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邊的蠻夷聽說了梁王朝重新分封的事情,都感到很不安,擔心諸侯聯合起來進攻他們,就向梁丘派遣了使者和禮物,表示臣服和順從。


    文牧設宴招待蠻夷使者,並迴饋了禮物表達友好。


    趁著這個機會,文牧派遣使者趕赴外九州采取大量銅礦,在原州采取錫礦和其他金屬礦,用來鑄造象征王權的九鼎,每鼎重達千鈞,在每一鼎上刻上了除原州以外的九州名字。


    因為九鼎的特殊性,文牧還在梁丘內建立了一個叫做“鼎園”的獨立庭園用來放置九鼎,專門設置了鼎園大夫一職,領兩百人,護衛鼎園的安全。


    鼎園大門掛鎖看守,鼎園周邊日夜都有五人一組的甲士巡邏。就算是王室子孫,公國之君,沒有梁王的首肯,都不能進入鼎園。


    梁丘是新都,人丁匱乏,定安又已交給文豪,不能遷移人口,文牧就在國內發布告示,大意是說,梁丘是個好地方,可惜沒有人啊。


    百姓知道之後,紛紛前往梁丘居住。不到三個月,梁丘就已是大城的規模;半年之後,就算是定安或是原來的寧城,都已經無法與梁丘相比了。百姓卻還在趕來。


    文牧隻好又發布公告,說國內的人都趕到梁丘,造成一些地方土地荒廢,這不是孤想看到的啊。百姓的遷移才停止下來。


    這個時候,諸侯之間、百姓之間、蠻夷之間都友好和睦。


    在五年後的某一夜,突然有流星墜空,落入宮城。


    此時文牧已臥床不起兩個月,他叫來三個兒子,對他們說:“我恐怕是不行了。原本在我死之後,是要討論諡號的,但我突然想到厲武王的事情,就想著我也取個“武”當作諡號。想想我的所作所為,應該不會愧對先祖的吧。”


    三人點頭稱是。


    文牧又對太子文明說:“你是最像我的,相信你也能夠治理好天下。我對你的期望,不要辜負了啊。記住,要聽從好的建議加以采納,對奸詐詭譎的小人要遠離。”


    文明哭泣著答應。


    接著文牧又對次子文旦和小兒子文升說:“你們的大哥繼承天子,你們不會有意見的吧。要好好輔佐你們的大哥,不要讓他走偏了路;也要管好王室的人,不能讓他們在外麵跋扈囂張。”


    文旦和文升也哭泣著答應。


    後半夜,文牧就駕崩了。


    太子文明在第二天即天子位,對天下發布武王文牧的訃告,百姓和諸侯們聽到,沒有不痛哭流涕的,蠻夷們聽說也都很是感歎。


    葬禮安排在一個月之後,所有的諸侯都趕來送別。從宮城前往武王陵的路上,百姓夾道,已經到了送葬隊伍往前走幾步,百姓才能夠讓出幾步的地步。


    葬禮結束後,按照文牧的遺言,文明讓文旦和文升擔任輔政,同時冊立自己的大兒子為太子。文明就是後來諡號為“景”的景王。


    為了表現對文旦和文升的愛重,文明就賜給文旦和文升“公”的名號,給了他們每人一個中等城池作為封邑。這就是以仁德輔政而聞名後世的“文公旦”和“文公升”。


    自此之後,梁王朝就以景王的後裔為天子,而讓旦公、升公的後裔輔國,並專設旦公爵和升公爵,讓他們的嫡長子孫繼承爵位。


    武王和景王時期,百姓幸福安康,各個諸侯國在各自的領內安分守己,四方的蠻夷也紛紛遣使朝見上貢,曆史稱之為“武景之治”。


    那時候還傳唱一首童謠:“武王立梁,順民夾道;九鼎青銅,四夷來朝;景王延祀,治民安慆;二公赤輔,十州雲歊。”


    景王之後,又是成王、恭王、穆王。此時中原之內開始邊界分明,各國之間開始出現摩擦和衝突,各國國君和下屬封爵貴族之間也開始出現爭吵和不睦,與蠻夷接壤的封國則直接和蠻夷爆發了戰爭,漸漸勢如水火。


    扈州與番州,因為文牧當初沒有安置封國,就被中原稱為未開化的野地。中原的商賈行旅直接繞開兩州,兩州的土人也不再前往中原。到穆王時期,兩州就徹底和中原斷了消息。


    之後的威王、思王、烈王,雖然有各州的大國牽頭,率領邊界的各小國抵禦蠻夷的侵擾,卻仍舊有小國被攻滅。


    而中原的東南——越州,則成為中原防禦的最薄弱之處,鎮據越州的中原大國——溫國,成為了最薄弱的要害之地。


    大江將越州與夷州割開,同時割開的,還有溫國與夷州各諸侯的聯係。當百越不斷侵攻而來的時候,溫國可以依靠的,隻有寥寥幾個子國,而這寥寥幾個子國,又需要依靠溫國。就像繈褓裏的嬰孩各自靠著哭聲安慰對方。


    烈王之後的傷王,百越再次聯合起來大舉進攻越州的中原各國。


    溫國首當其衝,溫都瑞平城被攻破。溫侯文芒在宮城自縊,溫國的卿士大夫,有的被殺死,有的被迫流亡,竟然再也沒有能夠繼承溫國的人。


    周邊的小國在此後幾個月之間也被陸續攻滅,梁王朝的東南屏障幾近喪失。


    所幸有大江攔阻,加之越州的中原故國遺民對百越的排斥,以及中原東南小國息國在這場大震蕩中存留,最後這場大震蕩所帶來的影響竟然隻是中原幾個封國成為曆史而已,而那位梁王朝的天子竟也接受了這個結果。


    不知是不是冥冥之中的因果,第二年,傷王駕崩了,以不知所疾的方式。


    原本隻是天子交替的問題,隻需由輔國公立一位舊王遺嗣即可,隻可惜,傷王無後。曆史學家習慣於將傷王的突然駕崩和他無後的情況,與十年後的梁王朝“原水之變”聯係在一起。


    梁王朝不可無天子,於是以原州內的大國衛國公米羨為首,致書另外七個大國,要求推舉一位新的天子。


    鞏國、成國、應國、濟國推脫國內有事走不開,派了使者過來;另外的須國、廬國、黎國則迴複說“雖列侯位,言之大國,其實不然”,將決定權委托給了米羨。


    於是米羨成為了主導。最後五國達成一致,共同推舉旦公的後裔文野為天子,升公後裔文青仍為輔國。因為文野成為天子,旦公的爵位就取消了,原本的封邑則轉加給文青。


    文野即天子位,就是後來所說的哀王。


    哀王十年五月,文野終於不滿於諸侯的無禮和傲慢,向天下發布了討伐不義大國衛國的詔令。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亂世長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墨周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墨周林並收藏亂世長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