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棄文從武
穿越古代逃荒,王爺帶我造反 作者:花生秧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霍青雲比先太子小四歲,從小就喜歡跟在自己的太子表哥屁股後麵跑,因為先太子對身陷囹圄的燕王多有照拂,故而也和燕王多有交往。
霍青雲天資聰穎又勤學刻苦,十三歲那年,下場參加鄉試,一舉奪魁為解元,從此才名冠絕京都。
誰承想,第二年的春闈前夕,太子突然薨逝,舉國震驚,春闈也隨之推遲。
先太子陳玄禮是霍青雲姑姑的兒子,先太子死後,霍青雲姑姑也承受不了打擊,很快就抑鬱而終。
當時的霍家家主,也就是霍青雲的祖父,在接連失去女兒和外孫後,料定外孫之死與林家脫不了幹係,於是上奏請求惠宗嚴查先太子猝然薨逝之事。
誰知惠宗還沒有決斷,林家和唐家就聯合起來反撲,參霍家家主的奏折雪花一般進了禦書房,讓惠宗頭痛不已。
正逢江南盜匪猖獗,起初隻是幾處,漸多,後有燎原之勢,其中不乏有用前朝餘孽之名起事者。
誰都沒想到這場匪患竟如此聲勢浩大,單靠府衙駐軍已經無法鎮壓,揚州太守隻能奏請朝廷派軍支援。
惠宗本就體弱,先後失去愛子與愛妃,又夾在霍家和林家的博弈中左右為難,再加上這次盜匪起事,直接心力交瘁病倒了。
局勢危難之時,林嘯天主動請纓,帶軍下江南剿匪。
惠宗準奏。
林嘯天剿匪迴來,成了大功臣,京都百姓爭相稱頌,本就是五大世家之首的林家,此時的聲望更盛。
霍家家主自知伸冤無望,急火攻心之下中了風,從此隻能臥床殘喘。
為了能挽迴在朝中的頹勢,霍家一方麵敦促霍青雲靜心苦讀,繼續準備推遲到明年的春闈,另一方便則打算將霍青雲的妹妹霍夕蘭送入後宮。
似乎所有人都忘了,霍夕蘭當年隻有十三歲,而彼時的惠宗已經年逾五旬了。
最後的最後,霍夕蘭沒有入宮,霍青雲也沒有參加第二年的春闈,而是直接入了殿前司當差。
此舉,震驚朝野。
要知道,殿前司雖說有護衛皇宮之責,可以多在皇上麵前露臉,給皇上留下印象,但到底是“侍衛”。
五大世家之人對於在殿前司當差的態度,那都是極其不屑的。
正如李恆向陳稷講述的那樣,人們都以為薑彬是在薑家混不下去了,所以才到殿前司討口飯吃。
所以,霍青雲身為堂堂霍家嫡孫,竟然放棄科考而入殿前司,在當時簡直驚掉了一圈人的下巴。
再說,世人皆知霍青雲才學出眾,卻沒聽說他武藝如何啊!
霍青雲敢入宮當差,或者說能入宮當差,自然是有功夫在身的,隻是之前沒有在人前顯露罷了。
而事實證明,優秀的人,在哪都優秀。
霍青雲不在意那些嘲笑的話語,惡意的目光以及刻意的打壓,短短兩年時間,就升了殿前司副指揮使。
又過兩年,十八歲的霍青雲成了大梁建朝以來最年輕的殿前司指揮使。
第三個兩年,霍青雲升任禁衛軍統領,掌管殿前、鎮撫、兵馬三司,深受惠宗信任,霍家在朝中也不複之前的風雨飄搖。
可是,好景不長。
一朝天子一朝臣,惠宗駕崩,天啟帝登基,霍青雲這個禁衛軍統領的位置就尷尬了起來。
無他,天啟帝的背後是林家,而霍家與林家早在先太子薨逝時,就勢同水火。
有一件事,可以明顯反映出霍青雲的尷尬處境。
去年,白貴妃剛晉升貴妃之位,就暗中派人去老家將弟妹接來京都,想著共享榮華,卻遲遲沒等來弟妹,反而等到了南方水災的消息。
一聽說有大批難民湧在北上的官道上,白貴妃一下子就慌了,生怕自己的弟妹被裹挾在難民中間有危險。
於是,白貴妃便請求天啟帝派人去迎她的弟妹來京,畢竟她私自派出去的人和皇上派出去的人,實力上那是沒有可比性的。
天啟帝寵愛白貴妃,對這種小事自是滿口答應,當即派霍青雲帶人沿官道找尋白貴妃的弟妹。
這個命令一下來,霍青雲沒什麽反應,倒是讓他的一眾手下像是吃了蒼蠅般憋屈。
白貴妃的爹隻是一個七品縣令,一個七品縣令的兒女竟要他們大人親自去接,這不純純惡心人嗎?
不過聖意不可違,他們還是出發了,並在不久後,於一個廢棄的驛站裏找到了白貴妃弟妹的屍體。
根據現場的情況看,他們是被災民劫掠了。
霍青雲吩咐手下把白貴妃弟妹的屍體裝車,帶迴京都。
皇上讓接,但也沒說接的是活人,還是死人,不是嗎?
屍體到了京都,白貴妃一見,悲痛欲絕,對著弟妹的屍體嚎啕大哭,求天啟帝徹查殺她弟妹的兇手。
但是,白貴妃的弟妹九成九是死於災民之手,而如今北上的災民成千上萬,哪裏去找殺了她弟妹的災民呢?
彼時的天啟帝剛登基,還不知曉他靠著林家上位後,會付出怎樣的代價。
剛成為皇帝的天啟帝,意氣風發,豪情萬丈。
斬首私吞賑災銀的昌州知府、設“粥廠”安置災民、下令各府衙加派醫者一同賑災抵禦瘟疫……
水災發生後,從天啟帝的一係列舉動,便能看出這個少年帝王心中有抱負、存溝壑。
白貴妃知道在茫茫災民中找到殺死弟妹的兇手是不現實的,但她又咽不下這口氣,於是便向皇上進言,為防南方的瘟疫傳進京都城甚至傳進皇宮,所以還是封閉城門,不再接收災民為好。
皇上是真的喜愛白貴妃,所以沒有迴絕她的進言,又考慮到設在京郊的“粥廠”能夠統一安置災民,於是便下旨封鎖了京都城門。
不過,天啟帝心中擔憂災民們會因為進不了京都城而產生恐慌,還派出親姐姐慶儀長公主親自去“粥廠”視察災民情況,可謂是真的把災民們放在心上。
那時的天啟帝是真的憂國憂民、又信賴慶儀長公主啊!
與今日太平行宮前眾目睽睽之下杖斃長公主為之求情的小太監,簡直形成了巨大且鮮明的對比。
霍青雲天資聰穎又勤學刻苦,十三歲那年,下場參加鄉試,一舉奪魁為解元,從此才名冠絕京都。
誰承想,第二年的春闈前夕,太子突然薨逝,舉國震驚,春闈也隨之推遲。
先太子陳玄禮是霍青雲姑姑的兒子,先太子死後,霍青雲姑姑也承受不了打擊,很快就抑鬱而終。
當時的霍家家主,也就是霍青雲的祖父,在接連失去女兒和外孫後,料定外孫之死與林家脫不了幹係,於是上奏請求惠宗嚴查先太子猝然薨逝之事。
誰知惠宗還沒有決斷,林家和唐家就聯合起來反撲,參霍家家主的奏折雪花一般進了禦書房,讓惠宗頭痛不已。
正逢江南盜匪猖獗,起初隻是幾處,漸多,後有燎原之勢,其中不乏有用前朝餘孽之名起事者。
誰都沒想到這場匪患竟如此聲勢浩大,單靠府衙駐軍已經無法鎮壓,揚州太守隻能奏請朝廷派軍支援。
惠宗本就體弱,先後失去愛子與愛妃,又夾在霍家和林家的博弈中左右為難,再加上這次盜匪起事,直接心力交瘁病倒了。
局勢危難之時,林嘯天主動請纓,帶軍下江南剿匪。
惠宗準奏。
林嘯天剿匪迴來,成了大功臣,京都百姓爭相稱頌,本就是五大世家之首的林家,此時的聲望更盛。
霍家家主自知伸冤無望,急火攻心之下中了風,從此隻能臥床殘喘。
為了能挽迴在朝中的頹勢,霍家一方麵敦促霍青雲靜心苦讀,繼續準備推遲到明年的春闈,另一方便則打算將霍青雲的妹妹霍夕蘭送入後宮。
似乎所有人都忘了,霍夕蘭當年隻有十三歲,而彼時的惠宗已經年逾五旬了。
最後的最後,霍夕蘭沒有入宮,霍青雲也沒有參加第二年的春闈,而是直接入了殿前司當差。
此舉,震驚朝野。
要知道,殿前司雖說有護衛皇宮之責,可以多在皇上麵前露臉,給皇上留下印象,但到底是“侍衛”。
五大世家之人對於在殿前司當差的態度,那都是極其不屑的。
正如李恆向陳稷講述的那樣,人們都以為薑彬是在薑家混不下去了,所以才到殿前司討口飯吃。
所以,霍青雲身為堂堂霍家嫡孫,竟然放棄科考而入殿前司,在當時簡直驚掉了一圈人的下巴。
再說,世人皆知霍青雲才學出眾,卻沒聽說他武藝如何啊!
霍青雲敢入宮當差,或者說能入宮當差,自然是有功夫在身的,隻是之前沒有在人前顯露罷了。
而事實證明,優秀的人,在哪都優秀。
霍青雲不在意那些嘲笑的話語,惡意的目光以及刻意的打壓,短短兩年時間,就升了殿前司副指揮使。
又過兩年,十八歲的霍青雲成了大梁建朝以來最年輕的殿前司指揮使。
第三個兩年,霍青雲升任禁衛軍統領,掌管殿前、鎮撫、兵馬三司,深受惠宗信任,霍家在朝中也不複之前的風雨飄搖。
可是,好景不長。
一朝天子一朝臣,惠宗駕崩,天啟帝登基,霍青雲這個禁衛軍統領的位置就尷尬了起來。
無他,天啟帝的背後是林家,而霍家與林家早在先太子薨逝時,就勢同水火。
有一件事,可以明顯反映出霍青雲的尷尬處境。
去年,白貴妃剛晉升貴妃之位,就暗中派人去老家將弟妹接來京都,想著共享榮華,卻遲遲沒等來弟妹,反而等到了南方水災的消息。
一聽說有大批難民湧在北上的官道上,白貴妃一下子就慌了,生怕自己的弟妹被裹挾在難民中間有危險。
於是,白貴妃便請求天啟帝派人去迎她的弟妹來京,畢竟她私自派出去的人和皇上派出去的人,實力上那是沒有可比性的。
天啟帝寵愛白貴妃,對這種小事自是滿口答應,當即派霍青雲帶人沿官道找尋白貴妃的弟妹。
這個命令一下來,霍青雲沒什麽反應,倒是讓他的一眾手下像是吃了蒼蠅般憋屈。
白貴妃的爹隻是一個七品縣令,一個七品縣令的兒女竟要他們大人親自去接,這不純純惡心人嗎?
不過聖意不可違,他們還是出發了,並在不久後,於一個廢棄的驛站裏找到了白貴妃弟妹的屍體。
根據現場的情況看,他們是被災民劫掠了。
霍青雲吩咐手下把白貴妃弟妹的屍體裝車,帶迴京都。
皇上讓接,但也沒說接的是活人,還是死人,不是嗎?
屍體到了京都,白貴妃一見,悲痛欲絕,對著弟妹的屍體嚎啕大哭,求天啟帝徹查殺她弟妹的兇手。
但是,白貴妃的弟妹九成九是死於災民之手,而如今北上的災民成千上萬,哪裏去找殺了她弟妹的災民呢?
彼時的天啟帝剛登基,還不知曉他靠著林家上位後,會付出怎樣的代價。
剛成為皇帝的天啟帝,意氣風發,豪情萬丈。
斬首私吞賑災銀的昌州知府、設“粥廠”安置災民、下令各府衙加派醫者一同賑災抵禦瘟疫……
水災發生後,從天啟帝的一係列舉動,便能看出這個少年帝王心中有抱負、存溝壑。
白貴妃知道在茫茫災民中找到殺死弟妹的兇手是不現實的,但她又咽不下這口氣,於是便向皇上進言,為防南方的瘟疫傳進京都城甚至傳進皇宮,所以還是封閉城門,不再接收災民為好。
皇上是真的喜愛白貴妃,所以沒有迴絕她的進言,又考慮到設在京郊的“粥廠”能夠統一安置災民,於是便下旨封鎖了京都城門。
不過,天啟帝心中擔憂災民們會因為進不了京都城而產生恐慌,還派出親姐姐慶儀長公主親自去“粥廠”視察災民情況,可謂是真的把災民們放在心上。
那時的天啟帝是真的憂國憂民、又信賴慶儀長公主啊!
與今日太平行宮前眾目睽睽之下杖斃長公主為之求情的小太監,簡直形成了巨大且鮮明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