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名教”,指的是社會的等級名分、倫理儀則、道德法規、製度典範等等。


    三綱五常是典型的代表。


    曹操融入了後世“名教本於自然”的觀點,以道解儒。


    順勢弘揚了“玄學”。


    以“自然”為無、為本。


    以“名教”為末、為用。


    強調名教應該順應人的自然本性!


    “名教”和“自然”的爭端,在魏晉時期崛起。


    司馬老賊竊取神器,不得人心。


    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名士,開始追求黃老學說,追求人間自在,追求“自然”。


    嵇康甚至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論調,彈琴詠詩,自足於懷抱之中。


    “自然”是最合乎大道本性的,是天地間的最高法則,也是最真實的存在。


    “守陋巷,教養子孫,時與親舊敘闊,陳說平生。”


    “濁酒一杯,彈琴一曲,誌願畢矣。”


    曹操沒有這麽激進,他遵循的是王弼的思想。


    王朗經學蓋世能如何?


    此刻的迷茫和模糊,讓他滿麵羞慚。


    曹操神態從容,談吐優雅,和王朗論五經。


    鴻都門學諸生,完全跟不上二人的思維。


    後來太學諸生,也漸漸偃旗息鼓。


    唯有馬日磾、鄭玄繼續傾聽,如癡如醉。


    這裏麵蘊含的深意,足夠諸生鑽研一輩子了。


    普通人精通一本經文,即可成為治經博士,甚至入朝為官,


    精通五經,首先一點,要人脈足夠強大!


    不是所有大儒,都願意傳授經文。就算願意,他可能隻精通兩經。


    融合玄學的辯難,充滿了律動。


    那種緊張和矛盾之美,簡直就是一次酣暢淋漓的抒情。


    曹操甚至打破了經學的完整性,給人一種摸不著頭腦的破碎感。


    畢竟不是所有人,都學習黃老學說。


    一部《易經》,就足夠深奧了。


    所以在諸生看來,辯難斷斷續續,卻能繼續下去。


    曹操總能以儒家經典,再次圓迴來。


    他打破了談論儒家經典的習慣、套路,把儒家思想拆了、解構了、破壞了。


    站不住。


    站不穩。


    因而更加嫵媚誘人,更加勾人心魄。


    王朗的感觸,最為深刻。


    每次他提出反對,表達出“這不是儒家經典”的不滿。


    曹操總能從遨遊的思緒中,硬生生拐迴來。


    後來王朗徹底放棄了。


    曹操縫縫補補的樣子,很是滑稽。


    但根子裏,沒有脫離儒門的東西。


    兩個時辰過去以後,王朗身心俱疲。


    曹操口幹舌燥,主動提出和解:


    “暫且這樣吧,我得休息休息。”


    這是強者才能獲得尊嚴和自由的俗世,曹操已經展示了自己的強大。


    王朗是太學中,最傑出的一輩了。


    他還是司徒楊賜的弟子!


    縱使王朗竭盡全力,都沒能戰勝曹操。


    誰還敢輕易上陣?


    鄭玄和馬日磾相視一眼,宣判了此次辯難“平局”。


    王朗知道自己落入了下風,所以他沒有不甘心,隻是乖乖地迴到了自己的位置。


    “怎麽樣?”臧洪笑語盈盈問道。


    “曹操不愧是刊石經文的名士,他的學問不在王某之下。”


    王朗沒有妄自菲薄,將曹操列為了同等對手。


    他所欠缺的,是黃老學說的知識。


    鄭玄和善地敦敦教導,波瀾不驚地點評著。


    諸生的視線,都熾熱地燃燒著。


    馬日磾盛讚曹操、王朗,為儒學大宗,前途不可限量。


    曹操挺腰跪坐,坦然地麵對點評、議論,具體說辭,根本無法影響他的心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兩位先生點評完畢後,曹操略一躬身,優雅從容。


    接下來又有兩位太學學子上台,向曹操賜教。


    曹操來者不拒,亦儒亦玄,旁征博引。


    在場的都是年輕學子,他們第一次接觸“玄學”,確情不自禁地心馳神往。


    何為名教與自然?


    何為良知與天理?


    年輕人嘛。


    心底都隱藏著一股叛逆、一股張揚的個性。


    他們讀書的意義是什麽?


    理想和現實,存在著衝突,存在著差距。


    無數仁人誌士心懷天下的壯誌,卻被現實無情地擊垮。


    這一場辯難,簡直是對人生的意義和個體存在價值的問題,重新進行追問和深刻反思。


    玄學崇尚自然恬淡、虛靜。


    太學諸生,情不自禁衍生出一股思潮。


    即使當不了官,他們也可以瀟灑地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而不是持續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


    隻要能夠放下執念,他們的日子將變得舒暢、自在。


    儒家為爭得功名,而選擇克己複禮。


    層層束縛,讓諸生負重前行,有時候輾轉反側。


    自由自在的個性,使靈魂得到了空前的救贖。


    曹操連辯十場,大獲全勝。


    兩漢以名教治天下,各種名節、儀禮變得製約人的性情。


    求誌,全道。


    鎮躁,圖安。


    動概,激情。


    涵養心靈、成全心誌、崇敬自然。


    “曹操此子,為一派之宗。”


    “隻要他潛心治學,未來成就一定在老夫之上。”


    “伯喈有了一個好弟子啊!”


    鄭玄羨慕了。


    他客耕東萊,聚徒授課,弟子超過千人。


    可卻沒有一人,成就能比肩曹操。


    而跟隨鄭玄前來的弟子當中,有一人對曹操極其崇拜,恨不得當場結交。


    此人正是郗慮。


    曆史上他作為曹魏狠人,除掉了孔融,還有漢獻帝劉協的皇後伏壽。


    不久後,鄭玄宣布“辯難結束”。


    孰勝孰負,沒有定論。


    學問本就是如此,在相互質疑、促進中成長,何必分一個高下?


    但所有人心底清楚,曹操以絕對的實力,戰勝了太學諸生,獲得了尊重。


    他不是以司隸校尉的權勢,壓製太學諸生。


    而是學問!


    學問不如人,儒生都要麵子,誰還敢繼續鬧事?


    曹操當世知名!


    這件事,也告一段落。


    鴻都門學繼續弘揚字畫、辭賦,舉辦了數場大賽,為自己正名。


    鄭玄和馬日磾雖然不喜歡鴻都門學,但他們已經超然物外。


    曹操坐實了司隸校尉的寶座,蔡邕擬訂的名單,也罕見地進入了曹操的視野中。


    他準備彈劾光祿勳瑋璋、長水校尉趙玹、屯騎校尉蓋升等人貪贓枉法。


    曹操作為司隸校尉,責無旁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穿越成曹操,振興魏武雄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世家千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世家千年並收藏三國:穿越成曹操,振興魏武雄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