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霍光
視頻被古人看到了怎麽辦 作者:狐狸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彈幕“忽必烈對文天祥真的蠻欣賞的。”“可惜了,最終還是被關在監獄裏。”“這個起事的到底是誰,真心還是假意。”
至元十九年(即公元1282年),南宋沒了,咱就得用上元朝的年號。
這一年,有一位來自福建的僧人說土星冒犯帝坐星,懷疑有變亂。不久,中山有狂人自稱\"宋主\",有兵千人,欲救出文丞相。
京城也有匿名的書信,說某日火燒蓑城葦,率領兩側翼的士兵作亂,丞相可無憂慮了。
當時元朝左丞相阿合馬為“盜”刺殺,於元朝兵馬撤除城葦,遷瀛國公(也就是宋恭帝趙?)及宋宗室到開平,並懷疑信上說的丞相就是文天祥。
之後,忽必烈召見文天祥,對他說:\"汝何願?\"文天祥迴答道:\"天祥受宋恩,為宰相,安事二姓?願賜之一死足矣。\"遂,從容就義。
在為文天祥辦理後事時,發現他遺體的衣帶間,有這樣一篇附有序言的讚:\"吾位居將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軍敗國辱,為囚虜,其當死久矣!頃被執以來,欲引決而無間,今天與之機,謹南向百拜以死。其讚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宋丞相文天祥絕筆。”
幾百年來,廣東有關文天祥的曆史遺跡不少,可惜在戰火的破壞下,有些已經湮沒了。但依然還存在著“文山祠”、“蓮花峰”等夠後人瞻仰,他的精神會永遠留在我們心中給,鼓舞我們。
也許他沒有扶正南宋這座大廈的傾倒,但他組織的抗元勁旅卻大大地阻撓了元軍前進地步伐。
在重重打壓、重重誘惑下仍堅守著自己地本心,為了國家、為了民族而全力奮鬥,即使結局並沒有那麽美好。
但他也依然無愧於我們今天的主題《扶大廈之將傾的臣子們》,他做了他想做的,並盡全力去做了那就夠了。
正是因為這樣,眾人對他的評價都是“雖功業不能以尺寸,而誌節昭灼乎終古。南北之人無問識與不識,莫不流涕驚歎,樂道其平生。自古節義之大臣,蓋不若是之烈雲。”
“雖舉事卒無所成,而大節已無愧,所欠一死耳,奈何再執?”
“烈烈文山,忠節孤勁。身荷綱常,還報列聖。正氣不亡,百世猶昨。山川峙流,風霆磅礴。”
\"
彈幕“文天祥真是為大宋付出了一切!”“忠臣、孝子、大魁、宰相,古今惟公一人。”“欸,按這樣,那是不是嶽飛也能上榜?”
“不是吧,這時的南宋壓根就已經扛不住了,而且這還是用來說他的詩。嶽飛那時候,我都不稀得說大慫了。”“嶽飛真是倒黴,攤上了那麽個皇帝。”】
宋朝趙匡胤時期
趙匡胤:“別說了!!!造孽啊!!!”
漢朝劉徹時期
劉徹:“就是天幕曾經提到的文天祥,天幕至今都還沒讓朕了解這位將軍。”
【文天祥的故事到這裏就結束了,感謝大家收看。
然後畫風一轉,說道:“但我們的視頻還沒有結束,都看到這裏了,大家不給個圓圓的小東西嗎?”
彈幕“習慣了白嫖的我。”“沒幣了咋辦。”“時長感人。”】
【現在我們來說說第二位《扶大廈之將傾的臣子們》,霍光!其實我本來是想說林則徐的,畢竟虎門硝煙,難道不值得榜上有名嗎?不過我怕在這過程中,將自己氣死,於是決定放棄。
而對於霍光,大家可能對他的印象是霍去病的弟弟,是廢皇帝,是“行伊霍之事”,會說大漢又沒倒,他扶什麽?
但漢武帝留下的真真切切是個爛攤子,而霍光正是收拾這個爛攤子的人。他努力用各種措施來米姆漢武帝劉徹末年造成的各種積弊,使國家走向正軌,使國力得到一定的恢複。】
漢朝劉邦時期
劉邦:“哈哈哈!看看,看看,還是乃公的子孫好,哪像大宋。”
漢朝劉恆時期
劉恆:“這就是天幕曾說的霍將軍的弟弟,不知都做了什麽?”
漢朝劉徹時期
劉徹看著在身邊的霍去病和霍光很是高興,他早已讓霍去病將霍光接來,如今這兩位大漢的功臣就在自己身邊。
之前天幕也隻是簡單的提及了霍光,他還挺想知道霍光究竟做了什麽。而且霍光可不想文天祥麵對的是那樣的南宋,最後南宋還亡了。那群宋朝的皇帝們不得氣死。
霍光可是輔佐他的兒子和孫子成就了昭宣中興,即使他後來專政,也不是不能原諒。
【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他的父親名叫霍仲孺,河東平陽人。後元三年(即公元前141年)前後,他以縣中小吏身份被派到平陽侯家服役和平陽侯府中侍女衛媼之女衛少兒私通生下霍去病。
後來霍仲孺後返家,又另外娶妻生子,生下了霍光。
元狩二年(即公元前121年),霍去病被拜為驃騎將軍,在出擊匈奴的途中,與霍仲孺與相見。
霍去病為其大量購買田宅、奴婢後離去,在他凱旋時,又在此拜訪了霍仲孺,而這一次,他將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霍光帶入了長安照顧。
元狩六年(即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去世。霍光升任奉車都尉、光祿大夫等職位,侍奉漢武帝左右,他前後出入宮禁二十多年。而這麽多年來,他一直小心謹慎,未曾犯過一次錯誤,因此非常得漢武帝的信任。
由此可見,霍光得能力非常強,畢竟能在漢武帝身邊幹這麽多年,還不犯錯的人,太難得了。
彈幕“伴君如伴虎。”“給劉徹工作,那是要命的。”“還是有霍去病的遺澤。”“但你也要想象劉徹是個什麽人,連親兒子都要殺的人,還管你遺澤。”
“感覺剛開始肯定有,但後來肯定是因為他能力強。”“畢竟那可是漢武帝。”】
【征和二年(即公元前91年),巫蠱之禍爆發,太子劉據自經而死,之後數年漢武帝一直沒有再立太子。
雖沒立太子,但漢武帝認為年僅五六歲的劉弗陵體格健壯、聰明伶俐,覺得他很像他少年之時,因此特別寵愛劉弗陵,對他也抱有很大的期望
不過劉弗陵年紀小,輔政大臣少不了。有意傳位於劉弗陵的漢武帝,便令黃門畫工繪《周公輔成王朝諸侯圖》賜給霍光,暗示他準備輔政。
之後又為了防止呂後之事重演,賜死了劉弗陵的生母鉤弋夫人。
彈幕“本想母憑子貴,誰曾想狗皇帝還能這般不幹人事。”“老劉家的特性,不要懷疑。”“呂雉是真給老劉家留下了陰影。”】
漢朝劉邦時期
呂雉:嗬!
【後元元年(即公元前88年),漢武帝感於戾太子冤死,將江充族誅。而當初參與到平定戾太子反叛,捕獲反將如侯有功的馬何羅與弟弟馬通但是禍及自己,於是起來謀逆之心。
他們本想趁金日磾生病之時,進入殿中,行刺漢武帝。然而,事情並不會按照他們想象中進行,馬何羅被金日磾當場抓獲。
漢武帝又令奉車都尉霍光,與騎都尉上官桀,捉拿馬通馬安成。並將其依謀反律,一並斬首,全家駢誅。
後元二年(即公元前87年)春,漢武帝武帝巡遊五柞宮,病情加重。霍光流著涕問道:“如有不諱,誰當嗣者?”漢武帝說道:“君未諭前畫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
霍光叩首謙讓曰:“臣不如金日磾。”金日磾亦曰:“臣外國人,不如光。”
於是漢武帝升授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金日磾為車騎將軍,太仆上官桀為左將軍,搜粟都尉桑弘羊為禦史大夫,受遺詔輔佐劉弗陵。
第二天,漢武帝駕崩,時年八歲的劉弗陵登基為帝,是為漢昭帝。
由於漢昭帝才八歲,於是,群臣商量決定由鄂邑公主養護漢昭帝,尊鄂邑公主為鄂邑長公主,入住皇宮。
劉弗陵根據武帝遺令,肯定了霍光、上官桀等人以前“捕斬反虜重合侯馬通”的功勞,封霍光為博陸侯,上官桀為安陽侯。
當時衛尉王莽的兒子王忽在宮中隨侍,揚言說:“帝崩,忽常在左右,安得遺詔封三子事!群兒自相貴耳。”
意思就是:“先帝駕崩時,我常在左右,哪有遺詔加封三個人的事?那幾個家夥彼此抬高自己罷了。”
在霍光得知此事後,嚴責王莽,王莽被迫將王忽毒死。
彈幕:“武帝真的會選人。”“啊,就這麽死了。”“這是什麽缺德玩意,就這麽說出來,真不怕死。”“這不就死了。”】
【當時有人勸霍光說:“將軍不見諸呂之事乎?處伊尹、周公之位,攝政擅權,而背宗室,不與共職,是以天下不信,卒至於滅亡。今將軍當盛為位,帝春秋富,宜納宗室,又多與大臣共事,反諸呂道。如是,則可以免患。”
以諸呂之事來勸告霍光宜納宗室,要多與各位大臣共事,不要像諸呂那般行事,這樣才可以避免禍患。霍光也對此表示認同,任命宗室子弟為官。
始元元年(即公元前86年),輔佐朝政一年多的金日磾病情加重,霍光奏明漢昭帝後封其為侯,並在在病床邊授予了金日磾侯爵封號及印綬,同時他也在這一年病逝。
金日磾病逝,朝堂大權主要在霍光、桑弘羊、上官桀三人手中。上官桀的兒子上官安娶了霍光的長女,並生有一女上官氏,也就是後來的上官皇後。
漢昭帝劉弗陵十二歲時要擬立皇後,鄂邑長公主為其選皇後,上官桀打算讓年僅六歲的上官氏做皇後,遭到霍光拒絕。
上官安便去找嶽父大人霍光,懇求嶽父出麵,讓自己的女兒,即霍光的外孫女上官氏入主後宮。上官安的女兒當時年僅六歲,霍光沒有答應。
彈幕“霍光還是拎得清的。”“六歲,虧他們做得出來。”“可是最後還是成了皇後。”
霍光的路子走不通,上官桀就轉而走鄂邑長公的路,始元四年(即公元前83年)六歲的上官氏被迎入皇宮,封為婕妤。僅過了一個月,便又被冊立為皇後,成為漢代年齡最小的一位皇後。
彈幕“等等,劉盈的皇後幾歲來著。”“張嫣是十一歲成為劉盈的皇後的。”“而且那是她親舅舅,這才是重點!!!”】
【上官氏成為皇後,上官桀必然是要迴報長公主,而公主的情夫丁外人便是很好的報答對象。於是官桀想求官爵,首先便是想封列侯,不過被霍光駁迴了。之後,又為其求光祿大夫,又被拒絕了。
而且之前上官桀想為自己家族之人求官,都被霍光拒絕了。再加上官桀父子兩都以身處高位,並為將軍,有椒房中宮之重,皇後又是上官桀的親孫女,上官安的親女兒,自然就不滿霍光,雙方逐漸結怨,與其爭權。
長公主也因為為其情人求官被拒一事,而怨恨上了霍光。
另一位輔政大臣桑弘羊搞錢能力一絕,而且他的政策即使在新朝也依舊在執行。因此常常自誇,也想為自家子弟謀官,不過也是屢屢被霍光拒絕,因此桑弘羊與霍光的矛盾也逐漸加深。
彈幕“不得不說,霍光在這方麵還挺有原則的。”“這算不算是為了大漢的天下,拒絕了自己的盟友。”“這就記恨上了,太沒肚量了。”\"他們還不是想掌權,主要是霍光的權力太大,他們記恨。\"
始元五年(即公元前82年),六月,杜延年見國家依然在承襲漢武帝時期奢侈的用兵方案後,多次向霍光進言:“年歲比不登,流民未盡還,宜修孝文明政,示以儉約寬和,順天心,說民意,年歲宜應。”
建議采取漢文帝時期的政策,要勤儉節約。霍光采納了,詔令三輔、 太常各舉“賢良”二人,各郡國察舉“文學”一人。】
至元十九年(即公元1282年),南宋沒了,咱就得用上元朝的年號。
這一年,有一位來自福建的僧人說土星冒犯帝坐星,懷疑有變亂。不久,中山有狂人自稱\"宋主\",有兵千人,欲救出文丞相。
京城也有匿名的書信,說某日火燒蓑城葦,率領兩側翼的士兵作亂,丞相可無憂慮了。
當時元朝左丞相阿合馬為“盜”刺殺,於元朝兵馬撤除城葦,遷瀛國公(也就是宋恭帝趙?)及宋宗室到開平,並懷疑信上說的丞相就是文天祥。
之後,忽必烈召見文天祥,對他說:\"汝何願?\"文天祥迴答道:\"天祥受宋恩,為宰相,安事二姓?願賜之一死足矣。\"遂,從容就義。
在為文天祥辦理後事時,發現他遺體的衣帶間,有這樣一篇附有序言的讚:\"吾位居將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軍敗國辱,為囚虜,其當死久矣!頃被執以來,欲引決而無間,今天與之機,謹南向百拜以死。其讚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宋丞相文天祥絕筆。”
幾百年來,廣東有關文天祥的曆史遺跡不少,可惜在戰火的破壞下,有些已經湮沒了。但依然還存在著“文山祠”、“蓮花峰”等夠後人瞻仰,他的精神會永遠留在我們心中給,鼓舞我們。
也許他沒有扶正南宋這座大廈的傾倒,但他組織的抗元勁旅卻大大地阻撓了元軍前進地步伐。
在重重打壓、重重誘惑下仍堅守著自己地本心,為了國家、為了民族而全力奮鬥,即使結局並沒有那麽美好。
但他也依然無愧於我們今天的主題《扶大廈之將傾的臣子們》,他做了他想做的,並盡全力去做了那就夠了。
正是因為這樣,眾人對他的評價都是“雖功業不能以尺寸,而誌節昭灼乎終古。南北之人無問識與不識,莫不流涕驚歎,樂道其平生。自古節義之大臣,蓋不若是之烈雲。”
“雖舉事卒無所成,而大節已無愧,所欠一死耳,奈何再執?”
“烈烈文山,忠節孤勁。身荷綱常,還報列聖。正氣不亡,百世猶昨。山川峙流,風霆磅礴。”
\"
彈幕“文天祥真是為大宋付出了一切!”“忠臣、孝子、大魁、宰相,古今惟公一人。”“欸,按這樣,那是不是嶽飛也能上榜?”
“不是吧,這時的南宋壓根就已經扛不住了,而且這還是用來說他的詩。嶽飛那時候,我都不稀得說大慫了。”“嶽飛真是倒黴,攤上了那麽個皇帝。”】
宋朝趙匡胤時期
趙匡胤:“別說了!!!造孽啊!!!”
漢朝劉徹時期
劉徹:“就是天幕曾經提到的文天祥,天幕至今都還沒讓朕了解這位將軍。”
【文天祥的故事到這裏就結束了,感謝大家收看。
然後畫風一轉,說道:“但我們的視頻還沒有結束,都看到這裏了,大家不給個圓圓的小東西嗎?”
彈幕“習慣了白嫖的我。”“沒幣了咋辦。”“時長感人。”】
【現在我們來說說第二位《扶大廈之將傾的臣子們》,霍光!其實我本來是想說林則徐的,畢竟虎門硝煙,難道不值得榜上有名嗎?不過我怕在這過程中,將自己氣死,於是決定放棄。
而對於霍光,大家可能對他的印象是霍去病的弟弟,是廢皇帝,是“行伊霍之事”,會說大漢又沒倒,他扶什麽?
但漢武帝留下的真真切切是個爛攤子,而霍光正是收拾這個爛攤子的人。他努力用各種措施來米姆漢武帝劉徹末年造成的各種積弊,使國家走向正軌,使國力得到一定的恢複。】
漢朝劉邦時期
劉邦:“哈哈哈!看看,看看,還是乃公的子孫好,哪像大宋。”
漢朝劉恆時期
劉恆:“這就是天幕曾說的霍將軍的弟弟,不知都做了什麽?”
漢朝劉徹時期
劉徹看著在身邊的霍去病和霍光很是高興,他早已讓霍去病將霍光接來,如今這兩位大漢的功臣就在自己身邊。
之前天幕也隻是簡單的提及了霍光,他還挺想知道霍光究竟做了什麽。而且霍光可不想文天祥麵對的是那樣的南宋,最後南宋還亡了。那群宋朝的皇帝們不得氣死。
霍光可是輔佐他的兒子和孫子成就了昭宣中興,即使他後來專政,也不是不能原諒。
【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他的父親名叫霍仲孺,河東平陽人。後元三年(即公元前141年)前後,他以縣中小吏身份被派到平陽侯家服役和平陽侯府中侍女衛媼之女衛少兒私通生下霍去病。
後來霍仲孺後返家,又另外娶妻生子,生下了霍光。
元狩二年(即公元前121年),霍去病被拜為驃騎將軍,在出擊匈奴的途中,與霍仲孺與相見。
霍去病為其大量購買田宅、奴婢後離去,在他凱旋時,又在此拜訪了霍仲孺,而這一次,他將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霍光帶入了長安照顧。
元狩六年(即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去世。霍光升任奉車都尉、光祿大夫等職位,侍奉漢武帝左右,他前後出入宮禁二十多年。而這麽多年來,他一直小心謹慎,未曾犯過一次錯誤,因此非常得漢武帝的信任。
由此可見,霍光得能力非常強,畢竟能在漢武帝身邊幹這麽多年,還不犯錯的人,太難得了。
彈幕“伴君如伴虎。”“給劉徹工作,那是要命的。”“還是有霍去病的遺澤。”“但你也要想象劉徹是個什麽人,連親兒子都要殺的人,還管你遺澤。”
“感覺剛開始肯定有,但後來肯定是因為他能力強。”“畢竟那可是漢武帝。”】
【征和二年(即公元前91年),巫蠱之禍爆發,太子劉據自經而死,之後數年漢武帝一直沒有再立太子。
雖沒立太子,但漢武帝認為年僅五六歲的劉弗陵體格健壯、聰明伶俐,覺得他很像他少年之時,因此特別寵愛劉弗陵,對他也抱有很大的期望
不過劉弗陵年紀小,輔政大臣少不了。有意傳位於劉弗陵的漢武帝,便令黃門畫工繪《周公輔成王朝諸侯圖》賜給霍光,暗示他準備輔政。
之後又為了防止呂後之事重演,賜死了劉弗陵的生母鉤弋夫人。
彈幕“本想母憑子貴,誰曾想狗皇帝還能這般不幹人事。”“老劉家的特性,不要懷疑。”“呂雉是真給老劉家留下了陰影。”】
漢朝劉邦時期
呂雉:嗬!
【後元元年(即公元前88年),漢武帝感於戾太子冤死,將江充族誅。而當初參與到平定戾太子反叛,捕獲反將如侯有功的馬何羅與弟弟馬通但是禍及自己,於是起來謀逆之心。
他們本想趁金日磾生病之時,進入殿中,行刺漢武帝。然而,事情並不會按照他們想象中進行,馬何羅被金日磾當場抓獲。
漢武帝又令奉車都尉霍光,與騎都尉上官桀,捉拿馬通馬安成。並將其依謀反律,一並斬首,全家駢誅。
後元二年(即公元前87年)春,漢武帝武帝巡遊五柞宮,病情加重。霍光流著涕問道:“如有不諱,誰當嗣者?”漢武帝說道:“君未諭前畫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
霍光叩首謙讓曰:“臣不如金日磾。”金日磾亦曰:“臣外國人,不如光。”
於是漢武帝升授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金日磾為車騎將軍,太仆上官桀為左將軍,搜粟都尉桑弘羊為禦史大夫,受遺詔輔佐劉弗陵。
第二天,漢武帝駕崩,時年八歲的劉弗陵登基為帝,是為漢昭帝。
由於漢昭帝才八歲,於是,群臣商量決定由鄂邑公主養護漢昭帝,尊鄂邑公主為鄂邑長公主,入住皇宮。
劉弗陵根據武帝遺令,肯定了霍光、上官桀等人以前“捕斬反虜重合侯馬通”的功勞,封霍光為博陸侯,上官桀為安陽侯。
當時衛尉王莽的兒子王忽在宮中隨侍,揚言說:“帝崩,忽常在左右,安得遺詔封三子事!群兒自相貴耳。”
意思就是:“先帝駕崩時,我常在左右,哪有遺詔加封三個人的事?那幾個家夥彼此抬高自己罷了。”
在霍光得知此事後,嚴責王莽,王莽被迫將王忽毒死。
彈幕:“武帝真的會選人。”“啊,就這麽死了。”“這是什麽缺德玩意,就這麽說出來,真不怕死。”“這不就死了。”】
【當時有人勸霍光說:“將軍不見諸呂之事乎?處伊尹、周公之位,攝政擅權,而背宗室,不與共職,是以天下不信,卒至於滅亡。今將軍當盛為位,帝春秋富,宜納宗室,又多與大臣共事,反諸呂道。如是,則可以免患。”
以諸呂之事來勸告霍光宜納宗室,要多與各位大臣共事,不要像諸呂那般行事,這樣才可以避免禍患。霍光也對此表示認同,任命宗室子弟為官。
始元元年(即公元前86年),輔佐朝政一年多的金日磾病情加重,霍光奏明漢昭帝後封其為侯,並在在病床邊授予了金日磾侯爵封號及印綬,同時他也在這一年病逝。
金日磾病逝,朝堂大權主要在霍光、桑弘羊、上官桀三人手中。上官桀的兒子上官安娶了霍光的長女,並生有一女上官氏,也就是後來的上官皇後。
漢昭帝劉弗陵十二歲時要擬立皇後,鄂邑長公主為其選皇後,上官桀打算讓年僅六歲的上官氏做皇後,遭到霍光拒絕。
上官安便去找嶽父大人霍光,懇求嶽父出麵,讓自己的女兒,即霍光的外孫女上官氏入主後宮。上官安的女兒當時年僅六歲,霍光沒有答應。
彈幕“霍光還是拎得清的。”“六歲,虧他們做得出來。”“可是最後還是成了皇後。”
霍光的路子走不通,上官桀就轉而走鄂邑長公的路,始元四年(即公元前83年)六歲的上官氏被迎入皇宮,封為婕妤。僅過了一個月,便又被冊立為皇後,成為漢代年齡最小的一位皇後。
彈幕“等等,劉盈的皇後幾歲來著。”“張嫣是十一歲成為劉盈的皇後的。”“而且那是她親舅舅,這才是重點!!!”】
【上官氏成為皇後,上官桀必然是要迴報長公主,而公主的情夫丁外人便是很好的報答對象。於是官桀想求官爵,首先便是想封列侯,不過被霍光駁迴了。之後,又為其求光祿大夫,又被拒絕了。
而且之前上官桀想為自己家族之人求官,都被霍光拒絕了。再加上官桀父子兩都以身處高位,並為將軍,有椒房中宮之重,皇後又是上官桀的親孫女,上官安的親女兒,自然就不滿霍光,雙方逐漸結怨,與其爭權。
長公主也因為為其情人求官被拒一事,而怨恨上了霍光。
另一位輔政大臣桑弘羊搞錢能力一絕,而且他的政策即使在新朝也依舊在執行。因此常常自誇,也想為自家子弟謀官,不過也是屢屢被霍光拒絕,因此桑弘羊與霍光的矛盾也逐漸加深。
彈幕“不得不說,霍光在這方麵還挺有原則的。”“這算不算是為了大漢的天下,拒絕了自己的盟友。”“這就記恨上了,太沒肚量了。”\"他們還不是想掌權,主要是霍光的權力太大,他們記恨。\"
始元五年(即公元前82年),六月,杜延年見國家依然在承襲漢武帝時期奢侈的用兵方案後,多次向霍光進言:“年歲比不登,流民未盡還,宜修孝文明政,示以儉約寬和,順天心,說民意,年歲宜應。”
建議采取漢文帝時期的政策,要勤儉節約。霍光采納了,詔令三輔、 太常各舉“賢良”二人,各郡國察舉“文學”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