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衛重重地點頭:“活該你們發財啊!你想出來的?”
曹六搖頭:“我可沒這本事。是石澈。”
石澈,汴梁紈絝團的一員。祖上是義社十兄弟的老大、趙匡胤的結拜大哥——石守信。陳橋兵變中,石守信的工作內容是打開汴梁城門,兵不血刃,改朝換代。後來又主動配合,順利完成“杯酒釋兵權”。從此,石家一門便理直氣壯地過起了聚斂豪奢的幸福生活。
“難怪啊!打仗的時候見不著人,敢情是把腦子都用在這上頭啦!”王大衛忍不住揶揄道。
曹六一皺眉:“嘖!大衛,你這麽說可就有點兒不講究了。我問你,他們哪一仗落下了?你聽說過他們有哪一次拉垮了嗎?”
嗯......還真沒有。王大衛下意識地撓了撓腦袋。
細想起來,這幫紈絝參加過的戰鬥其實比他多多了,人家可是真真正正地從頭打到尾。反觀他王大衛,倒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地糊弄了大半年。
可奇怪的是,他們幹了很多事情,也全都幹成了,並且沒出過任何紕漏,卻好似什麽都沒幹,一直在打醬油。那就,隻有一種可能......
“你是說......”王大衛用目光詢問。
曹六眉頭舒展:“對。嘿嘿!你有你的原則,勳貴,也有勳貴的原則。”
果然如此。王大衛茅塞頓開。勳貴的原則便是:低調,苟著,悶聲發大財。該我幹的,靜悄悄地給你幹好;該我賺的,一文也不能少。
都是他娘的人才啊!這麽幹,好像比那麽幹還難呢!算你們牛叉。
不過,似乎也有不怎麽堅持原則的。
王大衛的目光連續掃過曹六和曹七......
曹六滿不在乎地一笑,給出答案:“我姑媽。”
哦!懂了。因為曹老太太的存在,曹家總歸跟其他勳貴家族略有不同。一些必須要拋頭露麵、出風頭的事情,自然就都由曹氏兄妹出麵承擔。
除此之外,還有個劉五。
劉五的原生家庭不好,他正打算趁此機會另立門戶,所以,原則就不講了,他的所作所為甚至可以稱得上拚命。
但,還有一人,也大出風頭,那便是潘孝全。解剖屍體,且數量巨大,還強行割人闌尾。這些事兒,可都跟當下的普世價值犯衝啊!
“潘九?”王大衛想不通,提問。
曹六遲疑了一下,隨後小聲道:“他祖父,諱惟吉。”
什麽意思?潘九的爺爺叫潘惟吉。然後呢?王大衛皺眉,繼續用目光追問。
曹六:“嗯......是鄭武惠王的,侄子。”
鄭武惠王,說的是潘美。侄子,那就不是大宗嘍!但,小宗難道就可以不講原則?應該更要講才對吧!
曹六皺眉道:“抱養的。”
嗯?抱養,侄子?怎麽會有這種玩兒法?養子就養子唄!怎麽還養成侄子了?曹六你說話能不能抓住重點?我更糊塗了。以前沒發現你有這毛病啊!
曹六的眉頭壓得更低,五官好似都收縮在了一處,遲疑半晌,最後下定決心,吐出一個字:“柴。”
說罷,扭頭,不再理會王大衛,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麵前的一條烤魚之上。
王大衛卻已經聽明白了。
潘九其實不姓潘,他姓柴,柴榮的柴。
柴榮共七子,前三個,跟郭威的全家老少一起被後漢隱帝劉承佑給嘎了,繼承他皇位的是老四——柴宗訓。而潘九的爺爺很可能就是柴宗訓的某個小弟弟。
如此看來,老趙人還真是挺不錯的嘛!
而潘九肆無忌憚地做那些事,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釋。他真不用在乎世俗的眼光,甚至可以說,他折騰的越歡脫,汴梁就越高興。
一瞬間,念頭通達。王大衛也悶頭吃起了烤魚。
隨後的日子,便在緩慢而又平淡的氛圍中一天天滑過。
河州傳迴消息:王厚大放異彩。
他先是假扮王大衛,“轉述”誌願三軍的訴求;然後又變迴自己,逐條駁斥。一人分飾兩角,堪稱影帝級的表演,把那些代表都給整懵了。
前兩任王會長忽然打起了擂台,我該站哪邊?必須得站一邊兒,吃瓜是不行的,後麵還有重新選舉呢!
異常紛亂的會議記錄讓王大衛極為滿意。召集麾下將領,閱讀,傳達,務必要讓每一名將士知道:俺這個權都總管可是賣了力氣的。
雖然,結局我早就知道。但,程序還是要走的。程序正義也是正義嘛!
隻是,猴子你怎麽對誌願二軍的免稅田隻字不提呢?再等等吧!大概這段劇情被他安排在後麵了。
另一個消息也漸漸確定了下來:西海周圍,應該是真沒什麽人啦!木征那廝比小鬼子還要兇殘。
沒人就沒人吧!晚上睡得更踏實。不過,也有個壞處。
捕魚的時候經常能叉到一些奇形怪狀的魚。這種魚,要麽味道極好,吃一口能美上天;要麽,吃一口就上西天。
到底是哪種?本應找個當地人問問。可惜,真心找不到啦!隻能眼睜睜扔掉了事。
湟州有迴複:王韶對魚很滿意,年叔吃完都想家了。但是,兩條魚對白發返黑的作用微乎其微。繼續送,多吃點兒可能就看出效果了。
好吧!送就送,誰讓你是猴子的親爹呢?
不過王韶還附帶了另一個要求:魚雖好,卻沒有詩,終是缺少些意境。讓王大衛獻上一首。
寫魚的詩,我知道的可不多啊!而且,沒什麽合適的。都是直白地硬誇,沒意思。先拖著吧!
曹家家將迴來了,曹老太太的迴複也是兩條。
第一條跟王韶的正好相反——以後別送了。
老太太這麽疼曹七嗎?這簡直就是最高評價啊!
第二條——寫詩。
雙重壓力一起來到王大衛的頭頂,這下,必須得寫啦!
思前想後,王大衛決定,不抄了,自己編一首。有《篩石灰》打底,寫成啥樣都能湊合過去。於是,揮毫潑墨,一氣嗬成。
莫貪黃金台上名,結伴乘風路西行。
穆王八駿為路引,老槐猶在白雲停。
瑤池冰鎖拒迎客,拔劍斬破海自升。
龍肝鳳髓萬仙果,不換手中一尺青。
將筆一扔,交差。
曹六搖頭:“我可沒這本事。是石澈。”
石澈,汴梁紈絝團的一員。祖上是義社十兄弟的老大、趙匡胤的結拜大哥——石守信。陳橋兵變中,石守信的工作內容是打開汴梁城門,兵不血刃,改朝換代。後來又主動配合,順利完成“杯酒釋兵權”。從此,石家一門便理直氣壯地過起了聚斂豪奢的幸福生活。
“難怪啊!打仗的時候見不著人,敢情是把腦子都用在這上頭啦!”王大衛忍不住揶揄道。
曹六一皺眉:“嘖!大衛,你這麽說可就有點兒不講究了。我問你,他們哪一仗落下了?你聽說過他們有哪一次拉垮了嗎?”
嗯......還真沒有。王大衛下意識地撓了撓腦袋。
細想起來,這幫紈絝參加過的戰鬥其實比他多多了,人家可是真真正正地從頭打到尾。反觀他王大衛,倒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地糊弄了大半年。
可奇怪的是,他們幹了很多事情,也全都幹成了,並且沒出過任何紕漏,卻好似什麽都沒幹,一直在打醬油。那就,隻有一種可能......
“你是說......”王大衛用目光詢問。
曹六眉頭舒展:“對。嘿嘿!你有你的原則,勳貴,也有勳貴的原則。”
果然如此。王大衛茅塞頓開。勳貴的原則便是:低調,苟著,悶聲發大財。該我幹的,靜悄悄地給你幹好;該我賺的,一文也不能少。
都是他娘的人才啊!這麽幹,好像比那麽幹還難呢!算你們牛叉。
不過,似乎也有不怎麽堅持原則的。
王大衛的目光連續掃過曹六和曹七......
曹六滿不在乎地一笑,給出答案:“我姑媽。”
哦!懂了。因為曹老太太的存在,曹家總歸跟其他勳貴家族略有不同。一些必須要拋頭露麵、出風頭的事情,自然就都由曹氏兄妹出麵承擔。
除此之外,還有個劉五。
劉五的原生家庭不好,他正打算趁此機會另立門戶,所以,原則就不講了,他的所作所為甚至可以稱得上拚命。
但,還有一人,也大出風頭,那便是潘孝全。解剖屍體,且數量巨大,還強行割人闌尾。這些事兒,可都跟當下的普世價值犯衝啊!
“潘九?”王大衛想不通,提問。
曹六遲疑了一下,隨後小聲道:“他祖父,諱惟吉。”
什麽意思?潘九的爺爺叫潘惟吉。然後呢?王大衛皺眉,繼續用目光追問。
曹六:“嗯......是鄭武惠王的,侄子。”
鄭武惠王,說的是潘美。侄子,那就不是大宗嘍!但,小宗難道就可以不講原則?應該更要講才對吧!
曹六皺眉道:“抱養的。”
嗯?抱養,侄子?怎麽會有這種玩兒法?養子就養子唄!怎麽還養成侄子了?曹六你說話能不能抓住重點?我更糊塗了。以前沒發現你有這毛病啊!
曹六的眉頭壓得更低,五官好似都收縮在了一處,遲疑半晌,最後下定決心,吐出一個字:“柴。”
說罷,扭頭,不再理會王大衛,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麵前的一條烤魚之上。
王大衛卻已經聽明白了。
潘九其實不姓潘,他姓柴,柴榮的柴。
柴榮共七子,前三個,跟郭威的全家老少一起被後漢隱帝劉承佑給嘎了,繼承他皇位的是老四——柴宗訓。而潘九的爺爺很可能就是柴宗訓的某個小弟弟。
如此看來,老趙人還真是挺不錯的嘛!
而潘九肆無忌憚地做那些事,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釋。他真不用在乎世俗的眼光,甚至可以說,他折騰的越歡脫,汴梁就越高興。
一瞬間,念頭通達。王大衛也悶頭吃起了烤魚。
隨後的日子,便在緩慢而又平淡的氛圍中一天天滑過。
河州傳迴消息:王厚大放異彩。
他先是假扮王大衛,“轉述”誌願三軍的訴求;然後又變迴自己,逐條駁斥。一人分飾兩角,堪稱影帝級的表演,把那些代表都給整懵了。
前兩任王會長忽然打起了擂台,我該站哪邊?必須得站一邊兒,吃瓜是不行的,後麵還有重新選舉呢!
異常紛亂的會議記錄讓王大衛極為滿意。召集麾下將領,閱讀,傳達,務必要讓每一名將士知道:俺這個權都總管可是賣了力氣的。
雖然,結局我早就知道。但,程序還是要走的。程序正義也是正義嘛!
隻是,猴子你怎麽對誌願二軍的免稅田隻字不提呢?再等等吧!大概這段劇情被他安排在後麵了。
另一個消息也漸漸確定了下來:西海周圍,應該是真沒什麽人啦!木征那廝比小鬼子還要兇殘。
沒人就沒人吧!晚上睡得更踏實。不過,也有個壞處。
捕魚的時候經常能叉到一些奇形怪狀的魚。這種魚,要麽味道極好,吃一口能美上天;要麽,吃一口就上西天。
到底是哪種?本應找個當地人問問。可惜,真心找不到啦!隻能眼睜睜扔掉了事。
湟州有迴複:王韶對魚很滿意,年叔吃完都想家了。但是,兩條魚對白發返黑的作用微乎其微。繼續送,多吃點兒可能就看出效果了。
好吧!送就送,誰讓你是猴子的親爹呢?
不過王韶還附帶了另一個要求:魚雖好,卻沒有詩,終是缺少些意境。讓王大衛獻上一首。
寫魚的詩,我知道的可不多啊!而且,沒什麽合適的。都是直白地硬誇,沒意思。先拖著吧!
曹家家將迴來了,曹老太太的迴複也是兩條。
第一條跟王韶的正好相反——以後別送了。
老太太這麽疼曹七嗎?這簡直就是最高評價啊!
第二條——寫詩。
雙重壓力一起來到王大衛的頭頂,這下,必須得寫啦!
思前想後,王大衛決定,不抄了,自己編一首。有《篩石灰》打底,寫成啥樣都能湊合過去。於是,揮毫潑墨,一氣嗬成。
莫貪黃金台上名,結伴乘風路西行。
穆王八駿為路引,老槐猶在白雲停。
瑤池冰鎖拒迎客,拔劍斬破海自升。
龍肝鳳髓萬仙果,不換手中一尺青。
將筆一扔,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