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晗說:“別人不明白他為什麽定價六十塊錢啊,就跟他胡侃。知道他的牙料是白來的,想給他十塊二十塊就拿走。他不幹。牙料雖然是白來的。但也不能天天從廠子裏往外順牙料啊,那不成偷了嗎?
“那會兒廠子裏有製度。他師父盯得緊著呢。他師父默許他順出來的牙料,那是他做活巧,節約下來的。他師父私下獎勵給他的。
“他師弟也想從廠子裏往外順牙料,順一次被逮一次。他師弟不明白為什麽,問他有什麽竅門。王宏強跟他師弟說,把手藝練好,能省出牙料來的時候,就能順出來了。
“王宏強雕的物件好。有人喜歡啊。不降價也有人買。物件一出手,他就請吃飯。他老講一句話‘千金散去還複來’。據他的意思,用順來的牙料掙的錢,一定要趕緊花出去,要不然以後這種錢就掙不到了。
“王宏強請他喜歡的姑娘,也捎帶上我們。他喝美了,就開始跟我們白話兒,他這錢是怎麽掙來的,他這手藝如何如何,姑娘跟著他這種有手藝的人如何如何。
“有人說,宏強,你剛出的那個象牙蛐蛐,我也喜歡。出手晚了。你再給我做一個一模一樣的,我也按六十買,行不?王宏強說,不行。人家問他為什麽?他說,等我把賣上一個象牙蛐蛐的錢花完了,我才做下一個呢。
“我給工藝品定價,就是跟王宏強給象牙蛐蛐定價這兒學來的。工廠給我送貨,跟我談定價。我就先問,工廠出一件活兒,誰給做的美術設計,做美術設計用了多長時間。再問,用小工幾個工時,用熟練工幾個工時。
“從工廠用了什麽人,付了多少工資,我能推算出人工成本。然後,我問工廠,料是從哪裏進的。這樣,我就能把成本算一個八九不離十了。
“在這個基礎上,我給工廠加三成的利。這是毛利,有些成本還要從這裏麵出,比方說,水電費,交通費,雜工的工資,設備的磨損,廠房的租金。廠子的淨利潤,也就一成五六。我問過康樂,他廠子給我做出口訂單,差不多就是這個情況。”
王晗說:“那我往客戶那兒怎麽報價呢?我那個工藝品科當時有六個人。我是科長,一個月工資五十多塊。普通科員一個月拿四十,像你師父那樣剛從外貿倉庫調過來的中專生,一個月也就三十多。這在當時,比其他行業我們掙的都算多的。
“我把我們這些人的工資算上,把我們亂七八糟的開銷算上,把這些跟付給工廠的成本加在一塊兒,再往上加三成的利潤,對外報價。我剛幹外貿的時候,就是這麽給客戶報價的。”
賈勇問:“不是物以稀為貴嗎?我以為工藝品的定價是根據稀缺程度定價的。就像這兩麵翡翠屏風。”
王晗說:“材料的稀缺,在材料成本考慮過了,那隻是工藝品定價的一部分。”
賈勇說:“老師傅的手藝好,年輕師傅做不了老師傅的活兒,是不是老師傅做的活兒就更貴?我師父說,做翡翠屏風的老師傅的手藝以後沒人做得了了。”
王晗說:“我們說工藝品,和藝術品不一樣。工藝用的是公開的熟練技術,而且是反複運用;藝術用的是不公開的獨創技術,那是個別運用。工藝行裏,沒有老師傅能做的活兒,是年輕師傅做不了的。隻不過要多花一些時間而已。”
王晗掃了一眼展架上的兩麵翡翠屏風,說:“當初你師父和小於合夥攢錢置辦這兩塊料的時候,我就不讚成。這就不是生意。
“哪兒有做生意把本錢都壓在材料上的?她又不是搞收藏。搞收藏的,恨不得這輩子置辦的東西,下輩子才麵世。
“苗麗華用牛骨代替象牙,降低了材料的成本,資金周轉得更快。你師父反著來,在料上砸了大錢,周轉不起來,那還怎麽掙錢呢?這都是小於給你師父碼的瞎道。”
王晗按照自己的思路繼續說:“這幾年為什麽工藝品的價格往上漲呢?生活成本上升了。咱們拿你們部門新調來的外貿員劉明英打比方。
“外地人到北京來,得有地方住。現在單位不給分房,劉明英就得跟銀行貸款買房。本金得還,利息得付吧,孩子得養吧,逢年過節得給父母點兒錢吧,自己還得吃飯穿衣吧。她一個月維持生活,總得一千八九百塊錢吧。
“十幾年前,一個外貿員的工資成本幾十塊錢,到現在一個外貿員工資成本一千八九百塊,這是外貿公司成本上升的一個方麵。這就要在產品的定價上有反應。
“現在到外麵小飯館吃一頓飯,照王宏強當年那幾個菜的標準,得六七十,是原來的三倍。現在做出來了的活兒,要是沒有十幾年以前三倍以上的價格,就說明手藝變得不值錢了。王宏強現在給他出的物件定價,就這麽做參考的。
“玉器廠早就在北京城裏招不到工人了。現在做玉器行的那幫工人都是農民工,家都在外地農村。農民工進城也是為了打工掙錢來的。還按照十幾年的標準付工錢,不夠人家養家糊口的,農民工也不幹。現在能夠像張師傅這樣把玉器廠維持下來的也不多了。
“張師傅那邊,他要進材料,要給工人開工資,要付房租,要交稅,還有資金占壓的成本,雜七雜八地算下來,我估摸著,他要在這些算得出來的成本之上翻一番。這一番是就是我剛才說的給廠子的毛利,還有一些其他成本要從裏麵出。
“我這裏再翻一番,可能你看著有點兒多。為什麽我牽個線就翻了一番,你們忙活半天才加兩成呢?我的工作關係還掛在你師父原來工作的外貿公司。像我這樣的老科長,到一定年限,隻要本人願意,都會給常駐國外分公司的機會。
“我是公司常駐香港的外貿員。我不會外語,單位照顧我,派我常駐香港。我在香港有公司。租了一間十八九個平方米的辦公室,雇了兩個人。一個會計,一個前台。在香港一個前台的收入大概是劉明英收入的八倍。會計是專業人員,收入要更高一些。”
“那會兒廠子裏有製度。他師父盯得緊著呢。他師父默許他順出來的牙料,那是他做活巧,節約下來的。他師父私下獎勵給他的。
“他師弟也想從廠子裏往外順牙料,順一次被逮一次。他師弟不明白為什麽,問他有什麽竅門。王宏強跟他師弟說,把手藝練好,能省出牙料來的時候,就能順出來了。
“王宏強雕的物件好。有人喜歡啊。不降價也有人買。物件一出手,他就請吃飯。他老講一句話‘千金散去還複來’。據他的意思,用順來的牙料掙的錢,一定要趕緊花出去,要不然以後這種錢就掙不到了。
“王宏強請他喜歡的姑娘,也捎帶上我們。他喝美了,就開始跟我們白話兒,他這錢是怎麽掙來的,他這手藝如何如何,姑娘跟著他這種有手藝的人如何如何。
“有人說,宏強,你剛出的那個象牙蛐蛐,我也喜歡。出手晚了。你再給我做一個一模一樣的,我也按六十買,行不?王宏強說,不行。人家問他為什麽?他說,等我把賣上一個象牙蛐蛐的錢花完了,我才做下一個呢。
“我給工藝品定價,就是跟王宏強給象牙蛐蛐定價這兒學來的。工廠給我送貨,跟我談定價。我就先問,工廠出一件活兒,誰給做的美術設計,做美術設計用了多長時間。再問,用小工幾個工時,用熟練工幾個工時。
“從工廠用了什麽人,付了多少工資,我能推算出人工成本。然後,我問工廠,料是從哪裏進的。這樣,我就能把成本算一個八九不離十了。
“在這個基礎上,我給工廠加三成的利。這是毛利,有些成本還要從這裏麵出,比方說,水電費,交通費,雜工的工資,設備的磨損,廠房的租金。廠子的淨利潤,也就一成五六。我問過康樂,他廠子給我做出口訂單,差不多就是這個情況。”
王晗說:“那我往客戶那兒怎麽報價呢?我那個工藝品科當時有六個人。我是科長,一個月工資五十多塊。普通科員一個月拿四十,像你師父那樣剛從外貿倉庫調過來的中專生,一個月也就三十多。這在當時,比其他行業我們掙的都算多的。
“我把我們這些人的工資算上,把我們亂七八糟的開銷算上,把這些跟付給工廠的成本加在一塊兒,再往上加三成的利潤,對外報價。我剛幹外貿的時候,就是這麽給客戶報價的。”
賈勇問:“不是物以稀為貴嗎?我以為工藝品的定價是根據稀缺程度定價的。就像這兩麵翡翠屏風。”
王晗說:“材料的稀缺,在材料成本考慮過了,那隻是工藝品定價的一部分。”
賈勇說:“老師傅的手藝好,年輕師傅做不了老師傅的活兒,是不是老師傅做的活兒就更貴?我師父說,做翡翠屏風的老師傅的手藝以後沒人做得了了。”
王晗說:“我們說工藝品,和藝術品不一樣。工藝用的是公開的熟練技術,而且是反複運用;藝術用的是不公開的獨創技術,那是個別運用。工藝行裏,沒有老師傅能做的活兒,是年輕師傅做不了的。隻不過要多花一些時間而已。”
王晗掃了一眼展架上的兩麵翡翠屏風,說:“當初你師父和小於合夥攢錢置辦這兩塊料的時候,我就不讚成。這就不是生意。
“哪兒有做生意把本錢都壓在材料上的?她又不是搞收藏。搞收藏的,恨不得這輩子置辦的東西,下輩子才麵世。
“苗麗華用牛骨代替象牙,降低了材料的成本,資金周轉得更快。你師父反著來,在料上砸了大錢,周轉不起來,那還怎麽掙錢呢?這都是小於給你師父碼的瞎道。”
王晗按照自己的思路繼續說:“這幾年為什麽工藝品的價格往上漲呢?生活成本上升了。咱們拿你們部門新調來的外貿員劉明英打比方。
“外地人到北京來,得有地方住。現在單位不給分房,劉明英就得跟銀行貸款買房。本金得還,利息得付吧,孩子得養吧,逢年過節得給父母點兒錢吧,自己還得吃飯穿衣吧。她一個月維持生活,總得一千八九百塊錢吧。
“十幾年前,一個外貿員的工資成本幾十塊錢,到現在一個外貿員工資成本一千八九百塊,這是外貿公司成本上升的一個方麵。這就要在產品的定價上有反應。
“現在到外麵小飯館吃一頓飯,照王宏強當年那幾個菜的標準,得六七十,是原來的三倍。現在做出來了的活兒,要是沒有十幾年以前三倍以上的價格,就說明手藝變得不值錢了。王宏強現在給他出的物件定價,就這麽做參考的。
“玉器廠早就在北京城裏招不到工人了。現在做玉器行的那幫工人都是農民工,家都在外地農村。農民工進城也是為了打工掙錢來的。還按照十幾年的標準付工錢,不夠人家養家糊口的,農民工也不幹。現在能夠像張師傅這樣把玉器廠維持下來的也不多了。
“張師傅那邊,他要進材料,要給工人開工資,要付房租,要交稅,還有資金占壓的成本,雜七雜八地算下來,我估摸著,他要在這些算得出來的成本之上翻一番。這一番是就是我剛才說的給廠子的毛利,還有一些其他成本要從裏麵出。
“我這裏再翻一番,可能你看著有點兒多。為什麽我牽個線就翻了一番,你們忙活半天才加兩成呢?我的工作關係還掛在你師父原來工作的外貿公司。像我這樣的老科長,到一定年限,隻要本人願意,都會給常駐國外分公司的機會。
“我是公司常駐香港的外貿員。我不會外語,單位照顧我,派我常駐香港。我在香港有公司。租了一間十八九個平方米的辦公室,雇了兩個人。一個會計,一個前台。在香港一個前台的收入大概是劉明英收入的八倍。會計是專業人員,收入要更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