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皓首窮經,天下事,百姓事
人在大明批判百官,老朱求別罵 作者:日更兩萬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118章 皓首窮經,天下事,百姓事
隻見這時,一名官員滿臉不滿地說道。
“這些人好生狂妄,這可是咱們翰林院費盡心思出的一些考題,難道就憑他們還能提出來什麽有用的意見不成?”
“就是,祭酒大人親自編審過的,難道還有錯不成!”
就在眾人討論的時候,翰林院祭酒笑了笑說道。
“話也不能這麽說,我等身為聖人子弟,就應該接受別人的意見,隻要是弘揚和發展聖人之學的,咱們都得歡迎,又何必要分出你我呢!”
眾人聽到之後,不由地讚歎道。
“不愧是大人,果然境界比我們要高得多!”
最後在眾人的吹捧中,這些翰林院的人直接來到了吏部。
此時,翰林院祭酒走進來之後,直接在眾人之中鎖定了李臨淵。
看來剛才提出來意見的就是李臨淵。
這李臨淵的名聲他也聽說過,也是一個正直之人。
若是能夠趁此機會折服此人,那麽對自己而言將是一件好事。
想到這裏祭酒,走進去之後笑著看著麵前的李臨淵。
“想必你應該就是李秉言吧,我聽說過你的名字,之前在都察院的時候,能夠做到不向邪惡低頭,你做得確實不錯!”
“這個考卷乃是我翰林院一眾才子做出來的,你看你有什麽地方不懂的,我可以單獨地指導你!”
眾人聽到祭酒的這一番話,心裏都是非常的震驚。
要知道能夠成為翰林院祭酒的,基本上都是整個大明王朝最具有學問的那一撥人。
能夠得到他們的提點,這可是前世修來的福分。
想到這一個地方,眾人都是一臉羨慕地看著麵前的李臨淵。
然而這時李臨淵卻皺了皺眉頭問道。
“原來是祭酒大人,是這樣的,剛剛我看到考題的時候,卻發現上麵全部都是一些理學知識,要麽就是一些四書五經的經典,他們都有著固定的答案,若是這麽考的話,那豈不是說隻需要死記硬背就可以了,如何才能讓他們融會貫通!”
祭酒大人聽到後不由地皺了皺眉。
“關於這件事情,你可能不是特別懂,聖人之道之所以被稱為聖人之道,正是因為聖人所說的話,能夠讓我們懂得更多的道理,也能讓我們在以後的道路上不至於走錯路,這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東西!”
“所以隻有記住足夠的聖人之言,能夠背出足夠的經典,這樣的人在以後為官之上,才能為我大明作出貢獻!”
其他官員聽到後,都是點了點頭,這翰林醫院祭酒的話,才是真正的老實持重之言,也隻有這樣,他們的官職才能夠越做越高。
然而這時李臨淵卻說道。
“祭酒大人,請恕在下不敢苟同,若是如此命題的話,所有的東西都是固定答案,所有人都不敢有自己的想法,而隻能按照前人的方式來,那麽所以有選出來的也隻不過是一些皓首窮經的讀書人,他們將四書五經,將理學背得滾瓜爛熟,但是卻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法律上的糾紛,如何對待田地上的收成,也不懂得治理水患和使用民力,這樣的人對於整個大明來說將沒有任何的意義!”
“所以他們將不會治理百姓,而我們所需要選出來的是那些真正能夠治理百姓的人才,他們知道百姓需要什麽,知道什麽時候耕種,什麽時候收獲,知道如何才能讓自己管轄範圍內的人吃飽飯!”
“而不是隻知道讀書,隻知道背答案,若是咱們大明,選出來的都是這樣的官員,那麽我們大明的百姓將看不到希望!”
翰林院祭酒,聽到李臨淵的話之後,頓時非常的驚訝。
他還是第1次聽到有人這麽說。
但是如果這樣的話,那豈不是在否定他們儒家經典?“住口,你這是汙蔑聖人之行,隻有學會了四書五經,才知道什麽叫禮,隻有懂得禮節,才能形成一個像上古時期那樣的太平盛世,才能夠規範他們的操行!”
“而聖人之言則是教授了,我們該如何對待這些百姓,隻有通讀儒家經典,才能夠知道該怎麽去治理國家!”
“而且理學博大精深,即便是我到現在為止也不能窺其冰山一角,自然需要好好地研讀!”
李臨淵搖了搖頭。
“像大人所說的這些,隻不過能規範人的操守,規範人的德行,可是並沒有教我們如何去真正地做事!”
“就像理學所提出來的,存天理滅人欲一樣,人之七情六欲,乃是人之本性,若是將他們全部都滅除,那豈不是與畜生無異,人之情感才是天性使然!”
“其中就包含了許多極不合理的事情,甚至當中的許多東西,即便是在你們所說的上古時期,也從來沒有出現過,所以即便是聖人之言,其中也多有不提倡之法!”
“更何況我等所學的任何東西都是希望能讓大明變得更好,俗話說經世才能致用,讀了這麽多的著作,卻是五穀不分,連怎麽去種地都不知道,這樣的人又怎麽可能管理好百姓!”
“所以你在下看來我們所選的人才不能隻限於四書五經,而是應該他們所擁有什麽樣的能力!”
“讓算數好地去管理賬房,讓懂得耕種的人去教授耕地,讓懂得水工的人去興修水利,這樣國家才能變得更加強大!”
“如果一些理論不能夠讓國家更加強大,那麽這一種理論的存在就沒有任何的意義!”
“跟到底我們所學的任何的東西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為了讓咱們的生活變得更好,可是一旦它不能有這樣的作用,那麽它的存在也就沒有必要了!”
眾人聽到李臨淵的話,都是非常的震驚,如今自從宋朝開始程朱理學,大為盛行。
幾乎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天底下的所有讀書人都以這個為他們的行為準則。
對於那些所謂的水利百工都是非常的不屑。
認為那些隻不過是賤籍,沒有任何本事的人才會去學的末流之道,根本就難登大雅之堂。
更何況這些人也是自認很高。
隻見這時,一名官員滿臉不滿地說道。
“這些人好生狂妄,這可是咱們翰林院費盡心思出的一些考題,難道就憑他們還能提出來什麽有用的意見不成?”
“就是,祭酒大人親自編審過的,難道還有錯不成!”
就在眾人討論的時候,翰林院祭酒笑了笑說道。
“話也不能這麽說,我等身為聖人子弟,就應該接受別人的意見,隻要是弘揚和發展聖人之學的,咱們都得歡迎,又何必要分出你我呢!”
眾人聽到之後,不由地讚歎道。
“不愧是大人,果然境界比我們要高得多!”
最後在眾人的吹捧中,這些翰林院的人直接來到了吏部。
此時,翰林院祭酒走進來之後,直接在眾人之中鎖定了李臨淵。
看來剛才提出來意見的就是李臨淵。
這李臨淵的名聲他也聽說過,也是一個正直之人。
若是能夠趁此機會折服此人,那麽對自己而言將是一件好事。
想到這裏祭酒,走進去之後笑著看著麵前的李臨淵。
“想必你應該就是李秉言吧,我聽說過你的名字,之前在都察院的時候,能夠做到不向邪惡低頭,你做得確實不錯!”
“這個考卷乃是我翰林院一眾才子做出來的,你看你有什麽地方不懂的,我可以單獨地指導你!”
眾人聽到祭酒的這一番話,心裏都是非常的震驚。
要知道能夠成為翰林院祭酒的,基本上都是整個大明王朝最具有學問的那一撥人。
能夠得到他們的提點,這可是前世修來的福分。
想到這一個地方,眾人都是一臉羨慕地看著麵前的李臨淵。
然而這時李臨淵卻皺了皺眉頭問道。
“原來是祭酒大人,是這樣的,剛剛我看到考題的時候,卻發現上麵全部都是一些理學知識,要麽就是一些四書五經的經典,他們都有著固定的答案,若是這麽考的話,那豈不是說隻需要死記硬背就可以了,如何才能讓他們融會貫通!”
祭酒大人聽到後不由地皺了皺眉。
“關於這件事情,你可能不是特別懂,聖人之道之所以被稱為聖人之道,正是因為聖人所說的話,能夠讓我們懂得更多的道理,也能讓我們在以後的道路上不至於走錯路,這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東西!”
“所以隻有記住足夠的聖人之言,能夠背出足夠的經典,這樣的人在以後為官之上,才能為我大明作出貢獻!”
其他官員聽到後,都是點了點頭,這翰林醫院祭酒的話,才是真正的老實持重之言,也隻有這樣,他們的官職才能夠越做越高。
然而這時李臨淵卻說道。
“祭酒大人,請恕在下不敢苟同,若是如此命題的話,所有的東西都是固定答案,所有人都不敢有自己的想法,而隻能按照前人的方式來,那麽所以有選出來的也隻不過是一些皓首窮經的讀書人,他們將四書五經,將理學背得滾瓜爛熟,但是卻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法律上的糾紛,如何對待田地上的收成,也不懂得治理水患和使用民力,這樣的人對於整個大明來說將沒有任何的意義!”
“所以他們將不會治理百姓,而我們所需要選出來的是那些真正能夠治理百姓的人才,他們知道百姓需要什麽,知道什麽時候耕種,什麽時候收獲,知道如何才能讓自己管轄範圍內的人吃飽飯!”
“而不是隻知道讀書,隻知道背答案,若是咱們大明,選出來的都是這樣的官員,那麽我們大明的百姓將看不到希望!”
翰林院祭酒,聽到李臨淵的話之後,頓時非常的驚訝。
他還是第1次聽到有人這麽說。
但是如果這樣的話,那豈不是在否定他們儒家經典?“住口,你這是汙蔑聖人之行,隻有學會了四書五經,才知道什麽叫禮,隻有懂得禮節,才能形成一個像上古時期那樣的太平盛世,才能夠規範他們的操行!”
“而聖人之言則是教授了,我們該如何對待這些百姓,隻有通讀儒家經典,才能夠知道該怎麽去治理國家!”
“而且理學博大精深,即便是我到現在為止也不能窺其冰山一角,自然需要好好地研讀!”
李臨淵搖了搖頭。
“像大人所說的這些,隻不過能規範人的操守,規範人的德行,可是並沒有教我們如何去真正地做事!”
“就像理學所提出來的,存天理滅人欲一樣,人之七情六欲,乃是人之本性,若是將他們全部都滅除,那豈不是與畜生無異,人之情感才是天性使然!”
“其中就包含了許多極不合理的事情,甚至當中的許多東西,即便是在你們所說的上古時期,也從來沒有出現過,所以即便是聖人之言,其中也多有不提倡之法!”
“更何況我等所學的任何東西都是希望能讓大明變得更好,俗話說經世才能致用,讀了這麽多的著作,卻是五穀不分,連怎麽去種地都不知道,這樣的人又怎麽可能管理好百姓!”
“所以你在下看來我們所選的人才不能隻限於四書五經,而是應該他們所擁有什麽樣的能力!”
“讓算數好地去管理賬房,讓懂得耕種的人去教授耕地,讓懂得水工的人去興修水利,這樣國家才能變得更加強大!”
“如果一些理論不能夠讓國家更加強大,那麽這一種理論的存在就沒有任何的意義!”
“跟到底我們所學的任何的東西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為了讓咱們的生活變得更好,可是一旦它不能有這樣的作用,那麽它的存在也就沒有必要了!”
眾人聽到李臨淵的話,都是非常的震驚,如今自從宋朝開始程朱理學,大為盛行。
幾乎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天底下的所有讀書人都以這個為他們的行為準則。
對於那些所謂的水利百工都是非常的不屑。
認為那些隻不過是賤籍,沒有任何本事的人才會去學的末流之道,根本就難登大雅之堂。
更何況這些人也是自認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