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彪老謀深算,無論曹操怎麽說,他都隻相信一半。


    作為世家豪門,他們一舉一動牽扯太多。


    怎麽可能為了一個不確定的事,傾斜資源?


    弘農楊氏,不想入局。


    就這麽和汝南袁氏開戰,哪怕隻是輿論戰,楊彪都認為得不償失。


    “朝堂宦官當政,士族舉步維艱。一個判斷失誤,都有可能迎來窮追猛打,身死族滅。”


    “孟德,你已位列司隸校尉,有彈劾三公的功績傍身。不管到了哪裏,都可以昂首挺胸生存了。”


    “隻要你不主動得罪宦官,宦官也不會針對你,何必為了瑣碎的事,繼續折騰呢?”


    “你父親曹嵩位列九卿,能夠給你留下重要的政治資源。你隻要繼續打磨幾年,提升資曆,何愁不能位極人臣?”


    楊彪苦口婆心勸說,可以說是推心置腹了。


    這根本不符合他“明哲保身”的生存方式,有違處事初衷。


    曹操深知弘農楊氏的劣根性,也是世家豪門的通病。


    能不動,則按兵不動。


    不給他們刺激一下,他們根本不會入局。


    曹操起身背負雙手,與生俱來的傲氣凜然橫空。


    “楊兄,你是想讓在下偃旗息鼓?主動落入頹勢,從此一蹶不振?”


    “作為一股新興的政治勢力,曹某即使做錯了事情、走錯了道路,以至於兵敗如山倒、一敗塗地,也不可能止步不前。”


    “我呢,和你不一樣。我寧願不斷犯錯,也不願什麽都不做。弘農楊氏名聲在朝,能夠過上好日子,天下黎庶呢?”


    “他們永遠見不到朗朗青天了!”


    曹操震耳發聵的話,楊彪根本不以為意,甚至連思考都節省了。


    “善謀國者如烹小鮮,朝堂的事盤根錯節,甚至牽扯到宮裏。該爭的時候爭,該隱忍的時候一定要隱忍。”


    “你彈劾三公震驚朝野,那是因為有人希望看到這一幕,看到士族倒黴。憑你一個人,也妄圖彈劾弘農楊氏、汝南袁氏?”


    “說句不好聽的話,司隸校尉還不夠資格!陛下要用的人,你推不倒。陛下舍棄的人,你保不下!”


    “天下黎庶有天下黎庶的日子要過,士族有士族的劫難要渡。你彈劾百官,到底為公還是為私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要認清自己,量力而行。”


    楊彪文韜武略,都顯得平平無奇。可他的為官處事之道,已經爐火純青。


    他韜光養晦,故作平庸,關鍵時刻卻能夠一鳴驚人。


    這是傳統世家豪門的為官之道!


    他們求穩,不激進。


    曹操要走的大道,截然不同。


    想要爭雄天下,做一方霸主,怎麽可能像弘農楊氏一樣,當縮頭烏龜?


    能夠成為諸侯的,都有一股攀登高峰的銳氣。


    袁術就是敢稱帝。


    袁紹敢拔刀對著權傾朝野的董卓:“天下健者,豈惟董公!”


    楊彪不行。


    袁基也不行。


    他們都是世家豪門培養出來的傳承之人,天生缺乏雄主的氣質。


    楊彪、袁基太聽家裏的話了,隻能成為“臣子”。


    袁術、袁紹同樣的出身,卻格外地“叛逆”,因而能夠成就大業。


    諸侯,都是當世之傑。


    他們的性格或許各有缺陷,但肯定是同時代的領袖。


    楊彪還不夠資格和曹操相提並論!


    現在還不是彰顯野心的時候,但並不影響曹操申大義於天下。


    曹操凝目而視,渾身上下有一股不怒自威的壓迫感。


    “我要除掉曹節,楊兄你站在哪一邊!”


    那種舍我其誰的膽魄,震撼著楊彪。


    曹操沒有士族的內斂,每一處毛孔都散發著霸道。


    氣勢,所向無前。


    “我不想聽你的計劃,更不想摻合。今日之事,就當沒有發生過。”


    楊彪思緒翻轉,眼神頻頻變化。


    “除非弘農楊氏迴去種田,否則你們逃不掉!大丈夫抱經世奇才,又世受國恩,以身報國當無怨無悔!”


    “怎麽能像你們一樣趨吉避兇,罔顧青天大道。朗朗乾坤、煌煌大漢如此,你們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今日我曹操撥亂反正、滌蕩乾坤,尋找誌同道合之士,無論何時都歡迎楊兄加入。”


    說罷。


    曹操抱拳辭行,留下楊彪悵然若失。


    “孟德,你還是心急了。”


    楊彪將此事,告知了父親楊賜。


    楊賜渾身震顫,悲感道:


    “老夫每讀《張禹傳》,沒有一次不感到憤怒歎息的。既不能竭忠盡情,極言治國之道,而反留意少子,乞求讓他女婿由遠地調迴近任。”


    “朱遊欲得尚方斬馬劍處治他,未嚐沒有道理。老夫以微薄之學,充先師之末,累世見寵,無以報國。”


    “曹操真有辦法除大奸,幫助他也無妨,死而後已罷了。”


    楊彪瞬間驚悚,甚至以為父親出了什麽毛病。


    沒等兒子反應過來,楊賜已經在寫奏書了。


    “臣聞之經傳,或得神以昌,或得神以亡。國家休明,則鑒其德;邪辟昏亂,則視其禍。”


    “今殿前之氣,應為虹蜺,皆妖邪所生,不正之象,詩人所謂蝀者也。”


    “妾媵嬖人閹尹之徒,共專國朝,欺罔日月。又鴻都門下,招會群小,造作賦說,以蟲篆小技見寵於時。”


    “樂鬆處常伯,賈護居納言。郤儉、梁鵠俱以便辟之性,佞辨之心,各受豐爵不次之寵。”


    “惟陛下慎經典之誡,圖變複之道,斥遠佞巧之臣,速征鶴鳴之士。”


    楊賜彈劾“鴻都群小”,將鴻都一派都列入奏書中。


    楊彪懵逼了。


    文武百官懵逼了。


    天子劉宏也懵逼了。


    說好的獨善其身,楊賜怎麽突然頭鐵起來了?


    一開口就是地圖炮,將鴻都門學出身的諸生,都狠狠地批判了一遍。


    樂鬆、賈護、郤儉、梁鵠等人,都成為了彈劾的目標。


    曹操收到消息時,心神震顫。


    楊賜放過了他,可他一點都高興不起來。


    這算什麽事?


    以後豈不是要遭受“鴻都群小”的排擠?


    還好曹操急中生智,聲稱這是楊賜的報複。


    他彈劾楊賜,楊賜卻故意漏掉了他,勉強蒙混過關。


    而後事情的發展,越來越變化莫測。


    太中大夫韓馥、禦史中丞蕭瑗紛紛上書:


    鴻都門學缺乏五經教化,當引入《歐陽尚書》等今文經學,彌補不足。


    徹底引爆朝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穿越成曹操,振興魏武雄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世家千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世家千年並收藏三國:穿越成曹操,振興魏武雄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