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坐山觀虎鬥,三足方能鼎立
人在大明批判百官,老朱求別罵 作者:日更兩萬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187章 坐山觀虎鬥,三足方能鼎立
隻見這是一名儒生,一臉不屑地說道。
“你們不過是一些末流之學,旁門左道罷了,一些上不得台麵的東西,如何與我聖人之學相提並論!”
這時其中一人聽到之後冷笑幾聲。
“當年諸子百家爭鳴之時,我墨家與儒家一樣,被稱為天下顯學,爾等一直都演你們所學的皆是聖人之言,那你們所謂的聖人之言既不能培養工匠,也不能方便建造,隻能夠做些文章,要你們這樣的聖人之言該有何用處!”
大人聽到之後一臉的憤怒,滿臉的不可思議,這人膽子真是太大了,竟然敢詆毀他們聖人之言。
就在這時,後麵突然間響起了一個聲音。
“聖人之言在於明禮,在於教化萬方,在於治理天下,在於牧守萬民,所做的一切皆是有大公之言!”
“爾等所說知識皆是一些微末小道,實在是不值得一提!”
有人朝著哪個方向看去,隻見到一個老者顫顫巍巍的,拄著拐杖來到了這一個地方。
眾人看到之後緊接臉色的大變,很顯然他們都認出來了這一個老者的身份。
此人正是大儒宋濂。
諸子百家的人看到這一幕之後都是臉色極為難看,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些人竟然將宋濂都帶來了。
如果是其他人的話倒還有些辦法,但是問題是這一個宋濂實在是不好惹。
即便是陛下和太子來到這一個地方之後,也得對他畢恭畢敬的。
隻見這時,宋濂看著麵前的工學院,歎了一口氣。
“儒學興盛,理學興起還是大勢所趨,這等微末之言早就應該消失於曆史長河之中,實在不應該將他們給拿出來,若是開了這百家爭鳴的口子,天底下不知有多少人會因此而受累!”
“道家講求無為,若是長此以往的話,民生凋敝,人皆好吃懶做之輩,何以增強國力!”
“墨家兼愛非攻,實際則為不可實現之空想,當之人性,應以聖人之言加以規範,若隻是兼愛眾人,人之心思複雜多變,又怎麽可能一概而論!”
“縱橫家實在是霍亂之源,若非縱橫之術當時。
春秋時又怎會禮樂崩壞!”
“兵家乃萬惡之兇,農家則使百姓好逸惡勞,不負勤勉!”
“若是天下皆行,此諸子百家之言,恐怕我等天下必然會掀起大亂!”
“聽說那李臨淵提出了這一個建議,我看此人才是真正的洪水猛獸,若是此人不死,實在是我大明之禍患!”
“此人乃洪水猛獸,若是讓此人繼續留在朝堂之上或亂朝綱,我等甘願辭官迴鄉!”
其他的如聲聽完之後,一個個的都開始表示支持。
而此時諸子百家的人聽到之後臉色極為難看。
不得不說,這宋濂確實有一些本事,所說的話讓人很難以反駁。
尤其是他的身份在這一個地方,諸子百家沒落了這麽長時間,早就沒有了能和他們相辯論的底氣。
朱元璋聽到了這一個消息,不由得玩味地一笑。
此時太子朱標一臉著急地來到了這一個地方,畢竟他的老師宋濂都已經下場了,身為太子自然不會不關心這些事情。
隻見這個時候,朱元璋笑著說道。
“讓他們說就是了,道理不說又怎麽能夠清楚呢?更何況李臨淵還沒有去,一切都是未知數!”
而此時懷慶公主知道了這件事情之後,心裏非常地著急。
心裏非常的清楚這個工學院就是李臨淵告訴自己父皇的。
正是因為這一個原因,估計這些儒生堵在工學院門口,就是對李臨淵不利。
想到這一個地方之後,他立刻來到了皇宮之中,想試探一下朱元璋的口風。
隻見這個時候,朱元璋笑了笑說道。
“李臨淵竟然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那麽就應該有解決的辦法,如果他沒有解決的辦法的話,那實在是辜負了朕和太子對他覬覦的厚望!”
“不過你們都放心我感覺這個小子有一些歪的斜的,想要打敗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這時他看著旁邊的太子朱標說。
“到時候不管怎麽樣,你都要去出麵安撫一下,這些文官還是有一些作用的,至少在這些諸子百家的人興起之前,他們還是不能出任何的問題!”
太子朱標聽完之後點了點頭,他們兩個人這樣配合也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一直以來都是朱元璋下狠手。
轉身便讓太子朱標前去拉攏,也正是用這樣的辦法給太子朱標積攢了許多的名聲。
因此太子朱標在文官當中的印象都是特別的好的。
朱元璋這一次心中,可是下定決心要將工學院給興起。
除了他所帶來的一些好處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
之前朝堂之上文武對立,說白了也是勳貴和文官之間的對立。
但是自從勳貴一點點的腐化之後,他們的實力已經沒有辦法和這些文官相抗衡。
如果操場上的力量不能達到一個平衡的話,對於他們來說可是非常地不利的。
如今文官的力量已經足夠強大了,不能讓他們再繼續下去了,這個時候就必須要找一個人來給他取得平衡。
按照朱元璋的想法,本來是想使用將門。
結果以藍玉為首的將門,一個個地囂張跋扈,而藍玉本人也上了他的必殺名單。
等到哪天自己把藍玉給解決的話,你現在操場上的這些勳貴,根本沒有辦法和這些老奸巨猾的文官相抗衡,到那時聞官在朝堂之上一家獨大,絕對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
在曆史上許多的皇帝都會選擇寵幸宦官。
朱元璋立下了祖訓,後宮和宦官不得幹政。
也是為了杜絕這樣的原因,事實上他心裏也是非常地清楚,哪些人之所以會用宦官。
主要是想利用宦官的力量來壓製文官。
但是這樣所取得的效果並不是特別地明顯。
而這一次如果能夠將諸子百家給帶起來的話,便可以用諸子百家來製衡文官,到那時朝堂上就會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麵,王權才會更加地穩固。
隻見這是一名儒生,一臉不屑地說道。
“你們不過是一些末流之學,旁門左道罷了,一些上不得台麵的東西,如何與我聖人之學相提並論!”
這時其中一人聽到之後冷笑幾聲。
“當年諸子百家爭鳴之時,我墨家與儒家一樣,被稱為天下顯學,爾等一直都演你們所學的皆是聖人之言,那你們所謂的聖人之言既不能培養工匠,也不能方便建造,隻能夠做些文章,要你們這樣的聖人之言該有何用處!”
大人聽到之後一臉的憤怒,滿臉的不可思議,這人膽子真是太大了,竟然敢詆毀他們聖人之言。
就在這時,後麵突然間響起了一個聲音。
“聖人之言在於明禮,在於教化萬方,在於治理天下,在於牧守萬民,所做的一切皆是有大公之言!”
“爾等所說知識皆是一些微末小道,實在是不值得一提!”
有人朝著哪個方向看去,隻見到一個老者顫顫巍巍的,拄著拐杖來到了這一個地方。
眾人看到之後緊接臉色的大變,很顯然他們都認出來了這一個老者的身份。
此人正是大儒宋濂。
諸子百家的人看到這一幕之後都是臉色極為難看,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些人竟然將宋濂都帶來了。
如果是其他人的話倒還有些辦法,但是問題是這一個宋濂實在是不好惹。
即便是陛下和太子來到這一個地方之後,也得對他畢恭畢敬的。
隻見這時,宋濂看著麵前的工學院,歎了一口氣。
“儒學興盛,理學興起還是大勢所趨,這等微末之言早就應該消失於曆史長河之中,實在不應該將他們給拿出來,若是開了這百家爭鳴的口子,天底下不知有多少人會因此而受累!”
“道家講求無為,若是長此以往的話,民生凋敝,人皆好吃懶做之輩,何以增強國力!”
“墨家兼愛非攻,實際則為不可實現之空想,當之人性,應以聖人之言加以規範,若隻是兼愛眾人,人之心思複雜多變,又怎麽可能一概而論!”
“縱橫家實在是霍亂之源,若非縱橫之術當時。
春秋時又怎會禮樂崩壞!”
“兵家乃萬惡之兇,農家則使百姓好逸惡勞,不負勤勉!”
“若是天下皆行,此諸子百家之言,恐怕我等天下必然會掀起大亂!”
“聽說那李臨淵提出了這一個建議,我看此人才是真正的洪水猛獸,若是此人不死,實在是我大明之禍患!”
“此人乃洪水猛獸,若是讓此人繼續留在朝堂之上或亂朝綱,我等甘願辭官迴鄉!”
其他的如聲聽完之後,一個個的都開始表示支持。
而此時諸子百家的人聽到之後臉色極為難看。
不得不說,這宋濂確實有一些本事,所說的話讓人很難以反駁。
尤其是他的身份在這一個地方,諸子百家沒落了這麽長時間,早就沒有了能和他們相辯論的底氣。
朱元璋聽到了這一個消息,不由得玩味地一笑。
此時太子朱標一臉著急地來到了這一個地方,畢竟他的老師宋濂都已經下場了,身為太子自然不會不關心這些事情。
隻見這個時候,朱元璋笑著說道。
“讓他們說就是了,道理不說又怎麽能夠清楚呢?更何況李臨淵還沒有去,一切都是未知數!”
而此時懷慶公主知道了這件事情之後,心裏非常地著急。
心裏非常的清楚這個工學院就是李臨淵告訴自己父皇的。
正是因為這一個原因,估計這些儒生堵在工學院門口,就是對李臨淵不利。
想到這一個地方之後,他立刻來到了皇宮之中,想試探一下朱元璋的口風。
隻見這個時候,朱元璋笑了笑說道。
“李臨淵竟然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那麽就應該有解決的辦法,如果他沒有解決的辦法的話,那實在是辜負了朕和太子對他覬覦的厚望!”
“不過你們都放心我感覺這個小子有一些歪的斜的,想要打敗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這時他看著旁邊的太子朱標說。
“到時候不管怎麽樣,你都要去出麵安撫一下,這些文官還是有一些作用的,至少在這些諸子百家的人興起之前,他們還是不能出任何的問題!”
太子朱標聽完之後點了點頭,他們兩個人這樣配合也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一直以來都是朱元璋下狠手。
轉身便讓太子朱標前去拉攏,也正是用這樣的辦法給太子朱標積攢了許多的名聲。
因此太子朱標在文官當中的印象都是特別的好的。
朱元璋這一次心中,可是下定決心要將工學院給興起。
除了他所帶來的一些好處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
之前朝堂之上文武對立,說白了也是勳貴和文官之間的對立。
但是自從勳貴一點點的腐化之後,他們的實力已經沒有辦法和這些文官相抗衡。
如果操場上的力量不能達到一個平衡的話,對於他們來說可是非常地不利的。
如今文官的力量已經足夠強大了,不能讓他們再繼續下去了,這個時候就必須要找一個人來給他取得平衡。
按照朱元璋的想法,本來是想使用將門。
結果以藍玉為首的將門,一個個地囂張跋扈,而藍玉本人也上了他的必殺名單。
等到哪天自己把藍玉給解決的話,你現在操場上的這些勳貴,根本沒有辦法和這些老奸巨猾的文官相抗衡,到那時聞官在朝堂之上一家獨大,絕對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
在曆史上許多的皇帝都會選擇寵幸宦官。
朱元璋立下了祖訓,後宮和宦官不得幹政。
也是為了杜絕這樣的原因,事實上他心裏也是非常地清楚,哪些人之所以會用宦官。
主要是想利用宦官的力量來壓製文官。
但是這樣所取得的效果並不是特別地明顯。
而這一次如果能夠將諸子百家給帶起來的話,便可以用諸子百家來製衡文官,到那時朝堂上就會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麵,王權才會更加地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