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8章 正以治邪,一以統萬(中)
大明,山賊大將軍,兵聖大反賊 作者:溜溜的兔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帝君,是神位!
除了皇帝,死人才會擁有,而且帝君在現實中對應的地位是王,因為帝君是皇帝賜封。
皇權的絕對至上,就像儒家嘴裏的聖人。
興福皇帝看到天師尊武王為帝君,頓時哈哈大笑。
既然道家稱唿帝君,佛家也必須尊上,至於儒家,武聖就是聖人。
換句話說,隻要有人開個頭,朱鼎順就是三教共神,晉列神位的現世人皇。
換做以前,朱鼎順一定覺得膈應人,現在不會了,隻要對穩定有用,不介意任何人捧一捧。
與皇帝一起在宗壇靜室,召見張天師。
沒錯,還是‘召見’,否則天師不敢見武王,這是道家保持對皇家的禮節底線,他們不想顛倒現實地位,以免傳出去百姓攻訐引起混亂。
天師身穿他全套禦賜道袍,非常正式麵對這次‘論道’,見麵互相行禮過後,直接解釋道,“先帝賜大王為稷武王,乃護佑社稷生靈之意,武之正意,道曰成道,佛曰成佛,儒曰成聖,是為稷武,是為帝君。”
朱鼎順不置可否,淡淡說道,“其實人除了吃飯睡覺,九成以上的事都沒有意義,沒有目的,可以像野獸一樣居穴茹血,甚至文字都不用。但人不是野獸,人會創造,人會交流,人會追求,可惜世間依舊有很多人想做一個野獸,放棄體驗人生存在的意義,天師如何教導他們?”
張天師搖搖頭,“大王所言乃兩種人,一種為滿足私欲,溝壑難填之輩,一種缺乏意誌和生存術,糊塗失神漂擺吵鬧之輩。道家不會教導他們,世間的苦難會教導他們。修道即修身、修己,以達修聖、修真、修仙之境,對應玉清聖境、上清真境、太清仙境乃修道果位,道門既以仙稱得道之士,仙是修道者的果位,是福德圓滿、人格超越的指稱,得道成仙與所謂神通廣大、肉身不死之神仙判然有別。對生死的超脫,道家自來沒有以肉身不死作為修道的宗旨和追求。”
“大道以見性為體,以養命為用。許多人以有形之肉體不可合於無形之道體為由,或以肉體不死為虛幻,視道教為謬說,厚汙道門。”
天師頓時大讚,“大王所言大善,此乃全真祖師之言,可謂道盡天機。”
朱鼎順微笑點點頭,大明朝承認的道教隻有正一、全真兩派,天師派以外的符籙諸派,包括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東華派、淨明道、太一道等,皆被視為正一派的分支。
全真道提倡三教合一,三教平等,認為儒釋道的核心都是道,敬天愛民、減少殺戮、清心寡欲,道家之間並沒有什麽衝突。
但張天師這是玩太極,並沒有迴答朱鼎順的問題,見武王不悅看著他,又緩緩解釋道,
“道教兩大宗派,正一派從老祖天師立教開始,全真派從宋元之際的王重陽祖師開始。
全真追求的是‘真’,全其真之意。行真功,踐真行。道家所追求的返樸成真的真,也是道的根本屬性。
老祖天師立教以正一為名,何為正一?道經如是說,老祖天師得到太上道祖親授他‘正一盟威之道’。
正一之道是太上道祖親授,因而從老祖天師立教之時,就成為我們入道、學道、行道人的目標。
正一者,真一為宗。‘正’即正以治邪,‘一’即一以統萬。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們一切的根本的是‘道’,始於‘一’。所以“一”能統萬,“一”以“道”為本,是有形的開始。
“正一”乃正道、真道,目標是正與真,正信正行的自我教化。
正一信仰來自三清道祖,所以統承三天,以此來佐國育民,既有利於家國,有利於百姓。正一盟威之道是伐誅邪偽、整理鬼氣、統承三天、佐國育民的正教。”
朱鼎順倒是聽懂了,點點頭說道,“正以治邪、一以統萬,就是天師給孤的答案?”
“大王謙遜博愛,做事以萬民為基,是您正以治邪、一以統萬,貧道所聞所見,就是這樣的稷武帝君。”
“嗯?!”朱鼎順還以為自己聽錯了,更加不悅,老子現在最討厭馬屁。
張天師笑了,“貧道幾日前無法決定,並非不敢尊聖,而是從未見過大王這樣的人。貧道第一次見大王,眼神平淡包容、堅毅抱圓,這是修道大成之相。
對於修道人來講,奉持正教、不履邪徑、真一不二。
真一不二,是一個真理性的追求,我們奉道的人不能有邪偽的東西,應當真一不二。
“道”即真一不二,即永恆的、精神的、理想的信仰追求;福國裕民,有利於眾生,有利於社會,有利於國家。
道祖的精神、道德經的精神,不僅屬於修道之人,而是整個人類。無論是治國濟世,還是陶冶情操,甚至是格物致知,都能帶來啟迪,讓人從中找到玄機,找到真理。
修道之人追求真一不二的過程是遁世,而大王追求真一不二的過程是入世,必然痛苦,必然充滿誤解。
聖、真、仙三境,修道之人永恆追求,多少道徒還在修身,入門不得其法,但大王不一樣,大王已成聖,您已擁有真一不二,入世不過是為了證明真一不二。
世人皆知,稷武帝君出身底層宗室,曾為盜為匪,但世人不知,帝君在做朱三寨前已成聖,所以貧道說從未見過大王這樣的返璞歸真之人。
大王也無需懷疑自己的求證之路,因為再無第二‘真仙’佐證大王行為,正以治邪、一以統萬,大王已求得果位,兩世而修,帝君已超聖,超真,成仙,達太清仙境。”
除了皇帝,死人才會擁有,而且帝君在現實中對應的地位是王,因為帝君是皇帝賜封。
皇權的絕對至上,就像儒家嘴裏的聖人。
興福皇帝看到天師尊武王為帝君,頓時哈哈大笑。
既然道家稱唿帝君,佛家也必須尊上,至於儒家,武聖就是聖人。
換句話說,隻要有人開個頭,朱鼎順就是三教共神,晉列神位的現世人皇。
換做以前,朱鼎順一定覺得膈應人,現在不會了,隻要對穩定有用,不介意任何人捧一捧。
與皇帝一起在宗壇靜室,召見張天師。
沒錯,還是‘召見’,否則天師不敢見武王,這是道家保持對皇家的禮節底線,他們不想顛倒現實地位,以免傳出去百姓攻訐引起混亂。
天師身穿他全套禦賜道袍,非常正式麵對這次‘論道’,見麵互相行禮過後,直接解釋道,“先帝賜大王為稷武王,乃護佑社稷生靈之意,武之正意,道曰成道,佛曰成佛,儒曰成聖,是為稷武,是為帝君。”
朱鼎順不置可否,淡淡說道,“其實人除了吃飯睡覺,九成以上的事都沒有意義,沒有目的,可以像野獸一樣居穴茹血,甚至文字都不用。但人不是野獸,人會創造,人會交流,人會追求,可惜世間依舊有很多人想做一個野獸,放棄體驗人生存在的意義,天師如何教導他們?”
張天師搖搖頭,“大王所言乃兩種人,一種為滿足私欲,溝壑難填之輩,一種缺乏意誌和生存術,糊塗失神漂擺吵鬧之輩。道家不會教導他們,世間的苦難會教導他們。修道即修身、修己,以達修聖、修真、修仙之境,對應玉清聖境、上清真境、太清仙境乃修道果位,道門既以仙稱得道之士,仙是修道者的果位,是福德圓滿、人格超越的指稱,得道成仙與所謂神通廣大、肉身不死之神仙判然有別。對生死的超脫,道家自來沒有以肉身不死作為修道的宗旨和追求。”
“大道以見性為體,以養命為用。許多人以有形之肉體不可合於無形之道體為由,或以肉體不死為虛幻,視道教為謬說,厚汙道門。”
天師頓時大讚,“大王所言大善,此乃全真祖師之言,可謂道盡天機。”
朱鼎順微笑點點頭,大明朝承認的道教隻有正一、全真兩派,天師派以外的符籙諸派,包括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東華派、淨明道、太一道等,皆被視為正一派的分支。
全真道提倡三教合一,三教平等,認為儒釋道的核心都是道,敬天愛民、減少殺戮、清心寡欲,道家之間並沒有什麽衝突。
但張天師這是玩太極,並沒有迴答朱鼎順的問題,見武王不悅看著他,又緩緩解釋道,
“道教兩大宗派,正一派從老祖天師立教開始,全真派從宋元之際的王重陽祖師開始。
全真追求的是‘真’,全其真之意。行真功,踐真行。道家所追求的返樸成真的真,也是道的根本屬性。
老祖天師立教以正一為名,何為正一?道經如是說,老祖天師得到太上道祖親授他‘正一盟威之道’。
正一之道是太上道祖親授,因而從老祖天師立教之時,就成為我們入道、學道、行道人的目標。
正一者,真一為宗。‘正’即正以治邪,‘一’即一以統萬。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們一切的根本的是‘道’,始於‘一’。所以“一”能統萬,“一”以“道”為本,是有形的開始。
“正一”乃正道、真道,目標是正與真,正信正行的自我教化。
正一信仰來自三清道祖,所以統承三天,以此來佐國育民,既有利於家國,有利於百姓。正一盟威之道是伐誅邪偽、整理鬼氣、統承三天、佐國育民的正教。”
朱鼎順倒是聽懂了,點點頭說道,“正以治邪、一以統萬,就是天師給孤的答案?”
“大王謙遜博愛,做事以萬民為基,是您正以治邪、一以統萬,貧道所聞所見,就是這樣的稷武帝君。”
“嗯?!”朱鼎順還以為自己聽錯了,更加不悅,老子現在最討厭馬屁。
張天師笑了,“貧道幾日前無法決定,並非不敢尊聖,而是從未見過大王這樣的人。貧道第一次見大王,眼神平淡包容、堅毅抱圓,這是修道大成之相。
對於修道人來講,奉持正教、不履邪徑、真一不二。
真一不二,是一個真理性的追求,我們奉道的人不能有邪偽的東西,應當真一不二。
“道”即真一不二,即永恆的、精神的、理想的信仰追求;福國裕民,有利於眾生,有利於社會,有利於國家。
道祖的精神、道德經的精神,不僅屬於修道之人,而是整個人類。無論是治國濟世,還是陶冶情操,甚至是格物致知,都能帶來啟迪,讓人從中找到玄機,找到真理。
修道之人追求真一不二的過程是遁世,而大王追求真一不二的過程是入世,必然痛苦,必然充滿誤解。
聖、真、仙三境,修道之人永恆追求,多少道徒還在修身,入門不得其法,但大王不一樣,大王已成聖,您已擁有真一不二,入世不過是為了證明真一不二。
世人皆知,稷武帝君出身底層宗室,曾為盜為匪,但世人不知,帝君在做朱三寨前已成聖,所以貧道說從未見過大王這樣的返璞歸真之人。
大王也無需懷疑自己的求證之路,因為再無第二‘真仙’佐證大王行為,正以治邪、一以統萬,大王已求得果位,兩世而修,帝君已超聖,超真,成仙,達太清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