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娘對唐詩語的後知後覺很無語。
不過她是個爽快人,再說了,唐詩語平時態度其實很好的,說話不至於輕聲慢語什麽的,可她大概念書太多了,對不起謝謝你好不好意思之類的禮貌用語張口就來。
就連那些知青都沒有唐詩語禮貌。
一開始還有人覺得唐詩語做作。
不就在公社生活了三年,就拽起來了。
後來有個人在她條件反射說謝謝的時候問她怎麽總是說謝謝,她眨眨眼很無辜的說這不是應該的嘛。
然後有個人就專門觀察了一下,發現她還真不是刻意的。
這些禮貌用語對她來說就像是吃飯喝水一樣自然,自然到什麽程度呢?
有次雨後路上有個水坑,她走路的時候不小心踩了下,正好旁邊有個人,泥水點子濺的人家腳上小腿上都是。
唐詩語一看到‘對不起’三個字就脫口而出。
類似的情形在唐詩語身上幾乎每天都有發生,然後大家就明白了,她還真不是故意的,她就是習慣。
也不知道唐詩語的前婆家是個什麽樣古怪的人家,三年時間居然就讓一個農村小妞變的比人家城裏姑娘還禮貌了。
但大家私底下一致認為,唐詩語肯定是被趙家逼的變成這樣的。
不然都二十來歲的大姑娘了,誰閑的沒事兒去學這些玩意兒啊?
還都變成了習慣!
這,這也太可怕了!
二大娘搖搖頭:“算了,都不是什麽好東西,你不想理會就別理會。”
然後她興致勃勃的提起了自家的雞:“詩語啊,我按照你說的喂雞,我家雞真的長得快多啦。”
不光長得快,下的蛋也大,而且天天下蛋。
她現在也舍得每天早上在稀飯鍋裏打兩個雞蛋,讓全家都吃上雞蛋啦。
唐詩語對這個不置可否:“有用就行。”
二大娘躊躇了一會兒,才小聲問道:“詩語,我覺得照你說的法子養的雞挺好的,你說咱能不能跟大隊長說說,咱們村再弄個養雞場?”
唐詩語神色有點奇怪:“養雞場?”
二大娘有點不好意思:“你不是說別的地方有開養豬場的?”
唐詩語點點頭。
二大娘說道:“養豬太貴了,小豬仔貴,養豬的花銷也大,不如搞個養雞場。”
“就按照你那個養雞的方子,咱們的雞肯定能長得又快又好。”
“要是能養上三五百隻雞,隻要有幾十隻公雞就行,那咱們每天就能收三五百個雞蛋。”
她悄聲說道:“商店的雞蛋挺貴的,咱們的方子養出來的雞下的雞蛋大,人家商店賣一斤一兩毛呢,論個的話,一個得有兩三分了。”
“一天要是能收三百個雞蛋,論個的話那就是七八十塊錢了,要是能收五百個雞蛋,最少也是一百多塊錢。”
“一天一百塊錢,一年就是三萬塊錢。”
“到時候分到咱們手裏也能有好幾塊錢呢,不比整天種地強?”
這時候的人們真的很樸實。
除了少部分精明的會搞什麽倒買倒賣外,大部分人真的就老老實實的國家讓幹什麽自己就幹什麽,多一分的亂來都不敢有。
像二大娘。
她在自家的養雞初見成效的時候,立刻算了一筆賬,頓時眼紅的差點滴血。
可是上麵規定一家隻能養四隻雞,她也沒想過去找個沒人的地方多養雞。
而是從跟唐詩語聊天的那些不知道說了些什麽的話裏翻出來養豬場這個事兒,就產生了辦個養雞場的想法。
怕人說也怕人舉報,她連自己老伴兒都沒說,而是辛辛苦苦的藏著掖著,等唐詩語心情好的時候才終於跟這個他認為的有本事的人說了下自己的想法。
她算賬算了那麽多錢,也隻是為了年底分錢的時候家裏能多分上幾塊錢。
唐詩語好笑道:“開一個養雞場隻養三五百隻雞是不是太浪費了?要養就養三五千隻,再說了,不光雞蛋能賣錢,雞肉也能賣錢啊,雞肉可比雞蛋值錢呢,雞毛好好收拾一下也能賣錢。”
“要是這麽算下來,咱們村養上三五千隻雞,一年下來就能多十來萬,分到每個人頭上的話就有二三十塊錢呢。”
!!!
二大娘頓時被一個人多分二三十,那一家四個壯勞力,就是多分一百來塊錢的美好前景給砸暈了。
老太太高興了好一會兒,忍不住疑惑的問道:“既然養雞這麽賺錢,你說大隊長他們怎麽就沒想到呢。”
唐詩語說道:“大概是因為養雞太多雞容易生病,一旦生病就會全死吧,那就血本無歸了。”
!!!
二大娘被金錢刺激的有點亢奮的大腦頓時冷靜了下來:“對哦,養雞不光能掙錢,一旦賠了,要配不少呢。”
為什麽他們村去年才想著多養幾頭豬呢?
就是因為前幾年他們這一片發過豬瘟,附近幾個公社的豬一下子死的差不多。
大家好久沒緩過氣來。
後來就算重新開始養,怕再來一次豬瘟,也不敢像以前一樣一養十來頭,都是三五頭七八頭這樣的養著。
別的生產隊規模不大,人口頂多就是幾百也就算了,三五頭七八頭除開上交的一半,剩下的大家也能過個肥年。
可靠山村這種有小兩千人口的大生產隊就行了。
過年分肉一個人頂多隻能分半斤不到一斤,這點肉哪兒夠吃的?
但是大家都被前幾年的豬瘟嚇怕了,根本不敢養那麽多。
今年養個母豬生一窩小豬,那都是村幹部們去年商量了好久才商量好的。
二大娘想到這些更蔫了:“算了算了,咱還是老老實實的自己養雞吧,要是萬一雞瘟,不光集體養的雞得死個精光,咱們自己的雞也保不住,還是穩妥一點吧。”
唐詩語笑道:“是的,還是穩妥一點吧。”
不過她的養雞觀察手冊已經寫的差不多了,養雞場這事兒的確可以跟村裏提上一提了。
要是村裏同意的話,今年做好準備工作,明年春天就能開始正式開辦養雞場了。
二大娘眼睜睜錯事一座金山,好幾天都緩不過來。
還是唐詩語勸她先養好豬以後再說其他的她才打起精神。
唐詩語沒準備好怎麽跟大隊長提養雞場的事兒,大隊長居然主動來找她了:“詩語,還記得你說的那個織襪機的事兒嗎?”
唐詩語好艱難才想起這一塊兒:“記得啊,怎麽了?你們不是不打算做嗎?”
大隊長猛拍一下大腿:“誰說不做了?咱這不是得好好了解一下情況嗎?”
唐詩語有點驚奇:“了解情況?了解啥情況?”
不過她是個爽快人,再說了,唐詩語平時態度其實很好的,說話不至於輕聲慢語什麽的,可她大概念書太多了,對不起謝謝你好不好意思之類的禮貌用語張口就來。
就連那些知青都沒有唐詩語禮貌。
一開始還有人覺得唐詩語做作。
不就在公社生活了三年,就拽起來了。
後來有個人在她條件反射說謝謝的時候問她怎麽總是說謝謝,她眨眨眼很無辜的說這不是應該的嘛。
然後有個人就專門觀察了一下,發現她還真不是刻意的。
這些禮貌用語對她來說就像是吃飯喝水一樣自然,自然到什麽程度呢?
有次雨後路上有個水坑,她走路的時候不小心踩了下,正好旁邊有個人,泥水點子濺的人家腳上小腿上都是。
唐詩語一看到‘對不起’三個字就脫口而出。
類似的情形在唐詩語身上幾乎每天都有發生,然後大家就明白了,她還真不是故意的,她就是習慣。
也不知道唐詩語的前婆家是個什麽樣古怪的人家,三年時間居然就讓一個農村小妞變的比人家城裏姑娘還禮貌了。
但大家私底下一致認為,唐詩語肯定是被趙家逼的變成這樣的。
不然都二十來歲的大姑娘了,誰閑的沒事兒去學這些玩意兒啊?
還都變成了習慣!
這,這也太可怕了!
二大娘搖搖頭:“算了,都不是什麽好東西,你不想理會就別理會。”
然後她興致勃勃的提起了自家的雞:“詩語啊,我按照你說的喂雞,我家雞真的長得快多啦。”
不光長得快,下的蛋也大,而且天天下蛋。
她現在也舍得每天早上在稀飯鍋裏打兩個雞蛋,讓全家都吃上雞蛋啦。
唐詩語對這個不置可否:“有用就行。”
二大娘躊躇了一會兒,才小聲問道:“詩語,我覺得照你說的法子養的雞挺好的,你說咱能不能跟大隊長說說,咱們村再弄個養雞場?”
唐詩語神色有點奇怪:“養雞場?”
二大娘有點不好意思:“你不是說別的地方有開養豬場的?”
唐詩語點點頭。
二大娘說道:“養豬太貴了,小豬仔貴,養豬的花銷也大,不如搞個養雞場。”
“就按照你那個養雞的方子,咱們的雞肯定能長得又快又好。”
“要是能養上三五百隻雞,隻要有幾十隻公雞就行,那咱們每天就能收三五百個雞蛋。”
她悄聲說道:“商店的雞蛋挺貴的,咱們的方子養出來的雞下的雞蛋大,人家商店賣一斤一兩毛呢,論個的話,一個得有兩三分了。”
“一天要是能收三百個雞蛋,論個的話那就是七八十塊錢了,要是能收五百個雞蛋,最少也是一百多塊錢。”
“一天一百塊錢,一年就是三萬塊錢。”
“到時候分到咱們手裏也能有好幾塊錢呢,不比整天種地強?”
這時候的人們真的很樸實。
除了少部分精明的會搞什麽倒買倒賣外,大部分人真的就老老實實的國家讓幹什麽自己就幹什麽,多一分的亂來都不敢有。
像二大娘。
她在自家的養雞初見成效的時候,立刻算了一筆賬,頓時眼紅的差點滴血。
可是上麵規定一家隻能養四隻雞,她也沒想過去找個沒人的地方多養雞。
而是從跟唐詩語聊天的那些不知道說了些什麽的話裏翻出來養豬場這個事兒,就產生了辦個養雞場的想法。
怕人說也怕人舉報,她連自己老伴兒都沒說,而是辛辛苦苦的藏著掖著,等唐詩語心情好的時候才終於跟這個他認為的有本事的人說了下自己的想法。
她算賬算了那麽多錢,也隻是為了年底分錢的時候家裏能多分上幾塊錢。
唐詩語好笑道:“開一個養雞場隻養三五百隻雞是不是太浪費了?要養就養三五千隻,再說了,不光雞蛋能賣錢,雞肉也能賣錢啊,雞肉可比雞蛋值錢呢,雞毛好好收拾一下也能賣錢。”
“要是這麽算下來,咱們村養上三五千隻雞,一年下來就能多十來萬,分到每個人頭上的話就有二三十塊錢呢。”
!!!
二大娘頓時被一個人多分二三十,那一家四個壯勞力,就是多分一百來塊錢的美好前景給砸暈了。
老太太高興了好一會兒,忍不住疑惑的問道:“既然養雞這麽賺錢,你說大隊長他們怎麽就沒想到呢。”
唐詩語說道:“大概是因為養雞太多雞容易生病,一旦生病就會全死吧,那就血本無歸了。”
!!!
二大娘被金錢刺激的有點亢奮的大腦頓時冷靜了下來:“對哦,養雞不光能掙錢,一旦賠了,要配不少呢。”
為什麽他們村去年才想著多養幾頭豬呢?
就是因為前幾年他們這一片發過豬瘟,附近幾個公社的豬一下子死的差不多。
大家好久沒緩過氣來。
後來就算重新開始養,怕再來一次豬瘟,也不敢像以前一樣一養十來頭,都是三五頭七八頭這樣的養著。
別的生產隊規模不大,人口頂多就是幾百也就算了,三五頭七八頭除開上交的一半,剩下的大家也能過個肥年。
可靠山村這種有小兩千人口的大生產隊就行了。
過年分肉一個人頂多隻能分半斤不到一斤,這點肉哪兒夠吃的?
但是大家都被前幾年的豬瘟嚇怕了,根本不敢養那麽多。
今年養個母豬生一窩小豬,那都是村幹部們去年商量了好久才商量好的。
二大娘想到這些更蔫了:“算了算了,咱還是老老實實的自己養雞吧,要是萬一雞瘟,不光集體養的雞得死個精光,咱們自己的雞也保不住,還是穩妥一點吧。”
唐詩語笑道:“是的,還是穩妥一點吧。”
不過她的養雞觀察手冊已經寫的差不多了,養雞場這事兒的確可以跟村裏提上一提了。
要是村裏同意的話,今年做好準備工作,明年春天就能開始正式開辦養雞場了。
二大娘眼睜睜錯事一座金山,好幾天都緩不過來。
還是唐詩語勸她先養好豬以後再說其他的她才打起精神。
唐詩語沒準備好怎麽跟大隊長提養雞場的事兒,大隊長居然主動來找她了:“詩語,還記得你說的那個織襪機的事兒嗎?”
唐詩語好艱難才想起這一塊兒:“記得啊,怎麽了?你們不是不打算做嗎?”
大隊長猛拍一下大腿:“誰說不做了?咱這不是得好好了解一下情況嗎?”
唐詩語有點驚奇:“了解情況?了解啥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