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人進一步融入沙溪村之後的好處是肉眼可見的,平時村民們有點什麽活動,都會過來問問許家要不要參加。
最近沙溪村的村民們都在忙著蒸糯米,打糍粑。作為地地道道的北方人,許家是沒有做糍粑的習慣的,馳安縣那邊也不流行這個。
入鄉隨俗,許家人也想好好融入本地,在上門的村民這麽一說之後,許老大作為長子,發揮主人翁精神,立馬和人家問起了這糍粑的做法。
說來,許禾其實也知道糍粑的大概製作過程,前世,她小的時候,鄉下的祖父母都會自己做糍粑,許禾雖然沒有親身上陣過,但看了這麽多年,看也看會了。
沙溪村的糍粑和她前世鄉下祖母家做的差不多,首先選上好的糯米提前淘洗浸泡,然後放到木甑裏蒸熟成糯米飯。
冬日閑著無事,許家為了做糍粑,早上吃完早飯就忙活開了,等到糯米飯蒸熟,也剛好到了午時,許禾想起了前世每到家裏做糍粑的時候,都會趁機做糯米飯團吃。吃起來軟糯又有嚼勁的糯米飯,和平日裏的粳米飯比起來,也別有風味。
剛好家裏最近沒少屯食,熬豬油剩下的油渣,撒點鹽,拌一拌,再裹到剛出鍋的糯米飯裏麵,搓成糯米飯團子,一口下去,油渣的香味混合著糯米的香甜,一致獲得了孩子們的喜歡!
除了油渣糯米飯團,還有家裏剩的鹵味,鹵豬頭肉飯團、鹵大腸飯團,豬肚飯團、還有鹵蘿卜飯團,各有各的風味!
都說糯米吃多了不好消化,嗯,消化係統不成熟的小娃娃們還是要乖乖遵守的,少吃點糯米,至於大人們,哎呀,吃了再說!
享用完了糯米飯團,正經開始打糍粑了,打糍粑要用的木杵和石臼許家是沒有的,好在鄰居家的小孩最近沒少吃許家的鹵味,這不家裏大人不好意思了,大方的將家裏用的杵槌和石臼貢獻出來。
人多力量大,將木甑裏的熟糯米倒入石臼中,許家幾個兄弟帶著成了年的侄子一起,兩人一組輪換著來,一人手中一個木杵,用力搗攪,等到糯米被舂製成粘乎乎的的白團,基本看不到米粒後,也就差不多了。
許禾趁這個時候挖了一團出來,軟軟糯糯的,捏成小丸子的樣式,配上白糖,甜糯可口。不過,許禾更喜歡配熬製好的紅糖,比白糖更香甜一些。
之前吃了飯團,糍粑也吃不了多少,就是嚐嚐味兒,看著許家兄弟將舂製好的糍粑放入新做好不久的四方木質模板裏,放在廚房窗台下通風,等到晾涼成型後,再切製成長寬厚度適宜的大小,放在水缸裏浸泡,按時換水,可以放好幾個月。
放了兩天,糍粑差不多就風幹了,許大嫂當即拆了模具,將糍粑切塊,當天晚上,許家就吃到了鹹口的油煎糍粑,煎的兩麵金黃的糍粑,一口下去,鹹香十足!還有糍粑炒白菜,別說,看起來有點黑暗料理的樣子,但吃起來,這味道還真不錯。
除了打糍粑,做米糕也是沙溪村的臘月風俗,都是糯米製品,但與糍粑是用蒸熟的糯米舂製而成不同,米糕是用糯米粉做的。
家裏沒有石磨,一大早的,許家兩個孫輩的兒媳婦就拎著一小袋子的糯米,到了沙溪村的石磨坊,這石磨坊是沙溪村的大姓齊家族長家的經營,陳雪梅和王梨花到的時候,已經有好些人排隊在等著磨粉了。
見了陳雪梅和王梨花,都紛紛打招唿:“許峰家的,許嶺家的,也來磨糯米粉呢!”
陳雪梅笑著點頭:“是呀,去年家裏事兒多,臘月過年都沒怎麽好好準備,今年倒是學學嫂子們的手藝,準備些糯米粉做米糕吃!”
“是要好好準備,你家姑奶奶迴家,可不得嚐嚐咱們村的特產!”其中一位中年的嫂子湊笑著說道。
也有那說話不著四五的問道:“你們家姑奶奶可住了好些天了,你們婆婆沒意見呀?”
意見?什麽意見?看你是眼紅我家姑奶奶出手大方吧,陳雪梅心裏翻白眼,臉上笑眯眯:“看嫂子這話說得,可是春杏姐姐前些日子迴家鬧得不愉快?”
春杏正是這不會說話的嫂子家的小姑子,也是家裏的幺女,爹娘寵著,兄弟疼著,脾氣向來潑辣,這做嫂子可不就有意見了。
成功讓人閉嘴的陳雪梅也不尷尬,拉著其他嫂子閑聊:“我這還是第一次做米糕呢,嫂子們有什麽絕活兒,可得教教我!”
家家戶戶都會做的東西,絕活兒是沒有的,不過做法嘛,倒是都有自己的特色,稱不上秘方的東西,大家也不吝嗇分享交流。等到自家的糯米磨好後,陳雪梅已經收獲了一肚子米糕的製作手法。
剛磨好的糯米是漿水的形式,需要用布袋過濾,然後將濕的糯米粉團掰開風幹,等到風幹成大小不一的粉疙瘩後,糯米粉也就製成了。
家裏有火炕,等不及風幹,就直接用炕烘幹,等到晚上,糯米粉也就差不多成了。
許禾特地從暖唿唿的火炕上下來,讓陳雪梅先弄一部分出來:“弄一小碗用來做糯米小丸子,我看家裏做了酒釀,晚上做雞蛋酒釀糯米小丸子,剩下的做米糕,還有鹵味,正好有菜有湯,還有主食!”
小姑姑愛吃也會吃,這酒釀丸子做起來也非常簡單,兩位小輩媳婦自然沒有意見。
糯米粉還剩下不少,就先繼續放著,再烘一個晚上,明天肯定就行了,收起來日後做其他吃食。
有村裏其他嫂子分享的米糕做法,陳雪梅總結出來後,做了兩種口味的,一種是加了紅棗碎和山核桃的米糕,一種是蘿卜臘肉米糕,一甜一鹹,兩種口味,也不怕家裏人口味不同了!
不得不說,陳雪梅的手藝非常不錯,第一次做米糕就做得有模有樣,年紀小點的孩子更偏愛吃甜口的米糕,配上甜口的酒釀,甜滋滋的,偶爾夾一筷子鹵肉,心裏那叫一個美。年紀大的倒是鹹甜皆宜,這東西平日裏沒得吃,哪裏還會挑,都好吃!
許禾在沙溪村的日子,就這麽伴著當地的特色美食,悠悠閑閑的過去。
最近沙溪村的村民們都在忙著蒸糯米,打糍粑。作為地地道道的北方人,許家是沒有做糍粑的習慣的,馳安縣那邊也不流行這個。
入鄉隨俗,許家人也想好好融入本地,在上門的村民這麽一說之後,許老大作為長子,發揮主人翁精神,立馬和人家問起了這糍粑的做法。
說來,許禾其實也知道糍粑的大概製作過程,前世,她小的時候,鄉下的祖父母都會自己做糍粑,許禾雖然沒有親身上陣過,但看了這麽多年,看也看會了。
沙溪村的糍粑和她前世鄉下祖母家做的差不多,首先選上好的糯米提前淘洗浸泡,然後放到木甑裏蒸熟成糯米飯。
冬日閑著無事,許家為了做糍粑,早上吃完早飯就忙活開了,等到糯米飯蒸熟,也剛好到了午時,許禾想起了前世每到家裏做糍粑的時候,都會趁機做糯米飯團吃。吃起來軟糯又有嚼勁的糯米飯,和平日裏的粳米飯比起來,也別有風味。
剛好家裏最近沒少屯食,熬豬油剩下的油渣,撒點鹽,拌一拌,再裹到剛出鍋的糯米飯裏麵,搓成糯米飯團子,一口下去,油渣的香味混合著糯米的香甜,一致獲得了孩子們的喜歡!
除了油渣糯米飯團,還有家裏剩的鹵味,鹵豬頭肉飯團、鹵大腸飯團,豬肚飯團、還有鹵蘿卜飯團,各有各的風味!
都說糯米吃多了不好消化,嗯,消化係統不成熟的小娃娃們還是要乖乖遵守的,少吃點糯米,至於大人們,哎呀,吃了再說!
享用完了糯米飯團,正經開始打糍粑了,打糍粑要用的木杵和石臼許家是沒有的,好在鄰居家的小孩最近沒少吃許家的鹵味,這不家裏大人不好意思了,大方的將家裏用的杵槌和石臼貢獻出來。
人多力量大,將木甑裏的熟糯米倒入石臼中,許家幾個兄弟帶著成了年的侄子一起,兩人一組輪換著來,一人手中一個木杵,用力搗攪,等到糯米被舂製成粘乎乎的的白團,基本看不到米粒後,也就差不多了。
許禾趁這個時候挖了一團出來,軟軟糯糯的,捏成小丸子的樣式,配上白糖,甜糯可口。不過,許禾更喜歡配熬製好的紅糖,比白糖更香甜一些。
之前吃了飯團,糍粑也吃不了多少,就是嚐嚐味兒,看著許家兄弟將舂製好的糍粑放入新做好不久的四方木質模板裏,放在廚房窗台下通風,等到晾涼成型後,再切製成長寬厚度適宜的大小,放在水缸裏浸泡,按時換水,可以放好幾個月。
放了兩天,糍粑差不多就風幹了,許大嫂當即拆了模具,將糍粑切塊,當天晚上,許家就吃到了鹹口的油煎糍粑,煎的兩麵金黃的糍粑,一口下去,鹹香十足!還有糍粑炒白菜,別說,看起來有點黑暗料理的樣子,但吃起來,這味道還真不錯。
除了打糍粑,做米糕也是沙溪村的臘月風俗,都是糯米製品,但與糍粑是用蒸熟的糯米舂製而成不同,米糕是用糯米粉做的。
家裏沒有石磨,一大早的,許家兩個孫輩的兒媳婦就拎著一小袋子的糯米,到了沙溪村的石磨坊,這石磨坊是沙溪村的大姓齊家族長家的經營,陳雪梅和王梨花到的時候,已經有好些人排隊在等著磨粉了。
見了陳雪梅和王梨花,都紛紛打招唿:“許峰家的,許嶺家的,也來磨糯米粉呢!”
陳雪梅笑著點頭:“是呀,去年家裏事兒多,臘月過年都沒怎麽好好準備,今年倒是學學嫂子們的手藝,準備些糯米粉做米糕吃!”
“是要好好準備,你家姑奶奶迴家,可不得嚐嚐咱們村的特產!”其中一位中年的嫂子湊笑著說道。
也有那說話不著四五的問道:“你們家姑奶奶可住了好些天了,你們婆婆沒意見呀?”
意見?什麽意見?看你是眼紅我家姑奶奶出手大方吧,陳雪梅心裏翻白眼,臉上笑眯眯:“看嫂子這話說得,可是春杏姐姐前些日子迴家鬧得不愉快?”
春杏正是這不會說話的嫂子家的小姑子,也是家裏的幺女,爹娘寵著,兄弟疼著,脾氣向來潑辣,這做嫂子可不就有意見了。
成功讓人閉嘴的陳雪梅也不尷尬,拉著其他嫂子閑聊:“我這還是第一次做米糕呢,嫂子們有什麽絕活兒,可得教教我!”
家家戶戶都會做的東西,絕活兒是沒有的,不過做法嘛,倒是都有自己的特色,稱不上秘方的東西,大家也不吝嗇分享交流。等到自家的糯米磨好後,陳雪梅已經收獲了一肚子米糕的製作手法。
剛磨好的糯米是漿水的形式,需要用布袋過濾,然後將濕的糯米粉團掰開風幹,等到風幹成大小不一的粉疙瘩後,糯米粉也就製成了。
家裏有火炕,等不及風幹,就直接用炕烘幹,等到晚上,糯米粉也就差不多成了。
許禾特地從暖唿唿的火炕上下來,讓陳雪梅先弄一部分出來:“弄一小碗用來做糯米小丸子,我看家裏做了酒釀,晚上做雞蛋酒釀糯米小丸子,剩下的做米糕,還有鹵味,正好有菜有湯,還有主食!”
小姑姑愛吃也會吃,這酒釀丸子做起來也非常簡單,兩位小輩媳婦自然沒有意見。
糯米粉還剩下不少,就先繼續放著,再烘一個晚上,明天肯定就行了,收起來日後做其他吃食。
有村裏其他嫂子分享的米糕做法,陳雪梅總結出來後,做了兩種口味的,一種是加了紅棗碎和山核桃的米糕,一種是蘿卜臘肉米糕,一甜一鹹,兩種口味,也不怕家裏人口味不同了!
不得不說,陳雪梅的手藝非常不錯,第一次做米糕就做得有模有樣,年紀小點的孩子更偏愛吃甜口的米糕,配上甜口的酒釀,甜滋滋的,偶爾夾一筷子鹵肉,心裏那叫一個美。年紀大的倒是鹹甜皆宜,這東西平日裏沒得吃,哪裏還會挑,都好吃!
許禾在沙溪村的日子,就這麽伴著當地的特色美食,悠悠閑閑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