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這些人聚集在一起,並不是為了形式,目的有好些個,第一,就是往後大家都在書院共事了,一起見個麵認識一下,是很有必要的。第二,開春招生,夫子和職事需要相互協助,一起引導學生更快的融入書院,這事兒許禾也是按照一貫的規則,做了引導手冊。第三,和夫子確定教學內容,夫子需要在學生到來之前做好學案。第四,就是一起閱覽書院的規章製度,學生有學生的規範手冊,夫子也有夫子的,現在個夫子手冊也不是最終版本,聚在一起的目的也是為了集眾人所長,一起修改完善。
就這麽忙忙碌碌的商討了好些天,總算在小年夜之前將所有事情定了下來,都是有家有室的人了,這快過年了,也得迴家準備準備,作為家中的主婦,過年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離不開她們。
而許禾這裏就更忙了,首先,今年工坊和鋪子裏的年末聚會已經推遲好些日子了,雖然這個事兒有曹如意這個管事主導,其他管事輔助,但作為東家的許禾是必須得到場的。聚會之前,先要和管事們碰麵,確認一下聚會的流程,聽聽管事們今年的差事匯報,說一說明年的差事規劃,這就去了一天了。
聚會也不用拘泥於場地形式,是在工坊的大食堂舉行的,沒有太多廢話,第一個就是對這一年裏選出來的優秀工友代表進行表彰,這個是有真金白銀的獎勵的,而且名目很多,也是為了鼓勵沒拿獎的那些工友明年繼續奮發呢。
第二個就是發過年禮物和年末紅封了,這個是人人都有的。禮物人人都一樣,今年工坊廚房這邊自己養了豬,聚會當天早上請了魏屠戶和他幾個兒子,現殺的,最後分到在場工友每人兩斤肉。還有從許家鋪子訂的風幹肉煙熏肉,主要是雞鴨鵝還有魚、兔子,一起湊了六樣肉食。然後是水果,金桔、林檎、葡萄、石榴四樣,每人一份,這就很好看了。年末紅封自然不是都一樣的,這個與工人一年裏領到的工錢多少有關,反正就是平日幹活越認真的,一般拿的就更多,管事不在此例。
發完了禮物與紅封,就是聚餐了,席麵依然是廚房大師傅做的,別以為工友天天吃食堂就會嫌棄,你平日吃的食堂手藝能和正式宴席的手藝比嗎?平日裏懶得做的菜色,今兒個得了大紅封的大師傅非常愉快的給秀了出來。更別說,許禾這個東家也沒忽略工友們的精神需求,請了勾欄裏的雜戲班子,特地點了好幾場歡快的雜戲劇,美食配著娛樂,怎麽吃怎麽香啊!
許禾知道工坊的女工們基本就沒有偷奸耍滑的,一年到頭請假都沒有幾次,天天在工坊裏待著,很少有什麽娛樂活動,這個雜戲班子,許禾特地包了一天,隻要有人看,就一直演。結果就是,不少離工坊不太遠的村子裏的村民們都跑了過來想看雜戲。
工坊自然是不讓人進的,看守大門的人見來的人不少,隻能將這事兒給報上來,先得到消息的是曹如意。
曹如意沒有自作主張的讓人將村民趕走,她和東家共事也有幾年了,知道東家這人隻要不涉及原則問題,心地還是比較柔軟,又好說話的,便湊過去將事情給說了,“平日裏村子裏的人也少有閑錢去看戲,好奇也是有的。”
“大夥也不容易,但規則不能破,不是工坊的工人,不能放進工坊裏麵,”但許禾也考慮到了村民們的不易,這個時代種田種地完全看天吃飯,普通村戶一年到頭餘不下大錢,又怎麽舍得花錢去看戲,想了想,吩咐曹如意,“我看大夥兒都吃的差不多了,現在都在看戲呢,你去問問雜戲班子的領頭,願不願意把戲台子移到工坊外麵去。我記得咱們工坊到李塘村村口,有一塊不小的空地,那地方正合適。”
曹如意心想自己果然沒有考慮錯,許禾這位東家確實是難得有憫弱之心的生意人,一邊胡思亂想著,也不耽誤做事,朝著東家點頭,就起身去找雜戲班子的領頭了。
雜戲班子的領頭也是窮苦出身,並沒有學的那些個捧高踩低的姿態,再說了,他們這種雜戲班要的就是人氣。更何況他也知道這次做好了,說不得往後這工坊逢年過節的都願意請他的班子過來,一來二去的,生意做成了,老顧客又多了,心裏這般想著,嘴上爽快的答應了,還奉承:“許東家心善,咱們自然沒什麽不願意。剛好,這場戲也要結尾了,我這就去安排。”
曹如意得了話也不急著走,領頭安排他的雜戲班子,她也要等著安排坐在下麵的工友呢。
這些事兒自有管事們安排,許禾就是個下命令的,不用操心,不過戲班子移去了外麵,跟著許禾坐一桌的管事們都沒有去,他們工錢比工友高,許禾給的年節紅封也多,不差那點去看戲的錢,也就不怎麽稀罕,許禾索性讓廚房泡了茶選幾樣點心送上來,留他們一起說話。
說的還是女學的事情,“女學的束修並不貴,除了六藝是必須要學的,其他的都可以選學,夫子也都是精挑細選的,才華品行都不錯。你們家中有適齡女兒孫女的,我倒是推薦你們送過去學一學。”
曹如意有些遺憾,她家曉梅都及笄了,在許禾眼裏還是個孩子,可在這個時代,就必須要開始尋摸親事了,不然曹如意其實還真想送孩子去學一學東西的。曉梅不同於她這個當娘的,為人過於單純了一些,性子也比較軟,學不來她的處事,但經曆婚姻失敗的曹如意非常明白,像曉梅這樣的普通姑娘,必須得有立足謀生的本事,才有能力麵對長久人生發生的各種變故,“我平日裏也隻能教孩子讀些書,不至於做個睜眼瞎,若非孩子都到說親的年紀了,我還真想將她送去東家說的女學讀讀書。”
“這有什麽,就算如今開始說親,等說好了,也要一兩年,再等出嫁又是一兩年,哪怕是在女學裏麵跟著夫子學上兩年,像紡織廚藝這樣的,學些小手藝,出來了也足夠養活自己了。”現在疼姑娘的人家,大多都願意將定了親的姑娘多留幾年,許禾覺得曹曉梅的年齡根本不是問題。
其他人也紛紛點頭,勸曹如意,“親事尋摸也要時間,你又不是養不活曉梅,多留兩年誰能說什麽!”
曹如意確實心動,緩緩點頭,覺得這確實是個辦法。竇謙的女兒才一歲,去年出生的,不用考慮這個。但除了曹如意,像是錢金鑫家中未出嫁的女兒還有兩個,馮滔的小女兒和周衝唯一的女兒,年紀也都還小,他們雖然是男人,但旁邊有個鐵娘子曹如意,上頭有個能幹精明的女東家,所以都覺得女兒多學點東西沒有壞處,關鍵是東家說的那個束修,對他們如今的工錢來說,確實是能夠輕鬆負擔得起的。
不說這些人,就是莊戶出生的葛大根一家子,如今靠著鋪子裏的豐厚提成,都在棠州置辦了房產,不過因為葛大根的妻子兒女都在工坊做事,那房子除了葛大根自己偶爾落腳用一用,一直都空著呢。葛大根家的大丫和二丫,一個十三,一個才十一歲,平日裏在工坊做一些清洗的事情,然後就是照看家裏,如今葛大根不缺錢了,也想著可以送女兒去學點東西,“這往日裏想要學點手藝,給老師傅當牛做馬,都不一定能學到真本事,這女學卻有好夫子教導,真真是個好去處。我家大丫二丫年紀都不大,正合適送過去。”
葛大根是真心動了,“我家大丫廚房裏的活計做得好,學廚藝怕是還真有點天分,如今做廚娘的,工錢養活一大家子都沒問題,往後嫁了人也能挺直腰杆子。二丫倒是活泛點,不拘是學紡織還是刺繡,就是跟著夫子學個接生,往後都不缺她一碗飯吃。”兒子跟著他學做生意做賬房,都可以,再將兩個女兒安排好,他葛大根這輩子就是去了地底下,也能抬頭跟祖宗道一聲好了!
管事們都有意送家中女兒去女學,許禾就不用多說,直接找劉大力“劉莊頭,之前安排的,將莊子裏做不了事兒的孩子送去李塘村的村塾讀書,這事兒辦得如何了?”
劉大力雖然和竇謙同屬做采買的,但劉大力主要負責的是許禾名下土地的種植以及草藥木苗的采購,打交道的還是莊戶、佃戶、或者花草藥農這些人,性格還是老實得很,說話也很直接,“那村裏的老夫子人不好,對村民家的孩子,和咱們莊戶家的孩子兩個樣,對男娃女娃又有不同,孩子們時常哭著迴來說不願意去讀書,也就是家裏當爹娘的逼著去,這才一直上著,但我看著,學的不怎麽好,我家小滿自學都不比他們差。”
許禾了解劉大力的性格,這人種地是有點天賦在身上的,他負責的事情也不需要太圓滑,所以對他的直來直往,許禾沒有任何意見,但村塾這件事卻是要解決的,“那老夫子迂腐得很,當初若非他家兒媳貪財,也不至於讓我找機會讓他答應收孩子們去讀書。”
知道東家為了讓孩子們讀書還費了這般心思,劉大力不由得臉紅,訥訥半天,跟許禾保證,“您放心,我肯定會看著莊子裏的孩子,都老老實實去讀書的。”
許禾對著他搖了搖頭,“我說這個不是怪你沒做好這事兒,當時找這個老夫子也是沒有辦法,這十裏八村的,離得近的村塾就這麽一個,其他有本事的夫子又不願意來莊子裏開私塾。現在有了女學,我想著先把女娃們都送去女學。莊戶們若是家中困難的,你查清實情告訴我,可以補貼一部分束修。至於男娃們讀書的事兒,還是先在村塾那裏上著,我再想想怎麽辦。”
劉大力心裏鬆了一口氣,這是好事兒,他用力點頭,保證一定會辦好這事兒。
莊戶這邊是許禾的自己人,許禾願意補貼,但工坊這邊,許禾要考慮的就多了。肯定不能直接補貼,不是舍不得這點束修,主要是人事關係是個複雜的事情,一不小心會引起矛盾的,就算補貼也要有正當理由。再就是許禾現在也管不了這麽多人,莊戶人不多,她能管,再多的,能力有限,她不是聖母,在過好自己的生活前提下,她願意付出一部分,甚至一大部分做善事,但超過能力範圍,她就隻能先顧好自己了。
不過工坊這邊也不能完全不管,這事兒還得交給曹如意,“曹管事,工坊這邊,你也可以宣揚一下女學的情況,像是紡織、刺繡、廚藝等等這些手藝,女孩們學了,出來找個活計做,賺錢養活自己,甚至補貼家裏,都不是難事。咱們棠州布坊繡坊多,這手藝人吃香的很!”
曹如意點頭,從利益上去和工友村民們說,卻是更能打動人心。
說了女學的事情,時間也不早了,戲班子還沒散,曹如意跟錢金鑫得守著盯著,直到戲班子散場,怕中途出什麽事故。其他人就在許禾的首肯下,散夥迴家了。
工坊停工了,家住城內的也要迴城裏老家過年,許禾今天是坐了馬車來的,走的時候正好看見了竇謙和他的妻子陳娘子,今日他帶著妻子來參加聚會,兒子在家裏照顧小女兒呢。
馬車空間不笑,許禾索性邀請竇謙夫婦上來坐,“地方大,不怕擁擠,剛好我也有件事兒想和你商量商量。”
竇謙和妻子對視一眼,便沒有拒絕。等兩人上了馬車,許禾這才說了自己的事情,“女學那邊,有個周女醫,往後也是醫學這門課的夫子。除了醫學,女學也設立了專門的醫館,若是學生在女學有什麽問題,也能及時得到治療,可如今女學醫館,隻有周女醫不講學的時候偶爾照看,剩下的就是周女醫的小孫女,還是個孩子,雖說跟著她祖母認了好些年的草藥,但抓藥沒問題,看診是不成的。”
就這麽忙忙碌碌的商討了好些天,總算在小年夜之前將所有事情定了下來,都是有家有室的人了,這快過年了,也得迴家準備準備,作為家中的主婦,過年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離不開她們。
而許禾這裏就更忙了,首先,今年工坊和鋪子裏的年末聚會已經推遲好些日子了,雖然這個事兒有曹如意這個管事主導,其他管事輔助,但作為東家的許禾是必須得到場的。聚會之前,先要和管事們碰麵,確認一下聚會的流程,聽聽管事們今年的差事匯報,說一說明年的差事規劃,這就去了一天了。
聚會也不用拘泥於場地形式,是在工坊的大食堂舉行的,沒有太多廢話,第一個就是對這一年裏選出來的優秀工友代表進行表彰,這個是有真金白銀的獎勵的,而且名目很多,也是為了鼓勵沒拿獎的那些工友明年繼續奮發呢。
第二個就是發過年禮物和年末紅封了,這個是人人都有的。禮物人人都一樣,今年工坊廚房這邊自己養了豬,聚會當天早上請了魏屠戶和他幾個兒子,現殺的,最後分到在場工友每人兩斤肉。還有從許家鋪子訂的風幹肉煙熏肉,主要是雞鴨鵝還有魚、兔子,一起湊了六樣肉食。然後是水果,金桔、林檎、葡萄、石榴四樣,每人一份,這就很好看了。年末紅封自然不是都一樣的,這個與工人一年裏領到的工錢多少有關,反正就是平日幹活越認真的,一般拿的就更多,管事不在此例。
發完了禮物與紅封,就是聚餐了,席麵依然是廚房大師傅做的,別以為工友天天吃食堂就會嫌棄,你平日吃的食堂手藝能和正式宴席的手藝比嗎?平日裏懶得做的菜色,今兒個得了大紅封的大師傅非常愉快的給秀了出來。更別說,許禾這個東家也沒忽略工友們的精神需求,請了勾欄裏的雜戲班子,特地點了好幾場歡快的雜戲劇,美食配著娛樂,怎麽吃怎麽香啊!
許禾知道工坊的女工們基本就沒有偷奸耍滑的,一年到頭請假都沒有幾次,天天在工坊裏待著,很少有什麽娛樂活動,這個雜戲班子,許禾特地包了一天,隻要有人看,就一直演。結果就是,不少離工坊不太遠的村子裏的村民們都跑了過來想看雜戲。
工坊自然是不讓人進的,看守大門的人見來的人不少,隻能將這事兒給報上來,先得到消息的是曹如意。
曹如意沒有自作主張的讓人將村民趕走,她和東家共事也有幾年了,知道東家這人隻要不涉及原則問題,心地還是比較柔軟,又好說話的,便湊過去將事情給說了,“平日裏村子裏的人也少有閑錢去看戲,好奇也是有的。”
“大夥也不容易,但規則不能破,不是工坊的工人,不能放進工坊裏麵,”但許禾也考慮到了村民們的不易,這個時代種田種地完全看天吃飯,普通村戶一年到頭餘不下大錢,又怎麽舍得花錢去看戲,想了想,吩咐曹如意,“我看大夥兒都吃的差不多了,現在都在看戲呢,你去問問雜戲班子的領頭,願不願意把戲台子移到工坊外麵去。我記得咱們工坊到李塘村村口,有一塊不小的空地,那地方正合適。”
曹如意心想自己果然沒有考慮錯,許禾這位東家確實是難得有憫弱之心的生意人,一邊胡思亂想著,也不耽誤做事,朝著東家點頭,就起身去找雜戲班子的領頭了。
雜戲班子的領頭也是窮苦出身,並沒有學的那些個捧高踩低的姿態,再說了,他們這種雜戲班要的就是人氣。更何況他也知道這次做好了,說不得往後這工坊逢年過節的都願意請他的班子過來,一來二去的,生意做成了,老顧客又多了,心裏這般想著,嘴上爽快的答應了,還奉承:“許東家心善,咱們自然沒什麽不願意。剛好,這場戲也要結尾了,我這就去安排。”
曹如意得了話也不急著走,領頭安排他的雜戲班子,她也要等著安排坐在下麵的工友呢。
這些事兒自有管事們安排,許禾就是個下命令的,不用操心,不過戲班子移去了外麵,跟著許禾坐一桌的管事們都沒有去,他們工錢比工友高,許禾給的年節紅封也多,不差那點去看戲的錢,也就不怎麽稀罕,許禾索性讓廚房泡了茶選幾樣點心送上來,留他們一起說話。
說的還是女學的事情,“女學的束修並不貴,除了六藝是必須要學的,其他的都可以選學,夫子也都是精挑細選的,才華品行都不錯。你們家中有適齡女兒孫女的,我倒是推薦你們送過去學一學。”
曹如意有些遺憾,她家曉梅都及笄了,在許禾眼裏還是個孩子,可在這個時代,就必須要開始尋摸親事了,不然曹如意其實還真想送孩子去學一學東西的。曉梅不同於她這個當娘的,為人過於單純了一些,性子也比較軟,學不來她的處事,但經曆婚姻失敗的曹如意非常明白,像曉梅這樣的普通姑娘,必須得有立足謀生的本事,才有能力麵對長久人生發生的各種變故,“我平日裏也隻能教孩子讀些書,不至於做個睜眼瞎,若非孩子都到說親的年紀了,我還真想將她送去東家說的女學讀讀書。”
“這有什麽,就算如今開始說親,等說好了,也要一兩年,再等出嫁又是一兩年,哪怕是在女學裏麵跟著夫子學上兩年,像紡織廚藝這樣的,學些小手藝,出來了也足夠養活自己了。”現在疼姑娘的人家,大多都願意將定了親的姑娘多留幾年,許禾覺得曹曉梅的年齡根本不是問題。
其他人也紛紛點頭,勸曹如意,“親事尋摸也要時間,你又不是養不活曉梅,多留兩年誰能說什麽!”
曹如意確實心動,緩緩點頭,覺得這確實是個辦法。竇謙的女兒才一歲,去年出生的,不用考慮這個。但除了曹如意,像是錢金鑫家中未出嫁的女兒還有兩個,馮滔的小女兒和周衝唯一的女兒,年紀也都還小,他們雖然是男人,但旁邊有個鐵娘子曹如意,上頭有個能幹精明的女東家,所以都覺得女兒多學點東西沒有壞處,關鍵是東家說的那個束修,對他們如今的工錢來說,確實是能夠輕鬆負擔得起的。
不說這些人,就是莊戶出生的葛大根一家子,如今靠著鋪子裏的豐厚提成,都在棠州置辦了房產,不過因為葛大根的妻子兒女都在工坊做事,那房子除了葛大根自己偶爾落腳用一用,一直都空著呢。葛大根家的大丫和二丫,一個十三,一個才十一歲,平日裏在工坊做一些清洗的事情,然後就是照看家裏,如今葛大根不缺錢了,也想著可以送女兒去學點東西,“這往日裏想要學點手藝,給老師傅當牛做馬,都不一定能學到真本事,這女學卻有好夫子教導,真真是個好去處。我家大丫二丫年紀都不大,正合適送過去。”
葛大根是真心動了,“我家大丫廚房裏的活計做得好,學廚藝怕是還真有點天分,如今做廚娘的,工錢養活一大家子都沒問題,往後嫁了人也能挺直腰杆子。二丫倒是活泛點,不拘是學紡織還是刺繡,就是跟著夫子學個接生,往後都不缺她一碗飯吃。”兒子跟著他學做生意做賬房,都可以,再將兩個女兒安排好,他葛大根這輩子就是去了地底下,也能抬頭跟祖宗道一聲好了!
管事們都有意送家中女兒去女學,許禾就不用多說,直接找劉大力“劉莊頭,之前安排的,將莊子裏做不了事兒的孩子送去李塘村的村塾讀書,這事兒辦得如何了?”
劉大力雖然和竇謙同屬做采買的,但劉大力主要負責的是許禾名下土地的種植以及草藥木苗的采購,打交道的還是莊戶、佃戶、或者花草藥農這些人,性格還是老實得很,說話也很直接,“那村裏的老夫子人不好,對村民家的孩子,和咱們莊戶家的孩子兩個樣,對男娃女娃又有不同,孩子們時常哭著迴來說不願意去讀書,也就是家裏當爹娘的逼著去,這才一直上著,但我看著,學的不怎麽好,我家小滿自學都不比他們差。”
許禾了解劉大力的性格,這人種地是有點天賦在身上的,他負責的事情也不需要太圓滑,所以對他的直來直往,許禾沒有任何意見,但村塾這件事卻是要解決的,“那老夫子迂腐得很,當初若非他家兒媳貪財,也不至於讓我找機會讓他答應收孩子們去讀書。”
知道東家為了讓孩子們讀書還費了這般心思,劉大力不由得臉紅,訥訥半天,跟許禾保證,“您放心,我肯定會看著莊子裏的孩子,都老老實實去讀書的。”
許禾對著他搖了搖頭,“我說這個不是怪你沒做好這事兒,當時找這個老夫子也是沒有辦法,這十裏八村的,離得近的村塾就這麽一個,其他有本事的夫子又不願意來莊子裏開私塾。現在有了女學,我想著先把女娃們都送去女學。莊戶們若是家中困難的,你查清實情告訴我,可以補貼一部分束修。至於男娃們讀書的事兒,還是先在村塾那裏上著,我再想想怎麽辦。”
劉大力心裏鬆了一口氣,這是好事兒,他用力點頭,保證一定會辦好這事兒。
莊戶這邊是許禾的自己人,許禾願意補貼,但工坊這邊,許禾要考慮的就多了。肯定不能直接補貼,不是舍不得這點束修,主要是人事關係是個複雜的事情,一不小心會引起矛盾的,就算補貼也要有正當理由。再就是許禾現在也管不了這麽多人,莊戶人不多,她能管,再多的,能力有限,她不是聖母,在過好自己的生活前提下,她願意付出一部分,甚至一大部分做善事,但超過能力範圍,她就隻能先顧好自己了。
不過工坊這邊也不能完全不管,這事兒還得交給曹如意,“曹管事,工坊這邊,你也可以宣揚一下女學的情況,像是紡織、刺繡、廚藝等等這些手藝,女孩們學了,出來找個活計做,賺錢養活自己,甚至補貼家裏,都不是難事。咱們棠州布坊繡坊多,這手藝人吃香的很!”
曹如意點頭,從利益上去和工友村民們說,卻是更能打動人心。
說了女學的事情,時間也不早了,戲班子還沒散,曹如意跟錢金鑫得守著盯著,直到戲班子散場,怕中途出什麽事故。其他人就在許禾的首肯下,散夥迴家了。
工坊停工了,家住城內的也要迴城裏老家過年,許禾今天是坐了馬車來的,走的時候正好看見了竇謙和他的妻子陳娘子,今日他帶著妻子來參加聚會,兒子在家裏照顧小女兒呢。
馬車空間不笑,許禾索性邀請竇謙夫婦上來坐,“地方大,不怕擁擠,剛好我也有件事兒想和你商量商量。”
竇謙和妻子對視一眼,便沒有拒絕。等兩人上了馬車,許禾這才說了自己的事情,“女學那邊,有個周女醫,往後也是醫學這門課的夫子。除了醫學,女學也設立了專門的醫館,若是學生在女學有什麽問題,也能及時得到治療,可如今女學醫館,隻有周女醫不講學的時候偶爾照看,剩下的就是周女醫的小孫女,還是個孩子,雖說跟著她祖母認了好些年的草藥,但抓藥沒問題,看診是不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