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景深吸了一口氣,好半天才道:“兄長,王子純當真有如此厲害?”
賈共並未迴答,卻道:“跟賢弟說了這些之後,愚兄自己倒有了一點見識。那王韶,必定不會走。”
慕容景驚問:“為何?還請兄長詳細道來。”
賈共:“王韶此刻走了嗎?沒有,他還在河州。
若那李憲真的帶著宋皇之命而來,要召迴王韶,他有當眾宣旨嗎?沒有吧!那便說明,這宋皇之命即便有,至多不過是個口諭。王韶若想抗爭,自有辦法。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何況這支古怪的誌願軍本就不是大宋的經製之軍。以該軍請戰之意,反製李憲,有何難哉?
又或者......以誌願軍製李憲,又以李憲反製誌願軍,使兩者相互糾纏,屯軍不前。賢弟可記得愚兄曾說過王韶之上策否?
嘶......或許是愚兄多慮了。
繼續說剛才的事,此事還可反證。
假設王韶返迴大宋,而誌願軍另選一人為主,繼續進攻湟水。若勝,則證明趙頊膽小、怯懦。必勝之局,何故易帥?徒增磨難;若敗,亦可歸罪於趙頊。皆因其臨陣易帥之故。
為君者,豈會陷己於兩敗之境?
愚兄雖困居蘭州數載,但對宋國朝堂之事亦多有耳聞。為變法之故,兩黨相爭日趨激烈。反對者自會以此為契機再度發難。
諸如,變法何用?從未聞有昏聵之輩居於廟堂,而前方將士能取勝者。
甚至,莫如待聖明之主降於大宋之際,再做革新為妙。”
慕容景連連點頭,又問:“那以兄長之見,這兩個宦官此來所為何事?總不會是為了給王韶助威的吧!”
賈共思索了一陣,搖頭道:“想不出,愚兄實在想不出。不過,不管愚兄怎麽看,這都不是一個好手段。趙頊,終究還是年少啊!
然......這卻極有可能正是我們的勝機所在。我知賢弟於東方頗有些辦法。倘若,將愚兄所言傳入汴梁,傳入那趙頊耳中,將如何?
為君者,多猜忌;年少者,多急切。
隻是愚兄已遠離汴梁風物太久,此計可否行得通,卻不得而知嘍。”
慕容景起身,對著賈共一躬倒地。賈共趕緊虛席避讓。
施禮完畢,慕容景道:“兄長之謀,小弟亦不知是否可行,但卻可以傳信於東,任其定奪。兄長於王韶留離之斷,小弟亦將告知李公。請兄長休息,保重身體。弟再有消息,皆會告知兄長,還請兄長不吝賜教。”
慕容景走後,賈共隻覺得身心俱疲。苦笑著思量:難怪都說老謀深算,總幹這個,老得能不快嗎?還真得好好睡一覺,補一補了。戰鬥才剛剛開始,以後還長著呢。
迴到房間,倒頭便睡。
一覺醒來,發覺房內有了不少變化,一些用具換成了嶄新的,或是更加名貴的。靠近門口,站著四個妙齡少女......
哎呀!待遇又提升啦!
福寧宮還是老樣子,似乎永遠都不會變。
趙頊正在看密奏,發件人分別是李憲和童貫。兩人各寫各的,但卻通過同一條途徑送入福寧宮,所以總是成對兒出現。
前一陣子,兩人失聯了一段時間,現在又接上了。
童貫的密奏一成不變。時間、地點、看到什麽或是聽到誰說了什麽,流水賬一般,全是事實,一點兒自己的評論也沒有。
他級別不夠,又年輕,胡思亂想別再弄出什麽差錯。
不過有事實就行,至少趙頊知道了他們失聯的原因——讓人扣在了地支城。如此大膽的人有兩個,王大衛和曹七。
起初,王大衛還在的時候,他倆還能在城裏四處走動。後來,王大衛不知道去哪兒了,城裏做主的隻剩下曹七,又趕上蘭州軍兵臨城下,曹七就直接上了強製措施。
好吧!趙頊想。隻要人還在就好。這位我也惹不起,那可是我姥姥的心頭肉,連我娘都已經“失寵”了。
之後,李憲和童貫去了河州。
誌願軍當真厲害,一日破城,迴手又將蘭州打成半殘。
木征跑了。是誌願軍故意放跑的。對此,誌願軍裏不少人根本就不做任何遮掩。
因為他們出兵的理由就是打木征。如果木征死了,或者被抓住,那他們就沒有理由再繼續打下去了。
木征跑掉,他們可以繼續追,追到哪兒就打下哪兒。
如果木征不按他們的計劃跑,他們還可以說那是假消息,真正的木征就躲在他們要打的地方。不信你就讓我們進去搜一下。
這......很誌願軍。
放下童貫的密奏,打開李憲的。李憲是有資格寫評論的,所以讀起來更有意思一些。
開頭,很簡略。李憲甚至說,若臣有遺漏,請看童貫的奏疏。李憲是可以稱“臣”的。
奏疏的重點在他見到王韶之後。
王韶拒絕迴汴梁。理由是他帶不走誌願軍,甚至連讓他們停在河州,放棄繼續攻城略地也做不到。他這個都總管是選出來的,如果他走了,那些人可以再選一個。而且,肯定會這麽做。
李憲原本不信,於是到處走訪,發現王韶說的都是真的。這支軍隊跟別的軍隊不一樣,它似乎,有自己的想法。
於是李憲不再勸說,因為這會陷官家於不義......
什麽意思?趙頊思量起來。忽然,一股寒意自尾骨直衝後腦。好險啊!朕怎麽下出這麽一記昏招?是誰誘導了朕?
趙頊放下密奏,仔細迴憶過往,一幕幕在腦海中閃現......
許久,毫無頭緒。難道朕真就隻是一個庸才?連連出錯,這都已經兩次啦!
萬幸,朕選了李憲。不,還因為......王韶。隻是,朕又該如何麵對這位大大的忠臣?
先繼續往下看吧!
既然無法阻止,李憲選擇加入,和王韶商議之後,決定分兵。李憲為正,王韶為奇,攻取湟水穀底。
若官家另有安排,他掌控一軍,不論進退,具可方便、從容。
所慮者,唯王大衛一人。
賈共並未迴答,卻道:“跟賢弟說了這些之後,愚兄自己倒有了一點見識。那王韶,必定不會走。”
慕容景驚問:“為何?還請兄長詳細道來。”
賈共:“王韶此刻走了嗎?沒有,他還在河州。
若那李憲真的帶著宋皇之命而來,要召迴王韶,他有當眾宣旨嗎?沒有吧!那便說明,這宋皇之命即便有,至多不過是個口諭。王韶若想抗爭,自有辦法。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何況這支古怪的誌願軍本就不是大宋的經製之軍。以該軍請戰之意,反製李憲,有何難哉?
又或者......以誌願軍製李憲,又以李憲反製誌願軍,使兩者相互糾纏,屯軍不前。賢弟可記得愚兄曾說過王韶之上策否?
嘶......或許是愚兄多慮了。
繼續說剛才的事,此事還可反證。
假設王韶返迴大宋,而誌願軍另選一人為主,繼續進攻湟水。若勝,則證明趙頊膽小、怯懦。必勝之局,何故易帥?徒增磨難;若敗,亦可歸罪於趙頊。皆因其臨陣易帥之故。
為君者,豈會陷己於兩敗之境?
愚兄雖困居蘭州數載,但對宋國朝堂之事亦多有耳聞。為變法之故,兩黨相爭日趨激烈。反對者自會以此為契機再度發難。
諸如,變法何用?從未聞有昏聵之輩居於廟堂,而前方將士能取勝者。
甚至,莫如待聖明之主降於大宋之際,再做革新為妙。”
慕容景連連點頭,又問:“那以兄長之見,這兩個宦官此來所為何事?總不會是為了給王韶助威的吧!”
賈共思索了一陣,搖頭道:“想不出,愚兄實在想不出。不過,不管愚兄怎麽看,這都不是一個好手段。趙頊,終究還是年少啊!
然......這卻極有可能正是我們的勝機所在。我知賢弟於東方頗有些辦法。倘若,將愚兄所言傳入汴梁,傳入那趙頊耳中,將如何?
為君者,多猜忌;年少者,多急切。
隻是愚兄已遠離汴梁風物太久,此計可否行得通,卻不得而知嘍。”
慕容景起身,對著賈共一躬倒地。賈共趕緊虛席避讓。
施禮完畢,慕容景道:“兄長之謀,小弟亦不知是否可行,但卻可以傳信於東,任其定奪。兄長於王韶留離之斷,小弟亦將告知李公。請兄長休息,保重身體。弟再有消息,皆會告知兄長,還請兄長不吝賜教。”
慕容景走後,賈共隻覺得身心俱疲。苦笑著思量:難怪都說老謀深算,總幹這個,老得能不快嗎?還真得好好睡一覺,補一補了。戰鬥才剛剛開始,以後還長著呢。
迴到房間,倒頭便睡。
一覺醒來,發覺房內有了不少變化,一些用具換成了嶄新的,或是更加名貴的。靠近門口,站著四個妙齡少女......
哎呀!待遇又提升啦!
福寧宮還是老樣子,似乎永遠都不會變。
趙頊正在看密奏,發件人分別是李憲和童貫。兩人各寫各的,但卻通過同一條途徑送入福寧宮,所以總是成對兒出現。
前一陣子,兩人失聯了一段時間,現在又接上了。
童貫的密奏一成不變。時間、地點、看到什麽或是聽到誰說了什麽,流水賬一般,全是事實,一點兒自己的評論也沒有。
他級別不夠,又年輕,胡思亂想別再弄出什麽差錯。
不過有事實就行,至少趙頊知道了他們失聯的原因——讓人扣在了地支城。如此大膽的人有兩個,王大衛和曹七。
起初,王大衛還在的時候,他倆還能在城裏四處走動。後來,王大衛不知道去哪兒了,城裏做主的隻剩下曹七,又趕上蘭州軍兵臨城下,曹七就直接上了強製措施。
好吧!趙頊想。隻要人還在就好。這位我也惹不起,那可是我姥姥的心頭肉,連我娘都已經“失寵”了。
之後,李憲和童貫去了河州。
誌願軍當真厲害,一日破城,迴手又將蘭州打成半殘。
木征跑了。是誌願軍故意放跑的。對此,誌願軍裏不少人根本就不做任何遮掩。
因為他們出兵的理由就是打木征。如果木征死了,或者被抓住,那他們就沒有理由再繼續打下去了。
木征跑掉,他們可以繼續追,追到哪兒就打下哪兒。
如果木征不按他們的計劃跑,他們還可以說那是假消息,真正的木征就躲在他們要打的地方。不信你就讓我們進去搜一下。
這......很誌願軍。
放下童貫的密奏,打開李憲的。李憲是有資格寫評論的,所以讀起來更有意思一些。
開頭,很簡略。李憲甚至說,若臣有遺漏,請看童貫的奏疏。李憲是可以稱“臣”的。
奏疏的重點在他見到王韶之後。
王韶拒絕迴汴梁。理由是他帶不走誌願軍,甚至連讓他們停在河州,放棄繼續攻城略地也做不到。他這個都總管是選出來的,如果他走了,那些人可以再選一個。而且,肯定會這麽做。
李憲原本不信,於是到處走訪,發現王韶說的都是真的。這支軍隊跟別的軍隊不一樣,它似乎,有自己的想法。
於是李憲不再勸說,因為這會陷官家於不義......
什麽意思?趙頊思量起來。忽然,一股寒意自尾骨直衝後腦。好險啊!朕怎麽下出這麽一記昏招?是誰誘導了朕?
趙頊放下密奏,仔細迴憶過往,一幕幕在腦海中閃現......
許久,毫無頭緒。難道朕真就隻是一個庸才?連連出錯,這都已經兩次啦!
萬幸,朕選了李憲。不,還因為......王韶。隻是,朕又該如何麵對這位大大的忠臣?
先繼續往下看吧!
既然無法阻止,李憲選擇加入,和王韶商議之後,決定分兵。李憲為正,王韶為奇,攻取湟水穀底。
若官家另有安排,他掌控一軍,不論進退,具可方便、從容。
所慮者,唯王大衛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