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沅朗口中的雙方,指的是三省主官與聖上,隴右道則是棋盤,現階段屬於雙方布局,尚未展開廝殺。
李守拙覺得眼下還不適合參與其中,當即搖頭道:“隴右道有一個江景辰便已經足夠。”
邵沅朗以不可過分信任為由,繼續勸解道:“我以為,景辰此舉,乃借王爺之勢,成就己事,於王爺並無益處。”
江景辰的舉動並不難看透,邵沅朗能夠一語道破,李守拙自然也能想的明白。
隻不過在他看來,江景辰若是借勢成功,無形中亦是會為他揚名。
倘若借勢失敗,關鍵時刻由他站出來說些好話,無論結果如何,都能夠留下袒護屬下的美名。
人生在世,無非名利二字。
名在利之前,有了名自然便會有利。
身為當今聖上長子,李手足想要的一直很“簡單”,那便是長子繼承父業。
無論從哪個角度去看,借勢給江景辰的好處遠遠大於壞處。
所處的位置不同,視線裏的景色則不一樣。
邵沅朗當然不是目光短淺之輩,他的顧忌也並非沒有道理,隻不過一個人的才華與能力並非呈正比。
經過近兩年的官場曆練,江景辰在如今的位置上,看到了邵沅朗所看不到的東西。
用一句粗俗的話形容,那便是“屁股決定腦袋。”
江景辰屁股底下坐著四品侍郎之位,而邵沅朗隻是白身。
念及此處,李守拙忽然轉言道:“沅朗,若是我派你前往隴右道,你有把握與江景辰爭功嗎?”
一句話便分出了親疏遠近。
邵沅朗暖心之餘,亦是感到不解、疑惑、糾結。
在此之前,他心中一直覺得科舉之道才是正途,腦海中第一個想法就是拒絕,可話到了嘴邊又重新咽了迴去。
“敢問王爺,為何會突然想派我前去隴右道?”
“其一,本王認同你剛才所言,所以想派你前去,是監視,也是尋找機會。”
頓了頓,李守拙緊跟著繼續說道:“其二,本王知道你一心科舉,但,之後呢?若按部就班,依舊要熬資曆,何時才能追上江景辰的腳步?”
人在剛出生的時候,便被分為三六九等。
寒門苦讀十年,能夠參加科舉,有機會逆天改變。
但,即便科舉考中進士,也依舊分三六九等。
狀元乃是文魁,科舉第一人,對於普通寒門而言,中了狀元便是鯉魚躍龍門,一步登天。
似邵沅朗這般出身的勳爵子弟,出生就等於越過龍門,成為人上人,中舉於他們而已不過是錦上添花。
考上狀元又如何?
不說前朝,單說聖上登基之後,兩年一次科舉,誕生三位狀元,如今官職最高者不過六品,且是苦熬多年。
能高中狀元之人,才華自是不必多說,為何多年之後才升至六品?
是聖上不重視狀元嗎?當然不是。
登基之初,首先便要賞賜從龍之臣,另有一大批老臣需要安撫。
朝中的重職、要職,皆被那些人的掌握中,不說任人唯親,可也不會輕易提拔外人。
聽上去似乎有結黨營私的嫌疑,可事實便是如此。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聽著高潔,但這句話並不適用於朝堂之上。
你不爭,那便會有人踩著你上位。
你不黨,那便會有人踢你出朝堂。
三省主官為何敢與聖上對立?隻因那三位的意誌,能夠代表絕大多數官員的立場。
當然,聖上若下定決心,想要罷免三省主官也就是一句話的事情。
可是罷免之後呢?繼任者依舊會被逐漸同化。
天子不允許朝臣權力過大,而朝臣同樣不希望太極殿成為天子的一言之堂。
這天下是聖上的天下,但聖上需要臣子來穩定天下,因此君臣之間有著極為微妙的平衡。
千百年來皆是如此。
京城勳爵子弟何其多,參加科舉者寥寥無幾,難道是生不出一個能讀書的人嗎?
邵沅朗自幼聰慧,此刻麵對純王一連兩問,腦海中的思緒漸漸活絡了起來。
中舉之後呢?
何時才能追上江景辰的步伐?
邵沅朗腦海紛亂,幹脆將雙眸緊閉,陷入沉思當中。
李守拙見狀並未出言打擾,直到馬車抵達曲江池畔。
仿佛是被隱約傳來的歌舞聲驚醒,在馬車停下之前,邵沅朗睜開雙眼,苦笑道:“無論我怎麽想,都想不出能追上江景辰的辦法。”
他對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有把握在踏入仕途後有所建樹。
可是,他能立功,江景辰同樣也能。
當他升遷正四品時,江景辰又會到達何種高度?怕是會到達需要仰望的高位吧!
想的越多,邵沅朗越覺得無力。
李守拙見此情況,眉間微微皺起。
他希望看到邵沅朗能夠生出鬥爭之心,而不是像隻已經鬥敗的公雞。
他的目的,是要用邵沅朗來製衡江景辰,而不是被江景辰壓製。
“沅朗,你不妨換個思路。”
“還請王爺指教。”
“追不上,是因為他走的太快,若是步伐慢下來,又或者是跌了個跟頭,那麽你不就有機會追上了嗎?”
李守拙言語平淡,卻又透露出一股濃濃的誘惑。
慢下來。
跌跟頭。
這兩個詞猶如魔音,從純王口中說出後,鑽進邵沅朗的耳朵,在腦海中徘徊,久久不散。
見邵沅朗眼中重新燃起鬥誌,李守拙露出滿意的微笑,親昵的拍了拍他的肩膀,蠱惑道:“去隴右道吧,去盡情展現你的才能。”
李守拙起初隻不過是一個念頭,此刻卻是越發覺得可行。
既是胡國公世子,也是白身,還是身邊親信,這樣的身份很適合派出去。
邵沅朗有些猶豫不決,遲疑道:“王爺準備讓我以什麽身份前去隴右道?”
李守拙聽懂了言外之意,當即直言道:“我的確可以向父皇舉薦,將你調任兵部也並非難事,隻不過一旦有了官身,對你來說反而不是好事。”
若有了官身,在隴右道會多出許多掣肘,除此之外官職也不可能有四品,麵對江景辰時還需行下屬之禮。
邵沅朗自然想的明白,如果決定前去隴右道,那麽就該以白身前去,不僅不會受到官麵上的掣肘,見到江景辰時也不至於低了一頭。
李守拙見狀,趁熱打鐵道:“以你的出身,想要入仕再容易不過,相對而言,你若在隴右道立下功勳,無論大小,屆時再由我出麵,保個五品不難。”
言罷,似想了到了什麽,隨即又補了一句:“我指的是兵部郎中。”
李守拙覺得眼下還不適合參與其中,當即搖頭道:“隴右道有一個江景辰便已經足夠。”
邵沅朗以不可過分信任為由,繼續勸解道:“我以為,景辰此舉,乃借王爺之勢,成就己事,於王爺並無益處。”
江景辰的舉動並不難看透,邵沅朗能夠一語道破,李守拙自然也能想的明白。
隻不過在他看來,江景辰若是借勢成功,無形中亦是會為他揚名。
倘若借勢失敗,關鍵時刻由他站出來說些好話,無論結果如何,都能夠留下袒護屬下的美名。
人生在世,無非名利二字。
名在利之前,有了名自然便會有利。
身為當今聖上長子,李手足想要的一直很“簡單”,那便是長子繼承父業。
無論從哪個角度去看,借勢給江景辰的好處遠遠大於壞處。
所處的位置不同,視線裏的景色則不一樣。
邵沅朗當然不是目光短淺之輩,他的顧忌也並非沒有道理,隻不過一個人的才華與能力並非呈正比。
經過近兩年的官場曆練,江景辰在如今的位置上,看到了邵沅朗所看不到的東西。
用一句粗俗的話形容,那便是“屁股決定腦袋。”
江景辰屁股底下坐著四品侍郎之位,而邵沅朗隻是白身。
念及此處,李守拙忽然轉言道:“沅朗,若是我派你前往隴右道,你有把握與江景辰爭功嗎?”
一句話便分出了親疏遠近。
邵沅朗暖心之餘,亦是感到不解、疑惑、糾結。
在此之前,他心中一直覺得科舉之道才是正途,腦海中第一個想法就是拒絕,可話到了嘴邊又重新咽了迴去。
“敢問王爺,為何會突然想派我前去隴右道?”
“其一,本王認同你剛才所言,所以想派你前去,是監視,也是尋找機會。”
頓了頓,李守拙緊跟著繼續說道:“其二,本王知道你一心科舉,但,之後呢?若按部就班,依舊要熬資曆,何時才能追上江景辰的腳步?”
人在剛出生的時候,便被分為三六九等。
寒門苦讀十年,能夠參加科舉,有機會逆天改變。
但,即便科舉考中進士,也依舊分三六九等。
狀元乃是文魁,科舉第一人,對於普通寒門而言,中了狀元便是鯉魚躍龍門,一步登天。
似邵沅朗這般出身的勳爵子弟,出生就等於越過龍門,成為人上人,中舉於他們而已不過是錦上添花。
考上狀元又如何?
不說前朝,單說聖上登基之後,兩年一次科舉,誕生三位狀元,如今官職最高者不過六品,且是苦熬多年。
能高中狀元之人,才華自是不必多說,為何多年之後才升至六品?
是聖上不重視狀元嗎?當然不是。
登基之初,首先便要賞賜從龍之臣,另有一大批老臣需要安撫。
朝中的重職、要職,皆被那些人的掌握中,不說任人唯親,可也不會輕易提拔外人。
聽上去似乎有結黨營私的嫌疑,可事實便是如此。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聽著高潔,但這句話並不適用於朝堂之上。
你不爭,那便會有人踩著你上位。
你不黨,那便會有人踢你出朝堂。
三省主官為何敢與聖上對立?隻因那三位的意誌,能夠代表絕大多數官員的立場。
當然,聖上若下定決心,想要罷免三省主官也就是一句話的事情。
可是罷免之後呢?繼任者依舊會被逐漸同化。
天子不允許朝臣權力過大,而朝臣同樣不希望太極殿成為天子的一言之堂。
這天下是聖上的天下,但聖上需要臣子來穩定天下,因此君臣之間有著極為微妙的平衡。
千百年來皆是如此。
京城勳爵子弟何其多,參加科舉者寥寥無幾,難道是生不出一個能讀書的人嗎?
邵沅朗自幼聰慧,此刻麵對純王一連兩問,腦海中的思緒漸漸活絡了起來。
中舉之後呢?
何時才能追上江景辰的步伐?
邵沅朗腦海紛亂,幹脆將雙眸緊閉,陷入沉思當中。
李守拙見狀並未出言打擾,直到馬車抵達曲江池畔。
仿佛是被隱約傳來的歌舞聲驚醒,在馬車停下之前,邵沅朗睜開雙眼,苦笑道:“無論我怎麽想,都想不出能追上江景辰的辦法。”
他對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有把握在踏入仕途後有所建樹。
可是,他能立功,江景辰同樣也能。
當他升遷正四品時,江景辰又會到達何種高度?怕是會到達需要仰望的高位吧!
想的越多,邵沅朗越覺得無力。
李守拙見此情況,眉間微微皺起。
他希望看到邵沅朗能夠生出鬥爭之心,而不是像隻已經鬥敗的公雞。
他的目的,是要用邵沅朗來製衡江景辰,而不是被江景辰壓製。
“沅朗,你不妨換個思路。”
“還請王爺指教。”
“追不上,是因為他走的太快,若是步伐慢下來,又或者是跌了個跟頭,那麽你不就有機會追上了嗎?”
李守拙言語平淡,卻又透露出一股濃濃的誘惑。
慢下來。
跌跟頭。
這兩個詞猶如魔音,從純王口中說出後,鑽進邵沅朗的耳朵,在腦海中徘徊,久久不散。
見邵沅朗眼中重新燃起鬥誌,李守拙露出滿意的微笑,親昵的拍了拍他的肩膀,蠱惑道:“去隴右道吧,去盡情展現你的才能。”
李守拙起初隻不過是一個念頭,此刻卻是越發覺得可行。
既是胡國公世子,也是白身,還是身邊親信,這樣的身份很適合派出去。
邵沅朗有些猶豫不決,遲疑道:“王爺準備讓我以什麽身份前去隴右道?”
李守拙聽懂了言外之意,當即直言道:“我的確可以向父皇舉薦,將你調任兵部也並非難事,隻不過一旦有了官身,對你來說反而不是好事。”
若有了官身,在隴右道會多出許多掣肘,除此之外官職也不可能有四品,麵對江景辰時還需行下屬之禮。
邵沅朗自然想的明白,如果決定前去隴右道,那麽就該以白身前去,不僅不會受到官麵上的掣肘,見到江景辰時也不至於低了一頭。
李守拙見狀,趁熱打鐵道:“以你的出身,想要入仕再容易不過,相對而言,你若在隴右道立下功勳,無論大小,屆時再由我出麵,保個五品不難。”
言罷,似想了到了什麽,隨即又補了一句:“我指的是兵部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