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誰動了儒家的蛋糕
人在大明批判百官,老朱求別罵 作者:日更兩萬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142章 誰動了儒家的蛋糕
此話一出,李臨淵嘴角一陣抽搐,其他人聽得也是滿臉怪異。
看著這不倫不類的聖旨,李臨淵心裏極為清楚,這真的是老朱能夠幹出來的事兒。
看來朝堂上對於這件事情的意見還不少,至少那些文官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這時錦衣衛指揮使毛驤說道。
“李大人,既然本官的事情已經完成了,那就直接離開了,李大人好自為之,早一點給陛下上疏,可別讓陛下等太久!”
說完後直接離開了這個讓他傷心的地方。
替皇上傳聖旨,可是一個很好的活計。
不少的太監都通過這種方式發家致富。
每一次的孝敬都絕對不是一個少數。
天子近侍,哪怕是一句話,都可能會對他們造成極大的影響。
有倒是閻王易擋,小鬼難防,這些人如果真的給你使絆子或者上眼藥,你還真的沒地方說理去。
然而這次的事情則是讓他極為頭疼。
想從李臨淵這裏占什麽便宜,根本就不用想了,向來隻聽說被李臨淵薅羊毛,還從來沒有聽說過李臨淵被誰薅過羊毛,另外一個人徐增壽可是魏國公徐達的兒子。
對於李善長老鄉都不害怕,但是唯一害怕的就是魏國公徐達。
向他的兒子要錢,這不是嫌自己壽命長了嗎?至於當地的地方官,一個個窮得都快吃不起飯了,哪有錢給他?
可以說這一趟毛驤是累個半死,來迴奔波這麽遠,結果什麽東西都沒得到。
此時他下定決心等到迴去的時候,一定得想辦法再找幾個貪官下手,好好地撈一筆來彌補這一次的損失。
等到毛驤離開之後,徐增壽拍了拍李臨淵的肩膀。
“妹夫,你可以啊,能夠讓聖上這麽說話的,除了太子朱標,也就隻有那幾個比較受寵的皇子,我就說妹夫你不簡單,以後若是飛黃騰達了,可別忘了兄弟我!”
李臨淵聽完後白徐增壽一眼,等到把這些人打發走之後,李臨淵迴到了房間內。
對於如今應天府的情況自己聽過一些,剩下的一些也有所猜測。
如今想要改革科舉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很容易鬧出亂子。
就比如你寒窗苦讀十年讀的全部都是四書五經,程朱理學。
你上一屆的師兄剛剛考完,你有自信考得比人家好,結果到你的時候朝堂上來了一句,這一次不考四書五經,不考理學,要是不造反才怪。
這時,李臨淵突然間想到,既然術業有專攻,不如想辦法讓有相應能力的人父子相應的地方。
曾經秦朝在這一方麵做得就不錯,雖然說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一直重用法家的官員。
但除此之外,諸子百家在秦國中都有著各自的生存之地。
比如秦國的工匠大多是秦墨之人,太仆,博士官多為儒家弟子,兵馬戰將多為兵家子弟,對外外交為縱橫家,甚至包括醫家,農家,陰陽家,在秦國都有一定的發展。
所以秦國在短時間之內凝聚了極為強大的國力。
而這正是大明所改革的範本。
振興諸子百家,如今儒學之中有翰林院,既然如此也可以再建造另外一個學院,在這學院中除了儒家的東西以外,還可以學習諸子百家的其他言論,比如工科,算學,農學的。
這些東西一直在民間進行發展,但是國家對此並不是特別地重視。
而如果集中所打造的工學院成立起來,那麽就可以為大明源源不斷地輸送各種類型的人才。
這樣的話也可以提高百工之學的地位。
如果是放在普通的皇帝一直想著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那麽李臨淵絕對不會提出這樣的意見。
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絕對不可能采納這樣的意見。
然而朱元璋則就不一樣了,首先朱元璋作為草根皇帝。
本身我考慮最多的就是百姓的利益。
而且他也有足夠的魄力。
如今剛剛開國不久,世家大族的力量還遠遠沒有特別強大,這正是一個極大的機會。
如果真的讓他們發展起來的話,恐怕以君權很難以與之相對抗。
更何況除了朱元璋之外,他的繼任者朱標也同樣如此。
李臨淵並以此為切入點,寫了一封極長的奏折,連夜派人遞交給了朱元璋。
在奏折當中狠狠地拍了朱元璋的馬屁。
朱元璋看到這作者竟然一夜都沒有睡一覺。
不得不說,李臨淵所提出來的意見真的是將他震撼了。
如今他最擔心的事情就是如此,這些儒家之人若是一次機會鬧騰的話。
即便是他們大明,如今也很難受得了。
可是如果隻是在翰林院之外,同樣在建立一個工學院,對這些人的影響不大,隻是分掉了朝堂上一些官員的位置。
這樣反對聲音就不會有太多,等到工學院裏麵出來的人越來越多。
這樣除了儒學之人之外,其他的人才在操場上竟然也占有不少的位置,那麽到那個時候改革便是大勢所趨。
治大國如烹小鮮,以這種方式潛移默化地一點點解決矛盾,確實是他想要的。
等到上朝的時候,朱元璋頂著兩個黑眼圈,但是卻極為亢奮。
朝堂上的文武百官看到朱元璋這樣的一副狀態,都非常地疑惑。
究竟發生了什麽事情,讓皇帝陛下變成現在是一個樣子了?緊接著朱元璋將手中的奏折寫了一個簡易的條陳,傳遞給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去看。
這些官員看到這上麵的內容,心中非常震驚。
李臨淵的想法非常的成熟,而且在各方麵都已經考慮到了。
但是他們心裏都是非常地擔心。
如今他們文官最大的敵人就是勳貴,自從發生了之前韓國公李善長的事情之後,現在朝堂上的勳貴已經安穩了不少。
但是也是一股極為強大的力量,雙方明爭暗鬥了很長的時間。
本來他們所考慮的科舉改革,隻不過是他們這些文官內部的事情。
無論是否改革,對他們的影響並不是特別大,他們依然還這樣握著強大的力量。
此話一出,李臨淵嘴角一陣抽搐,其他人聽得也是滿臉怪異。
看著這不倫不類的聖旨,李臨淵心裏極為清楚,這真的是老朱能夠幹出來的事兒。
看來朝堂上對於這件事情的意見還不少,至少那些文官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這時錦衣衛指揮使毛驤說道。
“李大人,既然本官的事情已經完成了,那就直接離開了,李大人好自為之,早一點給陛下上疏,可別讓陛下等太久!”
說完後直接離開了這個讓他傷心的地方。
替皇上傳聖旨,可是一個很好的活計。
不少的太監都通過這種方式發家致富。
每一次的孝敬都絕對不是一個少數。
天子近侍,哪怕是一句話,都可能會對他們造成極大的影響。
有倒是閻王易擋,小鬼難防,這些人如果真的給你使絆子或者上眼藥,你還真的沒地方說理去。
然而這次的事情則是讓他極為頭疼。
想從李臨淵這裏占什麽便宜,根本就不用想了,向來隻聽說被李臨淵薅羊毛,還從來沒有聽說過李臨淵被誰薅過羊毛,另外一個人徐增壽可是魏國公徐達的兒子。
對於李善長老鄉都不害怕,但是唯一害怕的就是魏國公徐達。
向他的兒子要錢,這不是嫌自己壽命長了嗎?至於當地的地方官,一個個窮得都快吃不起飯了,哪有錢給他?
可以說這一趟毛驤是累個半死,來迴奔波這麽遠,結果什麽東西都沒得到。
此時他下定決心等到迴去的時候,一定得想辦法再找幾個貪官下手,好好地撈一筆來彌補這一次的損失。
等到毛驤離開之後,徐增壽拍了拍李臨淵的肩膀。
“妹夫,你可以啊,能夠讓聖上這麽說話的,除了太子朱標,也就隻有那幾個比較受寵的皇子,我就說妹夫你不簡單,以後若是飛黃騰達了,可別忘了兄弟我!”
李臨淵聽完後白徐增壽一眼,等到把這些人打發走之後,李臨淵迴到了房間內。
對於如今應天府的情況自己聽過一些,剩下的一些也有所猜測。
如今想要改革科舉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很容易鬧出亂子。
就比如你寒窗苦讀十年讀的全部都是四書五經,程朱理學。
你上一屆的師兄剛剛考完,你有自信考得比人家好,結果到你的時候朝堂上來了一句,這一次不考四書五經,不考理學,要是不造反才怪。
這時,李臨淵突然間想到,既然術業有專攻,不如想辦法讓有相應能力的人父子相應的地方。
曾經秦朝在這一方麵做得就不錯,雖然說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一直重用法家的官員。
但除此之外,諸子百家在秦國中都有著各自的生存之地。
比如秦國的工匠大多是秦墨之人,太仆,博士官多為儒家弟子,兵馬戰將多為兵家子弟,對外外交為縱橫家,甚至包括醫家,農家,陰陽家,在秦國都有一定的發展。
所以秦國在短時間之內凝聚了極為強大的國力。
而這正是大明所改革的範本。
振興諸子百家,如今儒學之中有翰林院,既然如此也可以再建造另外一個學院,在這學院中除了儒家的東西以外,還可以學習諸子百家的其他言論,比如工科,算學,農學的。
這些東西一直在民間進行發展,但是國家對此並不是特別地重視。
而如果集中所打造的工學院成立起來,那麽就可以為大明源源不斷地輸送各種類型的人才。
這樣的話也可以提高百工之學的地位。
如果是放在普通的皇帝一直想著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那麽李臨淵絕對不會提出這樣的意見。
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絕對不可能采納這樣的意見。
然而朱元璋則就不一樣了,首先朱元璋作為草根皇帝。
本身我考慮最多的就是百姓的利益。
而且他也有足夠的魄力。
如今剛剛開國不久,世家大族的力量還遠遠沒有特別強大,這正是一個極大的機會。
如果真的讓他們發展起來的話,恐怕以君權很難以與之相對抗。
更何況除了朱元璋之外,他的繼任者朱標也同樣如此。
李臨淵並以此為切入點,寫了一封極長的奏折,連夜派人遞交給了朱元璋。
在奏折當中狠狠地拍了朱元璋的馬屁。
朱元璋看到這作者竟然一夜都沒有睡一覺。
不得不說,李臨淵所提出來的意見真的是將他震撼了。
如今他最擔心的事情就是如此,這些儒家之人若是一次機會鬧騰的話。
即便是他們大明,如今也很難受得了。
可是如果隻是在翰林院之外,同樣在建立一個工學院,對這些人的影響不大,隻是分掉了朝堂上一些官員的位置。
這樣反對聲音就不會有太多,等到工學院裏麵出來的人越來越多。
這樣除了儒學之人之外,其他的人才在操場上竟然也占有不少的位置,那麽到那個時候改革便是大勢所趨。
治大國如烹小鮮,以這種方式潛移默化地一點點解決矛盾,確實是他想要的。
等到上朝的時候,朱元璋頂著兩個黑眼圈,但是卻極為亢奮。
朝堂上的文武百官看到朱元璋這樣的一副狀態,都非常地疑惑。
究竟發生了什麽事情,讓皇帝陛下變成現在是一個樣子了?緊接著朱元璋將手中的奏折寫了一個簡易的條陳,傳遞給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去看。
這些官員看到這上麵的內容,心中非常震驚。
李臨淵的想法非常的成熟,而且在各方麵都已經考慮到了。
但是他們心裏都是非常地擔心。
如今他們文官最大的敵人就是勳貴,自從發生了之前韓國公李善長的事情之後,現在朝堂上的勳貴已經安穩了不少。
但是也是一股極為強大的力量,雙方明爭暗鬥了很長的時間。
本來他們所考慮的科舉改革,隻不過是他們這些文官內部的事情。
無論是否改革,對他們的影響並不是特別大,他們依然還這樣握著強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