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歸處
皇家閨史:棄女不認命 作者:我愛桂圓寶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她在尋找地方建道觀,先選址,再建造,她有銀錢,隻要有錢什麽事都能辦成。
乏了時,在碧水河的一株柳樹下盤腿調息,東方出現了魚肚白,這裏是她當初逃出丁莊,想要離開,被丁家人發現追出來,眼看就要被捉迴去,她縱身從河畔的大柳樹下跳入了碧水河。
“去處歸來地。”
想要去的地方,是自己歸來的地方。
是這意思麽?
她是從這裏跳的河,卻是在王莊洗衣石台那邊被王巧兒、王明發現,被他們兄妹救迴喬六婆家。
一輪紅日,耀出東邊的山頭,朝霞照耀著碧水河,河水緩緩地流淌,這條河足有一百多丈寬,每逢夏天,河水上漲,有漁船的人家會在這裏撈魚,或是養在自家的魚塘,或是送到縣城賣。
她起身,沿著碧水河往王莊方向慢慢地走去,就似在欣賞風景,步態美好。
丁莊屬石廟鎮管轄,而王莊屬仁和縣仁和鎮地盤,兩莊一個在上遊,一個在下遊,碧水河兩岸俱是上等良田,要買河兩岸的良田得五兩銀子一畝,中等良田三兩,下等良田一兩五,荒灘隻需二百紋錢一畝。
丁莊被她拋在身後,這一片區域靈氣很濃鬱,而這周圍全是河灘,且呈斜坡狀,離丁莊足有五裏之遙,這一帶既無良田又無村莊,倒是有一片片的竹林、柳林、桑林。
荒灘上雜草叢生,茅草、鋸草、蕨草、艾草生得極是茂盛,因是冬天,竹林青,柳林無一葉,桑林已被修去枝椏,就連樹根的根下亦被塗了白色的石灰,這樣做可以幫桑樹禦寒。
兩個牧童正在牧牛,任牛在河灘吃草。
六七歲的孩子奔近了跟前,“你是誰?你是仙人嗎?你不像我們這裏的人?”
蘇晴聽著熟悉的鄉音,“我姓趙,是一個道士。”
“可你明明是女子,我見過的道士都是男的。”
“我是道姑。”
“你來這裏作甚?我瞧你在這裏瞧了許久。”
“我喜歡這裏,想要……”她頓了一下,“我想請木匠給我造一艘小船,我可以坐在船上遊河,如果生活在這裏,會很安寧、幸福。”
孩子“哦”了一聲。
那邊略大的十歲孩子奔了過來,“道長要打船,我們家可以,我祖父、我大伯、父親都是木匠,以前幫王漁戶家打過一條船,他還誇過呢。”
“你們能帶我去你們家,我可以預備一條船,我太想早些坐船遊湖,你們能盡快打好。”
“蘇長五,我帶道長去我家,你幫我盯著牛,一會兒我給你帶我娘做的大包子。”
“好,那你快去快迴,牛若打架,我可拉不住。”
令路的孩子是王蘇莊的,姓王,到了他們這輩是“長”字輩,兩姓的孩子都有一樣的字牌。這孩子叫“王長武”,但音同字不同,因著名字一樣姓氏不同進行分別。
王蘇莊有一座氣派的三進宅子,是莊裏唯一的官宦人家:恩華伯蘇家大房家,因著這兒,姓蘇的五房人都過得極好,恩華伯的長子小小年紀便已經訂了親,娶的還是綿州城一個官宦家的嫡女。
在王蘇莊後山方向,山頭顯得很整潔,山頂沒有一株花木,山腰、山下鬱鬱蔥蔥。
王長武道:“道長看的那座山叫公主山,這是我們莊子守護的公主陵,華凰公主葬在山上,每月初一、十五、清明、中元、重陽和十月二十八日,蘇大老爺會派蘇家子弟去拜祭。”
蘇晴輕淺地道:“是名動天下的華凰公主?”
“好人不長命,我們村子受過她的大恩。”
王長武輕歎了一聲,頗有些年少老成的樣子。
蘇晴跟著他進了一座農家小院,院子拾掇很幹淨。
王長武大聲道:“爺爺、大伯、爹,有位道長要訂做一艘船,她急著要坐船遊湖,說錢不是問題。”
她是急著要,可沒說“錢不是問題”,小小年紀,居然也會賺錢了。
一個微胖的中等個頭男子從裏頭出來,身後跟了一個瘦小婦人,這夫妻倆一胖、一瘦太過醒目,委實這反差萌給人一種喜樂感。
小婦人道:“道長在哪兒修行?怎麽這麽年輕就出家了。”
蘇晴道:“我是有官府度碟的出家人,聽聞碧水河一帶人傑地靈,要在這附近建一座小道觀修行,今日瞧碧水河風光甚好,正想造船一遊。還請大哥幫忙造船!”
多好聽的聲音啦,跟唱歌一樣,說的還是正宗的官話,聽起來是讀過書的,王大伯夫婦倆一臉敬佩,在蘇王莊最敬重讀書人,因為華凰公主的書就念得好,也至於整個莊子隻要女兒家能讀書都可以讀書。
恩華伯便出錢在蘇王莊建了一座學堂,請了一名秀才坐館專教莊子裏的孩子讀書,現下是臘月,學堂放學了,才有蘇晴看到牧童放牛。
王大伯道:“道長,這船有大有小,式樣亦多,實在不好與你訂價,你說說你想要什麽樣的。”
蘇晴問道:“可有紙筆,我繪一個草圖,有勞大哥照著圖樣造。”
王長武取了紙筆。
蘇晴提了筆,很快繪出一船來,這是一個涼亭式風格的船,空間足有三四坪大小,為觀景葉船。
王大伯看她幾下就繪出來,心下的敬意更重,“五兩銀子,不能再少了。”
“我急著用,我可以加到十五兩銀子,但需三天內造好,若是你們缺人手,可以請其他木匠打下手。”
王伯娘當即笑道:“十五兩銀子啊,好,好,別說三天,我們兩天就能給道長造好船。”
蘇晴抱拳道:“有勞大哥了,我今日先付十兩銀子訂金,大後天這個時辰,我在碧水河收貨,剩下五兩再付大哥。”
白花花的銀元寶,好大一團,王伯娘當即抱起一枚,用嘴咬了一下,看著上頭的印兒,樂得見眉不見眼。
蘇晴道:“我還要建小道觀,若是這次滿意的,我會將建道觀的交托給大哥,有勞了。”
王大伯一聽這話,當即道:“道長放心,大後天一早交貨。”
蘇晴往後山行去,出了王莊,因她一襲灰白色的道袍,頭上挽著女冠發式,尤其顯眼,她近了公主山腳下,沿著小徑而上,整座山都精心打理過,山上沒有一根雜樹,不是鬆柏便是桃杏,甚至還有成片的李園、梨園等果樹。
乏了時,在碧水河的一株柳樹下盤腿調息,東方出現了魚肚白,這裏是她當初逃出丁莊,想要離開,被丁家人發現追出來,眼看就要被捉迴去,她縱身從河畔的大柳樹下跳入了碧水河。
“去處歸來地。”
想要去的地方,是自己歸來的地方。
是這意思麽?
她是從這裏跳的河,卻是在王莊洗衣石台那邊被王巧兒、王明發現,被他們兄妹救迴喬六婆家。
一輪紅日,耀出東邊的山頭,朝霞照耀著碧水河,河水緩緩地流淌,這條河足有一百多丈寬,每逢夏天,河水上漲,有漁船的人家會在這裏撈魚,或是養在自家的魚塘,或是送到縣城賣。
她起身,沿著碧水河往王莊方向慢慢地走去,就似在欣賞風景,步態美好。
丁莊屬石廟鎮管轄,而王莊屬仁和縣仁和鎮地盤,兩莊一個在上遊,一個在下遊,碧水河兩岸俱是上等良田,要買河兩岸的良田得五兩銀子一畝,中等良田三兩,下等良田一兩五,荒灘隻需二百紋錢一畝。
丁莊被她拋在身後,這一片區域靈氣很濃鬱,而這周圍全是河灘,且呈斜坡狀,離丁莊足有五裏之遙,這一帶既無良田又無村莊,倒是有一片片的竹林、柳林、桑林。
荒灘上雜草叢生,茅草、鋸草、蕨草、艾草生得極是茂盛,因是冬天,竹林青,柳林無一葉,桑林已被修去枝椏,就連樹根的根下亦被塗了白色的石灰,這樣做可以幫桑樹禦寒。
兩個牧童正在牧牛,任牛在河灘吃草。
六七歲的孩子奔近了跟前,“你是誰?你是仙人嗎?你不像我們這裏的人?”
蘇晴聽著熟悉的鄉音,“我姓趙,是一個道士。”
“可你明明是女子,我見過的道士都是男的。”
“我是道姑。”
“你來這裏作甚?我瞧你在這裏瞧了許久。”
“我喜歡這裏,想要……”她頓了一下,“我想請木匠給我造一艘小船,我可以坐在船上遊河,如果生活在這裏,會很安寧、幸福。”
孩子“哦”了一聲。
那邊略大的十歲孩子奔了過來,“道長要打船,我們家可以,我祖父、我大伯、父親都是木匠,以前幫王漁戶家打過一條船,他還誇過呢。”
“你們能帶我去你們家,我可以預備一條船,我太想早些坐船遊湖,你們能盡快打好。”
“蘇長五,我帶道長去我家,你幫我盯著牛,一會兒我給你帶我娘做的大包子。”
“好,那你快去快迴,牛若打架,我可拉不住。”
令路的孩子是王蘇莊的,姓王,到了他們這輩是“長”字輩,兩姓的孩子都有一樣的字牌。這孩子叫“王長武”,但音同字不同,因著名字一樣姓氏不同進行分別。
王蘇莊有一座氣派的三進宅子,是莊裏唯一的官宦人家:恩華伯蘇家大房家,因著這兒,姓蘇的五房人都過得極好,恩華伯的長子小小年紀便已經訂了親,娶的還是綿州城一個官宦家的嫡女。
在王蘇莊後山方向,山頭顯得很整潔,山頂沒有一株花木,山腰、山下鬱鬱蔥蔥。
王長武道:“道長看的那座山叫公主山,這是我們莊子守護的公主陵,華凰公主葬在山上,每月初一、十五、清明、中元、重陽和十月二十八日,蘇大老爺會派蘇家子弟去拜祭。”
蘇晴輕淺地道:“是名動天下的華凰公主?”
“好人不長命,我們村子受過她的大恩。”
王長武輕歎了一聲,頗有些年少老成的樣子。
蘇晴跟著他進了一座農家小院,院子拾掇很幹淨。
王長武大聲道:“爺爺、大伯、爹,有位道長要訂做一艘船,她急著要坐船遊湖,說錢不是問題。”
她是急著要,可沒說“錢不是問題”,小小年紀,居然也會賺錢了。
一個微胖的中等個頭男子從裏頭出來,身後跟了一個瘦小婦人,這夫妻倆一胖、一瘦太過醒目,委實這反差萌給人一種喜樂感。
小婦人道:“道長在哪兒修行?怎麽這麽年輕就出家了。”
蘇晴道:“我是有官府度碟的出家人,聽聞碧水河一帶人傑地靈,要在這附近建一座小道觀修行,今日瞧碧水河風光甚好,正想造船一遊。還請大哥幫忙造船!”
多好聽的聲音啦,跟唱歌一樣,說的還是正宗的官話,聽起來是讀過書的,王大伯夫婦倆一臉敬佩,在蘇王莊最敬重讀書人,因為華凰公主的書就念得好,也至於整個莊子隻要女兒家能讀書都可以讀書。
恩華伯便出錢在蘇王莊建了一座學堂,請了一名秀才坐館專教莊子裏的孩子讀書,現下是臘月,學堂放學了,才有蘇晴看到牧童放牛。
王大伯道:“道長,這船有大有小,式樣亦多,實在不好與你訂價,你說說你想要什麽樣的。”
蘇晴問道:“可有紙筆,我繪一個草圖,有勞大哥照著圖樣造。”
王長武取了紙筆。
蘇晴提了筆,很快繪出一船來,這是一個涼亭式風格的船,空間足有三四坪大小,為觀景葉船。
王大伯看她幾下就繪出來,心下的敬意更重,“五兩銀子,不能再少了。”
“我急著用,我可以加到十五兩銀子,但需三天內造好,若是你們缺人手,可以請其他木匠打下手。”
王伯娘當即笑道:“十五兩銀子啊,好,好,別說三天,我們兩天就能給道長造好船。”
蘇晴抱拳道:“有勞大哥了,我今日先付十兩銀子訂金,大後天這個時辰,我在碧水河收貨,剩下五兩再付大哥。”
白花花的銀元寶,好大一團,王伯娘當即抱起一枚,用嘴咬了一下,看著上頭的印兒,樂得見眉不見眼。
蘇晴道:“我還要建小道觀,若是這次滿意的,我會將建道觀的交托給大哥,有勞了。”
王大伯一聽這話,當即道:“道長放心,大後天一早交貨。”
蘇晴往後山行去,出了王莊,因她一襲灰白色的道袍,頭上挽著女冠發式,尤其顯眼,她近了公主山腳下,沿著小徑而上,整座山都精心打理過,山上沒有一根雜樹,不是鬆柏便是桃杏,甚至還有成片的李園、梨園等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