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進到了城裏將徐達,周德興,湯和三人召集在了一起。
朱元璋道:“我們現在已經拿下了常州,下一步我準備拿下江陰,你們以為如何?”
聽到朱元璋的話,徐達道:“鞋大勝之勢趁機奪取江陰,我讚同!”
接著周德興也湯和也同意了朱元璋攻打江陰的決定。
朱元璋道:“好,既如此休整三日,隨後出發直取江陰!”
徐達,湯和,周德興等人在常州休整了三日,接著朱元璋一聲令下,三人便帶領著不對前往江陰。
長江南岸的一座小城,距常州約八十裏,朱元璋占領江陰的目的,是堵住太湖進入長江的又一個出口,因為從江陰到無錫,有一條人工運河連接。
徐達,周德興,湯和三人率兵攻打江陰,隻是三日便拿下了江陰城。
拿下江陰之後,朱元璋便直接對張士誠所在的蘇州造成了威脅。
而且還把張士誠的主要勢力緊緊地壓縮在了太湖流域以東。
張士誠如果想向太湖以北以西以南發展,就必須要同朱元璋爆發全麵戰爭。但張士誠似乎被朱元璋打怕了,不敢冒然同朱元璋決戰。
張士誠期間又去找了陰陽魔主,但陰陽魔主此次也不知為何,似是有所顧慮,不願出手幫助張士誠。
張士誠這下子沒了辦法,又畏懼朱元璋,索性便投向了蒙元。
元廷正愁沒有力量來對付江南的紅巾軍呢,見張士誠歸順,便在直接收了張士誠。
而且還封了張士誠一個“太尉”的官銜。
而實際上,元廷接受張士誠歸順隻是一種權宜之計。
張士誠朝雲暮雨反複無常,元廷比誰都清楚,隻是苦於大軍被劉福通的紅巾軍打得七零八落,一時無力南顧,而張士誠此時歸順,至少可以牽製住江南的紅巾軍。
而張士誠呢,歸順元廷也隻不過是一種權宜之計。
朱元璋看來太厲害了,不找個靠山,張士誠整天都提心吊膽的,盡管張士誠也知道元廷這個靠山不一定能夠靠得住,但有一個靠山總比沒有靠山要強得多。
對張士誠作戰,取得節節勝利,朱元璋的許多部將就湧起了一股勃勃野心。
他們紛紛直接或間接地向朱元璋建議:趁熱打鐵,乘勝追擊,一舉拿下張士誠的大本營蘇州,把張士誠問題徹底解決了。
這些向朱元璋提建議的將領當中,包括周德興、湯和,常遇春多少也有這種類似的想法。沒向朱元璋提這種建議的將領不多,隻有徐達等少數人。
也就是說,朱元璋麾下的紅巾軍官兵,大都已做好了同張士誠決一勝負的戰鬥準備,就等著朱元璋一聲令下了。
朱元璋不無擔憂地對李善長道:“將領們的這種想法很危險呢!”
李善長很有同感地言道:“他們是被眼前的一點勝利衝昏了頭腦,隻看到眼前的一點利益了!”
朱元璋聽到李善長的話後,說道:“還是將人集中到一塊商量一下吧!”
接著朱元璋便將自己手下的將領集中應天。
朱元璋看著手下的眾多將領,說道:“你們都想馬上就去攻打張士誠的大本營,但我的看法是,我們現在不能打。
為什麽?因為我們打不下來。據我所知,張士誠的大本營附近,至少有十萬軍隊。我們要去攻打他,我們要想取得勝利,得準備多少兵馬?起碼也要準備十幾萬兵馬吧?
可我們現在有這麽多兵馬嗎?退一步說,就算我們把駐紮在外地的軍隊都調迴來,湊齊十幾萬兵馬了,我們就一定能夠打敗張士誠?誰敢說他有這個絕對把握?
要知道,張士誠現在的地盤比我們大,他的兵馬總數仍然比我們多,我們集中全部力量去攻他的大本營了,他會怎麽做?他隻能把他所有的力量也集中起來與我們對抗。
這樣對抗的結果會怎樣?隻能是兩敗俱傷,或者叫做魚死網破。
再退一步說,就算我們打贏了,把張士誠的大本營攻下來了,可弟兄們好好地想一想,我們這樣做值得嗎?
為了一個張士誠的大本營,把我們的老本都拚光了,把我們多年來搶占的地盤全丟了,我們要經過多少年才能恢複元氣?
並且我們的敵人不僅僅是一個張士誠,還有北邊的元兵,還有西邊的徐壽輝。
如果我們與張士誠拚得死不死活不活的時候,元兵突然南下了,徐壽輝突然東進了,我們怎麽辦?隻
有被人家攆得到處亂鑽了,而且恐怕鑽都沒有地方鑽,你們願意看到這種情況發生嗎?”
朱元璋的一席話說的眾人啞口無言。
沒有人願意看到朱元璋所說的情況真的發生。
於是朱元璋的手下們便了,現在還不能去攻打張士誠的大本營,因為條件還沒有成熟,而且還有潛在的大危險。
朱元璋見自己的手下們都陷入了沉思,便繼續說道:“如果我們不去攻打張士誠的大本營呢?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我們隻要維持現狀,不再去搶占張士誠的地盤,張士誠就不會主動地挑起戰爭。
這樣,我們的東線就是安全的。北麵,元朝的主力部隊被我們的小明王陛下和劉丞相死死地拖住,一時根本不可能南下,所以我們的北麵也是安全的。
徐壽輝雖然跟我們不是一路,即使他積極地向東擴展,恐怕也要花上一兩年的時間。
也就是說,至少在一兩年的時間內,我們的西線也是安全的。
可不要小看這一兩年時間啊!有這些時間,我們能搶占多少地盤?我們能增加多少兵馬?而那個張士誠,已經沒有多少發展的空間了。
那個徐壽輝,正忙著同西邊的元兵交戰,發展的速度也不會很快,隻有我們,發展的餘地最大。
等我們發展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強,我們還會怕誰?怕張士誠?怕徐壽輝?就是北邊的元兵主力南下,我們也不怕!”
聽到朱元璋的長篇大論,一眾人便明白了,現在不是逞勇鬥狠的時候,現在應該力求發展自己。
現在他們的發展空間確實很大,可以向南發展,也可以拐向東南向浙東一帶發展。
浙東盛產糧食,占了浙東,大軍的糧草供應就有了充足的保障。
不過在進攻浙東之前,還有一個顧慮,就是南邊的張士誠。
雖然張士誠目前很老實,但朱元璋卻不能完全掉以輕心。
朱元璋對周德興說道:“德興,就勞煩你繼續鎮守鎮江了!”
周德興聽到朱元璋之前的一席話,自然是明白朱元璋的目的。
周德當即便應聲道:“請元帥放心,屬下定為您守好鎮江!”
得到周德興的保證,朱元璋放心了。
接著朱元璋說道:“常州距離蘇州相近,可以直接威脅到蘇州的安全,永忠,你將水軍調往鎮江,震懾張士誠!”
之前隨後發生了廖永安的事情,但廖永忠對於朱元璋還是非常的忠誠的。
廖永忠道:“屬下這就去調兵!”
廖永忠說完拱了拱手便離開了應天。
這時朱元璋又對湯和說道:“鼎臣,你鎮守常州!”
湯和當即便接了命令。
這是朱元璋又接著說道:“我們現在的目標是寧國,接著便是銅陵,徽州!”
聽到朱元璋的話,一眾將領很是興奮。
接著朱元璋千方百計地從各處抽調了近六萬兵馬,然後集中在蕪湖一帶。
統帥這支大軍的,是朱元璋,徐達、常遇春等人也被朱元璋調到了身邊。
因為在皖南一大塊地盤當中,隻有寧國城裏麵的元軍最多,所以朱元璋就命令大軍首先集中兵力攻克寧國,然後再分兵出去。
寧國在蕪湖的東南方,距離蕪湖有兩百多裏地。朱元璋命令徐達、常遇春率兩萬人作為先頭部隊開赴寧國。
攻打寧國的戰鬥也許是朱元璋在奪取皖南地盤的過程中所進行的最激烈的戰鬥了。
紅巾軍傷亡較大不說,常遇春還負了傷。所幸常遇春負傷不太重,還能行軍打仗。寧國之戰結束後,朱元璋的紅巾軍在皖南一帶就沒有遇到過什麽像樣的抵抗了。
占了寧國之後,朱元璋決定兵分兩路。一路向西,由徐達、常遇春統帥,向銅陵一帶開進。一路向西南,由朱元璋、鄧愈統帥,向徽州一帶開進。占了銅陵占了徽州,皖南一大片地區就屬於朱元璋的了,朱元璋奪取南方的戰略計劃也就實現了。
徐達、常遇春十分輕鬆地攻占了銅陵。按照朱元璋的部署,攻占銅陵之後就可以止步不前了。
因為再往西去,就要進入徐壽輝的地盤了。然而,徐達、常遇春見銅陵西南一百多裏外的池州非常空虛,就自作主張地由常遇春率一支軍隊開進了池州。
徐達、常遇春的動機應該說是很正確的。池州西南一百多裏就是安慶城。安慶城是徐壽輝的地盤。安慶在江北,池州在江南。占了池州,就可以不遠不近地監視著徐壽輝的動靜。
朱元璋接著從寧國出發,直向徽州地區挺進。
徽州地區距寧國大約也有四百多裏地。
。徐達、常遇春占領銅陵池州後不久,朱元璋也拿下了徽州路一州五縣。
拿下徽州之後,朱元璋你聽說本地有一個非常有學問的讀書人,叫朱升。
接著朱元璋對李善長說道:“你先去調查一下,看看朱升是不是真有學問,如果真有學問的話,我就去拜訪他。”
李善長說道:“這個人我也聽說過,的確是有些才華!”
朱元璋淡笑道:“那我們就去拜訪一下吧!”
朱元璋接著和李善長一起,趕到休寧去找朱升。
休寧一帶多山,朱升就隱居在休寧城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朱升本來就是一個隱士,他曾做過池州學正,任期滿後,覺得做“學正”一類的小官很難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及遠大抱負,於是就退隱故鄉休寧,閉門讀書著書。
在往朱升隱居的那個小山去的路途中,朱元璋似乎有些不解地問李善長道:“李先生,為什麽很多有學問的人,都喜歡住在山裏呢?”
李善長聽到朱元璋的話,便說道:“凡真正有大學問者,絕不會故作清高。他們隱居山中,隻想鍾天地之靈秀,借山中奇妙景致,來參悟天地人生的真諦!”
朱元璋不由笑道:“李先生,你這話我不大讚同。你曾經跟我說過,當年的諸葛亮隱居臥龍岡,那裏山青水秀,的確招人喜歡,可你再看看這個地方,山光禿禿的,連樹都很少見到,更看不到什麽清清的溪水,這裏的景致,無論如何也不能用奇妙來形容的,住在這種地方,還怎麽參悟天地人生的真諦?”
李善長聽到朱元璋的話哈哈一笑,道:“元帥,所謂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在諸葛亮的眼裏,山青水秀的臥龍岡是奇妙無比的,而在朱升的眼裏,這光禿禿的小山卻是無比奇妙的,元帥,我說的可有一點道理?”
朱元璋點點頭顯然是認可了李善長的話。
接著朱元璋與李善長就來到了那兩間茅屋跟前。
還別說,整座山看上去不咋的,但這兩間茅屋跟前的景致卻十分別致。
不說其他,單說茅屋附近的一個小山洞,就很能引發來訪者的興趣。
洞口本也不算小,卻被左右的鬆柏掩映得隻剩下一個縫隙了,恰恰有一股清泉從那縫隙中湧出,又若即若離地繞兩間茅屋一周,然後緩緩地流向遠處的山穀。
李善長不禁脫口而道:“不是仙境,勝似仙境,妙哉,妙哉!”
李善長剛說完,接著一間茅屋裏跚跚便走出一個老頭來。
這老頭個子很矮,也很瘦,但一把雪白的胡須卻垂散在胸前,幾乎遮去了他半截身體,看起來多少有點怪異。
這老頭漫不經心地掃了朱元璋等人一眼,然後又跚跚地退迴了屋裏。李善長急忙緊走幾步,跨到那間茅屋的門口,衝著那老頭弓身拱手言道:“敢問這位先生可是朱升朱學正?”
朱元璋道:“我們現在已經拿下了常州,下一步我準備拿下江陰,你們以為如何?”
聽到朱元璋的話,徐達道:“鞋大勝之勢趁機奪取江陰,我讚同!”
接著周德興也湯和也同意了朱元璋攻打江陰的決定。
朱元璋道:“好,既如此休整三日,隨後出發直取江陰!”
徐達,湯和,周德興等人在常州休整了三日,接著朱元璋一聲令下,三人便帶領著不對前往江陰。
長江南岸的一座小城,距常州約八十裏,朱元璋占領江陰的目的,是堵住太湖進入長江的又一個出口,因為從江陰到無錫,有一條人工運河連接。
徐達,周德興,湯和三人率兵攻打江陰,隻是三日便拿下了江陰城。
拿下江陰之後,朱元璋便直接對張士誠所在的蘇州造成了威脅。
而且還把張士誠的主要勢力緊緊地壓縮在了太湖流域以東。
張士誠如果想向太湖以北以西以南發展,就必須要同朱元璋爆發全麵戰爭。但張士誠似乎被朱元璋打怕了,不敢冒然同朱元璋決戰。
張士誠期間又去找了陰陽魔主,但陰陽魔主此次也不知為何,似是有所顧慮,不願出手幫助張士誠。
張士誠這下子沒了辦法,又畏懼朱元璋,索性便投向了蒙元。
元廷正愁沒有力量來對付江南的紅巾軍呢,見張士誠歸順,便在直接收了張士誠。
而且還封了張士誠一個“太尉”的官銜。
而實際上,元廷接受張士誠歸順隻是一種權宜之計。
張士誠朝雲暮雨反複無常,元廷比誰都清楚,隻是苦於大軍被劉福通的紅巾軍打得七零八落,一時無力南顧,而張士誠此時歸順,至少可以牽製住江南的紅巾軍。
而張士誠呢,歸順元廷也隻不過是一種權宜之計。
朱元璋看來太厲害了,不找個靠山,張士誠整天都提心吊膽的,盡管張士誠也知道元廷這個靠山不一定能夠靠得住,但有一個靠山總比沒有靠山要強得多。
對張士誠作戰,取得節節勝利,朱元璋的許多部將就湧起了一股勃勃野心。
他們紛紛直接或間接地向朱元璋建議:趁熱打鐵,乘勝追擊,一舉拿下張士誠的大本營蘇州,把張士誠問題徹底解決了。
這些向朱元璋提建議的將領當中,包括周德興、湯和,常遇春多少也有這種類似的想法。沒向朱元璋提這種建議的將領不多,隻有徐達等少數人。
也就是說,朱元璋麾下的紅巾軍官兵,大都已做好了同張士誠決一勝負的戰鬥準備,就等著朱元璋一聲令下了。
朱元璋不無擔憂地對李善長道:“將領們的這種想法很危險呢!”
李善長很有同感地言道:“他們是被眼前的一點勝利衝昏了頭腦,隻看到眼前的一點利益了!”
朱元璋聽到李善長的話後,說道:“還是將人集中到一塊商量一下吧!”
接著朱元璋便將自己手下的將領集中應天。
朱元璋看著手下的眾多將領,說道:“你們都想馬上就去攻打張士誠的大本營,但我的看法是,我們現在不能打。
為什麽?因為我們打不下來。據我所知,張士誠的大本營附近,至少有十萬軍隊。我們要去攻打他,我們要想取得勝利,得準備多少兵馬?起碼也要準備十幾萬兵馬吧?
可我們現在有這麽多兵馬嗎?退一步說,就算我們把駐紮在外地的軍隊都調迴來,湊齊十幾萬兵馬了,我們就一定能夠打敗張士誠?誰敢說他有這個絕對把握?
要知道,張士誠現在的地盤比我們大,他的兵馬總數仍然比我們多,我們集中全部力量去攻他的大本營了,他會怎麽做?他隻能把他所有的力量也集中起來與我們對抗。
這樣對抗的結果會怎樣?隻能是兩敗俱傷,或者叫做魚死網破。
再退一步說,就算我們打贏了,把張士誠的大本營攻下來了,可弟兄們好好地想一想,我們這樣做值得嗎?
為了一個張士誠的大本營,把我們的老本都拚光了,把我們多年來搶占的地盤全丟了,我們要經過多少年才能恢複元氣?
並且我們的敵人不僅僅是一個張士誠,還有北邊的元兵,還有西邊的徐壽輝。
如果我們與張士誠拚得死不死活不活的時候,元兵突然南下了,徐壽輝突然東進了,我們怎麽辦?隻
有被人家攆得到處亂鑽了,而且恐怕鑽都沒有地方鑽,你們願意看到這種情況發生嗎?”
朱元璋的一席話說的眾人啞口無言。
沒有人願意看到朱元璋所說的情況真的發生。
於是朱元璋的手下們便了,現在還不能去攻打張士誠的大本營,因為條件還沒有成熟,而且還有潛在的大危險。
朱元璋見自己的手下們都陷入了沉思,便繼續說道:“如果我們不去攻打張士誠的大本營呢?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我們隻要維持現狀,不再去搶占張士誠的地盤,張士誠就不會主動地挑起戰爭。
這樣,我們的東線就是安全的。北麵,元朝的主力部隊被我們的小明王陛下和劉丞相死死地拖住,一時根本不可能南下,所以我們的北麵也是安全的。
徐壽輝雖然跟我們不是一路,即使他積極地向東擴展,恐怕也要花上一兩年的時間。
也就是說,至少在一兩年的時間內,我們的西線也是安全的。
可不要小看這一兩年時間啊!有這些時間,我們能搶占多少地盤?我們能增加多少兵馬?而那個張士誠,已經沒有多少發展的空間了。
那個徐壽輝,正忙著同西邊的元兵交戰,發展的速度也不會很快,隻有我們,發展的餘地最大。
等我們發展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強,我們還會怕誰?怕張士誠?怕徐壽輝?就是北邊的元兵主力南下,我們也不怕!”
聽到朱元璋的長篇大論,一眾人便明白了,現在不是逞勇鬥狠的時候,現在應該力求發展自己。
現在他們的發展空間確實很大,可以向南發展,也可以拐向東南向浙東一帶發展。
浙東盛產糧食,占了浙東,大軍的糧草供應就有了充足的保障。
不過在進攻浙東之前,還有一個顧慮,就是南邊的張士誠。
雖然張士誠目前很老實,但朱元璋卻不能完全掉以輕心。
朱元璋對周德興說道:“德興,就勞煩你繼續鎮守鎮江了!”
周德興聽到朱元璋之前的一席話,自然是明白朱元璋的目的。
周德當即便應聲道:“請元帥放心,屬下定為您守好鎮江!”
得到周德興的保證,朱元璋放心了。
接著朱元璋說道:“常州距離蘇州相近,可以直接威脅到蘇州的安全,永忠,你將水軍調往鎮江,震懾張士誠!”
之前隨後發生了廖永安的事情,但廖永忠對於朱元璋還是非常的忠誠的。
廖永忠道:“屬下這就去調兵!”
廖永忠說完拱了拱手便離開了應天。
這時朱元璋又對湯和說道:“鼎臣,你鎮守常州!”
湯和當即便接了命令。
這是朱元璋又接著說道:“我們現在的目標是寧國,接著便是銅陵,徽州!”
聽到朱元璋的話,一眾將領很是興奮。
接著朱元璋千方百計地從各處抽調了近六萬兵馬,然後集中在蕪湖一帶。
統帥這支大軍的,是朱元璋,徐達、常遇春等人也被朱元璋調到了身邊。
因為在皖南一大塊地盤當中,隻有寧國城裏麵的元軍最多,所以朱元璋就命令大軍首先集中兵力攻克寧國,然後再分兵出去。
寧國在蕪湖的東南方,距離蕪湖有兩百多裏地。朱元璋命令徐達、常遇春率兩萬人作為先頭部隊開赴寧國。
攻打寧國的戰鬥也許是朱元璋在奪取皖南地盤的過程中所進行的最激烈的戰鬥了。
紅巾軍傷亡較大不說,常遇春還負了傷。所幸常遇春負傷不太重,還能行軍打仗。寧國之戰結束後,朱元璋的紅巾軍在皖南一帶就沒有遇到過什麽像樣的抵抗了。
占了寧國之後,朱元璋決定兵分兩路。一路向西,由徐達、常遇春統帥,向銅陵一帶開進。一路向西南,由朱元璋、鄧愈統帥,向徽州一帶開進。占了銅陵占了徽州,皖南一大片地區就屬於朱元璋的了,朱元璋奪取南方的戰略計劃也就實現了。
徐達、常遇春十分輕鬆地攻占了銅陵。按照朱元璋的部署,攻占銅陵之後就可以止步不前了。
因為再往西去,就要進入徐壽輝的地盤了。然而,徐達、常遇春見銅陵西南一百多裏外的池州非常空虛,就自作主張地由常遇春率一支軍隊開進了池州。
徐達、常遇春的動機應該說是很正確的。池州西南一百多裏就是安慶城。安慶城是徐壽輝的地盤。安慶在江北,池州在江南。占了池州,就可以不遠不近地監視著徐壽輝的動靜。
朱元璋接著從寧國出發,直向徽州地區挺進。
徽州地區距寧國大約也有四百多裏地。
。徐達、常遇春占領銅陵池州後不久,朱元璋也拿下了徽州路一州五縣。
拿下徽州之後,朱元璋你聽說本地有一個非常有學問的讀書人,叫朱升。
接著朱元璋對李善長說道:“你先去調查一下,看看朱升是不是真有學問,如果真有學問的話,我就去拜訪他。”
李善長說道:“這個人我也聽說過,的確是有些才華!”
朱元璋淡笑道:“那我們就去拜訪一下吧!”
朱元璋接著和李善長一起,趕到休寧去找朱升。
休寧一帶多山,朱升就隱居在休寧城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朱升本來就是一個隱士,他曾做過池州學正,任期滿後,覺得做“學正”一類的小官很難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及遠大抱負,於是就退隱故鄉休寧,閉門讀書著書。
在往朱升隱居的那個小山去的路途中,朱元璋似乎有些不解地問李善長道:“李先生,為什麽很多有學問的人,都喜歡住在山裏呢?”
李善長聽到朱元璋的話,便說道:“凡真正有大學問者,絕不會故作清高。他們隱居山中,隻想鍾天地之靈秀,借山中奇妙景致,來參悟天地人生的真諦!”
朱元璋不由笑道:“李先生,你這話我不大讚同。你曾經跟我說過,當年的諸葛亮隱居臥龍岡,那裏山青水秀,的確招人喜歡,可你再看看這個地方,山光禿禿的,連樹都很少見到,更看不到什麽清清的溪水,這裏的景致,無論如何也不能用奇妙來形容的,住在這種地方,還怎麽參悟天地人生的真諦?”
李善長聽到朱元璋的話哈哈一笑,道:“元帥,所謂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在諸葛亮的眼裏,山青水秀的臥龍岡是奇妙無比的,而在朱升的眼裏,這光禿禿的小山卻是無比奇妙的,元帥,我說的可有一點道理?”
朱元璋點點頭顯然是認可了李善長的話。
接著朱元璋與李善長就來到了那兩間茅屋跟前。
還別說,整座山看上去不咋的,但這兩間茅屋跟前的景致卻十分別致。
不說其他,單說茅屋附近的一個小山洞,就很能引發來訪者的興趣。
洞口本也不算小,卻被左右的鬆柏掩映得隻剩下一個縫隙了,恰恰有一股清泉從那縫隙中湧出,又若即若離地繞兩間茅屋一周,然後緩緩地流向遠處的山穀。
李善長不禁脫口而道:“不是仙境,勝似仙境,妙哉,妙哉!”
李善長剛說完,接著一間茅屋裏跚跚便走出一個老頭來。
這老頭個子很矮,也很瘦,但一把雪白的胡須卻垂散在胸前,幾乎遮去了他半截身體,看起來多少有點怪異。
這老頭漫不經心地掃了朱元璋等人一眼,然後又跚跚地退迴了屋裏。李善長急忙緊走幾步,跨到那間茅屋的門口,衝著那老頭弓身拱手言道:“敢問這位先生可是朱升朱學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