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
亦或是假?
江景辰當下無法分辨,也不能從別處考證。
最無奈的,是他沒辦法從朱全章神色中分析出絲毫端倪。
“朱相提及此事,是想告訴下官什麽?”
“老夫本以為你是個聰明人,現在看來,也不盡然。”
朱全章輕捋長須,眼神中略帶幾分失望。
江景辰心中毫無爭辯之意,淡淡道:“倒是讓相爺失望了。”
朱全章搖頭道:“無所謂失望與否,隻是覺得你的本事,不應該僅限於此。”
夜幕之下,晚風吹拂,帶來陣陣涼意,也吹動了懸掛亭內的大紅囍燈,兩人的人影忽長忽短。
幾聲蟲鳴響起,朱全章望向亭外已顯凋零之象的花圃。
“蟲生子土中,入冬以其土置暖炕,曰水灑,錦覆之,伏五六日,土蠕蠕動,又伏七八日,子出白如蛆然。置子蔬葉,仍灑覆之,足翅成,漸以黑,匝月則鳴,鳴細於秋,入春反僵。”
據說蟋蟀、蟈蟈、咂嘴兒、油葫蘆需經過七次脫殼。
每脫一次殼,它便長大一點,第三次脫殼,已可分辨其性別。
這些冬蟲每次脫殼之後,都要將脫下之衣趁未幹時食盡,因脫下的殼裏有鈣質,有吃哪補哪之說,否則就要得病。
最後一次脫殼極為重要,需要“蟲兒把式”張燈看守,精心護理,蛻成畸形,前功盡棄矣。
此謂之養冬蟲之法,所養之蟲乃為宮廷禦園、達官顯貴、富足之人的玩物。
忽聽此言,江景辰不明所以,沉默片刻,出聲道:“下官曾聞:每至秋時,多有人以小金籠提儲蟋蟀,閉於籠中,置之枕函畔,夜聽其聲......相爺亦有所好?”
時至十月,再月餘時間便要入冬。
夜晚的蟲鳴之聲此起彼伏,算不算悅耳,反倒令人覺得嘈雜。
朱全章慢步走向亭欄邊上,遙望夜空明月,吟誦完一首讚月之詩,迴過頭來,詢問道:“你覺得人與蟲,何異?”
文人,骨子裏總有一些毛病,為官者更甚。
江景辰暗自心中腹誹不已,麵上不動聲色,迴答道:“下官讀書少,聽不懂話中深意,還請相爺明言。”
朱全章呆愣良久,撫須長笑,道:“聖上接連破格擢升,未冠之年,領正四品之職,另加專典機密,你何德何能?”
言語中不帶任何負麵情緒,也沒有質疑、嗤笑之意。
換作他人,多半會竭力反駁,又或者是陷入自省當中。
江景辰是個例外,立刻便意識到了其中把戲,當即直言道:“簡在帝心,何須他人言語。”
朱全章挑眉,背著雙手,下巴微抬,眼眸低垂,沉聲道:“你可知曉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望著那雙極具警告意味的眼眸,江景辰不卑不亢,迴應道:“下官讀書少,聽不懂話中深意。”
朱全章臉色頓時一僵,腦海中不禁冒出一個疑惑:讀書少何時成了能夠常掛於嘴邊的言語?
既能說出簡在帝心,又怎會連如此淺顯的道理都不懂?
這般無賴,真真是一點臉麵都不要了。
“如彥鈞那般人物,竟會生出你這般孩子,著實令人有些意外。”
那般,這般......
所指何意?
江景辰眸中異色轉瞬即逝,直言道:“相爺說了這麽多令人聽不懂的言論,究竟是想表達什麽事情?”
朱全章忽然間,腦海中閃過“豎子不足以謀”的念頭。
也僅僅隻是瞬間,他便反應過來。
“已經很久沒有人能夠擾亂老夫的心緒,倒是老夫將你看輕了。”
所以,重點是什麽?
雖然明白這些文官上位者說話不明說的德行,但江景辰依舊是滿心無奈,對於這種意思全靠猜的對話方式很是不耐煩。
“方才飲酒過多,夜裏冷風一吹,頭便疼了起來。相爺若無別事,下官便先行告退。”
言罷,江景辰不等迴應,轉身便朝亭外走去。
如今的行事之下,實在沒必要再次浪費過多的時間。
朱全章見狀,輕飄飄開口道:“不讓你擢升,是在幫你。”
還想用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那一套來當說詞?江景辰停下腳步,轉過身,漫不經心詢問道:“相爺邀下官前來,莫不是想要下官一句感謝?”
朱全章並未在此話題繼續延展,轉言道:“自聖上繼位以來,便一心想要集權,你可知為何?”
反問了一次又一次,實在是煩人的很。
江景辰氣急,暗自翻著白眼,再次重複道:“下官讀書少,聽不懂話中之意。”
朱全章多少摸到了些許對方的性子,當下也不在意,自顧自往下說道:“聖上想要集權於股掌,而後拓展疆土。”
凡有能力的帝王,多是以開疆拓土為一等要事。
曆朝曆代,開疆拓土、打擊外敵,首要是為了維護皇權統治,讓皇帝達成自我實現的需求,其次才是為了國家治理。
江景辰經曆的少,但“看”的多。
放眼古代,為什麽帝王都熱衷於開疆拓土?
封建社會的主要生產方式是農業、漁業和畜牧業,並且生產能力遠遠比不上現代,基本上隻能靠風調雨順才能保證豐收。
隻有占領更多更大的領土才能擁有足夠的耕地、河流和草原資源,才能保證糧食的供應,有了充足的糧食供應,才能保證王朝百姓長治久安。
領土越大,糧草、人口資源才越豐富,經濟基礎才能更雄厚,國家實力才能進一步增強,在遭遇外敵入侵時候才能有更多迴旋餘地。
在江景辰的記憶當中,蒙古滅金、滅西夏、滅西遼、滅大理、滅花剌子模都很順利,唯獨滅南宋花費了將近半個世紀。
除了南宋名將之外,還有長江以南富庶的大片領土,才能支持南宋抗元。
南征北戰,攻城拔寨不僅能開疆拓土,也是一位國君體現自我威望的重要渠道。
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朱元璋......等等在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帝王,都是通過四處攻伐為自己的子民打下遼闊的疆土樹立了威望。
史書上留下濃厚、且正麵的一筆,乃是帝王無法拒絕的誘惑。
大周在前幾代帝王嘔心瀝血的治下越發昌盛,以至於當今聖上無法在“治內”上取得更加耀眼的成就。
對於一個有野心又有能力的帝王,想要青史留名似乎就隻剩下一種選擇。
隻不過,三軍未動糧草先行。
打仗是需要錢的,很多很多的錢。
也就是說,先前聖上種種行為,是為了殺貪官以充國庫,為發動戰爭做準備?
倘若是亂世也就罷了,和平盛世之下,戰爭一旦發起,受苦的隻會是生活在底層的窮苦百姓。
江景辰情緒莫名有些抵觸,沉吟片刻,詢問道:“相爺說了這麽多,難道是想邀下官一同阻撓聖上集權?”
亦或是假?
江景辰當下無法分辨,也不能從別處考證。
最無奈的,是他沒辦法從朱全章神色中分析出絲毫端倪。
“朱相提及此事,是想告訴下官什麽?”
“老夫本以為你是個聰明人,現在看來,也不盡然。”
朱全章輕捋長須,眼神中略帶幾分失望。
江景辰心中毫無爭辯之意,淡淡道:“倒是讓相爺失望了。”
朱全章搖頭道:“無所謂失望與否,隻是覺得你的本事,不應該僅限於此。”
夜幕之下,晚風吹拂,帶來陣陣涼意,也吹動了懸掛亭內的大紅囍燈,兩人的人影忽長忽短。
幾聲蟲鳴響起,朱全章望向亭外已顯凋零之象的花圃。
“蟲生子土中,入冬以其土置暖炕,曰水灑,錦覆之,伏五六日,土蠕蠕動,又伏七八日,子出白如蛆然。置子蔬葉,仍灑覆之,足翅成,漸以黑,匝月則鳴,鳴細於秋,入春反僵。”
據說蟋蟀、蟈蟈、咂嘴兒、油葫蘆需經過七次脫殼。
每脫一次殼,它便長大一點,第三次脫殼,已可分辨其性別。
這些冬蟲每次脫殼之後,都要將脫下之衣趁未幹時食盡,因脫下的殼裏有鈣質,有吃哪補哪之說,否則就要得病。
最後一次脫殼極為重要,需要“蟲兒把式”張燈看守,精心護理,蛻成畸形,前功盡棄矣。
此謂之養冬蟲之法,所養之蟲乃為宮廷禦園、達官顯貴、富足之人的玩物。
忽聽此言,江景辰不明所以,沉默片刻,出聲道:“下官曾聞:每至秋時,多有人以小金籠提儲蟋蟀,閉於籠中,置之枕函畔,夜聽其聲......相爺亦有所好?”
時至十月,再月餘時間便要入冬。
夜晚的蟲鳴之聲此起彼伏,算不算悅耳,反倒令人覺得嘈雜。
朱全章慢步走向亭欄邊上,遙望夜空明月,吟誦完一首讚月之詩,迴過頭來,詢問道:“你覺得人與蟲,何異?”
文人,骨子裏總有一些毛病,為官者更甚。
江景辰暗自心中腹誹不已,麵上不動聲色,迴答道:“下官讀書少,聽不懂話中深意,還請相爺明言。”
朱全章呆愣良久,撫須長笑,道:“聖上接連破格擢升,未冠之年,領正四品之職,另加專典機密,你何德何能?”
言語中不帶任何負麵情緒,也沒有質疑、嗤笑之意。
換作他人,多半會竭力反駁,又或者是陷入自省當中。
江景辰是個例外,立刻便意識到了其中把戲,當即直言道:“簡在帝心,何須他人言語。”
朱全章挑眉,背著雙手,下巴微抬,眼眸低垂,沉聲道:“你可知曉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望著那雙極具警告意味的眼眸,江景辰不卑不亢,迴應道:“下官讀書少,聽不懂話中深意。”
朱全章臉色頓時一僵,腦海中不禁冒出一個疑惑:讀書少何時成了能夠常掛於嘴邊的言語?
既能說出簡在帝心,又怎會連如此淺顯的道理都不懂?
這般無賴,真真是一點臉麵都不要了。
“如彥鈞那般人物,竟會生出你這般孩子,著實令人有些意外。”
那般,這般......
所指何意?
江景辰眸中異色轉瞬即逝,直言道:“相爺說了這麽多令人聽不懂的言論,究竟是想表達什麽事情?”
朱全章忽然間,腦海中閃過“豎子不足以謀”的念頭。
也僅僅隻是瞬間,他便反應過來。
“已經很久沒有人能夠擾亂老夫的心緒,倒是老夫將你看輕了。”
所以,重點是什麽?
雖然明白這些文官上位者說話不明說的德行,但江景辰依舊是滿心無奈,對於這種意思全靠猜的對話方式很是不耐煩。
“方才飲酒過多,夜裏冷風一吹,頭便疼了起來。相爺若無別事,下官便先行告退。”
言罷,江景辰不等迴應,轉身便朝亭外走去。
如今的行事之下,實在沒必要再次浪費過多的時間。
朱全章見狀,輕飄飄開口道:“不讓你擢升,是在幫你。”
還想用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那一套來當說詞?江景辰停下腳步,轉過身,漫不經心詢問道:“相爺邀下官前來,莫不是想要下官一句感謝?”
朱全章並未在此話題繼續延展,轉言道:“自聖上繼位以來,便一心想要集權,你可知為何?”
反問了一次又一次,實在是煩人的很。
江景辰氣急,暗自翻著白眼,再次重複道:“下官讀書少,聽不懂話中之意。”
朱全章多少摸到了些許對方的性子,當下也不在意,自顧自往下說道:“聖上想要集權於股掌,而後拓展疆土。”
凡有能力的帝王,多是以開疆拓土為一等要事。
曆朝曆代,開疆拓土、打擊外敵,首要是為了維護皇權統治,讓皇帝達成自我實現的需求,其次才是為了國家治理。
江景辰經曆的少,但“看”的多。
放眼古代,為什麽帝王都熱衷於開疆拓土?
封建社會的主要生產方式是農業、漁業和畜牧業,並且生產能力遠遠比不上現代,基本上隻能靠風調雨順才能保證豐收。
隻有占領更多更大的領土才能擁有足夠的耕地、河流和草原資源,才能保證糧食的供應,有了充足的糧食供應,才能保證王朝百姓長治久安。
領土越大,糧草、人口資源才越豐富,經濟基礎才能更雄厚,國家實力才能進一步增強,在遭遇外敵入侵時候才能有更多迴旋餘地。
在江景辰的記憶當中,蒙古滅金、滅西夏、滅西遼、滅大理、滅花剌子模都很順利,唯獨滅南宋花費了將近半個世紀。
除了南宋名將之外,還有長江以南富庶的大片領土,才能支持南宋抗元。
南征北戰,攻城拔寨不僅能開疆拓土,也是一位國君體現自我威望的重要渠道。
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朱元璋......等等在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帝王,都是通過四處攻伐為自己的子民打下遼闊的疆土樹立了威望。
史書上留下濃厚、且正麵的一筆,乃是帝王無法拒絕的誘惑。
大周在前幾代帝王嘔心瀝血的治下越發昌盛,以至於當今聖上無法在“治內”上取得更加耀眼的成就。
對於一個有野心又有能力的帝王,想要青史留名似乎就隻剩下一種選擇。
隻不過,三軍未動糧草先行。
打仗是需要錢的,很多很多的錢。
也就是說,先前聖上種種行為,是為了殺貪官以充國庫,為發動戰爭做準備?
倘若是亂世也就罷了,和平盛世之下,戰爭一旦發起,受苦的隻會是生活在底層的窮苦百姓。
江景辰情緒莫名有些抵觸,沉吟片刻,詢問道:“相爺說了這麽多,難道是想邀下官一同阻撓聖上集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