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條子”之後,江景辰並未去管楊士鈺的去處,先是去了刑部大牢,找到受害者的父親越老爺,開門見山道:“你就甘心看著打死自己兒子的兇徒逍遙法外?”


    越老爺迴答道:“當然不甘心,所以才希望大人能夠開堂重審。”


    江景辰瞥了一眼其餘家眷,淡淡道:“你先前跟楊士鈺做了什麽交易?”


    越老爺心神微震,故作疑惑道:“大人這話是何意?”


    江景辰嗤笑道:“曲江池畫舫,安王、楊士鈺、瞿氏旁支,還有你……當真以為不會被人發現嗎?”


    越老爺默默垂首,隻以沉默應對。


    江景辰詢問道:“你的手中是不是掌握著瞿鵬誠犯鬥殺罪的證據?”


    越老爺依舊不答。


    江景辰繼續說道:“楊士鈺給了你多少錢,以至於你連親兒子的性命都拿出來交易?”


    越老爺猛然抬頭,激動道:“還請大人不要胡說,為人父者,豈會為了錢財做出那樣的事情。”


    江景辰淡淡道:“若不曾與楊士鈺交易,怎會甘心放過殺害親子的真兇?”


    聞言,越老爺雙眼通紅,臉上盡顯不甘與屈辱。


    江景辰將神情收進眼底,心中有所悟,開口道:“是因為安王。”


    越老爺緊握雙拳,悲憤道:“都是一丘之貉,何必多言。”


    江景辰笑了笑,說道:“且讓本官猜上一猜,可是楊士鈺借安王之勢來壓你,逼得你不得不按照他說的去做?”


    越老爺動了動嘴唇,卻是沒有說出一個字。


    江景辰拿出“條子”向苦主家眷展示,隨後說道:“隻要你們肯配合,說出案件實情,本官保證會讓楊士鈺此後難以翻身。”


    眾家眷見了批示,聚到一起交頭接耳小聲商議。


    江景辰也不催促。


    半炷香之後。


    越老爺開口道:“楊郎中從來不是威脅,大人應當知曉這句話是什麽意思。”


    江景辰點了點頭,說道:“本官知曉你們在擔心安王,因此想要告訴你們一件事:安王已經將楊士鈺拋棄,不會再為其提供助力,更不會再參與其中。”


    越老爺神情微動,質疑道:“大人如何證明?”


    江景辰抖了抖手中的“條子”,含笑道:“這就是最好的證明,若非如此,尚書大人可不會摻和進來,更不會給出批示。”


    刑部尚書潘彌業大人的官風多少有些耳聞,隻不過......


    越老爺依舊擔憂,遲疑道:“瞿氏可是皇親國戚,即便是旁支,也不容小覷,大人又當如何應對?”


    江景辰迴應道:“安王已經表明了態度,奉恩公府自然不可能在參與進來,你該不會以為皇後娘娘會因為這點小事煩心吧?”


    會?


    不會?


    越老爺一時不知該如何迴應。


    瞿氏旁支的勢力有限,可當初楊士鈺說的那些話也在理,畢竟未出五服,打斷骨頭連著筋,另加當時還有安王出麵。


    迫於形勢,不得不妥協。


    江景辰見對方神色有所鬆動,心念一轉,說道:“楊士鈺是否與你說過,待案件重審之後,會讓你為子報仇?”


    越老爺瞳孔劇縮,神情慌亂,說道:“大人誤會了,完全沒有這一迴事。’


    江景辰安撫道:“放心,本官不是要追究你與他們合謀來算計本官,隻是想告訴你一個簡單的道理:識時務者為俊傑。楊士鈺已經是棄子,你也當權衡利弊做出正確的選擇。”


    識時務者為俊傑,通機變者為英豪。


    越老爺沒想過要為俊傑,更沒想過要當英豪,心裏唯一的念頭就是為亡子討一個公道。


    公道二字。


    都說世間自有公道在,可為什麽想要一個公道就這麽難?


    隻因為對方有著強權撐腰,就能隨意將公道踩在腳下。


    這樣對嗎?


    換作是以前,越老爺絕對不會去思考這樣的問題。


    也就是禍及自身,才感到了深深的無奈與痛處。


    “敢問大人,什麽樣的選擇才叫正確?”


    “對你有利者,當是正確之選。”


    “敢問大人,此刻所做之事,與楊郎中所做之事有何區別?”


    “區別就在於......”


    有什麽區別呢?


    若說目的,同樣都是為了翻案,隻不過楊士鈺選擇了更加複雜的方式。


    江景辰頓了頓,說道:“區別就在於他會躺下,而本官會站著,且一直站到最後。”


    說再多都是借口罷了。


    成者王,敗者寇。


    無需多言其他。


    越老爺想了想,說道:“楊郎中保證過,隻要依計而行,最後會讓瞿鵬誠以過殺之罪論處,大人又當如何?”


    江景辰反問道:“你想要如何?”


    若隻是過殺,罪不至死。


    再加上瞿氏的財力,即便是判處流放,一路上也都會過得十分舒適。


    楊郎中也好,江侍郎也罷,都是要利用越氏來從中取益。


    那麽便有了談判的籌碼。


    越老爺咬牙切齒道:“殺人償命。”


    江景辰眉頭一挑,淡淡道:“你能給本官些什麽?”


    越老爺迴答道:“此前所有的人證、物證都是偽造,都是為了給瞿鵬脫罪,隻此一件,就能讓楊郎中丟官罷職。”


    江景辰不置可否。


    越老爺繼續說道:“真正的人證物證都掌握在老朽手中,依著楊郎中的計劃,隻等重審之後,屆時再去敲登聞鼓喊冤。”


    “登聞鼓”三字猶如一道驚雷炸響,震得江景辰久久不能迴神。


    本以為去禦史台或是大理寺喊冤已是極致,沒曾想居然會是去敲登聞鼓。


    登聞鼓的起源,可以發軔於堯舜時期的諫鼓。


    堯置敢諫之鼓,使天下得盡其言。


    諫鼓設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收集意見和建議,


    大周於宮外分置肺石及登聞鼓,有冤不能自伸者,立肺石之上,或撾登聞鼓。


    立石者左監門衛奏聞,撾鼓者右監門衛奏聞。


    左右監門衛大將軍、左右金吾衛大將軍是主要管理者。


    《周禮》中提到:“建路鼓於大寢之門外,而掌其政。以待達窮者與遽令,聞鼓聲,則速 逆禦仆與禦庶子。”


    意思是說:有冤情未得到伸張的人所做的申訴,先由交給司職衙門處理,然後再交給尚書省主官詳細審閱論斷。


    若是不服尚書省決斷,可再經三法司陳訴,最後若仍是對三法司處理仍不服,則要上表聖上,由聖上親斷。


    依律:有人撾登聞鼓,司職衙門即須為受,不即受者,加罪一等。


    簡單來說,一旦敲響登聞鼓,即會驚動三省、三法司,各個衙門,直達聖聽之後,案件便不可能再簡單了事。


    登聞鼓就立在宮外。


    敲或不敲,它都在那裏。


    任何人都可以去敲登聞鼓,若所訴不實,則施以一百杖。


    基於種種原因,執刑之人必下死手。


    沒有人可以活著撐過一百杖。


    通常情況下,若非走投無路心懷死誌之人,斷然不會選擇去敲登聞鼓。


    江景辰收斂心神,搖了搖頭,開口道:“登聞鼓已經許久不曾響過,誰若敲響,十死無生。你也是真夠傻,居然會信這樣的話。”


    越老爺不解,追問道:“所述皆實,如何會是十死無生?”


    江景辰淡淡道:“你以為敲的是登聞鼓,實則是在打各個衙門的臉麵,做出這樣的事情,斷無活命的可能。”


    設立登聞鼓的初衷肯定是好的,隻不過隨著時間流逝、事態的演變,登聞鼓早已經失去了最初的意義。


    現今的話......


    登聞鼓若響,所涉及衙門官員都將麵上無光。


    京兆府、刑部、大理寺、禦史台、包括三省在內,那可是一大批手握實權的朝廷重臣,有的是手段整治擊鼓之人。


    讓實變為不實更不是什麽難事。


    當然,凡事無絕對,除非背後有強權之人撐腰。


    可若真有強權之人撐腰,又何必去敲登聞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威遠侯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林野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林野馬並收藏威遠侯府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