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不隻一個。
西夏也派來了使者。使者明確表示:西夏願意盡棄前嫌,幫助木征和李玄輔集團抗擊誌願軍。
具體怎麽幫,雙方正在談。但有一個方案已經被排除了,就是西夏軍經由蘭州,進攻王韶後路的方案。
禹藏花麻這個西夏的橋頭堡,如今卻成了攔路虎。造化弄人啊!
賈共搖頭歎氣,說出了自己的分析。
既然如此,那西夏的所謂幫助隻能翻越祁連山,抵達隴朱黑城,正麵迎擊誌願軍。
多少人合適呢?多少人都不合適。且不論彼此間積攢了幾十年的世仇,就算雙方真的都能放下,也不會談出一個合適的人數。
少了,西夏援軍沒話語權,肯定被李玄輔安排到最兇險的地方去,做為消耗品使用。西夏顯然不會同意。我們是幫忙的,你到底懂不懂啥叫幫忙?這到底是誰幫誰啊?
多了,話語權倒是有,但李玄輔能幹嗎?指揮不動的援軍有什麽用?你們西夏到底是來幫忙還是來反客為主、鳩占鵲巢的?
如果不多不少,恰到好處呢?這種事情隻是理論上存在,現實中根本就沒有。就好像,把雞蛋立在桌麵上,如果足夠耐心,是可以做到的。但隻要一有風吹草動,立刻就倒了。
會有風吹草動嗎?當然有,這是打仗啊!何止風吹草動,簡直地動山搖。換個角度想,這種經不起風吹草動的恰到好處又有什麽用處?弄不好,王韶都不用出兵,寫封信就把兩邊都收拾了。
於是,賈共得出結論:要糧、要錢、要軍械吧!人就別要了。
慕容景點頭稱是,承諾會將賈共的分析告訴李玄輔。但卻沒有馬上就走,而是說出了第三個消息:河州城裏出現了宦官,汴梁來的,兩個。
賈共一下子就精神了,坐直身體繼續聽。
年長的宦官叫李憲,年少的叫童貫。兩人的目的尚不明朗,李玄輔留在河州的暗探的手還伸不到那麽高的層麵,隻能根據所獲的情報自己分析、推斷。
結論是:王韶很可能將會返迴大宋。但,誌願軍並不會停止進攻。
證據如下:
王韶近來極少露麵。
有一天夜間,他們在西半城縱火。東半城戒備森嚴,他們找不到下手的機會。而西半城雖然鬆懈,卻都是曾經的官宦人家,最後隻能選擇燒了李家的空空宅院。
誌願軍聞訊,有一支人馬越過桑曲河來到西半城,領頭的是王大衛。過河之後,沒去縱火的地方,而是直奔青宜結鬼章家。把鬼章家一圍,就啥都不管了。
直到天亮,李家周圍的人家實在忍不下去,自己動手把火撲滅。王大衛帶著人又迴到了東半城。
整夜,留在東半城的暗探都沒見過王韶現身;
其次,誌願軍繼續進攻的意願非常強烈。上至將領,下至士卒,每個人都在各種場合表達過這種意願,毫不掩飾。並且對獲勝極度自信;
河州城現在最熱鬧的一件大事就是即將成立的代表大會預備會。
據悉,這是臨時增加的。誌願軍原本的計劃是先打,等都打完了之後,再成立代表大會。現在要提前弄出個預備會,說是給正式的代表大會做個樣子,但很可能真實目的是用這種方式選出王韶走後的新任都總管。
目前唿聲最高的是王厚王處道。他是王韶的兒子,文有《無益集》,武可百戰青宜結鬼章而不落下風,而且,他沒有任何大宋官職在身。
汴梁可以召迴王韶,卻拿王厚沒辦法。而且,王韶迴京,前途未卜,他這個兒子在青唐鬧得越大,王韶就越安穩。
但有一件事琢磨不透,王厚的至交好友王大衛明確表示他要支持另外一個人,一個寂寂無名的叫李成的人,是他的下屬。猜測是因為鬼章的事情使得兩人心生芥蒂。
慕容景說完,臉上盡顯喜色。賈共卻閉上雙眼,眉頭緊鎖。
好熟悉啊!這種感覺好熟悉。當初在洮水邊,我就是這種感覺,一模一樣的。王韶要走了嗎?那簡直太美妙了。天底下再難找出比這更美妙的事情了。
可惜,這隻是推論,不是事實。
事實有什麽呢?
兩個宦官,這事應該錯不了。李玄輔肯定在河州安排了不隻一路暗探,既可以相互印證,又可以防止某一路暗探被策反。
一個宦官叫李憲。李憲,這個名字有些耳熟。想起來了,在環慶路和涇原路都幹過,口碑不錯。那就說明他至少是懂些軍武之道的。
然而,武將的口碑跟皇帝的口碑恐怕很難同時都不錯吧!趙頊為什麽要派一個這樣的宦官來河州呢?
這個答案很可能在另一個宦官身上。
“童貫。”賈共念出了另一個宦官的名字。
慕容景:“兄長這是何意?”
賈共:“這個叫童貫的,有什麽消息?”
慕容景:“就是一個小宦官,李憲的養子,跟著過來,伺候李憲的。”
賈共:“哦?這不是很奇怪嗎?李憲,據我所知,年齡並不大,三十出頭而已。雖然從汴梁到河州確實挺遠,但他還需要人伺候嗎?趙頊為什麽派兩個宦官過來?為什麽不是一個?也不是三個?”
慕容景:“兄長......莫非兄長並不相信王韶會走?”
賈共:“我為什麽要相信呢?賢弟可知我在洮水邊遇到過什麽?或許,賢弟以為愚兄已成驚弓之鳥,可,這不就是賢弟請我再度出山的目的嗎?”
慕容景:“那兄長為何不先問李憲?”
賈共:“因為我知道他。前些年在涇原路和環慶路做走馬承受,有些本事,與兩路諸將相處和睦。年初,受韓絳牽連,調到別處去了。”
慕容景:“會不會......趙頊的目的是讓這個懂些軍事的李憲代替王韶接管誌願軍,再由那個童貫來牽製他?”
賈共搖頭:“賢弟啊!你這個結論,恰恰是以王韶要走為前提才推測出來的,然後,再用這個結論來反證王韶要走。你靜下心來仔細琢磨一下,可對?為何你這麽聰明的人會犯這種錯誤?因為,你太想王韶走了。就跟我當初太想蘭州少主是個英才,一樣啊!”
西夏也派來了使者。使者明確表示:西夏願意盡棄前嫌,幫助木征和李玄輔集團抗擊誌願軍。
具體怎麽幫,雙方正在談。但有一個方案已經被排除了,就是西夏軍經由蘭州,進攻王韶後路的方案。
禹藏花麻這個西夏的橋頭堡,如今卻成了攔路虎。造化弄人啊!
賈共搖頭歎氣,說出了自己的分析。
既然如此,那西夏的所謂幫助隻能翻越祁連山,抵達隴朱黑城,正麵迎擊誌願軍。
多少人合適呢?多少人都不合適。且不論彼此間積攢了幾十年的世仇,就算雙方真的都能放下,也不會談出一個合適的人數。
少了,西夏援軍沒話語權,肯定被李玄輔安排到最兇險的地方去,做為消耗品使用。西夏顯然不會同意。我們是幫忙的,你到底懂不懂啥叫幫忙?這到底是誰幫誰啊?
多了,話語權倒是有,但李玄輔能幹嗎?指揮不動的援軍有什麽用?你們西夏到底是來幫忙還是來反客為主、鳩占鵲巢的?
如果不多不少,恰到好處呢?這種事情隻是理論上存在,現實中根本就沒有。就好像,把雞蛋立在桌麵上,如果足夠耐心,是可以做到的。但隻要一有風吹草動,立刻就倒了。
會有風吹草動嗎?當然有,這是打仗啊!何止風吹草動,簡直地動山搖。換個角度想,這種經不起風吹草動的恰到好處又有什麽用處?弄不好,王韶都不用出兵,寫封信就把兩邊都收拾了。
於是,賈共得出結論:要糧、要錢、要軍械吧!人就別要了。
慕容景點頭稱是,承諾會將賈共的分析告訴李玄輔。但卻沒有馬上就走,而是說出了第三個消息:河州城裏出現了宦官,汴梁來的,兩個。
賈共一下子就精神了,坐直身體繼續聽。
年長的宦官叫李憲,年少的叫童貫。兩人的目的尚不明朗,李玄輔留在河州的暗探的手還伸不到那麽高的層麵,隻能根據所獲的情報自己分析、推斷。
結論是:王韶很可能將會返迴大宋。但,誌願軍並不會停止進攻。
證據如下:
王韶近來極少露麵。
有一天夜間,他們在西半城縱火。東半城戒備森嚴,他們找不到下手的機會。而西半城雖然鬆懈,卻都是曾經的官宦人家,最後隻能選擇燒了李家的空空宅院。
誌願軍聞訊,有一支人馬越過桑曲河來到西半城,領頭的是王大衛。過河之後,沒去縱火的地方,而是直奔青宜結鬼章家。把鬼章家一圍,就啥都不管了。
直到天亮,李家周圍的人家實在忍不下去,自己動手把火撲滅。王大衛帶著人又迴到了東半城。
整夜,留在東半城的暗探都沒見過王韶現身;
其次,誌願軍繼續進攻的意願非常強烈。上至將領,下至士卒,每個人都在各種場合表達過這種意願,毫不掩飾。並且對獲勝極度自信;
河州城現在最熱鬧的一件大事就是即將成立的代表大會預備會。
據悉,這是臨時增加的。誌願軍原本的計劃是先打,等都打完了之後,再成立代表大會。現在要提前弄出個預備會,說是給正式的代表大會做個樣子,但很可能真實目的是用這種方式選出王韶走後的新任都總管。
目前唿聲最高的是王厚王處道。他是王韶的兒子,文有《無益集》,武可百戰青宜結鬼章而不落下風,而且,他沒有任何大宋官職在身。
汴梁可以召迴王韶,卻拿王厚沒辦法。而且,王韶迴京,前途未卜,他這個兒子在青唐鬧得越大,王韶就越安穩。
但有一件事琢磨不透,王厚的至交好友王大衛明確表示他要支持另外一個人,一個寂寂無名的叫李成的人,是他的下屬。猜測是因為鬼章的事情使得兩人心生芥蒂。
慕容景說完,臉上盡顯喜色。賈共卻閉上雙眼,眉頭緊鎖。
好熟悉啊!這種感覺好熟悉。當初在洮水邊,我就是這種感覺,一模一樣的。王韶要走了嗎?那簡直太美妙了。天底下再難找出比這更美妙的事情了。
可惜,這隻是推論,不是事實。
事實有什麽呢?
兩個宦官,這事應該錯不了。李玄輔肯定在河州安排了不隻一路暗探,既可以相互印證,又可以防止某一路暗探被策反。
一個宦官叫李憲。李憲,這個名字有些耳熟。想起來了,在環慶路和涇原路都幹過,口碑不錯。那就說明他至少是懂些軍武之道的。
然而,武將的口碑跟皇帝的口碑恐怕很難同時都不錯吧!趙頊為什麽要派一個這樣的宦官來河州呢?
這個答案很可能在另一個宦官身上。
“童貫。”賈共念出了另一個宦官的名字。
慕容景:“兄長這是何意?”
賈共:“這個叫童貫的,有什麽消息?”
慕容景:“就是一個小宦官,李憲的養子,跟著過來,伺候李憲的。”
賈共:“哦?這不是很奇怪嗎?李憲,據我所知,年齡並不大,三十出頭而已。雖然從汴梁到河州確實挺遠,但他還需要人伺候嗎?趙頊為什麽派兩個宦官過來?為什麽不是一個?也不是三個?”
慕容景:“兄長......莫非兄長並不相信王韶會走?”
賈共:“我為什麽要相信呢?賢弟可知我在洮水邊遇到過什麽?或許,賢弟以為愚兄已成驚弓之鳥,可,這不就是賢弟請我再度出山的目的嗎?”
慕容景:“那兄長為何不先問李憲?”
賈共:“因為我知道他。前些年在涇原路和環慶路做走馬承受,有些本事,與兩路諸將相處和睦。年初,受韓絳牽連,調到別處去了。”
慕容景:“會不會......趙頊的目的是讓這個懂些軍事的李憲代替王韶接管誌願軍,再由那個童貫來牽製他?”
賈共搖頭:“賢弟啊!你這個結論,恰恰是以王韶要走為前提才推測出來的,然後,再用這個結論來反證王韶要走。你靜下心來仔細琢磨一下,可對?為何你這麽聰明的人會犯這種錯誤?因為,你太想王韶走了。就跟我當初太想蘭州少主是個英才,一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