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鈞史
神眼:尋寶天下的我成了首富 作者:山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聽嶽老爺子批示胡說八道,趙源微微一愕,因為自己大師父在說及此事時,同樣用的是這四個字。
“拙子,汝哥官鈞定,我就算不是很懂,也知道宋五大名窯,說沒有鈞窯這不扯蛋嗎,
現在還有不少傳承的,如果沒有,那些傳承是哪來的?”林如澤也插口道。
趙源極為平淡的解釋道:“你們知道說宋無鈞是誰先提出來的嗎?”
三人皆是搖頭。
“是小日本先提出來的,他們認為鈞窯是金代的,接著是美國人提出,認為鈞窯出自元代,
最後英國佬也站出來了,說是元末明初的。
國內呢,有些學者就喜歡引用國外的論述,認為他們所說都是對的,而挑戰故有權威這個事又很過癮,符合一部分學者的尿性,
所以他們就跟著唱和,說宋無鈞。”
“他們憑什麽這麽說?”王旭有些小憤青,聽到是幾個老外在扯,語氣就變得衝起來。
“他們的論據是,宋代古墓中,並沒有一件鈞窯品出土,連個碎瓷片也沒有。”
林如澤好奇道:“那你認為呢?對了,這就是剛剛你聽練攤說是出土物神色變化的原因?”
趙源點頭道:“其實,說宋無鈞他們的論據很片麵。我所知道,鈞瓷初始於唐,而後盛於宋。”
“那為什麽沒有出土的呢?”嶽拙再度追問。
“關於鈞窯的俗語有很多,有人說‘雅堂無鈞,不可誇富’,也有人說‘以器為紙,以火為筆,一窯燒得萬般彩,天下誰人不識鈞’。
從古代的工藝上來講,可以確定的一點就是,鈞瓷無對,窯變無雙,
就是說,鈞窯的窯變是所有窯中變化最多的,而且永遠燒不出一對釉色完全一樣的器物。
這些,都造就了鈞窯的獨一無二以及珍貴性。
有一種說法,唐玄宗酷愛唐鈞,認為其是‘鈞’王之瓷,既然沾了王字,就不能等閑視之,
所以又下了‘鈞不隨葬,民不得用’的禁令,所以才會在唐宋的古墓中看不到鈞瓷的蹤跡,至宋,這條禁令也被沿用了下來。”
王旭和嶽拙不禁點頭,林如澤則在暗歎趙源學識的淵博。
四人走著,趙源的目光也不時在路過的攤位上掃視,心中也不禁感慨著,在城隍廟他可看不到這樣五花八門的仿品。
路過一個雜項的攤子,他一指旁邊的一把老鎖問道:“什麽價格?”
攤主趕忙笑臉迴道:“這可是宮裏出來的,之前是王爺家的鎖,您上手看看,用料結實多壓手,還有這構造工藝,
帥哥,你是識貨的,我告訴你,就是現在的工藝也做不到這麽精美了。”
趙源沒有上手,他看的這把鎖,也確實是老物件,當時人稱之為彈子鎖,鑰匙插上一扭,機簧就彈出來,
其實和現在大部分的環鎖原理一樣,不過在那時節還是蠻新奇的。
當然要說老,也老不到哪去,這是民國時期的,當時國內的技術是製造不出這款鎖的,大部分都是由美國進口而來。
他再度問了句價格,攤主目光一掃四人這才開口道:“6800塊,多少我還有點賺頭,都是下鄉的辛苦費。”
攤主這話很有意思,價格開的高,但又怕一口價把客人嚇走了,就說明自己還有賺頭,客人可以還一口價,
且還說了自己賺的不多,客人也不要還價還得太狠。
趙源搖搖頭,壓根沒有還價的打算。
眾人接著逛,如同嶽拙所說,這地方每日有高人穿梭不斷,所以並沒有像樣的漏等著趙源來撿。
轉了整整一圈,也就一個清三代民窯的大碗還不錯,但有一條衝線,而且價格也太高了,開口就是6萬。
接著,趙源又逛了幾個老字號的店鋪,對京城的古玩行情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八月底的京城,近午時分還是很熱的,四人中最怕熱的林如澤道:“找地兒吃飯吧,熱得不行了。”
嶽拙擺手道:“東邊還有幾個散攤,帶小源一起逛了,咱吃完飯就別過來了。”
趙源正想說直接走就行,王旭當先邁步道:“那就趕緊的。”
東市的地攤相較西市地要小很多,此時又是近午點,不少攤位都已經收了。
除了鬼市,古玩的攤位從來都是逛早不逛晚,十點多也就沒啥人了。
趙源也不想再多耽擱,所以走馬燈似的逛了起來,當邁至一個賣古幣攤位的地方,他腳步一頓,隨即蹲下看起來。
銅錢很多,這個攤主也是個懶人,並沒有用絲線之類串起,就這樣一攤撂在所鋪的布上。
幾乎都是清代的,趙源順手拿起一枚細看,老板也不以為意,和旁邊一個攤主還在吹牛,
好像是在討論某個地兒又到了一批俄羅斯料子,品項都很不錯,
言說某某去過了,除了身上有點味,其他都很好,趙源還以為他們在討論玉石,
等老板住口,又抱起一個大水壺灌了一口水之後,他這才問道:“這枚什麽價?”
老板探頭看了一眼道:“乾隆通寶,20塊一枚。”
價格有點高,但老板也沒有漫天的要價,從這一點來看,這攤主是靠走量來取勝的。
“我挑幾枚,五塊一枚。”趙源還價道。
攤主這才細觀察起趙源,隨即笑道:“五塊確實是行情,但這個價我沒得賺,十塊吧,隨便挑。”
趙源點頭認可,不一會兒,他從一堆錢中挑出六枚來。
掏出六十塊會了賬,正待起身走,老板突然低聲道:“有更好的,你要不要看看?”
“有就拿出來。”王旭在旁邊不耐煩的道。
見他那塊頭,攤主也不敢倔嘴,笑著從旁邊的包裏摸出一個小袋子,隨即伸手進去隻掏出一枚錢,放在趙源麵前的布上。
趙源拾起看了眼,正麵同樣是乾隆通寶,上下右左直讀楷寫,背麵則不同,並不是像其他錢一樣刻的是滿文,而是龍鳳的圖案。
這並不是最大的不同,最大的不同是,一般的乾隆通寶錢不大,大概在2.4-2.8公分之間,重也不會超過五克,
但眼前這枚直徑足有近六公分了,重也有半兩左右。
……
ps:看過一個采訪,馬老師就說宋無鈞,鈞窯誕生於明初,這一點我無法有實據反駁,
但僅憑宋古墓未出鈞瓷一片,就判定宋鈞不存在,我是不服的,而且我也認為這種說法很片麵。
當然馬老師也說過,司馬光砸缸的典故是假的,因為宋代根本造不出大缸,山峰狂流瀑布汗。
而早在據今六千年以前的仰韶文化遺址,就有彩繪陶缸的出土,
當然,司馬光其實砸的不是缸,而是甕,但甕和缸在現代已經通義,大多都稱之為缸。
“拙子,汝哥官鈞定,我就算不是很懂,也知道宋五大名窯,說沒有鈞窯這不扯蛋嗎,
現在還有不少傳承的,如果沒有,那些傳承是哪來的?”林如澤也插口道。
趙源極為平淡的解釋道:“你們知道說宋無鈞是誰先提出來的嗎?”
三人皆是搖頭。
“是小日本先提出來的,他們認為鈞窯是金代的,接著是美國人提出,認為鈞窯出自元代,
最後英國佬也站出來了,說是元末明初的。
國內呢,有些學者就喜歡引用國外的論述,認為他們所說都是對的,而挑戰故有權威這個事又很過癮,符合一部分學者的尿性,
所以他們就跟著唱和,說宋無鈞。”
“他們憑什麽這麽說?”王旭有些小憤青,聽到是幾個老外在扯,語氣就變得衝起來。
“他們的論據是,宋代古墓中,並沒有一件鈞窯品出土,連個碎瓷片也沒有。”
林如澤好奇道:“那你認為呢?對了,這就是剛剛你聽練攤說是出土物神色變化的原因?”
趙源點頭道:“其實,說宋無鈞他們的論據很片麵。我所知道,鈞瓷初始於唐,而後盛於宋。”
“那為什麽沒有出土的呢?”嶽拙再度追問。
“關於鈞窯的俗語有很多,有人說‘雅堂無鈞,不可誇富’,也有人說‘以器為紙,以火為筆,一窯燒得萬般彩,天下誰人不識鈞’。
從古代的工藝上來講,可以確定的一點就是,鈞瓷無對,窯變無雙,
就是說,鈞窯的窯變是所有窯中變化最多的,而且永遠燒不出一對釉色完全一樣的器物。
這些,都造就了鈞窯的獨一無二以及珍貴性。
有一種說法,唐玄宗酷愛唐鈞,認為其是‘鈞’王之瓷,既然沾了王字,就不能等閑視之,
所以又下了‘鈞不隨葬,民不得用’的禁令,所以才會在唐宋的古墓中看不到鈞瓷的蹤跡,至宋,這條禁令也被沿用了下來。”
王旭和嶽拙不禁點頭,林如澤則在暗歎趙源學識的淵博。
四人走著,趙源的目光也不時在路過的攤位上掃視,心中也不禁感慨著,在城隍廟他可看不到這樣五花八門的仿品。
路過一個雜項的攤子,他一指旁邊的一把老鎖問道:“什麽價格?”
攤主趕忙笑臉迴道:“這可是宮裏出來的,之前是王爺家的鎖,您上手看看,用料結實多壓手,還有這構造工藝,
帥哥,你是識貨的,我告訴你,就是現在的工藝也做不到這麽精美了。”
趙源沒有上手,他看的這把鎖,也確實是老物件,當時人稱之為彈子鎖,鑰匙插上一扭,機簧就彈出來,
其實和現在大部分的環鎖原理一樣,不過在那時節還是蠻新奇的。
當然要說老,也老不到哪去,這是民國時期的,當時國內的技術是製造不出這款鎖的,大部分都是由美國進口而來。
他再度問了句價格,攤主目光一掃四人這才開口道:“6800塊,多少我還有點賺頭,都是下鄉的辛苦費。”
攤主這話很有意思,價格開的高,但又怕一口價把客人嚇走了,就說明自己還有賺頭,客人可以還一口價,
且還說了自己賺的不多,客人也不要還價還得太狠。
趙源搖搖頭,壓根沒有還價的打算。
眾人接著逛,如同嶽拙所說,這地方每日有高人穿梭不斷,所以並沒有像樣的漏等著趙源來撿。
轉了整整一圈,也就一個清三代民窯的大碗還不錯,但有一條衝線,而且價格也太高了,開口就是6萬。
接著,趙源又逛了幾個老字號的店鋪,對京城的古玩行情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八月底的京城,近午時分還是很熱的,四人中最怕熱的林如澤道:“找地兒吃飯吧,熱得不行了。”
嶽拙擺手道:“東邊還有幾個散攤,帶小源一起逛了,咱吃完飯就別過來了。”
趙源正想說直接走就行,王旭當先邁步道:“那就趕緊的。”
東市的地攤相較西市地要小很多,此時又是近午點,不少攤位都已經收了。
除了鬼市,古玩的攤位從來都是逛早不逛晚,十點多也就沒啥人了。
趙源也不想再多耽擱,所以走馬燈似的逛了起來,當邁至一個賣古幣攤位的地方,他腳步一頓,隨即蹲下看起來。
銅錢很多,這個攤主也是個懶人,並沒有用絲線之類串起,就這樣一攤撂在所鋪的布上。
幾乎都是清代的,趙源順手拿起一枚細看,老板也不以為意,和旁邊一個攤主還在吹牛,
好像是在討論某個地兒又到了一批俄羅斯料子,品項都很不錯,
言說某某去過了,除了身上有點味,其他都很好,趙源還以為他們在討論玉石,
等老板住口,又抱起一個大水壺灌了一口水之後,他這才問道:“這枚什麽價?”
老板探頭看了一眼道:“乾隆通寶,20塊一枚。”
價格有點高,但老板也沒有漫天的要價,從這一點來看,這攤主是靠走量來取勝的。
“我挑幾枚,五塊一枚。”趙源還價道。
攤主這才細觀察起趙源,隨即笑道:“五塊確實是行情,但這個價我沒得賺,十塊吧,隨便挑。”
趙源點頭認可,不一會兒,他從一堆錢中挑出六枚來。
掏出六十塊會了賬,正待起身走,老板突然低聲道:“有更好的,你要不要看看?”
“有就拿出來。”王旭在旁邊不耐煩的道。
見他那塊頭,攤主也不敢倔嘴,笑著從旁邊的包裏摸出一個小袋子,隨即伸手進去隻掏出一枚錢,放在趙源麵前的布上。
趙源拾起看了眼,正麵同樣是乾隆通寶,上下右左直讀楷寫,背麵則不同,並不是像其他錢一樣刻的是滿文,而是龍鳳的圖案。
這並不是最大的不同,最大的不同是,一般的乾隆通寶錢不大,大概在2.4-2.8公分之間,重也不會超過五克,
但眼前這枚直徑足有近六公分了,重也有半兩左右。
……
ps:看過一個采訪,馬老師就說宋無鈞,鈞窯誕生於明初,這一點我無法有實據反駁,
但僅憑宋古墓未出鈞瓷一片,就判定宋鈞不存在,我是不服的,而且我也認為這種說法很片麵。
當然馬老師也說過,司馬光砸缸的典故是假的,因為宋代根本造不出大缸,山峰狂流瀑布汗。
而早在據今六千年以前的仰韶文化遺址,就有彩繪陶缸的出土,
當然,司馬光其實砸的不是缸,而是甕,但甕和缸在現代已經通義,大多都稱之為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