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理學風行,逐漸僵化的科舉製
人在大明批判百官,老朱求別罵 作者:日更兩萬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117章 理學風行,逐漸僵化的科舉製
“陛下,老臣年事已高,恐怕再也不能為咱們大明努力,真希望能夠迴到鳳陽老家,頤養天年才好!”
這時活著的幾個勳貴看到韓國公李善長這個動作,也明白了他們應該要做什麽。
雖然他們的能力不怎麽樣,但是有韓國公李善長在前麵扛著,隻要跟著他們走就行了。
他們之所以能夠活到現在,就是因為不亂伸手,不搞權力,一心跟著這些聰明的勳貴夾著尾巴做人。
“臣周德興年事已高,請求迴鄉頤養天年!”
“陛下,老臣費聚最近身子骨越來越弱,落了一身的病根兒,也沒辦法繼續為我大明效力,還請陛下準許我迴鄉!”
……
緊接著許多的勳貴全部都站了出來。
看到這樣的情況,朱元璋心中非常滿意。
這些老家夥總算是願意把自己手中的權力交出來了。
正好給新一輩的年輕人騰騰位置。
然而朱元璋卻說道。
“各位老兄弟跟隨朕征戰天下,為我大明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都是我社稷功臣,我又怎麽忍心讓諸位迴去,朕的大明還需要各位幫忙!”
韓國公李善長頓時裝作一陣感激涕零的樣子。
“陛下,多謝陛下看重,但是自從老夫投靠陛下到現在,已經好長時間沒有迴過家鄉,如今咱們大明的天下已經太平,我也想迴老家看看咱們鳳陽的鄉親們究竟過得怎麽樣,如今朝堂上人才濟濟,缺咱們幾個老兄弟也不多,要是陛下體恤我等,就多給咱們幾畝地,讓咱們迴去種吧!”
朱元璋聽完後點了點頭。
“既然如此,準奏,還請各位老兄弟放心,等到你們迴去之後,吃的喝得用的絕對不少,要是有空的話,得多來看看朕,畢竟咱們這些老兄弟已經沒有幾個人了!”
等到李善長等人離開朝堂後,朝堂上又開始商量科舉的事情。
尤其是那些文官,心裏非常地高興。
如今走的幾個幾乎全部都是勳貴當中的老人物。
有著這些人在操場上,甚至他們都不敢亂說話,現在倒是好了,隻要他們離開了這一個地方,對於他們文官來說絕對都是好事。
於是一個個開始提出他們的意見。
朱元璋皺了皺眉頭,這才剛開始,這些文官就已經如此的跳脫。
看來這對他們而言未必是一件好事。
不過還是準許了吏部的建議。
李臨淵身為吏部都給事中,自然也需要參與到科舉一事的,主要負責審查試卷和監考工作。
吏部的官員對於這件事情可是非常重視,畢竟是國家的掄才大典。
李臨淵看了一段這試卷上的題目,不由得感覺到一陣的頭大,上麵幾乎全部都是一些四書五經的東西。
關鍵這裏麵有好多自己都沒有聽過。
“這些考卷都是誰出的?”
這是一個吏部的官員笑著說道。
“這些題目可全部都是翰林院裏麵的大儒提供的,而且還經過了翰林院的祭酒大人親自編寫考校,內容絕對是極好的!”
“甚至於咱們翰林院的祭酒大人還說這一次的科舉內容全麵度絕對要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高!”
說完之後證明官員眼神之中透露出興奮,似乎有一種與有榮焉的感覺。
李臨淵看著麵前的這一個試卷,不由地皺了皺眉頭。
自己翻來覆去,雖然上麵的內容很多,但是說白了幾乎全部都是理學的大道理。
甚至在裏麵有許多的地方都是提倡存天理滅人欲。
若是這種內容發展下去的話,教出來的絕對都是一些腐儒。
這時李臨淵看著那名官員疑惑地問道。
“我怎麽感覺這裏麵的內容全部都是來自程朱理學和四書五經,難道就不需要考一些策論和一些自由性的東西嗎?”
那名官員聽到之後頓時一臉的迷茫。
“怎麽可能有這些東西,聖人之道本就是有固定的範本,隻需要咱們跟著這聖人之道學習,就能夠實現古之聖人所說的天下大同!”
“就能夠做好所做之事,為陛下牧守百姓!”
“更何況那些學子隻需要跟隨著聖人的思想來就行了,難道他們自己所想出來的思想還能有聖人的思想全麵不成?”
旁邊的一名官員聽完之後不由滿意地點了點頭。
“確實是如此,隻有固定的答案,才能讓他們知道聖人之學的嚴謹,更何況也更好的評判,誰人的才華更高,否則的話每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的治國理念,那麽這個天下豈不是亂了套!”
李臨淵聽到後,不由地歎了一口氣。
這些官員反而將這件事情當成理所應當,若是朝廷真的按照這種方式選材科舉,恐怕選出來的官員根本就不懂得如何治國,而隻是會被書上的一些死道理罷。
甚至於如今的文章,已經快有後世八股文的雛形了。
這樣的文章一旦發展起來,可謂是貽害無窮。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治國理念。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會有各種各樣不同的想法,國家才能想出更多治理的辦法。
然而像這樣的幾乎都已經有了明確的答案。
這樣的話所有與理學不相同,或者是有失偏頗的,都將會被歸為異類。
若是這樣發展下去的話,對於大明王朝而言絕對不是一個好的事情。
眾人看到李臨淵在這裏沉默不語。
以為李臨淵有什麽其他的想法,雖然他們並不認為李臨淵的學問能夠高過翰林院的那些清貴,但還是疑惑地問道。
“莫非李大人還有什麽其他的想法不成,若是有的話倒可以和我們說一說,如果合理的話,說不定咱們也可以向上提取意見!”
其他人聽完之後都是點了點。
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在這時他們門口竟然已經站著一群人。
這一群人當中就是翰林院的祭酒,修撰和編修。
這些官員聽到這些之後,不由地皺了皺眉頭,這些吏部的官員或許論到處理事務比他們強上一些。
但是論到學問比他們來說可就差得太遠了。
“陛下,老臣年事已高,恐怕再也不能為咱們大明努力,真希望能夠迴到鳳陽老家,頤養天年才好!”
這時活著的幾個勳貴看到韓國公李善長這個動作,也明白了他們應該要做什麽。
雖然他們的能力不怎麽樣,但是有韓國公李善長在前麵扛著,隻要跟著他們走就行了。
他們之所以能夠活到現在,就是因為不亂伸手,不搞權力,一心跟著這些聰明的勳貴夾著尾巴做人。
“臣周德興年事已高,請求迴鄉頤養天年!”
“陛下,老臣費聚最近身子骨越來越弱,落了一身的病根兒,也沒辦法繼續為我大明效力,還請陛下準許我迴鄉!”
……
緊接著許多的勳貴全部都站了出來。
看到這樣的情況,朱元璋心中非常滿意。
這些老家夥總算是願意把自己手中的權力交出來了。
正好給新一輩的年輕人騰騰位置。
然而朱元璋卻說道。
“各位老兄弟跟隨朕征戰天下,為我大明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都是我社稷功臣,我又怎麽忍心讓諸位迴去,朕的大明還需要各位幫忙!”
韓國公李善長頓時裝作一陣感激涕零的樣子。
“陛下,多謝陛下看重,但是自從老夫投靠陛下到現在,已經好長時間沒有迴過家鄉,如今咱們大明的天下已經太平,我也想迴老家看看咱們鳳陽的鄉親們究竟過得怎麽樣,如今朝堂上人才濟濟,缺咱們幾個老兄弟也不多,要是陛下體恤我等,就多給咱們幾畝地,讓咱們迴去種吧!”
朱元璋聽完後點了點頭。
“既然如此,準奏,還請各位老兄弟放心,等到你們迴去之後,吃的喝得用的絕對不少,要是有空的話,得多來看看朕,畢竟咱們這些老兄弟已經沒有幾個人了!”
等到李善長等人離開朝堂後,朝堂上又開始商量科舉的事情。
尤其是那些文官,心裏非常地高興。
如今走的幾個幾乎全部都是勳貴當中的老人物。
有著這些人在操場上,甚至他們都不敢亂說話,現在倒是好了,隻要他們離開了這一個地方,對於他們文官來說絕對都是好事。
於是一個個開始提出他們的意見。
朱元璋皺了皺眉頭,這才剛開始,這些文官就已經如此的跳脫。
看來這對他們而言未必是一件好事。
不過還是準許了吏部的建議。
李臨淵身為吏部都給事中,自然也需要參與到科舉一事的,主要負責審查試卷和監考工作。
吏部的官員對於這件事情可是非常重視,畢竟是國家的掄才大典。
李臨淵看了一段這試卷上的題目,不由得感覺到一陣的頭大,上麵幾乎全部都是一些四書五經的東西。
關鍵這裏麵有好多自己都沒有聽過。
“這些考卷都是誰出的?”
這是一個吏部的官員笑著說道。
“這些題目可全部都是翰林院裏麵的大儒提供的,而且還經過了翰林院的祭酒大人親自編寫考校,內容絕對是極好的!”
“甚至於咱們翰林院的祭酒大人還說這一次的科舉內容全麵度絕對要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高!”
說完之後證明官員眼神之中透露出興奮,似乎有一種與有榮焉的感覺。
李臨淵看著麵前的這一個試卷,不由地皺了皺眉頭。
自己翻來覆去,雖然上麵的內容很多,但是說白了幾乎全部都是理學的大道理。
甚至在裏麵有許多的地方都是提倡存天理滅人欲。
若是這種內容發展下去的話,教出來的絕對都是一些腐儒。
這時李臨淵看著那名官員疑惑地問道。
“我怎麽感覺這裏麵的內容全部都是來自程朱理學和四書五經,難道就不需要考一些策論和一些自由性的東西嗎?”
那名官員聽到之後頓時一臉的迷茫。
“怎麽可能有這些東西,聖人之道本就是有固定的範本,隻需要咱們跟著這聖人之道學習,就能夠實現古之聖人所說的天下大同!”
“就能夠做好所做之事,為陛下牧守百姓!”
“更何況那些學子隻需要跟隨著聖人的思想來就行了,難道他們自己所想出來的思想還能有聖人的思想全麵不成?”
旁邊的一名官員聽完之後不由滿意地點了點頭。
“確實是如此,隻有固定的答案,才能讓他們知道聖人之學的嚴謹,更何況也更好的評判,誰人的才華更高,否則的話每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的治國理念,那麽這個天下豈不是亂了套!”
李臨淵聽到後,不由地歎了一口氣。
這些官員反而將這件事情當成理所應當,若是朝廷真的按照這種方式選材科舉,恐怕選出來的官員根本就不懂得如何治國,而隻是會被書上的一些死道理罷。
甚至於如今的文章,已經快有後世八股文的雛形了。
這樣的文章一旦發展起來,可謂是貽害無窮。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治國理念。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會有各種各樣不同的想法,國家才能想出更多治理的辦法。
然而像這樣的幾乎都已經有了明確的答案。
這樣的話所有與理學不相同,或者是有失偏頗的,都將會被歸為異類。
若是這樣發展下去的話,對於大明王朝而言絕對不是一個好的事情。
眾人看到李臨淵在這裏沉默不語。
以為李臨淵有什麽其他的想法,雖然他們並不認為李臨淵的學問能夠高過翰林院的那些清貴,但還是疑惑地問道。
“莫非李大人還有什麽其他的想法不成,若是有的話倒可以和我們說一說,如果合理的話,說不定咱們也可以向上提取意見!”
其他人聽完之後都是點了點。
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在這時他們門口竟然已經站著一群人。
這一群人當中就是翰林院的祭酒,修撰和編修。
這些官員聽到這些之後,不由地皺了皺眉頭,這些吏部的官員或許論到處理事務比他們強上一些。
但是論到學問比他們來說可就差得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