雖然說科舉進行了一定的改革,但是說白了四書五經在裏麵還是占據著一定的地位的。
也就意味著他們當中可以有不少人通過這一次的科舉考試崛起。
甚至也可以通過這個機會向朱元璋證明他們這些文官依然是占據著足夠強大的力量。
而此時的李臨淵卻知道朱元璋的意思是什麽。
工學院裏麵的人雖然經過自己這段時間的幫助,已經逐漸地進入到了正軌。
然而朱元璋花費了這麽大的代價建造這一個工學院,可不是簡簡單單的讓他們在這一個地方搞發明搞形。
而是希望他們能夠參與到朝堂之上,增強大明的國力。
對於這一點,李臨淵並沒有絲毫的反對。
這一次恩科考試之後,相信他們工學院當中肯定有不少人會進入到朝堂之上。
等到那一個時候,自己所麵對的壓力也會小一點,正在他高興的時候,隻見這時朱元璋又繼續說道。
“既然這件事情完了,那麽順便和大家討論一下,接下來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
眾人聽到之後非常的疑惑,難道這還有什麽更加重要的事情不成。
實踐這個時候,朱元璋笑著說道。
“當初咱們將這都城定在應天府,是因為這個地方是我們的前線,更何況這也是我們手中最大的城池!”
“可是經過了這麽長的時間,我也發現了許多的問題,如今我大明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在北方,而這都城則是在江南地區,距離北方實在是太遠了,一旦北方有什麽風吹草動的話,我們根本就來不及反應,這絕對是一件很頭疼的事情!”
“所以朕想著,既然這應天府不再適合當做都城府,我們重新再找一個合適的都城用於監控北邊的草原各部落!”
朝堂上的文武百官聽到之後不由得臉色大變,他們萬萬沒有想到這朱元璋竟然動了遷都的心思。
要知道如今朝堂上的文官,大多數都是來自江南,可以說如今江南是天下文官的匯聚之地。
而在這一個地方,他們的實力是最強大的,就算是皇帝與他們對著幹,也要掂量掂量手中的實力。
可是一旦到了北方的邊境地區,那可就麻煩了,先不說那裏的環境他們能否適應得了。
那裏本來就沒有多少的世家大族,他們能夠掌握的力量實在是太小,根本就沒有辦法對朝堂之上的格局造成什麽樣的影響。
那也就意味著他們的權利將會進一步地縮小,對於這些在江南地區飲酒作樂或者私密生活的他們來說。
這樣的做法顯然就是比殺了他們還難受。
實踐他們一個個的都站了出來,反對朱元璋要遷都的舉措,這一次的人數占據了整個朝堂上的三分之二,大多數的人都不願意離開應天府這樣的一個溫柔鄉。
可是沒有想到李臨淵真的像是徐達所說的那樣文韜武略。
尤其是對當今時事的把握非常地準確,想到這一個地方他心裏動心了。
朝堂上本來一些屬於守舊派的力量,聽到之後,一個個地紛紛的站了起來,表示他們統一進行科舉改革。
由於眾人早就已經想到一起去了,都覺得在這件事情上他們是占了便宜的,再加上這件事情已經刻不容緩。
而李臨淵又提供了這麽好的建議,很快他們就達成了一致。
此時的朱元璋心情則是非常地輕鬆,自己當了這麽多年的皇帝,凡是有觸碰到這些文官利益的事情,都要和他們磨上很長的時間,而大多數情況下,最後的結局要麽是不了了之,要麽就是和這些人徹底的決裂。
最終他們改變不了自己的想法,而自己卻會留下了一個暴君的名聲。
而這一次科舉考試這麽大的事情,卻在這些人一頓飯的工夫就已經商量完畢了,這幾乎是一個奇跡。
等到他們都離開之後,朱元璋看著朝堂上的文官和勳貴,不由得歎了一口氣。
最近一些年實在是朝堂上的勳貴,太過於不爭氣,除了被自己殺的一批之外,剩下的一批每天都是遊手好閑,除了自己看中的那幾個後輩之外,根本就連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唯一一個還算是不錯的藍玉,卻囂張跋扈,極為狂悖。
隨著文官的力量越來越大,讓他心中也有一些放心不下。
所以這段時間他也想著從自己這些老兄弟的後代當中尋找一批還算是不錯的,把他們培養成超打上的一股強大的力量。
隻可惜讓他失望的是自己選來選去根本就沒有選到幾個人。
大唐也有著許多中軍愛國戰鬥力極強的軍隊,隻可惜他們大多數都是在邊境的地方,對於朝堂之上的決定,還沒有辦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而且這實在是有一些太過於麻煩。
文官和勳貴之間,同樣也有著此消彼長。
剛剛開國的時候,淮西勳貴的實力非常的強大,可以說非常的囂張跋扈。
就在那個時候,自己即便是想要動他們都要考慮一番。
如今這才過了多長的時間,事情就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文官已經漸漸地占領了朝堂,可以說隻擁有著這兩股力量,對於朝堂上的發展來說是非常地不利的。
打到這一個地方之後,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將第三股力量給培養出來。
三股力量彼此製衡,無論誰強大,另外兩個都會聯合在一起,與他相抗衡。
這樣的朝堂之上才會更加得穩重。
尤其是工學院裏麵的杜清源,治好了太子朱標的疾病。
讓他的這一種想法更加地堅定了,如今工學院當中還是有著許多能力不錯的人,如果都把他們帶到大明的官場之上,也就意味著用不了多長時間大明的官場之上,就會多加一批真正有能力的人才。
時間這是朱元璋看著眾人商量的一個結果之後很快便同意了這件事情。
直接這個時候朱元璋笑著說道。
“諸位愛卿能夠為我大明江山考慮,朕心甚慰,所以我準備在明年多加一次恩科,為我大明選拔出了一批人才!”
眾人聽完之後,頓時眼前一亮,沒想到竟然還有這樣的好事。
雖然說科舉進行了一定的改革,但是說白了四書五經在裏麵還是占據著一定的地位的。
也就意味著他們當中可以有不少人通過這一次的科舉考試崛起。
甚至也可以通過這個機會向朱元璋證明他們這些文官依然是占據著足夠強大的力量。
而此時的李臨淵卻知道朱元璋的意思是什麽。
工學院裏麵的人雖然經過自己這段時間的幫助,已經逐漸地進入到了正軌。
然而朱元璋花費了這麽大的代價建造這一個工學院,可不是簡簡單單的讓他們在這一個地方搞發明搞形。
而是希望他們能夠參與到朝堂之上,增強大明的國力。
對於這一點,李臨淵並沒有絲毫的反對。
這一次恩科考試之後,相信他們工學院當中肯定有不少人會進入到朝堂之上。
等到那一個時候,自己所麵對的壓力也會小一點,正在他高興的時候,隻見這時朱元璋又繼續說道。
“既然這件事情完了,那麽順便和大家討論一下,接下來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
眾人聽到之後非常的疑惑,難道這還有什麽更加重要的事情不成。
實踐這個時候,朱元璋笑著說道。
“當初咱們將這都城定在應天府,是因為這個地方是我們的前線,更何況這也是我們手中最大的城池!”
“可是經過了這麽長的時間,我也發現了許多的問題,如今我大明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在北方,而這都城則是在江南地區,距離北方實在是太遠了,一旦北方有什麽風吹草動的話,我們根本就來不及反應,這絕對是一件很頭疼的事情!”
“所以朕想著,既然這應天府不再適合當做都城府,我們重新再找一個合適的都城用於監控北邊的草原各部落!”
朝堂上的文武百官聽到之後不由得臉色大變,他們萬萬沒有想到這朱元璋竟然動了遷都的心思。
要知道如今朝堂上的文官,大多數都是來自江南,可以說如今江南是天下文官的匯聚之地。
而在這一個地方,他們的實力是最強大的,就算是皇帝與他們對著幹,也要掂量掂量手中的實力。
可是一旦到了北方的邊境地區,那可就麻煩了,先不說那裏的環境他們能否適應得了。
那裏本來就沒有多少的世家大族,他們能夠掌握的力量實在是太小,根本就沒有辦法對朝堂之上的格局造成什麽樣的影響。
那也就意味著他們的權利將會進一步地縮小,對於這些在江南地區飲酒作樂或者私密生活的他們來說。
這樣的做法顯然就是比殺了他們還難受。
實踐他們一個個的都站了出來,反對朱元璋要遷都的舉措,這一次的人數占據了整個朝堂上的三分之二,大多數的人都不願意離開應天府這樣的一個溫柔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