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誦經
皇家閨史:棄女不認命 作者:我愛桂圓寶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現下的靜水庵是最艱難的時候,庵中有三名女弟子,除了大師姐自幼出家,更是上位師太的親傳弟子外,另兩位女弟子連佛經上的字都識不全。她們三人住在庵中,靠著後院之中幾分菜地與信徒的少許供奉維持生計。偏還有那些登徒子,當靜水庵與旁處一般,是賣羊頭掛狗肉的,時常有人調戲庵中兩位年輕女弟子。
有了她給的錢,靜水庵的日子能過得好些,至少不會讓枯井師太苦撐三年後才出現轉機。
靜水庵位於一座荒山上,山原是無主山,隻需六十兩銀子就能將整個山買下來,再有山下周圍的良田、三個小村莊,清一色俱是無主田,花銀子買下,加起來不到五百畝,隻需一千五百兩就能買下。
所謂無主山、田,皆歸朝廷所有,但若有人買,價格都較便宜,隻要出了錢就能買下,但這對尋常百姓來說,卻是偌大一筆銀錢。
司馬綱喝了一聲:“出發!”
馬車動,兩邊的景物移,她望向那熟悉的山頭,看到山頂掩映在大樹林間的靜水庵,在山頂一帶種滿了樹木,綠樹成茵,而庵堂外頭還有二三畝山地,種植有蜀地的紅苕。她在那裏八年,做得最多的便是采苕葉熬粥、入菜,待得紅苕成熟,又以紅苕入飯。
靜水庵的紅苕結的又甜又多,但個頭卻不及其他地方的大,更為香甜美味,可以蒸、可以清水煮,還能烤。
後來,庵中有一位女尼學山下百姓養雞,庵中有了雞蛋吃,吃得最多的菜便是雞蛋炒番茄,白菜蛋花湯。
大師姐堅持不許人養公雞,說養了公雞,蛋就有了生命,每每發現有公雞,就會低價售賣給山下的村民。
後來,女尼們學得精明,不賣公雞,直接抓了公雞到山下,與山下村民們換成母雞……
現下想來,上一次最後八年的庵堂時光,日子過得愜意、靜好。最初因她身子弱,她擔負起教庵中師姐妹讀書識字的活。後來都會識字了,她與她們一起下地種菜,與會養雞的師姐學養雞崽,看著師姐一臉心疼地裝了四十個雞蛋去山下,換迴了三十枚“公雞蛋”孵雞仔……
庵中的日子雖然清苦,但因大家都在潛心讀佛經,努力想把日子過好,卻是快樂的。隻是李翠芳的到來,她歡喜於與故人重逢,沒想到那一盞“碧螺春”卻要了她的性命。
李翠芳一口咬定她是暴斃而亡,二師姐不想多生事端,收了李翠芳三百兩銀子,令人將她草草安葬……
她的公道無人討,若是枯井在,也會是那樣的,庵堂不想牽扯俗世的是非恩怨之中。
蘇晴的捧著書,良久沒有翻看一頁。
蘭姑姑道:“郡主,若你不想看書,就歇一會兒吧。”
蘇晴合上了書頁,就像千百次做慣了一般,本能地將手腕上的佛珠摘下,轉著佛珠,嘴唇微蠕,依然是在誦經。
萱姑姑嚇了一大跳,看著年少的蘇晴做得像模像樣,要是太子妃知道自己唯一的女兒不慕紅塵富貴,而是有心向佛,她會何等傷心。
蘭姑姑覺得那女尼就不該出來,什麽東西不好給,她怎麽能給郡主一串佛珠。
她們不知道蘇晴沉陷在前世的迴憶裏,想的俱是前世一生,那不到三十載的人生,真正的溫暖卻是在庵堂裏感受到的,即便那一群女尼心性淡泊,甚至大多心如止水,每一個都有一段自己的悲傷往事。
自打蘇晴得了一串佛珠後,她多了一件事:誦經。
她迴到命運開始之時,前一世的命運是什麽,是命中注定與雙親離別,一世不得團圓?還是今生才是命運的本來樣子?
蘇晴的沉默,不再看書,更偏清心寡欲,明明是年少的模樣,卻有一雙經曆過滄桑的眼睛,雖有智慧,卻更沉靜,早沒有這個年紀該有的樣子。
司馬綱樂意看到清心寡欲的蘇晴,她越是不爭不奪的沉靜,他就越是放心。
蘇遜則有些憂心,他不知道,太子妃姑母看到這樣的她會何等難受,佛經原是與這個年紀的人無幹。
她隻是現在才能沉心迴味,思考,迴味前世發生的事,思考未來要走的路。
*
八月末的利州,天氣寒涼,進入利州城時已近二更時分。
早有先行的護衛抵達驛館,著人打掃房間,安頓好下榻居住地。
蘇晴剛下馬車,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男子是李縣丞,另兩個不認得,聚在一起吃酒。
“李縣丞到利州了?”
她脫口而出。
蘭姑姑走近蘇遜,將此事說了。
蘇遜問司馬綱,“不會是李仕甲與榮王府聯手?”
“這一路容不得再出閃失,過了利州是蜀道,一路山勢險峻,著人細查。”
他們真是多想了,李縣丞來利州,不是衝著蘇晴來的,人家是衝著利州首富武家小姐來的。
今兒李縣丞與牛獄頭請了武大爺來用晚宴,敘舊說話,牛獄頭與武家沾親,當是中人牽線。
前兩迴,牛牢頭相邀,武二爺、武四爺兄弟來過,迴去就替李縣丞說話,誇此人雖然年紀大,但有才華、學問,就是命不好,娶了個妻子打理不好後宅。
從綿州到利州,這一帶的路不好行走,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原是最多五日能抵達的,在路上卻行了半個月,白日趕路,夜裏便宿客棧,有幾日亦宿在廟宇、鄉民家中。
司馬綱等人入蜀時是輕裝上路,沒有馬車,迴去押送了幾輛馬車,多是地方官員、太子派官員送的禮物,不能不帶,行進的速度就更慢了。
蘇晴近來得暇,與蘭姑姑、萱姑姑學些宮廷規矩,原是活了兩世的人,本又聰慧,一學便學。萱姑姑常在司馬綱、蘇遜跟前誇讚,“郡主是少見的聰明,千字以下的一二遍就背熟,千字以上的最多五遍就能背熟。”
蘇遜一臉驚訝:“真這麽厲害?”
蘇家三老爺蘇慕是大周立朝以來最年幼的秀才,十歲考中京城童試的案首,情深不壽,慧極必傷。十二歲時,燕國公蘇家上下隻盼他一飛衝天,卻因一場重疾早夭。
蘇慕是太子妃蘇氏的三哥,那時太子妃隻得七歲,眾人都說蘇慕太優秀,優秀到人間留不住。
萱姑姑不再多言,問道:“李縣丞為何在利州?”
蘇遜將打聽來的消息細細地說了。
有了她給的錢,靜水庵的日子能過得好些,至少不會讓枯井師太苦撐三年後才出現轉機。
靜水庵位於一座荒山上,山原是無主山,隻需六十兩銀子就能將整個山買下來,再有山下周圍的良田、三個小村莊,清一色俱是無主田,花銀子買下,加起來不到五百畝,隻需一千五百兩就能買下。
所謂無主山、田,皆歸朝廷所有,但若有人買,價格都較便宜,隻要出了錢就能買下,但這對尋常百姓來說,卻是偌大一筆銀錢。
司馬綱喝了一聲:“出發!”
馬車動,兩邊的景物移,她望向那熟悉的山頭,看到山頂掩映在大樹林間的靜水庵,在山頂一帶種滿了樹木,綠樹成茵,而庵堂外頭還有二三畝山地,種植有蜀地的紅苕。她在那裏八年,做得最多的便是采苕葉熬粥、入菜,待得紅苕成熟,又以紅苕入飯。
靜水庵的紅苕結的又甜又多,但個頭卻不及其他地方的大,更為香甜美味,可以蒸、可以清水煮,還能烤。
後來,庵中有一位女尼學山下百姓養雞,庵中有了雞蛋吃,吃得最多的菜便是雞蛋炒番茄,白菜蛋花湯。
大師姐堅持不許人養公雞,說養了公雞,蛋就有了生命,每每發現有公雞,就會低價售賣給山下的村民。
後來,女尼們學得精明,不賣公雞,直接抓了公雞到山下,與山下村民們換成母雞……
現下想來,上一次最後八年的庵堂時光,日子過得愜意、靜好。最初因她身子弱,她擔負起教庵中師姐妹讀書識字的活。後來都會識字了,她與她們一起下地種菜,與會養雞的師姐學養雞崽,看著師姐一臉心疼地裝了四十個雞蛋去山下,換迴了三十枚“公雞蛋”孵雞仔……
庵中的日子雖然清苦,但因大家都在潛心讀佛經,努力想把日子過好,卻是快樂的。隻是李翠芳的到來,她歡喜於與故人重逢,沒想到那一盞“碧螺春”卻要了她的性命。
李翠芳一口咬定她是暴斃而亡,二師姐不想多生事端,收了李翠芳三百兩銀子,令人將她草草安葬……
她的公道無人討,若是枯井在,也會是那樣的,庵堂不想牽扯俗世的是非恩怨之中。
蘇晴的捧著書,良久沒有翻看一頁。
蘭姑姑道:“郡主,若你不想看書,就歇一會兒吧。”
蘇晴合上了書頁,就像千百次做慣了一般,本能地將手腕上的佛珠摘下,轉著佛珠,嘴唇微蠕,依然是在誦經。
萱姑姑嚇了一大跳,看著年少的蘇晴做得像模像樣,要是太子妃知道自己唯一的女兒不慕紅塵富貴,而是有心向佛,她會何等傷心。
蘭姑姑覺得那女尼就不該出來,什麽東西不好給,她怎麽能給郡主一串佛珠。
她們不知道蘇晴沉陷在前世的迴憶裏,想的俱是前世一生,那不到三十載的人生,真正的溫暖卻是在庵堂裏感受到的,即便那一群女尼心性淡泊,甚至大多心如止水,每一個都有一段自己的悲傷往事。
自打蘇晴得了一串佛珠後,她多了一件事:誦經。
她迴到命運開始之時,前一世的命運是什麽,是命中注定與雙親離別,一世不得團圓?還是今生才是命運的本來樣子?
蘇晴的沉默,不再看書,更偏清心寡欲,明明是年少的模樣,卻有一雙經曆過滄桑的眼睛,雖有智慧,卻更沉靜,早沒有這個年紀該有的樣子。
司馬綱樂意看到清心寡欲的蘇晴,她越是不爭不奪的沉靜,他就越是放心。
蘇遜則有些憂心,他不知道,太子妃姑母看到這樣的她會何等難受,佛經原是與這個年紀的人無幹。
她隻是現在才能沉心迴味,思考,迴味前世發生的事,思考未來要走的路。
*
八月末的利州,天氣寒涼,進入利州城時已近二更時分。
早有先行的護衛抵達驛館,著人打掃房間,安頓好下榻居住地。
蘇晴剛下馬車,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男子是李縣丞,另兩個不認得,聚在一起吃酒。
“李縣丞到利州了?”
她脫口而出。
蘭姑姑走近蘇遜,將此事說了。
蘇遜問司馬綱,“不會是李仕甲與榮王府聯手?”
“這一路容不得再出閃失,過了利州是蜀道,一路山勢險峻,著人細查。”
他們真是多想了,李縣丞來利州,不是衝著蘇晴來的,人家是衝著利州首富武家小姐來的。
今兒李縣丞與牛獄頭請了武大爺來用晚宴,敘舊說話,牛獄頭與武家沾親,當是中人牽線。
前兩迴,牛牢頭相邀,武二爺、武四爺兄弟來過,迴去就替李縣丞說話,誇此人雖然年紀大,但有才華、學問,就是命不好,娶了個妻子打理不好後宅。
從綿州到利州,這一帶的路不好行走,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原是最多五日能抵達的,在路上卻行了半個月,白日趕路,夜裏便宿客棧,有幾日亦宿在廟宇、鄉民家中。
司馬綱等人入蜀時是輕裝上路,沒有馬車,迴去押送了幾輛馬車,多是地方官員、太子派官員送的禮物,不能不帶,行進的速度就更慢了。
蘇晴近來得暇,與蘭姑姑、萱姑姑學些宮廷規矩,原是活了兩世的人,本又聰慧,一學便學。萱姑姑常在司馬綱、蘇遜跟前誇讚,“郡主是少見的聰明,千字以下的一二遍就背熟,千字以上的最多五遍就能背熟。”
蘇遜一臉驚訝:“真這麽厲害?”
蘇家三老爺蘇慕是大周立朝以來最年幼的秀才,十歲考中京城童試的案首,情深不壽,慧極必傷。十二歲時,燕國公蘇家上下隻盼他一飛衝天,卻因一場重疾早夭。
蘇慕是太子妃蘇氏的三哥,那時太子妃隻得七歲,眾人都說蘇慕太優秀,優秀到人間留不住。
萱姑姑不再多言,問道:“李縣丞為何在利州?”
蘇遜將打聽來的消息細細地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