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到山腳,陡然覺得熱浪滾滾,王恆的葛布衣衫後背濕透了,小才的衣領發出汗臭,自己聞著微微皺眉。
悟法跟他們指過路徑,沿著官道向西,行三四裏許,村口有個大水車,便到了翠華村。
小才朝著官道東方張望,遙遙望見一湖白水茫茫,更遠處群山莽莽芊芊,道:“七兄,此處山水尤佳,不知是個甚麽村莊?”
王恆附和道:“青山綠水,真是好景致,等迴到聚寶寺,問問悟明、悟法他們便知。”
倆人加快腳程向西行,遂於日昃之前到達村口。
仲夏正是排水灌溉秧苗的季節,村口大水車上立著個壯漢腳踏排灌,赤膊著上身,揮汗如雨。
小才停在水車前,抬頭朝那壯漢拱拱手,道:“阿哥,同你問個訊,村子裏的孟員外孟善人府上怎麽走?還有位去年去世的潤州通判劉別駕的宅子是哪一家?”
維摩別院的小沙彌告訴他們,昨天首先發現兇案的香客,叫作邱二郎,是翠華村的田舍郎,這位邱二郎嚇成那樣,不見得能說出甚麽有用的線索,王恆打算最後一站再去問邱二郎話。
壯漢停住腳,瞅瞅問路的倆人,見來者是儒雅的少年書生,便道:“小哥,此間小路向前百餘步,左手第一家,就是孟員外宅上,至於你講的劉別駕家,我卻不大曉得,咱們翠華村大得很,姓劉的也有幾戶,塔院灣裏有一家,聽說是當過官的。”
小才與王恆一商量,決定先去這家塔院灣劉宅看看,如果找錯了,再問路即是。
小才問那壯漢:“阿哥,你說的塔院灣劉家怎麽去?”
那壯漢笑道:“你們走路過去可不近,沿著小路朝前,大約四五裏路,看見普同塔院,再向東走三四裏路,有條太平橋還是叫青石橋,過橋就是劉家。”
謝過壯漢,倆人遂沿著小路朝前,片刻功夫就見路左矗立著一所大宅,式樣很新,看來是近幾年新起的大屋,小才道:“看樣子孟員外家計很過得去。”
他們決定先找到劉別駕府上,於是過孟宅,前行了好一段路途,遇見幾間僧舍,圍著一座磚塔,想來就是那漢子說的普同塔院,那是個寒磣的鄉野小廟。
塔院牆外,確實有條小路向東蜿蜒,這條小道比剛進村時的路還要狹窄,如果遇到雨天,想必泥濘得很。
王恆擰眉道:“劉家怎麽會住在馬車通不過的地方?別是弄錯了人家。”
一語提醒了小才,他還記得劉府的馬車又大又寬敞,是如何越過這條小路的?
小路向東零零星星有數家農舍,一盞茶功夫,果然見一架石橋橫亙在河流之上。
小才登上石橋,不禁有些嚇得發抖,橋身僅僅由兩條長長的青石拚起來,中間漏空著好大一截,從橋身上往下望得到流水潺潺。
小才驚道:“這條橋如此簡陋,天黑過橋豈不是太危險了。”
王恆愕然道:“還叫太平橋,我看太平不了。”
小才小心翼翼過橋,道:“阿峴前幾日還同我爭論城市好,還是鄉村好,這還用爭,自然是城市好,城市中市橋壞成這樣,知縣知州衙門必須得管。”
過橋之後,濃陰深處出現一個宅地,看上去就有些年頭。
王恆與小才彼此交換目光,眼中難掩訝異之色,這真的是金銀無算的劉別駕府上嗎?
倆人不敢貿然敲門,繞著宅基兜了一圈,這所老宅攏共隻有兩進,比他們在鎖金村流求橋畔賃的新宅大不了多少。
宅前宅後一棵像樣的槐榆也沒有,種了幾畦毛豆芋頭水瓜。
宅後搭了個柴垛,小才走得勞乏,一屁股坐在柴垛上,低聲道:“七兄,我們應該找錯門戶了,不可能是這一家,劉府那麽多下人,兩進的宅子怎麽住得下?這宅子,比葉家埭葉天蓼那屋子還不如呢。”
王恆點頭道:“咱們敲門問個路吧。”
門環扣了許久,也不見有人來應門,二人不覺沮喪,正待原路返迴,忽然木門咯吱作響,屋內傳來脆生生的話語:“來了,來了,是誰在敲門?”
門後探出身來,是位年輕姑娘,倆人定睛一看,卻原來是劉府丫鬟小蓮。
王恆與小才大驚失色,難道他們沒有走錯路?
小才穩住心神,上前幾步作個揖道:“小蓮姑娘。”
小蓮抬頭見是張先生的兩名伴當,臉上露出一絲訝然,屈膝福了福:“兩位王公子。”
王恆笑道:“小蓮姑娘,張先生派我們下山辦事,路過你們翠華村,天熱得緊,我們來討杯水喝。”
小蓮連忙把木門敞開,請王恆與小才進去,她前幾日摔了一跤,現在看來恢複得不錯,走路的姿勢還有些一瘸一拐的,行動卻是無礙了。
屋老逼仄,看光景要有好幾年沒有修繕過了。
小蓮請了倆人在門廳落座,有些不好意思道:“我家太太帶著管家出門去了,就委屈兩位王公子在此奉茶。”
小才道:“叨擾叨擾。”
門廳中堆著不少雜物,光線極差,牆壁斑駁,無不彰示著敗落之意。
門廳上掛著兩盞舊燈籠,用白布蒙著,王恆不由疑惑,這是劉別駕舊年去世後留下來的,還是祭奠劉府紈英小姐的,紈英小姐在聚寶寺替父祈福舍身跳崖,是貞孝烈女,為何劉府下山後沒有給她開喪?
小蝶很快倒了茶水迴來,茶盅是市賣的白瓷,茶水中放的是她種在前庭的佩蘭草。
小才湊趣道:“小蓮姑娘的佩蘭草,真是香極了。”
正待要攀談幾句,裏廂傳來窸窸窣窣的腳步聲,半晌出來個衣衫襤褸的老頭,拄著拐杖,搖搖欲墜的樣子,顫巍巍問道:“小蓮,是甚麽人來訪?”
小蓮急忙扶住老頭,道:“爹,你怎麽出來了,這兩位王公子,是給老爺寫墓誌的張大人的弟子,他們路過來吃口茶,前幾日奴在聚寶寺膳堂得了幾個饅頭,著急著一大早下山給爹爹送去,不小心摔倒,就是這兩位王公子救得奴。”
這老頭卻甚是知禮,雖然身上不利索,定還要行拜禮。
倆人哪裏敢受,小才趕緊攙著老頭不讓他拜下。
王恆奇道:“小蝶姑娘那日匆匆下山,就是為了給你爹爹送饅頭,且不算上下山,單單來迴有十幾裏路呢。”
小蝶羞紅了臉,低頭不語,老頭卻道:“老爺去世後家道艱難,太太東挪西湊好不容易有了給老爺辦法會的錢,能典當的都拿去當了,家中無米無麵,阿蝶隻當小人留在家中會餓死,小人挖芋頭吃了三天。”
聞言王恆與小才疑慮更甚,這是能出一千兩銀子請張先生作墓誌,唿奴喚婢幾十人的劉府嗎?
悟法跟他們指過路徑,沿著官道向西,行三四裏許,村口有個大水車,便到了翠華村。
小才朝著官道東方張望,遙遙望見一湖白水茫茫,更遠處群山莽莽芊芊,道:“七兄,此處山水尤佳,不知是個甚麽村莊?”
王恆附和道:“青山綠水,真是好景致,等迴到聚寶寺,問問悟明、悟法他們便知。”
倆人加快腳程向西行,遂於日昃之前到達村口。
仲夏正是排水灌溉秧苗的季節,村口大水車上立著個壯漢腳踏排灌,赤膊著上身,揮汗如雨。
小才停在水車前,抬頭朝那壯漢拱拱手,道:“阿哥,同你問個訊,村子裏的孟員外孟善人府上怎麽走?還有位去年去世的潤州通判劉別駕的宅子是哪一家?”
維摩別院的小沙彌告訴他們,昨天首先發現兇案的香客,叫作邱二郎,是翠華村的田舍郎,這位邱二郎嚇成那樣,不見得能說出甚麽有用的線索,王恆打算最後一站再去問邱二郎話。
壯漢停住腳,瞅瞅問路的倆人,見來者是儒雅的少年書生,便道:“小哥,此間小路向前百餘步,左手第一家,就是孟員外宅上,至於你講的劉別駕家,我卻不大曉得,咱們翠華村大得很,姓劉的也有幾戶,塔院灣裏有一家,聽說是當過官的。”
小才與王恆一商量,決定先去這家塔院灣劉宅看看,如果找錯了,再問路即是。
小才問那壯漢:“阿哥,你說的塔院灣劉家怎麽去?”
那壯漢笑道:“你們走路過去可不近,沿著小路朝前,大約四五裏路,看見普同塔院,再向東走三四裏路,有條太平橋還是叫青石橋,過橋就是劉家。”
謝過壯漢,倆人遂沿著小路朝前,片刻功夫就見路左矗立著一所大宅,式樣很新,看來是近幾年新起的大屋,小才道:“看樣子孟員外家計很過得去。”
他們決定先找到劉別駕府上,於是過孟宅,前行了好一段路途,遇見幾間僧舍,圍著一座磚塔,想來就是那漢子說的普同塔院,那是個寒磣的鄉野小廟。
塔院牆外,確實有條小路向東蜿蜒,這條小道比剛進村時的路還要狹窄,如果遇到雨天,想必泥濘得很。
王恆擰眉道:“劉家怎麽會住在馬車通不過的地方?別是弄錯了人家。”
一語提醒了小才,他還記得劉府的馬車又大又寬敞,是如何越過這條小路的?
小路向東零零星星有數家農舍,一盞茶功夫,果然見一架石橋橫亙在河流之上。
小才登上石橋,不禁有些嚇得發抖,橋身僅僅由兩條長長的青石拚起來,中間漏空著好大一截,從橋身上往下望得到流水潺潺。
小才驚道:“這條橋如此簡陋,天黑過橋豈不是太危險了。”
王恆愕然道:“還叫太平橋,我看太平不了。”
小才小心翼翼過橋,道:“阿峴前幾日還同我爭論城市好,還是鄉村好,這還用爭,自然是城市好,城市中市橋壞成這樣,知縣知州衙門必須得管。”
過橋之後,濃陰深處出現一個宅地,看上去就有些年頭。
王恆與小才彼此交換目光,眼中難掩訝異之色,這真的是金銀無算的劉別駕府上嗎?
倆人不敢貿然敲門,繞著宅基兜了一圈,這所老宅攏共隻有兩進,比他們在鎖金村流求橋畔賃的新宅大不了多少。
宅前宅後一棵像樣的槐榆也沒有,種了幾畦毛豆芋頭水瓜。
宅後搭了個柴垛,小才走得勞乏,一屁股坐在柴垛上,低聲道:“七兄,我們應該找錯門戶了,不可能是這一家,劉府那麽多下人,兩進的宅子怎麽住得下?這宅子,比葉家埭葉天蓼那屋子還不如呢。”
王恆點頭道:“咱們敲門問個路吧。”
門環扣了許久,也不見有人來應門,二人不覺沮喪,正待原路返迴,忽然木門咯吱作響,屋內傳來脆生生的話語:“來了,來了,是誰在敲門?”
門後探出身來,是位年輕姑娘,倆人定睛一看,卻原來是劉府丫鬟小蓮。
王恆與小才大驚失色,難道他們沒有走錯路?
小才穩住心神,上前幾步作個揖道:“小蓮姑娘。”
小蓮抬頭見是張先生的兩名伴當,臉上露出一絲訝然,屈膝福了福:“兩位王公子。”
王恆笑道:“小蓮姑娘,張先生派我們下山辦事,路過你們翠華村,天熱得緊,我們來討杯水喝。”
小蓮連忙把木門敞開,請王恆與小才進去,她前幾日摔了一跤,現在看來恢複得不錯,走路的姿勢還有些一瘸一拐的,行動卻是無礙了。
屋老逼仄,看光景要有好幾年沒有修繕過了。
小蓮請了倆人在門廳落座,有些不好意思道:“我家太太帶著管家出門去了,就委屈兩位王公子在此奉茶。”
小才道:“叨擾叨擾。”
門廳中堆著不少雜物,光線極差,牆壁斑駁,無不彰示著敗落之意。
門廳上掛著兩盞舊燈籠,用白布蒙著,王恆不由疑惑,這是劉別駕舊年去世後留下來的,還是祭奠劉府紈英小姐的,紈英小姐在聚寶寺替父祈福舍身跳崖,是貞孝烈女,為何劉府下山後沒有給她開喪?
小蝶很快倒了茶水迴來,茶盅是市賣的白瓷,茶水中放的是她種在前庭的佩蘭草。
小才湊趣道:“小蓮姑娘的佩蘭草,真是香極了。”
正待要攀談幾句,裏廂傳來窸窸窣窣的腳步聲,半晌出來個衣衫襤褸的老頭,拄著拐杖,搖搖欲墜的樣子,顫巍巍問道:“小蓮,是甚麽人來訪?”
小蓮急忙扶住老頭,道:“爹,你怎麽出來了,這兩位王公子,是給老爺寫墓誌的張大人的弟子,他們路過來吃口茶,前幾日奴在聚寶寺膳堂得了幾個饅頭,著急著一大早下山給爹爹送去,不小心摔倒,就是這兩位王公子救得奴。”
這老頭卻甚是知禮,雖然身上不利索,定還要行拜禮。
倆人哪裏敢受,小才趕緊攙著老頭不讓他拜下。
王恆奇道:“小蝶姑娘那日匆匆下山,就是為了給你爹爹送饅頭,且不算上下山,單單來迴有十幾裏路呢。”
小蝶羞紅了臉,低頭不語,老頭卻道:“老爺去世後家道艱難,太太東挪西湊好不容易有了給老爺辦法會的錢,能典當的都拿去當了,家中無米無麵,阿蝶隻當小人留在家中會餓死,小人挖芋頭吃了三天。”
聞言王恆與小才疑慮更甚,這是能出一千兩銀子請張先生作墓誌,唿奴喚婢幾十人的劉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