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聯名上奏,儒家敗類
人在大明批判百官,老朱求別罵 作者:日更兩萬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121章 聯名上奏,儒家敗類
經過魏國公徐達幾個人的商量決定,聯名給朱元璋上書。
說明如今北方的情況以及所遇到的問題。
並且提出讓李臨淵到北方幫助他們主持工作。
朱元璋看到徐達等人的奏折,心中非常疑惑。
對於李臨淵的能力,他心裏是非常地清楚的。
但是現在絕對不是放他走的時候。
如今朝堂上的文官一家獨大,沒有人敢和他們相抗衡,李臨淵除外。
如果李臨淵去了北方的話,恐怕這件事情就會不了了之。
那麽他想要打擊文官集團的想法,也就徹底地宣告破產。
這時一旁的錦衣衛指揮使毛驤悄悄地說道。
“陛下,前段時間我聽到消息,好像是魏國公需打給他們魏國公府的二小姐徐妙錦定了婚約,而這定了婚約的人就是李臨淵!”
朱元璋聽到之後,頓時恍然大悟。
怪不得魏國公徐達這段時間這麽護著李臨淵小子,原來有這一層關係在。
他也沒有想到,這李臨淵竟然能和魏國公徐達牽扯到關係。
曾經他也見過徐妙錦,確實是個難得的美人。
他和李臨淵之間成就好,知道也不算是辱沒了他。
想到這一個地方之後,他笑了笑說道。
“這女婿還沒成呢,這老丈人就已經開始維護女婿了!”
對於如今的事情,朱元璋又怎麽可能不清楚?朝堂上的文官壓力極大,如果真的按照事態這樣發展下去。
用不了多長時間,李臨淵就會成為洪武朝的文官之敵,到那時他麵對的壓力可就大了。
徐達這是想替李臨淵收攏羽翼,不想讓李臨淵和這一群文官之間糾纏太深,所以想了這一個辦法把李臨淵調到北方。
這使朱元璋心中有些不滿。
“一個兩個的,凡是有點本事的,就調到北方去,合著咱這應天府朝堂上,是不是連個有用的人都找不著,這群人隻考慮自己手裏麵三核桃兩棗的,誰能考慮考慮咱!”
“想讓咱放李臨淵去北方也不是不可以,等他把這件事情給朕做完之後,朕自然會放他北去,而且還要保證他一生的富貴!”
很顯然,朱元璋心裏非常的清楚,李臨淵所做的事情,那是在動儒家的根基。
不管怎麽樣,李臨淵在這一場戰鬥之中,可以說將所有的儒家之人得罪了個遍。
以後在朝堂上想要再進一步,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這件事情既然已經做了,那麽也就隻能做到底。
對於徐妙錦的夫婿是李臨淵,朱元璋還是非常地滿意的。
如今魏國公徐達的勢力已經非常的強大。
首先作為他的北征大將軍,朝堂上的軍隊,大多數都會聽從他的調遣。
大女兒被他許給了燕王朱棣成了燕王妃。
可以說已經得盡了榮寵,到達了封無可封的地步。
所以他的二女兒絕對不能和朝堂上的勳貴或者是皇族再扯上關係。
否則的話,烈火烹油,繁花著錦,反而不美。
朱元璋是窮苦百姓出身,自然也是看不起這些酸腐的讀書人,以為自己認識幾個字讀過幾本書,就覺得自己能夠治理天下,身懷大才。
事實上,即便是交給他們一個村一個縣,讓他們去管理,都沒有辦法管理好。
隻可惜自己身為皇帝,許多的事情並不能讓自己去做。
至於毛驤?這家夥除了殺人,抄家就不會其他的。
要是真的讓他去的話,恐怕第2天自己就得被那些禦史彈劾個遍。
而李臨淵在這當中唯一是最合適的一個。
首先李臨淵的官職並不是特別的高,不會引起較大的改變。
而且位置特別地重要。
對於許多的事情都有管轄的權利。
再加上這人會辦事兒,會審時度勢,而且能力還算是不錯。
有這樣的人在會讓自己省心不少。
想到這一個地方之後,朱元璋直接派人把李臨淵給找了過來。
此時李臨淵這段時間都在自己家裏麵。
不是不願意出門,實在是那些文官,尤其是翰林院的那群人全部都堵在自己的家門口,大聲地謾罵,搞得他煩不勝煩。
可偏偏對於自己的理論支持的人卻是在一個少數。
畢竟這些人從小接受到的教育就是四書五經,程朱理學。
剛開始的時候,李臨淵還可以給他們爭辯,後來也懶得和他們爭了,直接把門關起來了事。
這時突然間來宣紙的太監來到了李臨淵的住所。
那些文官別看平時囂張跋扈,但是一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個個地都躲了很遠。
如果這件事情被匯報給皇上。
朱元璋可不管他們究竟是不是文官,是不是讀書人,可謂是殺人不眨眼。
李臨淵聽到朱元璋叫自己去奉先殿一趟,心中非常的疑惑。
難道自己的這點事都已經驚動了皇帝不成?等到李臨淵來到奉先殿之後,看到在一旁批改奏折的朱元璋。
“臣李臨淵拜見陛下!”
“李大人請起,愛卿,好久不見,不知最近如何了?”
朱元璋這麽一問,李臨淵瞬間一臉黑線。
自己最近的日子過得能好嗎?那些文官差點沒把自己打死。
一個個的唾沫星子都快把自己給淹沒了。
“陛下,臣最近過得還算可以,不知陛下找臣來究竟有何要事?”
隻見這時,朱元璋拿出來一封信笑著說道。
“前段時間天德從北麵給我寄來了一封信,除了他之外還有藍玉和吾兒朱棣聯名,說是如今北方的蒙古韃子又不老實,三個月之內必然有大戰,不知你怎麽看待這件事情!”
朱元璋有意要考教李臨淵,既然這些人都說李臨淵有本事自然,李臨淵也是有些見地的。
然而李臨淵聽到之後非常地疑惑,這和自己有什麽關係?自己是吏部的官員,又不是兵部的官員,也不是五軍都督府的。
“陛下,臣是言官,不懂軍事,還是請諸位兵部的大人來參謀這件事情吧!”
此時李臨淵奉行的是明哲保身,和自己沒有關係的事情一定不能說。
朱元璋聽到後瞬間知道這是李臨淵在推諉這件事情。
經過魏國公徐達幾個人的商量決定,聯名給朱元璋上書。
說明如今北方的情況以及所遇到的問題。
並且提出讓李臨淵到北方幫助他們主持工作。
朱元璋看到徐達等人的奏折,心中非常疑惑。
對於李臨淵的能力,他心裏是非常地清楚的。
但是現在絕對不是放他走的時候。
如今朝堂上的文官一家獨大,沒有人敢和他們相抗衡,李臨淵除外。
如果李臨淵去了北方的話,恐怕這件事情就會不了了之。
那麽他想要打擊文官集團的想法,也就徹底地宣告破產。
這時一旁的錦衣衛指揮使毛驤悄悄地說道。
“陛下,前段時間我聽到消息,好像是魏國公需打給他們魏國公府的二小姐徐妙錦定了婚約,而這定了婚約的人就是李臨淵!”
朱元璋聽到之後,頓時恍然大悟。
怪不得魏國公徐達這段時間這麽護著李臨淵小子,原來有這一層關係在。
他也沒有想到,這李臨淵竟然能和魏國公徐達牽扯到關係。
曾經他也見過徐妙錦,確實是個難得的美人。
他和李臨淵之間成就好,知道也不算是辱沒了他。
想到這一個地方之後,他笑了笑說道。
“這女婿還沒成呢,這老丈人就已經開始維護女婿了!”
對於如今的事情,朱元璋又怎麽可能不清楚?朝堂上的文官壓力極大,如果真的按照事態這樣發展下去。
用不了多長時間,李臨淵就會成為洪武朝的文官之敵,到那時他麵對的壓力可就大了。
徐達這是想替李臨淵收攏羽翼,不想讓李臨淵和這一群文官之間糾纏太深,所以想了這一個辦法把李臨淵調到北方。
這使朱元璋心中有些不滿。
“一個兩個的,凡是有點本事的,就調到北方去,合著咱這應天府朝堂上,是不是連個有用的人都找不著,這群人隻考慮自己手裏麵三核桃兩棗的,誰能考慮考慮咱!”
“想讓咱放李臨淵去北方也不是不可以,等他把這件事情給朕做完之後,朕自然會放他北去,而且還要保證他一生的富貴!”
很顯然,朱元璋心裏非常的清楚,李臨淵所做的事情,那是在動儒家的根基。
不管怎麽樣,李臨淵在這一場戰鬥之中,可以說將所有的儒家之人得罪了個遍。
以後在朝堂上想要再進一步,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這件事情既然已經做了,那麽也就隻能做到底。
對於徐妙錦的夫婿是李臨淵,朱元璋還是非常地滿意的。
如今魏國公徐達的勢力已經非常的強大。
首先作為他的北征大將軍,朝堂上的軍隊,大多數都會聽從他的調遣。
大女兒被他許給了燕王朱棣成了燕王妃。
可以說已經得盡了榮寵,到達了封無可封的地步。
所以他的二女兒絕對不能和朝堂上的勳貴或者是皇族再扯上關係。
否則的話,烈火烹油,繁花著錦,反而不美。
朱元璋是窮苦百姓出身,自然也是看不起這些酸腐的讀書人,以為自己認識幾個字讀過幾本書,就覺得自己能夠治理天下,身懷大才。
事實上,即便是交給他們一個村一個縣,讓他們去管理,都沒有辦法管理好。
隻可惜自己身為皇帝,許多的事情並不能讓自己去做。
至於毛驤?這家夥除了殺人,抄家就不會其他的。
要是真的讓他去的話,恐怕第2天自己就得被那些禦史彈劾個遍。
而李臨淵在這當中唯一是最合適的一個。
首先李臨淵的官職並不是特別的高,不會引起較大的改變。
而且位置特別地重要。
對於許多的事情都有管轄的權利。
再加上這人會辦事兒,會審時度勢,而且能力還算是不錯。
有這樣的人在會讓自己省心不少。
想到這一個地方之後,朱元璋直接派人把李臨淵給找了過來。
此時李臨淵這段時間都在自己家裏麵。
不是不願意出門,實在是那些文官,尤其是翰林院的那群人全部都堵在自己的家門口,大聲地謾罵,搞得他煩不勝煩。
可偏偏對於自己的理論支持的人卻是在一個少數。
畢竟這些人從小接受到的教育就是四書五經,程朱理學。
剛開始的時候,李臨淵還可以給他們爭辯,後來也懶得和他們爭了,直接把門關起來了事。
這時突然間來宣紙的太監來到了李臨淵的住所。
那些文官別看平時囂張跋扈,但是一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個個地都躲了很遠。
如果這件事情被匯報給皇上。
朱元璋可不管他們究竟是不是文官,是不是讀書人,可謂是殺人不眨眼。
李臨淵聽到朱元璋叫自己去奉先殿一趟,心中非常的疑惑。
難道自己的這點事都已經驚動了皇帝不成?等到李臨淵來到奉先殿之後,看到在一旁批改奏折的朱元璋。
“臣李臨淵拜見陛下!”
“李大人請起,愛卿,好久不見,不知最近如何了?”
朱元璋這麽一問,李臨淵瞬間一臉黑線。
自己最近的日子過得能好嗎?那些文官差點沒把自己打死。
一個個的唾沫星子都快把自己給淹沒了。
“陛下,臣最近過得還算可以,不知陛下找臣來究竟有何要事?”
隻見這時,朱元璋拿出來一封信笑著說道。
“前段時間天德從北麵給我寄來了一封信,除了他之外還有藍玉和吾兒朱棣聯名,說是如今北方的蒙古韃子又不老實,三個月之內必然有大戰,不知你怎麽看待這件事情!”
朱元璋有意要考教李臨淵,既然這些人都說李臨淵有本事自然,李臨淵也是有些見地的。
然而李臨淵聽到之後非常地疑惑,這和自己有什麽關係?自己是吏部的官員,又不是兵部的官員,也不是五軍都督府的。
“陛下,臣是言官,不懂軍事,還是請諸位兵部的大人來參謀這件事情吧!”
此時李臨淵奉行的是明哲保身,和自己沒有關係的事情一定不能說。
朱元璋聽到後瞬間知道這是李臨淵在推諉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