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五征漠北
視頻被古人看到了怎麽辦 作者:狐狸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而第二次出征的目的是對付瓦剌,記住這個瓦剌,他將深深影響到我們的大明王朝】
朱元璋:“為什麽這樣說?是將來會無數次地攻打我大明嗎?”
朱標:“不是說四弟這次出征挺成功的嗎?怎麽沒有將他們解決嗎?”
朱樉:“嗬嗬!”
【由於當年的仇恨,使朱棣感到非常地羞辱,於是他第二次出征的時候也同樣派了五十萬的兵馬。不是像這種草原上的人,一般機動性都很強,所以朱棣剛開始也依然贏得比較艱難,不過他的神機營確實超常發揮,導致瓦剌的十幾位王子被擒。
不過後麵的三次北伐則是在永樂二十年、永樂二十一年、永樂二十二年各有一次,雖然對朝廷的消耗巨大,但也穩定了邊疆的局勢。而且也是由於前三次的北伐並沒有徹底消除他們的勢力,才導致邊關屢屢北伐,朱棣忍無可忍才開始了第四次北伐,所以雖然北伐的消耗大,但對朝廷的影響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事件,確保了邊關的穩定。
不過遺憾的是,在第五次北伐班師迴朝的途中,朱棣病逝。】
明朝朱棣時期
朱棣:“我居然是這麽死的嗎?”
朱高熾立馬上前:“望父皇保重身體 ,不要再親征北伐。且北伐勞民傷財,國庫沒錢了。”
朱高煦:“大哥這是什麽話,父皇身體不好確實不宜親征,但怎能不北伐,你沒聽見天幕說的邊關不安寧嗎?”
朱高熾:“我們可以打,但不能如此不顧後果地打”
朱棣:“夠了!此事再議。”
【除了五征漠北之外,朱棣還南征交趾,該地在朱元璋時期一直是處於半獨立的狀態,直到永樂四年(即1406年)至永樂四年(即1407年)期間派兵攻打,才使其成為了明朝的附屬。
而且永樂年間,朱棣還派使者與女真取得聯係,主動交流,促進貿易,促使女真部落也成為了明朝的附屬。
另外還和日本建立了外交,不過這個看看就行,畢竟咱們擁有那麽深刻的教訓】
朱元璋、朱棣:“什麽的教訓?展開說說”
【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件則是鄭和下西洋,向世界展示了大明的繁榮。有人說,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失蹤的建文帝朱允炆,也有人說純粹是搞了這麽個名頭,但不管怎麽樣,鄭和下西洋這件事就是永樂大帝朱棣做的非常正確的,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事情】
明朝朱元璋時期
朱元璋:“鄭和下西洋,這什麽鄭和跑了多遠?怎麽就成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事情了。老四你來說說”
朱棣:“父皇,我這......我也不知道啊”
朱元璋說:“那你派鄭和下西洋到底是為了什麽?”
朱棣:“這......也許是為了找我那允炆侄兒”,這話說的朱棣自己都不信,隻能幹笑兩聲。
朱元璋聽著這話自然也是不信,不過這也沒什麽,都是小問題。而且現在老四還在好好地當他的藩王,也確實沒辦法迴答這個問題。他就是純粹想要嗆一嗆他。
明朝朱棣時期
朱棣“找朱允炆,他是閑著沒事幹嗎?還專門派人找他,怎麽?找到他,再弄死他,自己像那種無聊的人嗎?當然是因為下西洋有好處啊”
【永樂三年(即1405年),朱棣變派遣宦官鄭和帶領官兵、水手遠赴西洋,前後經曆了七次,總共經曆了二十多年。此船隊到過馬來西亞的馬六甲、蘇門答臘、經印度西岸,最遠還到達過非洲東岸、紅海和伊斯蘭教聖地麥加。
虧得我們沒有殖民地惡習,不然這些地盤是誰的可就說不準了。】
秦朝
嬴政:“趕緊畫輿圖,沒想到這世界竟然這麽大,還有這麽多的地方。隻有朕長長久久地活著,才能使我大秦富強,從而打下更大的國土”
李斯:“陛下現在得到天幕的提示,定能做到”
嬴政:“哈哈哈,等到天幕能評論了,朕一定要問問從何處能夠得到這長生不老藥”
漢朝劉邦時期
劉邦:“真沒想到這外麵的版圖竟然這麽大,可我大漢現在卻隻能占據這一小塊領土”
蕭何:“陛下,這大明能有如此作為,也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上的。”
劉邦:“說的沒錯,”
【鄭和下西洋讓其他的國家了解了明朝的繁華,使得很多的國家向往明朝,也為明朝帶來了國外有而華夏沒有的物質,帶來了大量的金銀財富。
由於鄭和下西洋使各國都希望能夠來到明朝,於是有四位海外國家的國王來朝。甚至在鄭和第六次下西洋迴航的時候,鄭和的船上載迴了16個國家的使臣和家屬。甚至到了永樂晚期,來朝貢的國家超過60多個,真正的實現了萬國來朝的局麵】
嬴政“好想要”
劉徹“居然有這麽多國家,羨慕,想要”
【同時朱棣還設立了內閣,雖然隻是個雛形,但是這個製度一直被國外所效仿,沿用到至今。
同時還修訂了《永樂大典》,它全書共有卷(目錄60卷,共計卷),冊, 約3.7億字,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
它最大的貢獻就在於保存了華夏明初以前各種學科的大量文獻資料使得這些資料不至於遺失,比如西晉杜預的《春秋釋例》、宋代醫學名著《蘇沈良方》、《博濟方》等,都是由於《永樂大典》才流傳下來。
不過比較遺憾的是,《永樂大典》雖然編纂了這麽多,但是最後流傳下來的隻有800多卷,而且還散落在世界各地。比如日本、美國、越南等,讓人唏噓】
明朝朱棣時期
朱棣“什麽!朕花了那麽多時間,那麽多精力才編撰而成的《永樂大典》居然隻留下來這麽點,而且還不是留給自己人的”
【至於《永樂大典》為什麽最後隻剩下這麽點,遺失的原因是什麽?其實猜測很多,有人認為是在明朝末年戰爭太多,在戰火中毀壞,也有人認為是在萬曆年間就已經毀於大火,或者是在清朝嘉慶年間的大火導致《永樂大典》毀於一旦,甚至還有人認為是給朱棣陪葬了,所以才會消失。
其實相對來說,up主更希望是殉葬了,畢竟在戰火中丟失、燒毀,那就是再也看不到了。但如果是陪葬了,指不定什麽時候就挖出來了呢?】
朱棣“什麽?這後世之人怎麽迴事,怎麽還要挖朕的陵寢。而且他怎麽能這麽肆無忌憚地說出來,膽子未免太大了,怎麽一點都不懂得尊重。”雖然《永樂大典》受到重視他很開心,大量丟失他也很難過,但不代表可以打他的陵寢的主意啊。
劉徹“怎麽迴事?他們竟然還挖墳,怎麽這麽不講究。想當年高祖還派人保護秦始皇的陵寢呢?怎麽到這後世就期待從皇帝的陵寢裏得到東西了。”
不過朱棣還是將《永樂大典》遺失的事記在了心裏,準備等天幕播放完畢後,與大臣仔細探討如何才能將《永樂大典》保存完整。這可是被後世無比稱讚的功績,即使隻剩下800多卷都能得到如此大的功績,如果全部留下來,那後世之人又將如何稱讚他。恐怕他將成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位君王,眾人將以他為榜樣,為他自豪。這樣,誰還會關注他得位不正的事,先皇也會為他自豪。
【當初。朱棣想的是“凡書契以史來經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想要修撰一部集百家之書,從而彰顯國威,他最終也確實辦到了。
即使該書最終隻留下了少部分的內容,但也確實讓我們了解了曾經的文化,為後世造福。它甚至被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足以想象其地位。】
嬴政、劉邦、劉徹、李世民等帝王“這本書居然能得到如此評價,修撰一部書居然這麽重要,朕是不是也應該幹一幹這種事。”沒有人能拒絕這樣的誘惑,紛紛命人修書,表示自己才是第一位修書之人,自己所著之書才配得到這一稱號。
【縱觀永樂一朝,有過差錯,但是功績也是實打實的,不可否認的,所以這第八名完全擔得起。感謝大家收看,一鍵三連,不要忘記了。】
看到這裏,大家也紛紛投幣、點讚、收藏,天幕說的一鍵三連那一一個也沒拉下,然後他們就發現自己的界麵有所變化。
秦朝
嬴政:“眾卿的界麵可有變化?”
李斯:“陛下,臣的等級似乎由1變成了2。”
扶蘇:“陛下,兒臣也是。”
趙高:“陛下,確實是有變化”並將界麵調給秦始皇看,發現等級確實提升了,就是不知道這等級提升之後,會不會有什麽實際的作用。
這種情況也發生的各個位麵,大部分人都注意到了自身界麵的改變,期待著到時候有更多的不同,能夠從這天幕中獲得更多的東西。
朱元璋:“為什麽這樣說?是將來會無數次地攻打我大明嗎?”
朱標:“不是說四弟這次出征挺成功的嗎?怎麽沒有將他們解決嗎?”
朱樉:“嗬嗬!”
【由於當年的仇恨,使朱棣感到非常地羞辱,於是他第二次出征的時候也同樣派了五十萬的兵馬。不是像這種草原上的人,一般機動性都很強,所以朱棣剛開始也依然贏得比較艱難,不過他的神機營確實超常發揮,導致瓦剌的十幾位王子被擒。
不過後麵的三次北伐則是在永樂二十年、永樂二十一年、永樂二十二年各有一次,雖然對朝廷的消耗巨大,但也穩定了邊疆的局勢。而且也是由於前三次的北伐並沒有徹底消除他們的勢力,才導致邊關屢屢北伐,朱棣忍無可忍才開始了第四次北伐,所以雖然北伐的消耗大,但對朝廷的影響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事件,確保了邊關的穩定。
不過遺憾的是,在第五次北伐班師迴朝的途中,朱棣病逝。】
明朝朱棣時期
朱棣:“我居然是這麽死的嗎?”
朱高熾立馬上前:“望父皇保重身體 ,不要再親征北伐。且北伐勞民傷財,國庫沒錢了。”
朱高煦:“大哥這是什麽話,父皇身體不好確實不宜親征,但怎能不北伐,你沒聽見天幕說的邊關不安寧嗎?”
朱高熾:“我們可以打,但不能如此不顧後果地打”
朱棣:“夠了!此事再議。”
【除了五征漠北之外,朱棣還南征交趾,該地在朱元璋時期一直是處於半獨立的狀態,直到永樂四年(即1406年)至永樂四年(即1407年)期間派兵攻打,才使其成為了明朝的附屬。
而且永樂年間,朱棣還派使者與女真取得聯係,主動交流,促進貿易,促使女真部落也成為了明朝的附屬。
另外還和日本建立了外交,不過這個看看就行,畢竟咱們擁有那麽深刻的教訓】
朱元璋、朱棣:“什麽的教訓?展開說說”
【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件則是鄭和下西洋,向世界展示了大明的繁榮。有人說,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失蹤的建文帝朱允炆,也有人說純粹是搞了這麽個名頭,但不管怎麽樣,鄭和下西洋這件事就是永樂大帝朱棣做的非常正確的,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事情】
明朝朱元璋時期
朱元璋:“鄭和下西洋,這什麽鄭和跑了多遠?怎麽就成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事情了。老四你來說說”
朱棣:“父皇,我這......我也不知道啊”
朱元璋說:“那你派鄭和下西洋到底是為了什麽?”
朱棣:“這......也許是為了找我那允炆侄兒”,這話說的朱棣自己都不信,隻能幹笑兩聲。
朱元璋聽著這話自然也是不信,不過這也沒什麽,都是小問題。而且現在老四還在好好地當他的藩王,也確實沒辦法迴答這個問題。他就是純粹想要嗆一嗆他。
明朝朱棣時期
朱棣“找朱允炆,他是閑著沒事幹嗎?還專門派人找他,怎麽?找到他,再弄死他,自己像那種無聊的人嗎?當然是因為下西洋有好處啊”
【永樂三年(即1405年),朱棣變派遣宦官鄭和帶領官兵、水手遠赴西洋,前後經曆了七次,總共經曆了二十多年。此船隊到過馬來西亞的馬六甲、蘇門答臘、經印度西岸,最遠還到達過非洲東岸、紅海和伊斯蘭教聖地麥加。
虧得我們沒有殖民地惡習,不然這些地盤是誰的可就說不準了。】
秦朝
嬴政:“趕緊畫輿圖,沒想到這世界竟然這麽大,還有這麽多的地方。隻有朕長長久久地活著,才能使我大秦富強,從而打下更大的國土”
李斯:“陛下現在得到天幕的提示,定能做到”
嬴政:“哈哈哈,等到天幕能評論了,朕一定要問問從何處能夠得到這長生不老藥”
漢朝劉邦時期
劉邦:“真沒想到這外麵的版圖竟然這麽大,可我大漢現在卻隻能占據這一小塊領土”
蕭何:“陛下,這大明能有如此作為,也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上的。”
劉邦:“說的沒錯,”
【鄭和下西洋讓其他的國家了解了明朝的繁華,使得很多的國家向往明朝,也為明朝帶來了國外有而華夏沒有的物質,帶來了大量的金銀財富。
由於鄭和下西洋使各國都希望能夠來到明朝,於是有四位海外國家的國王來朝。甚至在鄭和第六次下西洋迴航的時候,鄭和的船上載迴了16個國家的使臣和家屬。甚至到了永樂晚期,來朝貢的國家超過60多個,真正的實現了萬國來朝的局麵】
嬴政“好想要”
劉徹“居然有這麽多國家,羨慕,想要”
【同時朱棣還設立了內閣,雖然隻是個雛形,但是這個製度一直被國外所效仿,沿用到至今。
同時還修訂了《永樂大典》,它全書共有卷(目錄60卷,共計卷),冊, 約3.7億字,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
它最大的貢獻就在於保存了華夏明初以前各種學科的大量文獻資料使得這些資料不至於遺失,比如西晉杜預的《春秋釋例》、宋代醫學名著《蘇沈良方》、《博濟方》等,都是由於《永樂大典》才流傳下來。
不過比較遺憾的是,《永樂大典》雖然編纂了這麽多,但是最後流傳下來的隻有800多卷,而且還散落在世界各地。比如日本、美國、越南等,讓人唏噓】
明朝朱棣時期
朱棣“什麽!朕花了那麽多時間,那麽多精力才編撰而成的《永樂大典》居然隻留下來這麽點,而且還不是留給自己人的”
【至於《永樂大典》為什麽最後隻剩下這麽點,遺失的原因是什麽?其實猜測很多,有人認為是在明朝末年戰爭太多,在戰火中毀壞,也有人認為是在萬曆年間就已經毀於大火,或者是在清朝嘉慶年間的大火導致《永樂大典》毀於一旦,甚至還有人認為是給朱棣陪葬了,所以才會消失。
其實相對來說,up主更希望是殉葬了,畢竟在戰火中丟失、燒毀,那就是再也看不到了。但如果是陪葬了,指不定什麽時候就挖出來了呢?】
朱棣“什麽?這後世之人怎麽迴事,怎麽還要挖朕的陵寢。而且他怎麽能這麽肆無忌憚地說出來,膽子未免太大了,怎麽一點都不懂得尊重。”雖然《永樂大典》受到重視他很開心,大量丟失他也很難過,但不代表可以打他的陵寢的主意啊。
劉徹“怎麽迴事?他們竟然還挖墳,怎麽這麽不講究。想當年高祖還派人保護秦始皇的陵寢呢?怎麽到這後世就期待從皇帝的陵寢裏得到東西了。”
不過朱棣還是將《永樂大典》遺失的事記在了心裏,準備等天幕播放完畢後,與大臣仔細探討如何才能將《永樂大典》保存完整。這可是被後世無比稱讚的功績,即使隻剩下800多卷都能得到如此大的功績,如果全部留下來,那後世之人又將如何稱讚他。恐怕他將成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位君王,眾人將以他為榜樣,為他自豪。這樣,誰還會關注他得位不正的事,先皇也會為他自豪。
【當初。朱棣想的是“凡書契以史來經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想要修撰一部集百家之書,從而彰顯國威,他最終也確實辦到了。
即使該書最終隻留下了少部分的內容,但也確實讓我們了解了曾經的文化,為後世造福。它甚至被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足以想象其地位。】
嬴政、劉邦、劉徹、李世民等帝王“這本書居然能得到如此評價,修撰一部書居然這麽重要,朕是不是也應該幹一幹這種事。”沒有人能拒絕這樣的誘惑,紛紛命人修書,表示自己才是第一位修書之人,自己所著之書才配得到這一稱號。
【縱觀永樂一朝,有過差錯,但是功績也是實打實的,不可否認的,所以這第八名完全擔得起。感謝大家收看,一鍵三連,不要忘記了。】
看到這裏,大家也紛紛投幣、點讚、收藏,天幕說的一鍵三連那一一個也沒拉下,然後他們就發現自己的界麵有所變化。
秦朝
嬴政:“眾卿的界麵可有變化?”
李斯:“陛下,臣的等級似乎由1變成了2。”
扶蘇:“陛下,兒臣也是。”
趙高:“陛下,確實是有變化”並將界麵調給秦始皇看,發現等級確實提升了,就是不知道這等級提升之後,會不會有什麽實際的作用。
這種情況也發生的各個位麵,大部分人都注意到了自身界麵的改變,期待著到時候有更多的不同,能夠從這天幕中獲得更多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