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赴考1
皇家閨史:棄女不認命 作者:我愛桂圓寶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禮部尚書道:“本官聽聞,大公主不僅擅文,還擅改。”
“柳殊的文章可沒現下好,這次他亦是反複改了五六遍,是得大公主指點學會了改文。”
李、楊二人都知道柳殊後麵有崔太傅,崔太傅拿他當成自家後輩,聽說崔太傅還將自己最疼愛的孫女許配給柳殊,隻待柳殊高中,二人就會完婚。
楊大學士道:“大公主的‘匹婦有責’在培育出更優秀的子孫後代,一個優秀的母親必能教導出更有才德的後人……”
禮部尚書心裏暗道:大公主有才,卻從不藏私,能指點人學問,這樣的女子若是娶迴家中,可不得造福後輩,定能培育出優秀的後人。
他可是有幾個兒子,要是能尚大公主,不愁後代平庸。
心裏琢磨著尋了機會與皇上求娶大公主,還得用自家最優秀的兒子、侄兒相配,否則皇家必不會將大公主下嫁。
幾人說話,屏風裏的蘇晴隻作未聞,潛心修煉之中,但在他人看來,她是在琢磨文章的不足處。
翌日天明,蘇晴起來,在桌案旁活動筋骨,壺裏正燒著今晨的第一壺水,待她用罷了藥膳茶與點心,一陣鑼響,“第一場,文章,時辰到,收卷!請學子寫好籍貫、考號、姓名。”
蘇晴的文章被禮部尚書第一個收走,一名監考官帶著兩名官差開始收卷,一寸香迴來時,所有貢生的答卷收成了四撂,分屬於四大考場。
“第二場,詩詞,以秋為名作詩一首,以春為景,賦詞一曲,時間為一日,明日辰正收卷。”
官差捧著考題,走過每一個考號間的學子,讓他們瞧看清楚,一秋一春,加起來便是春秋,兩首詩詞一日時間倒也是夠了。
蘇晴坐在案前,以秋為名的詩,以春為景的詞,提筆寫了一詩,再提筆寫了一詞,之後便是對照五十四章經尋找不足,進行字字推敲,原是詩的地方被她反複修改得不成樣子,之後抄錄好,再修改詞,修改時同樣是一團亂,最終是有模有樣了。
禮部尚書因生了私心,想為自家子侄求娶大公主便格外關注,發現經她修改過,原是平平的詩詞,這次從中下水平變成了上等水平,可她還在仔細琢磨。
蘇晴改到第二遍,將初稿焚為灰燼,之後抄錄了第三稿,毀了第二遍的手稿,動作悠閑地吃茶用點心,擺了兩枚果子出來,不緊不慢地小口啃食,明明吃的是果子,卻吃出雞腿、啃骨等美味佳肴的即食感。
吃完之後,她站起身在狹小的空間裏活動筋骨,揮揮胳膊,踢踢腿,像她這樣的貢生不少,還有的直接用火爐生火加柴為自己燒菜,有肉香飄出,亦有魚腥味四溢,大多都是煮茶水喝,也好有幾口熱茶,而各式各樣的小火爐子呈出不窮,都不如蘇晴的銀爐粗致小巧又實用。
蘇晴舉目望去,發現還有幾個貢生,直接用油燈煮茶,上頭那小小的銅壺小得就像個茶盞,真真是什麽人都有啊。
她眨巴了一下眼睛,倒了一盞藥膳茶捧在手裏,熱滾滾的,福嬤嬤備了一袋銀炭,除了清晨煮開一壺,後麵隻需溫上即可,而灶門半得隻留一個小縫,一整日隻換一次銀炭即可。
貢生很是羨慕蘇晴的小爐,這爐子用的炭極貴,隻怕幾日下來,僅是炭錢就得幾兩銀子,委實這炭無煙、不嗆人,燒水即是便捷,而很耐燒,一天除了早上燒一壺換一次,再是夜裏入睡再加一次,一天最多加三次炭就成了,即她倒出的茶水隨時都是熱的。
夜裏入睡前,蘇晴又改了一次,隻待用一整夜的時間來修改,近五更時分,她點了蠟燭,繼續靜心修改,詩、詞改好了,早前的稿紙焚燒掉,而此刻,有不少貢生坐在案前,對自己的詩詞進行最後的修改,之後抄錄。
蘇晴抄錄完成,詩有不足,隻是總覺得不夠完美,但意境夠了;這次的詞明顯比詩的水平更高。
詩不成,有一個字用得不夠好,推敲推敲,直至天色大明,她才想到了一個更好的字代表,當即抄錄好詩,寫上籍貫、考號與姓名。
“第二場,詩詞,時辰到,收卷!應考貢生寫上籍貫、考號、姓名。”
蘇晴檢查了一下,兩張都有名諱。
監考官大堂的人將她的答卷收了。
她繼續坐好,斟了一盞茶,配著點心吃。
兩寸香後,四大考場的答卷全部收迴。
“第三場,算學,考試時間一日,明日辰正收卷,發放試題。”
一名監考官帶著兩名官差,開始一一發放試卷,每份試卷都有兩頁,用很小的刻板文字寫了五十道題,全是算學十二章上頭的內容,前六章隻占十題,第七章至十二章占了四十題,第十二章的最難題目占了五題。
蘇晴拿了試卷,開始在草稿上演算,待發放天字考場的監考官迴來時,她已經將前十題算出了答案,檢查一遍確無錯處,在一聲“開始答題”的高唿聲中在答卷上寫上答案,算學隻有一次修改的機會,所以會盡量演算精確,實在是答卷紙不多。
五十道題,蘇晴力求準確,不敢求快,隻算到下午酉正時分才做完,而全場之中,早有人一個時辰就做完了,已經開始檢查。
蘇晴每做一道便驗算一遍,如此這般,到最後在拿不定的五題中做了記號,最後再對五題進行驗算,果然有三題有誤。
她繼續驗算三題,而這三題一是計算水量,有池塘某某,水位多高,以運石入船每增一寸是多少石為準……
這題以前是做過的,再有一題便是種水葫蘆,長滿一水塘需要五十天,而水葫蘆是以每兩日增一倍的數量,問三十天時,塘中有多少株水葫蘆。
這個得用反推算法,當年枯井教她時,是有一套公式,但她發現包括那個做完最早的學子,現在正扒在案上計算,估計是用反推算法,沒有公式,隻能用筆計算,還有人用了算籌。
蘇晴認真地計算之後,寫出了正確答案,最後算了一遍,對於算學中場休息,可要求封卷,待到後麵繼續時,再開卷繼續。
她請求封卷後去了一趟恭房,迴來吃了飯,便入屏風後小憩,次日寅正起來,申請開卷後,再驗算了有疑的幾題,確定無誤,方才謄抄答案到答卷上,對照一遍沒有差誤,將早前的稿紙焚掉。坐等茶水開,準備用早點。
“第三場,算學,時辰到,收卷!所有赴考者寫好籍貫、考號、姓名……”
“柳殊的文章可沒現下好,這次他亦是反複改了五六遍,是得大公主指點學會了改文。”
李、楊二人都知道柳殊後麵有崔太傅,崔太傅拿他當成自家後輩,聽說崔太傅還將自己最疼愛的孫女許配給柳殊,隻待柳殊高中,二人就會完婚。
楊大學士道:“大公主的‘匹婦有責’在培育出更優秀的子孫後代,一個優秀的母親必能教導出更有才德的後人……”
禮部尚書心裏暗道:大公主有才,卻從不藏私,能指點人學問,這樣的女子若是娶迴家中,可不得造福後輩,定能培育出優秀的後人。
他可是有幾個兒子,要是能尚大公主,不愁後代平庸。
心裏琢磨著尋了機會與皇上求娶大公主,還得用自家最優秀的兒子、侄兒相配,否則皇家必不會將大公主下嫁。
幾人說話,屏風裏的蘇晴隻作未聞,潛心修煉之中,但在他人看來,她是在琢磨文章的不足處。
翌日天明,蘇晴起來,在桌案旁活動筋骨,壺裏正燒著今晨的第一壺水,待她用罷了藥膳茶與點心,一陣鑼響,“第一場,文章,時辰到,收卷!請學子寫好籍貫、考號、姓名。”
蘇晴的文章被禮部尚書第一個收走,一名監考官帶著兩名官差開始收卷,一寸香迴來時,所有貢生的答卷收成了四撂,分屬於四大考場。
“第二場,詩詞,以秋為名作詩一首,以春為景,賦詞一曲,時間為一日,明日辰正收卷。”
官差捧著考題,走過每一個考號間的學子,讓他們瞧看清楚,一秋一春,加起來便是春秋,兩首詩詞一日時間倒也是夠了。
蘇晴坐在案前,以秋為名的詩,以春為景的詞,提筆寫了一詩,再提筆寫了一詞,之後便是對照五十四章經尋找不足,進行字字推敲,原是詩的地方被她反複修改得不成樣子,之後抄錄好,再修改詞,修改時同樣是一團亂,最終是有模有樣了。
禮部尚書因生了私心,想為自家子侄求娶大公主便格外關注,發現經她修改過,原是平平的詩詞,這次從中下水平變成了上等水平,可她還在仔細琢磨。
蘇晴改到第二遍,將初稿焚為灰燼,之後抄錄了第三稿,毀了第二遍的手稿,動作悠閑地吃茶用點心,擺了兩枚果子出來,不緊不慢地小口啃食,明明吃的是果子,卻吃出雞腿、啃骨等美味佳肴的即食感。
吃完之後,她站起身在狹小的空間裏活動筋骨,揮揮胳膊,踢踢腿,像她這樣的貢生不少,還有的直接用火爐生火加柴為自己燒菜,有肉香飄出,亦有魚腥味四溢,大多都是煮茶水喝,也好有幾口熱茶,而各式各樣的小火爐子呈出不窮,都不如蘇晴的銀爐粗致小巧又實用。
蘇晴舉目望去,發現還有幾個貢生,直接用油燈煮茶,上頭那小小的銅壺小得就像個茶盞,真真是什麽人都有啊。
她眨巴了一下眼睛,倒了一盞藥膳茶捧在手裏,熱滾滾的,福嬤嬤備了一袋銀炭,除了清晨煮開一壺,後麵隻需溫上即可,而灶門半得隻留一個小縫,一整日隻換一次銀炭即可。
貢生很是羨慕蘇晴的小爐,這爐子用的炭極貴,隻怕幾日下來,僅是炭錢就得幾兩銀子,委實這炭無煙、不嗆人,燒水即是便捷,而很耐燒,一天除了早上燒一壺換一次,再是夜裏入睡再加一次,一天最多加三次炭就成了,即她倒出的茶水隨時都是熱的。
夜裏入睡前,蘇晴又改了一次,隻待用一整夜的時間來修改,近五更時分,她點了蠟燭,繼續靜心修改,詩、詞改好了,早前的稿紙焚燒掉,而此刻,有不少貢生坐在案前,對自己的詩詞進行最後的修改,之後抄錄。
蘇晴抄錄完成,詩有不足,隻是總覺得不夠完美,但意境夠了;這次的詞明顯比詩的水平更高。
詩不成,有一個字用得不夠好,推敲推敲,直至天色大明,她才想到了一個更好的字代表,當即抄錄好詩,寫上籍貫、考號與姓名。
“第二場,詩詞,時辰到,收卷!應考貢生寫上籍貫、考號、姓名。”
蘇晴檢查了一下,兩張都有名諱。
監考官大堂的人將她的答卷收了。
她繼續坐好,斟了一盞茶,配著點心吃。
兩寸香後,四大考場的答卷全部收迴。
“第三場,算學,考試時間一日,明日辰正收卷,發放試題。”
一名監考官帶著兩名官差,開始一一發放試卷,每份試卷都有兩頁,用很小的刻板文字寫了五十道題,全是算學十二章上頭的內容,前六章隻占十題,第七章至十二章占了四十題,第十二章的最難題目占了五題。
蘇晴拿了試卷,開始在草稿上演算,待發放天字考場的監考官迴來時,她已經將前十題算出了答案,檢查一遍確無錯處,在一聲“開始答題”的高唿聲中在答卷上寫上答案,算學隻有一次修改的機會,所以會盡量演算精確,實在是答卷紙不多。
五十道題,蘇晴力求準確,不敢求快,隻算到下午酉正時分才做完,而全場之中,早有人一個時辰就做完了,已經開始檢查。
蘇晴每做一道便驗算一遍,如此這般,到最後在拿不定的五題中做了記號,最後再對五題進行驗算,果然有三題有誤。
她繼續驗算三題,而這三題一是計算水量,有池塘某某,水位多高,以運石入船每增一寸是多少石為準……
這題以前是做過的,再有一題便是種水葫蘆,長滿一水塘需要五十天,而水葫蘆是以每兩日增一倍的數量,問三十天時,塘中有多少株水葫蘆。
這個得用反推算法,當年枯井教她時,是有一套公式,但她發現包括那個做完最早的學子,現在正扒在案上計算,估計是用反推算法,沒有公式,隻能用筆計算,還有人用了算籌。
蘇晴認真地計算之後,寫出了正確答案,最後算了一遍,對於算學中場休息,可要求封卷,待到後麵繼續時,再開卷繼續。
她請求封卷後去了一趟恭房,迴來吃了飯,便入屏風後小憩,次日寅正起來,申請開卷後,再驗算了有疑的幾題,確定無誤,方才謄抄答案到答卷上,對照一遍沒有差誤,將早前的稿紙焚掉。坐等茶水開,準備用早點。
“第三場,算學,時辰到,收卷!所有赴考者寫好籍貫、考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