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陳友諒開心歸開心,麻煩事卻跟著來了。
他把上司打得嘴歪眼斜背駝腰弓,那還了得?
陳友諒立刻被投進了監牢,還不是一般的監牢,是死牢。
這下子陳友諒就慌了,他的家人四處求情打點,但無濟於事。
恰在這時,康茂才迴到了故鄉,聽說了陳友諒的事。
二人小的時候是朋友,現在陳友諒落難了,康茂才自然要拉陳友諒一把。
康茂才是元軍的大元帥,在一個小縣城裏搭救一個人,那自然是易如反掌。陳友諒被救出死牢後,對康茂才千恩萬謝。
康茂才勸說陳友諒跟他到應天去當差,陳友諒委婉地謝絕了,因為陳友諒對官府充滿了憎惡。
盡管如此,二人的私交還是很深厚的,康茂才在玉沙縣之時,二人也常常在一起鬼混,交情也愈加深厚。
後來康茂才離開了玉沙,陳友諒後腳就去投奔了徐壽輝。
如此說來,康茂才是陳友諒不折不扣的故人和救命恩人。
康茂才見陳友諒此次兵力強壯,來勢洶猛,覺得與之硬拚恐難取勝,於是心生一計,他要利用與陳友諒的老關係,騙陳友諒上當,然後埋下伏兵圍殲。
朱元璋得到康茂才的稟告後,高興不已的說道:“天助我也,康將軍真妙計也!”
朱元璋召集劉基、徐達,一塊商議,寫下一封詐降書,信中康茂才說自己當初投降朱元璋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眼下聞聽故友當了皇帝,並且大軍就在城外,故願意借此機會叛朱獻城,並約定了起事的時間、地點,定為三天後傍晚在江東橋等候。
為了讓陳友諒更加相信,康茂才還特意找了一個自己的門房,陳友諒認識的老鄉送信。
那送信人到了陳友諒行營,把書信呈上,陳友諒一看竟是康茂才的手書,心下大喜,他完全相信了康茂才的話。
陳友諒之所以如此輕信康茂才的信,固然與他同康茂才的“舊交”有關,但更主要的原因,恐怕還是他的胸無城府。
他隻是仗著兵力強大而驕橫無忌,若論玩陰謀耍手段,他在朱元璋的麵前就要大打折扣了。
這就注定了他在與朱元璋的爭霸賽中,不會有什麽太理想的結果。
轉眼間,兩天時間就過去了,陳友諒的大軍開始向應天挺進。
因為太平南麵的蕪湖等地都是朱元璋的地盤,陳友諒不敢讓太平城空著,而是留下五萬多人及一百多艘戰船鎮守太平,以防朱元璋的軍隊會從南方來對他進行騷擾。
盡管如此,陳友諒開往應天的軍隊,也達十五萬之眾。這十五萬大軍,分乘數百艘戰船,行駛在寬闊的江麵上,聲勢也端的浩大而駭人。
過了采石鎮,陳友諒找了一個熟悉應天城外地形的老百姓做向導。在這個老百姓的帶領下,陳友諒的船隊十分順利地開到了應天城附近。
那老百姓指著一條岔河對陳友諒說道:“從這裏一直向前開,就能開到江東橋了!”這時候,正是第三天的黃昏。
陳友諒的部將張誌雄見那條岔河又窄又彎,就對陳友諒言道:“陛下,我們的船隊開進這樣的小河裏,豈不是太過困難?萬一遇到什麽不測,我們就是想掉頭也不可能啊!”
這張誌雄便是先前在太平提醒陳友諒防止康茂才的信有詐的人。
陳友諒沒好氣地指著那條小河迴答張誌雄道:“小河裏的水這麽滿,船隊行進有什麽困難!”
說來也巧,當時的長江正在漲潮,那小河裏的水的確很多。
張誌雄還要說什麽,陳友諒便頗有些不耐煩的打斷道:“你不要再囉嗦了,快命令船隊,開進小河,康公正在江東橋那兒等著朕呢!”
雖然正是漲潮時候,但像陳友諒的那種“混江龍”之類的巨型戰船,也隻能兩個一排地勉勉強強地在小河裏行駛。
如果陳友諒的頭腦還有點清醒的話,他便會預見到這麽一種潛在的危險,如果長江突然退潮,他的大戰船還能在小河裏走得動嗎?
陳友諒似乎不知道這一點。
他更不知道的是,他的船隊剛一全部駛進那條小河,那康茂才就帶著自己的水軍在小河口處沉下了許多破船。
也就是說,即使長江永不退潮,陳友諒的大戰船也很難再開迴到長江裏了。
陳友諒糊裏糊塗又明明白白地率著他龐大的船隊開到了江東橋的邊上。
這時正是傍晚,正是陳友諒與康茂才約定的時間。
陳友諒走到了江東橋上。按照事先約定的聯絡暗號,他把雙手撮成喇叭狀,放在嘴邊,一連喊了三聲“老康”。
當然沒有人迴答陳友諒,那康茂才正忙著在小河口沉船呢。
這個時候陳友諒才預感到大事不好了,但還是又一連喊了十幾聲“老康”。
甭說是十幾聲了,就是陳友諒喊破了嗓子,也不會有人答應他。
就在這時,江東橋對麵的盧龍山上飄起了一麵奪目的紅旗。
雖是傍晚,那紅旗也清楚得就像是在陳友諒的麵前飄動。
陳友諒不知道這紅旗是朱元璋在命令各路伏兵作好戰鬥準備。
陳友諒忐忑不安地對身邊的張誌雄說道:“愛卿,那紅旗,你知道是什麽意思嗎?”
張誌雄有點哆哆嗦嗦地迴道:“陛下不知道的事情,微臣怎麽會知道?”
張誌雄說完,就悄悄地溜走了,他已經知道了今天一定是兇多吉少,他要為自己的後路作打算。
陳友諒不知道是,在他手下的一眾大將之中,有許多人都有著同張誌雄類似的想法,比如梁鉉、俞國興和劉世衍等人。
可以說,戰鬥還沒有開始,陳友諒的軍隊就已經成了一群烏合之眾。
說起來與陳友諒害死徐壽輝有關。
像張誌雄等人,本來都是徐壽輝手下的大將,陳友諒幾乎是明目張膽地害死了徐壽輝,張誌雄等人當然不會甘願為陳友諒賣命了。
可惜的是,陳友諒並沒有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更沒有看清江東橋一帶的地形對他很不利。
他把上司打得嘴歪眼斜背駝腰弓,那還了得?
陳友諒立刻被投進了監牢,還不是一般的監牢,是死牢。
這下子陳友諒就慌了,他的家人四處求情打點,但無濟於事。
恰在這時,康茂才迴到了故鄉,聽說了陳友諒的事。
二人小的時候是朋友,現在陳友諒落難了,康茂才自然要拉陳友諒一把。
康茂才是元軍的大元帥,在一個小縣城裏搭救一個人,那自然是易如反掌。陳友諒被救出死牢後,對康茂才千恩萬謝。
康茂才勸說陳友諒跟他到應天去當差,陳友諒委婉地謝絕了,因為陳友諒對官府充滿了憎惡。
盡管如此,二人的私交還是很深厚的,康茂才在玉沙縣之時,二人也常常在一起鬼混,交情也愈加深厚。
後來康茂才離開了玉沙,陳友諒後腳就去投奔了徐壽輝。
如此說來,康茂才是陳友諒不折不扣的故人和救命恩人。
康茂才見陳友諒此次兵力強壯,來勢洶猛,覺得與之硬拚恐難取勝,於是心生一計,他要利用與陳友諒的老關係,騙陳友諒上當,然後埋下伏兵圍殲。
朱元璋得到康茂才的稟告後,高興不已的說道:“天助我也,康將軍真妙計也!”
朱元璋召集劉基、徐達,一塊商議,寫下一封詐降書,信中康茂才說自己當初投降朱元璋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眼下聞聽故友當了皇帝,並且大軍就在城外,故願意借此機會叛朱獻城,並約定了起事的時間、地點,定為三天後傍晚在江東橋等候。
為了讓陳友諒更加相信,康茂才還特意找了一個自己的門房,陳友諒認識的老鄉送信。
那送信人到了陳友諒行營,把書信呈上,陳友諒一看竟是康茂才的手書,心下大喜,他完全相信了康茂才的話。
陳友諒之所以如此輕信康茂才的信,固然與他同康茂才的“舊交”有關,但更主要的原因,恐怕還是他的胸無城府。
他隻是仗著兵力強大而驕橫無忌,若論玩陰謀耍手段,他在朱元璋的麵前就要大打折扣了。
這就注定了他在與朱元璋的爭霸賽中,不會有什麽太理想的結果。
轉眼間,兩天時間就過去了,陳友諒的大軍開始向應天挺進。
因為太平南麵的蕪湖等地都是朱元璋的地盤,陳友諒不敢讓太平城空著,而是留下五萬多人及一百多艘戰船鎮守太平,以防朱元璋的軍隊會從南方來對他進行騷擾。
盡管如此,陳友諒開往應天的軍隊,也達十五萬之眾。這十五萬大軍,分乘數百艘戰船,行駛在寬闊的江麵上,聲勢也端的浩大而駭人。
過了采石鎮,陳友諒找了一個熟悉應天城外地形的老百姓做向導。在這個老百姓的帶領下,陳友諒的船隊十分順利地開到了應天城附近。
那老百姓指著一條岔河對陳友諒說道:“從這裏一直向前開,就能開到江東橋了!”這時候,正是第三天的黃昏。
陳友諒的部將張誌雄見那條岔河又窄又彎,就對陳友諒言道:“陛下,我們的船隊開進這樣的小河裏,豈不是太過困難?萬一遇到什麽不測,我們就是想掉頭也不可能啊!”
這張誌雄便是先前在太平提醒陳友諒防止康茂才的信有詐的人。
陳友諒沒好氣地指著那條小河迴答張誌雄道:“小河裏的水這麽滿,船隊行進有什麽困難!”
說來也巧,當時的長江正在漲潮,那小河裏的水的確很多。
張誌雄還要說什麽,陳友諒便頗有些不耐煩的打斷道:“你不要再囉嗦了,快命令船隊,開進小河,康公正在江東橋那兒等著朕呢!”
雖然正是漲潮時候,但像陳友諒的那種“混江龍”之類的巨型戰船,也隻能兩個一排地勉勉強強地在小河裏行駛。
如果陳友諒的頭腦還有點清醒的話,他便會預見到這麽一種潛在的危險,如果長江突然退潮,他的大戰船還能在小河裏走得動嗎?
陳友諒似乎不知道這一點。
他更不知道的是,他的船隊剛一全部駛進那條小河,那康茂才就帶著自己的水軍在小河口處沉下了許多破船。
也就是說,即使長江永不退潮,陳友諒的大戰船也很難再開迴到長江裏了。
陳友諒糊裏糊塗又明明白白地率著他龐大的船隊開到了江東橋的邊上。
這時正是傍晚,正是陳友諒與康茂才約定的時間。
陳友諒走到了江東橋上。按照事先約定的聯絡暗號,他把雙手撮成喇叭狀,放在嘴邊,一連喊了三聲“老康”。
當然沒有人迴答陳友諒,那康茂才正忙著在小河口沉船呢。
這個時候陳友諒才預感到大事不好了,但還是又一連喊了十幾聲“老康”。
甭說是十幾聲了,就是陳友諒喊破了嗓子,也不會有人答應他。
就在這時,江東橋對麵的盧龍山上飄起了一麵奪目的紅旗。
雖是傍晚,那紅旗也清楚得就像是在陳友諒的麵前飄動。
陳友諒不知道這紅旗是朱元璋在命令各路伏兵作好戰鬥準備。
陳友諒忐忑不安地對身邊的張誌雄說道:“愛卿,那紅旗,你知道是什麽意思嗎?”
張誌雄有點哆哆嗦嗦地迴道:“陛下不知道的事情,微臣怎麽會知道?”
張誌雄說完,就悄悄地溜走了,他已經知道了今天一定是兇多吉少,他要為自己的後路作打算。
陳友諒不知道是,在他手下的一眾大將之中,有許多人都有著同張誌雄類似的想法,比如梁鉉、俞國興和劉世衍等人。
可以說,戰鬥還沒有開始,陳友諒的軍隊就已經成了一群烏合之眾。
說起來與陳友諒害死徐壽輝有關。
像張誌雄等人,本來都是徐壽輝手下的大將,陳友諒幾乎是明目張膽地害死了徐壽輝,張誌雄等人當然不會甘願為陳友諒賣命了。
可惜的是,陳友諒並沒有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更沒有看清江東橋一帶的地形對他很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