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荀爽歸穎川
三國:穿越成曹操,振興魏武雄風 作者:世家千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曹操以名篇《阿房宮賦》,力壓太學、鴻都門學諸生。
所有讀書人在他的麵前,都顯得黯然失色。
後來,曹操提出“華夏民族論”,促進民族的融合。
大漢疆土廣袤無垠,各地的百姓在文化、語言、曆史上,與其他人群存在客觀上的區分。
隻要認可中原文化,都可以加入“國族”。
幾百年的血腥殺戮、殘酷鎮壓,已經證明了一件事。
憑借這些手段,無法凝聚大漢的全部力量。
任何一個強大的王朝,肯定具有強大的包容性。
大漢已經做得很好了,接納了匈奴、烏桓成為附庸,成為邊境的屏障。
再加上和山越、南蠻、羌氐的共處,進一步擴大了疆土和大漢的戰備力量。
美中不足的是,各民族還不能相互倚靠,彼此信任對方。
這為後世,埋下了隱患。
曹操的胸襟和氣魄,都非同凡響。
他有誌解決這樣的隱患,將腐朽的大漢,推向新的高度。
大漢成為多元化的王朝後,才會一步步邁向世界,爭奪資源。
荀彧拜讀了數篇文章,都是關於“民族”的論述。
盧植、蔡邕、楊彪、曹操等,都參與到了研究中。
荀彧隨著他們文字的表達,視野越來越開闊。
曹操甚至提到了貴霜、安息、羅馬等國家,和大漢相互比較。
窗外寂靜的陽光,映照著翻滾的塵埃。
荀彧仿佛喝醉了酒一樣,雙眸漂浮著一行行字。
“民族論不隻是進行融合,還有辨別敵我的作用。”
“不認可華夏的文化,那就是異族。”
荀彧能夠看到金戈鐵馬的戰爭,以及殘酷、無畏的掠奪。
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
“叔父,好消息。”
荀攸匆匆而來,振奮道:“叔祖迴到穎川了。”
第二次黨錮之禍後,荀爽隱居海上,再南逃到漢濱。
他專心著書,人稱“碩儒”。
上書的曹鸞剛死不久,風波剛剛平定。
按理說荀爽不可能這麽快迴來,容易被宦官針對。
“叔父這一次迴來,有沒有說是為了什麽?”荀彧疑惑道。
“自然是為了鴻都門學的事。”
“聽說,叔祖很在意曹操的‘華夏民族論’。”
“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之爭的格局,很可能被打破。”
荀攸心潮澎湃,對曹操的印象越來越深刻。
“莫非,叔父要拉攏曹操?”荀彧眼神中掠過一絲詫異之色。
曹操犀利的文章,也隨之浮現在腦海。
“誰知道呢。”
“叔祖迴來,一定能夠壯大穎川荀氏的威望。”
“至於他要怎麽做,不是我們這些晚輩隨意揣摩的。”
荀攸定了定神,心底湧出一種強烈的幹勁。
大漢宦官當政,危如累卵。
仁人誌士都在朝著自己的方向努力,試圖找到澄清玉宇的道路。
年輕一輩,更是孜孜不倦。
現在曹操走到了最前麵,光是刊石經文的功績,一般人望塵莫及。
很難想象,這樣的人物到底經曆了什麽!
曾經的曹操,還是一腔熱血,當堂打死宦官。
而今有所改變,走向了思想的道路。
在大漢汙濁的泥潭中,曹操依然在趔趄向前。
盡管步履蹣跚,有時躑躅,有時摔跤。
但曹操沒有當叛徒,沒有做宦奸,沒有放棄他遠大的理想和信仰。
曹操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
最勇敢。
最堅決。
最忠實。
最熱忱。
以至如今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曹操見解精湛,敢作敢為,正是朝廷所需要的棟梁之材。”
“我要找個機會,和他接觸一下。”
荀攸躍躍欲試,已經按捺不住他的激動了。
“還是先迴穎川一趟,拜見叔父吧。”荀彧正色道。
他希望這是迎來黎明前的破曉。
“好。”荀攸爽快地答應下來。
叔侄二人將曹操的學問,梳理了一遍,準備拿迴去當做禮物,送給荀爽。
荀彧越梳理,越覺得心驚。
曹操的成就,絕對不會止步於此。
“刊石經文已經持續了一些年了,按照進度應該快結束了。”
“以曹操的功績,肯定會入朝為官。”
“隻是不知道宦官會不會阻攔,設計針對曹操。”
荀彧沉下聲來,語氣變得淡漠。
談到宦官,他越發感慨萬千。
“以曹操在士族的威望,隻要他不是謀逆,根本不會有性命之憂。”
“最差勁也就是到邊境地區,擔任郡守。”
“就看曹操能不能學會韜光養晦了。”
荀攸緩緩轉動著眼珠,心境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由於荀爽的事,穎川荀氏低調了很多。
族中子弟都很有才學,卻沒有用武之地。
他們真正發家,還要等到朝廷解除黨禁。
荀彧和荀攸叔侄帶著曹操的著作,返迴了穎川,一時間轟動郡縣。
宦官當政,天下民不聊生,各地反叛不斷。
動蕩中也伴隨著思想的萌生,這是對動亂的總結。
一如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
曆史上三國混戰後,也掀起了“魏晉玄學”。
這是和“宋明理學”比肩的思潮。
劉宏登基以後,地方的蠻夷反叛多達十餘次。
很多都是地方官府的欺壓,導致底層的反抗。
曹操的“華夏民族論”應運而生,為解決動亂提供了理論的基礎。
當然。
真正平定動亂,還需要倚靠大漢精銳兵卒。
但理論的依據,同樣重要。
荀爽收到侄兒的書信後,第一次接觸到了“民族論”,驚為天人。
他甚至給出了評價:
“曹操英才卓越,功蓋千秋。”
曹操成為了士林談論的焦點,愈演愈烈。
荀爽坐不住了,暗中潛迴穎川荀氏。
沿途的地方官,即使發現了他的蹤跡,也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著名的黨人張儉出逃時,孑然一身。
他跑到哪裏,都到當地豪紳家中住宿。
隻要是讀書人,沒有不敬重他的名氣和品行的。
即使會家破人亡,仍然願意收容他。
張儉投靠自己的好友孔褒,結果孔褒不在家。
孔褒的弟弟孔融做主收留了他。
“哥哥雖然在外未歸,我難道不能為您的東道主嗎?”
後來事情泄露,郡守、縣令都為張儉隱瞞,繼續保護他出逃。
孔融和孔褒被逮捕入獄,一門爭相赴死。
孔融:“收容匿藏張儉的是我,有罪歸我。”
孔褒:“張儉來找我,不是弟弟的罪過,罪在我,我心甘情願。”
孔母:“年長的人承擔家事,罪責在我。”
可想而知黨人在讀書人中的聲望!
所有讀書人在他的麵前,都顯得黯然失色。
後來,曹操提出“華夏民族論”,促進民族的融合。
大漢疆土廣袤無垠,各地的百姓在文化、語言、曆史上,與其他人群存在客觀上的區分。
隻要認可中原文化,都可以加入“國族”。
幾百年的血腥殺戮、殘酷鎮壓,已經證明了一件事。
憑借這些手段,無法凝聚大漢的全部力量。
任何一個強大的王朝,肯定具有強大的包容性。
大漢已經做得很好了,接納了匈奴、烏桓成為附庸,成為邊境的屏障。
再加上和山越、南蠻、羌氐的共處,進一步擴大了疆土和大漢的戰備力量。
美中不足的是,各民族還不能相互倚靠,彼此信任對方。
這為後世,埋下了隱患。
曹操的胸襟和氣魄,都非同凡響。
他有誌解決這樣的隱患,將腐朽的大漢,推向新的高度。
大漢成為多元化的王朝後,才會一步步邁向世界,爭奪資源。
荀彧拜讀了數篇文章,都是關於“民族”的論述。
盧植、蔡邕、楊彪、曹操等,都參與到了研究中。
荀彧隨著他們文字的表達,視野越來越開闊。
曹操甚至提到了貴霜、安息、羅馬等國家,和大漢相互比較。
窗外寂靜的陽光,映照著翻滾的塵埃。
荀彧仿佛喝醉了酒一樣,雙眸漂浮著一行行字。
“民族論不隻是進行融合,還有辨別敵我的作用。”
“不認可華夏的文化,那就是異族。”
荀彧能夠看到金戈鐵馬的戰爭,以及殘酷、無畏的掠奪。
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
“叔父,好消息。”
荀攸匆匆而來,振奮道:“叔祖迴到穎川了。”
第二次黨錮之禍後,荀爽隱居海上,再南逃到漢濱。
他專心著書,人稱“碩儒”。
上書的曹鸞剛死不久,風波剛剛平定。
按理說荀爽不可能這麽快迴來,容易被宦官針對。
“叔父這一次迴來,有沒有說是為了什麽?”荀彧疑惑道。
“自然是為了鴻都門學的事。”
“聽說,叔祖很在意曹操的‘華夏民族論’。”
“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之爭的格局,很可能被打破。”
荀攸心潮澎湃,對曹操的印象越來越深刻。
“莫非,叔父要拉攏曹操?”荀彧眼神中掠過一絲詫異之色。
曹操犀利的文章,也隨之浮現在腦海。
“誰知道呢。”
“叔祖迴來,一定能夠壯大穎川荀氏的威望。”
“至於他要怎麽做,不是我們這些晚輩隨意揣摩的。”
荀攸定了定神,心底湧出一種強烈的幹勁。
大漢宦官當政,危如累卵。
仁人誌士都在朝著自己的方向努力,試圖找到澄清玉宇的道路。
年輕一輩,更是孜孜不倦。
現在曹操走到了最前麵,光是刊石經文的功績,一般人望塵莫及。
很難想象,這樣的人物到底經曆了什麽!
曾經的曹操,還是一腔熱血,當堂打死宦官。
而今有所改變,走向了思想的道路。
在大漢汙濁的泥潭中,曹操依然在趔趄向前。
盡管步履蹣跚,有時躑躅,有時摔跤。
但曹操沒有當叛徒,沒有做宦奸,沒有放棄他遠大的理想和信仰。
曹操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
最勇敢。
最堅決。
最忠實。
最熱忱。
以至如今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曹操見解精湛,敢作敢為,正是朝廷所需要的棟梁之材。”
“我要找個機會,和他接觸一下。”
荀攸躍躍欲試,已經按捺不住他的激動了。
“還是先迴穎川一趟,拜見叔父吧。”荀彧正色道。
他希望這是迎來黎明前的破曉。
“好。”荀攸爽快地答應下來。
叔侄二人將曹操的學問,梳理了一遍,準備拿迴去當做禮物,送給荀爽。
荀彧越梳理,越覺得心驚。
曹操的成就,絕對不會止步於此。
“刊石經文已經持續了一些年了,按照進度應該快結束了。”
“以曹操的功績,肯定會入朝為官。”
“隻是不知道宦官會不會阻攔,設計針對曹操。”
荀彧沉下聲來,語氣變得淡漠。
談到宦官,他越發感慨萬千。
“以曹操在士族的威望,隻要他不是謀逆,根本不會有性命之憂。”
“最差勁也就是到邊境地區,擔任郡守。”
“就看曹操能不能學會韜光養晦了。”
荀攸緩緩轉動著眼珠,心境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由於荀爽的事,穎川荀氏低調了很多。
族中子弟都很有才學,卻沒有用武之地。
他們真正發家,還要等到朝廷解除黨禁。
荀彧和荀攸叔侄帶著曹操的著作,返迴了穎川,一時間轟動郡縣。
宦官當政,天下民不聊生,各地反叛不斷。
動蕩中也伴隨著思想的萌生,這是對動亂的總結。
一如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
曆史上三國混戰後,也掀起了“魏晉玄學”。
這是和“宋明理學”比肩的思潮。
劉宏登基以後,地方的蠻夷反叛多達十餘次。
很多都是地方官府的欺壓,導致底層的反抗。
曹操的“華夏民族論”應運而生,為解決動亂提供了理論的基礎。
當然。
真正平定動亂,還需要倚靠大漢精銳兵卒。
但理論的依據,同樣重要。
荀爽收到侄兒的書信後,第一次接觸到了“民族論”,驚為天人。
他甚至給出了評價:
“曹操英才卓越,功蓋千秋。”
曹操成為了士林談論的焦點,愈演愈烈。
荀爽坐不住了,暗中潛迴穎川荀氏。
沿途的地方官,即使發現了他的蹤跡,也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著名的黨人張儉出逃時,孑然一身。
他跑到哪裏,都到當地豪紳家中住宿。
隻要是讀書人,沒有不敬重他的名氣和品行的。
即使會家破人亡,仍然願意收容他。
張儉投靠自己的好友孔褒,結果孔褒不在家。
孔褒的弟弟孔融做主收留了他。
“哥哥雖然在外未歸,我難道不能為您的東道主嗎?”
後來事情泄露,郡守、縣令都為張儉隱瞞,繼續保護他出逃。
孔融和孔褒被逮捕入獄,一門爭相赴死。
孔融:“收容匿藏張儉的是我,有罪歸我。”
孔褒:“張儉來找我,不是弟弟的罪過,罪在我,我心甘情願。”
孔母:“年長的人承擔家事,罪責在我。”
可想而知黨人在讀書人中的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