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在江西鄱陽湖一帶糾集了二十餘萬兵力,包括大小戰船近七百艘,從江州出發,順長江水而下,置朱元璋的地盤池州、銅陵和蕪湖等據點於不顧,直達太平,向朱元璋發起了麵對麵的挑戰。
陳友諒不僅兵馬眾多,而且那些戰船也好生了得。
六七百艘戰船中,有一百多艘大戰船。這可不是一般的大戰船。
這些戰船的嗎名字也甚是唬人,什麽混江龍,塞斷江,撞倒山,江海鼇啊,光聽到這些戰船的名字就足以讓人感到心驚膽顫了。
而實際上,陳友諒這些戰船的名字也不是白取的,但就戰力而言,這些戰船的確是當得上這些名字。
陳友諒如此興師動眾,當然不隻是要攻占一個小小的太平。
他是想先把太平拿下來,然後以太平為落腳點,去攻打朱元璋的大本營應天。
太平距應天隻有不到二百裏路,打下太平,就等於是打到應天的大門口了。
陳友諒本來想,二十多萬大軍,六七百艘戰船,攻打一個小小的太平府,還不像隨手捏死一個螞蟻那樣輕鬆自如?
然而,陳友諒一連向太平猛攻了三天,竟然沒有攻下來。
陳友諒連攻太平三天失手,固然與太平府城牆比較堅固有關,但更主要的,還是因為駐守太平的朱元璋的將領太過英勇了。
因為太平是應天城的南方門戶,所以朱元璋就派了兩個得力大將鎮守。
一個是在朱元璋軍中赫赫有名的黑臉猛將軍花雲,花雲的勇猛之名,在朱元璋軍中僅次於常遇春,另一位大將叫朱文遜。
如果花雲和朱文遜的身邊,有個一兩萬人馬,那陳友諒要想拿下太平城,恐怕很不容易。隻可惜,由於朱元璋在長江沿線及皖南浙東一帶發展太快,兵力都分散了。當時的花雲和朱文遜的身邊,隻有三千兵馬。
緊緊靠這兵馬要想抗住陳友諒的二十多萬軍隊,又是談何容易。
所以,盡管花雲和朱文遜連續打退了陳友諒的三天進攻,但手下的弟兄已所剩無幾,而且,在第三天的戰鬥中,朱文遜不幸中箭身亡。
盡管花雲勇猛抗敵,但最終還是被陳友諒抓住亂箭射死。
而花雲和朱文遜的犧牲,以及應天的失守,對於朱元璋來說是個莫大的打擊。
攻占了太平之後,陳友諒十分得意,以為應天城指日可下。他這麽想當然是有道理的。
應天城內,朱元璋的兵馬不過十萬,而水軍隻有一百多艘戰船,短時間內,朱元璋還無法從別處調集兵馬,即使朱元璋有時間從別處調集軍隊,那朱元璋的地盤就得大大地收縮。
所以,陳友諒反而不急於去攻打應天了。
畢竟應天畢竟是朱元璋的大本營,要去攻打,總得要準備準備。
而且在攻打應天之前,他還要去做一件事情。
陳友諒派親信張定邊把徐壽輝接到太平,後又殺死了徐壽輝,還對外謊稱徐壽輝暴病不治而亡。
殺死徐壽輝的第二天,太平一帶連天的大雨,雨點不僅密,而且大,砸得人都不敢輕易地睜眼。
然而陳友諒等不及了,帶著一幫人,冒雨跑到太平附近的五通廟裏,先祭天地,後祭祖宗,然後就自封為皇帝。
為顯示與徐壽輝的不同,陳友諒改“天完”國號為“大漢”,將都城從漢陽遷至江州。
原先的“天完”政權,鄒普勝是太師,為表現自己“知人善任”及籠絡人心,陳友諒依然讓鄒普勝做“大漢”政權的太師。
隻不過,鄒普勝是有職而無權,真正有權有勢的,是張必先和張定邊二人。
張必先做了“大漢”的丞相,張定邊做了“大漢”的知樞密院事,還兼著太師職。
從此不難看出,鄒普勝雖是太師,充其量不過是一個擺設罷了。
匆匆稱帝之後,陳友諒命張必先、張定邊二人速迴漢陽,帶上鄒普勝等一幹原來的“文武百官”,遷至江州,營建新的皇宮,等他打下應天後去享用。
接著,陳友諒又派人去蘇州同張士誠聯係,約張士誠一同出兵。
陳友諒的寫信給張士誠,讓張士誠從東邊向應天攻擊,他從西邊向應天攻擊,東西夾擊,一舉將朱元璋徹底消滅。
陳友諒以為,張士誠接到他的信後,一定會欣然同意向應天出兵的,因為朱元璋是張士誠的最大威脅。
然而,陳友諒未能等到張士誠的迴音,卻等到了朱元璋的水軍統帥康茂才的一封信。
康茂才本來是元廷駐應天城的水軍元帥,朱元璋攻破應天城的時候,康茂才率部投降並願意歸附紅巾軍,朱元璋就讓康茂才做了紅巾軍的水軍頭領。
朱元璋攻占了浙東以後,曾派康茂才做那裏的都水營田使,專門負責修築河堤,興建水利工程,恢複農業生產,供給部隊軍需。
俗語說得好,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朱元璋對康茂才如此看重,康茂才也就兢兢業業地為朱元璋效力。無論打仗還是搞水利,康茂才都幹得十分出色,立下了許多功勞。
按理說,朱元璋如此重用康茂才,康茂才應該是沒有道理叛變的。
豈知,這康茂才和陳友諒是老鄉。
陳友諒是湖北玉沙縣人,康茂才也是那兒的人,二人不僅是老鄉,康茂才還救過陳友諒的性命。
話說在玉沙縣之時,因為陳友諒力氣很大,脾氣又硬,仗著識得幾個文字,在縣衙裏混了一個差事,可因為不服上司的管轄,常常受到上司的責罵。
陳友諒懷恨在心,總想好好地收拾上司一頓。
有一次陳友諒喝多了酒,由於他在縣衙裏當差,恰逢上司又來訓斥他,他便借著酒勁,先是甩了上司一個耳光,把上司的嘴巴甩得好幾天都合不上,又踹了上司背部一腳,把上司踹得半個多月直不起身來,整天弓著腰身像一個蝦米。
當時的陳友諒,看到上司那麽一副熊樣,簡直是開心極了。
陳友諒不僅兵馬眾多,而且那些戰船也好生了得。
六七百艘戰船中,有一百多艘大戰船。這可不是一般的大戰船。
這些戰船的嗎名字也甚是唬人,什麽混江龍,塞斷江,撞倒山,江海鼇啊,光聽到這些戰船的名字就足以讓人感到心驚膽顫了。
而實際上,陳友諒這些戰船的名字也不是白取的,但就戰力而言,這些戰船的確是當得上這些名字。
陳友諒如此興師動眾,當然不隻是要攻占一個小小的太平。
他是想先把太平拿下來,然後以太平為落腳點,去攻打朱元璋的大本營應天。
太平距應天隻有不到二百裏路,打下太平,就等於是打到應天的大門口了。
陳友諒本來想,二十多萬大軍,六七百艘戰船,攻打一個小小的太平府,還不像隨手捏死一個螞蟻那樣輕鬆自如?
然而,陳友諒一連向太平猛攻了三天,竟然沒有攻下來。
陳友諒連攻太平三天失手,固然與太平府城牆比較堅固有關,但更主要的,還是因為駐守太平的朱元璋的將領太過英勇了。
因為太平是應天城的南方門戶,所以朱元璋就派了兩個得力大將鎮守。
一個是在朱元璋軍中赫赫有名的黑臉猛將軍花雲,花雲的勇猛之名,在朱元璋軍中僅次於常遇春,另一位大將叫朱文遜。
如果花雲和朱文遜的身邊,有個一兩萬人馬,那陳友諒要想拿下太平城,恐怕很不容易。隻可惜,由於朱元璋在長江沿線及皖南浙東一帶發展太快,兵力都分散了。當時的花雲和朱文遜的身邊,隻有三千兵馬。
緊緊靠這兵馬要想抗住陳友諒的二十多萬軍隊,又是談何容易。
所以,盡管花雲和朱文遜連續打退了陳友諒的三天進攻,但手下的弟兄已所剩無幾,而且,在第三天的戰鬥中,朱文遜不幸中箭身亡。
盡管花雲勇猛抗敵,但最終還是被陳友諒抓住亂箭射死。
而花雲和朱文遜的犧牲,以及應天的失守,對於朱元璋來說是個莫大的打擊。
攻占了太平之後,陳友諒十分得意,以為應天城指日可下。他這麽想當然是有道理的。
應天城內,朱元璋的兵馬不過十萬,而水軍隻有一百多艘戰船,短時間內,朱元璋還無法從別處調集兵馬,即使朱元璋有時間從別處調集軍隊,那朱元璋的地盤就得大大地收縮。
所以,陳友諒反而不急於去攻打應天了。
畢竟應天畢竟是朱元璋的大本營,要去攻打,總得要準備準備。
而且在攻打應天之前,他還要去做一件事情。
陳友諒派親信張定邊把徐壽輝接到太平,後又殺死了徐壽輝,還對外謊稱徐壽輝暴病不治而亡。
殺死徐壽輝的第二天,太平一帶連天的大雨,雨點不僅密,而且大,砸得人都不敢輕易地睜眼。
然而陳友諒等不及了,帶著一幫人,冒雨跑到太平附近的五通廟裏,先祭天地,後祭祖宗,然後就自封為皇帝。
為顯示與徐壽輝的不同,陳友諒改“天完”國號為“大漢”,將都城從漢陽遷至江州。
原先的“天完”政權,鄒普勝是太師,為表現自己“知人善任”及籠絡人心,陳友諒依然讓鄒普勝做“大漢”政權的太師。
隻不過,鄒普勝是有職而無權,真正有權有勢的,是張必先和張定邊二人。
張必先做了“大漢”的丞相,張定邊做了“大漢”的知樞密院事,還兼著太師職。
從此不難看出,鄒普勝雖是太師,充其量不過是一個擺設罷了。
匆匆稱帝之後,陳友諒命張必先、張定邊二人速迴漢陽,帶上鄒普勝等一幹原來的“文武百官”,遷至江州,營建新的皇宮,等他打下應天後去享用。
接著,陳友諒又派人去蘇州同張士誠聯係,約張士誠一同出兵。
陳友諒的寫信給張士誠,讓張士誠從東邊向應天攻擊,他從西邊向應天攻擊,東西夾擊,一舉將朱元璋徹底消滅。
陳友諒以為,張士誠接到他的信後,一定會欣然同意向應天出兵的,因為朱元璋是張士誠的最大威脅。
然而,陳友諒未能等到張士誠的迴音,卻等到了朱元璋的水軍統帥康茂才的一封信。
康茂才本來是元廷駐應天城的水軍元帥,朱元璋攻破應天城的時候,康茂才率部投降並願意歸附紅巾軍,朱元璋就讓康茂才做了紅巾軍的水軍頭領。
朱元璋攻占了浙東以後,曾派康茂才做那裏的都水營田使,專門負責修築河堤,興建水利工程,恢複農業生產,供給部隊軍需。
俗語說得好,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朱元璋對康茂才如此看重,康茂才也就兢兢業業地為朱元璋效力。無論打仗還是搞水利,康茂才都幹得十分出色,立下了許多功勞。
按理說,朱元璋如此重用康茂才,康茂才應該是沒有道理叛變的。
豈知,這康茂才和陳友諒是老鄉。
陳友諒是湖北玉沙縣人,康茂才也是那兒的人,二人不僅是老鄉,康茂才還救過陳友諒的性命。
話說在玉沙縣之時,因為陳友諒力氣很大,脾氣又硬,仗著識得幾個文字,在縣衙裏混了一個差事,可因為不服上司的管轄,常常受到上司的責罵。
陳友諒懷恨在心,總想好好地收拾上司一頓。
有一次陳友諒喝多了酒,由於他在縣衙裏當差,恰逢上司又來訓斥他,他便借著酒勁,先是甩了上司一個耳光,把上司的嘴巴甩得好幾天都合不上,又踹了上司背部一腳,把上司踹得半個多月直不起身來,整天弓著腰身像一個蝦米。
當時的陳友諒,看到上司那麽一副熊樣,簡直是開心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