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守江必守淮
三國:華夏名將突然降臨 作者:旗鼓相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正要派人去請棗軾先生,沒想到我前腳剛到,先生也聞訊而來,正要向您請教此早熟稻是否與我們大漢的水稻不同。”劉辯說完後,立刻將完全成熟的早熟稻遞給了棗軾。
其實劉辯心裏還是有些忐忑,雖然之前他對來敏非常肯定的迴答:“占城稻適應性極強,不擇地而生。”
但是華夏自古以來,南北差異還是非常巨大的。
從上古時期有文獻記載開始,北方的農作物多以粟與黍為主,南方的農作物則多以水稻為主。
從北方已知的龍山文化、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都出現了有關粟的記載,到了仰韶文化中期,粟已經在中原地區大麵積種植,成為了百姓日常必須的食物來源,為部落文明的出現提供了基礎。
而南方長江流域大溪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嶺文化中,都出現了有關水稻的記載。
黃河流域雖然也曾經出現過水稻,但地域分布與種植麵積都非常有限,僅僅在渭河與伊洛盆地發現過種植水稻的痕跡。
商周時期,原產於西亞的小麥,開始傳入華夏。
那個時代,北方是華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小麥第一時間成為了北方人的主食,開始與粟、黍並駕齊驅,大有後來居上的樣子。
不過,商周時期,粟與黍仍然占據主導地位,最重要的原因是當時飲酒風氣盛行,而粟與黍正是重要的釀酒材料,所以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貴族階級對於粟與黍的需求遠大於小麥。
秦漢時期,隨著大一統局麵的形成與農業技術的發展,糧食的產量也迅速提高。
特別是鐵製農具的普及,讓農作物不再局限於一個地方,許多地區開始嚐試種植本地沒有的農作物。
秦朝與西漢因為定都關中的原因,開始大力打造這片天下沃土,多個水利工程的新建,使得關中地區成為“天下陸海”,有“八百裏秦川”之稱。
這個時期,南方的水稻也開始進入關中與中原。
到了東漢末年,水稻也從中原進入到了河北地界。
而冬小麥因為其在生長過程中抗寒的能力極強,其幼苗能夠在土地裏過冬,在北方得到大力推廣。
小麥在北方已經成為僅次於粟的農作物,同時因為水利工程的不斷增多,灌溉係統的不斷完善,水稻在中原與北方也開始大麵積種植。
華夏所謂的北方與南方,每個人心裏都有不同的答案。
對於大部分廣東人來說,南嶺以北,過了韶關皆是北方。
而在大多數東北人眼中,跨過燕山,出了山海關,皆算南方。
不過,自古以來,對於華夏兒女來說,隻有那一山一水,秦嶺淮河才是南北兩個地域的分割線。
從氣候來看,秦嶺阻擋了冬季的冷空氣南下,夏季的濕潤氣流也難以北上,導致秦嶺淮河以北地區屬於溫帶季風氣候,秦嶺淮河以南地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
這種氣候的差異直接導致了南北兩側的植被差異。
南方基本以水稻為主,而北方則是粟、黍、小麥等農作物。
從文化來看,秦嶺淮河以北的地區受到黃河文明的影響,而秦嶺淮河以南的地區則受到長江文明的影響。
黃河距離中原更近,黃河文明更貼近中原人的生活方式、民族風俗。
而長江流經的區域大部分是古代楚國、吳國、越國,長江文明更貼近吳越、楚文化。
從現代來看,秦嶺淮河是一月份零度等溫線,是八百毫米年降水量線,是亞熱帶與溫帶的分界線。
從政權來看,戰國時期,楚國在秦國崛起後,將都城遷到了壽春,這裏正是淮河一線。
三國時期,吳國與魏國的多次交鋒也都是圍繞淮河一線展開的。
自古就有守江必守淮的說法。
南方政權大多雖然割據長江以南,但是戰線往往會推到淮河附近,因為雖然有長江天險作為天然防線,但是長江的流域實在太長了,完全防不勝防,被突破是早晚的問題。
所以南方政權想要安全,必須把戰線推到淮河一線,甚至飲馬黃河。
這也是當年為何楚國畏懼秦國的強大,遷都到了壽春,已經到了淮河附近,而非長江以南的地區。
而孫吳政權與曹魏政權的交鋒也一直發生在淮河附近的合肥、壽春以及濡須口,而非徐州。
有人認為孫吳之所以不攻打守衛力量更為薄弱的徐州,用當時呂蒙的話來說:“徐州的地勢,隻通陸路,是驍勇騎兵馳騁的地方,更利於曹魏的虎豹騎作戰。
對於我們來說,徐州的守備力量並不強,可以輕而易舉的攻下,但是卻需要投入七八萬的兵力鎮守,還不一定能守住。”
這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當然更為重要的是,即使孫吳拿下徐州,曹魏仍然可以從壽春出兵南下,攻打濡須口。
隻要濡須口守不住,則江東危矣。
所以曹魏當時一直南下孫吳,就是主攻的濡須口,而孫吳一直北上,就是猛攻的合肥,即使有曹魏名將張遼一直坐鎮合肥,孫吳方麵也不得不硬著頭皮上,而沒有去攻打更為輕鬆的徐州。
兩晉時代,前秦天王苻堅率領八十餘萬大軍南下攻打東晉,爆發的淝水之戰,就是發生在淮河的支流上。
他並沒有選擇進攻荊州的襄陽,而是直接攻打淮南地區,對於苻堅來說,他們八十餘萬大軍,東晉不過八萬,他們的大軍投鞭就能斷流,就是拿人堆都能把對方壓死。
拿下淮南還不是輕而易舉,淮南有失,東晉就沒有力量在與他們抗衡了。
到時候統一南方,成為這個時代最靚的仔,還不是手到擒來的事。
然而淮南的防線自古以來就被構造得固若金湯,被曆代軍事大神修建了一遍又一遍,又豈是如此好突破的。
東晉依靠北府兵的強橫戰力,最終讓前秦天王夢斷淮河,也讓他切身體會到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其實劉辯心裏還是有些忐忑,雖然之前他對來敏非常肯定的迴答:“占城稻適應性極強,不擇地而生。”
但是華夏自古以來,南北差異還是非常巨大的。
從上古時期有文獻記載開始,北方的農作物多以粟與黍為主,南方的農作物則多以水稻為主。
從北方已知的龍山文化、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都出現了有關粟的記載,到了仰韶文化中期,粟已經在中原地區大麵積種植,成為了百姓日常必須的食物來源,為部落文明的出現提供了基礎。
而南方長江流域大溪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嶺文化中,都出現了有關水稻的記載。
黃河流域雖然也曾經出現過水稻,但地域分布與種植麵積都非常有限,僅僅在渭河與伊洛盆地發現過種植水稻的痕跡。
商周時期,原產於西亞的小麥,開始傳入華夏。
那個時代,北方是華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小麥第一時間成為了北方人的主食,開始與粟、黍並駕齊驅,大有後來居上的樣子。
不過,商周時期,粟與黍仍然占據主導地位,最重要的原因是當時飲酒風氣盛行,而粟與黍正是重要的釀酒材料,所以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貴族階級對於粟與黍的需求遠大於小麥。
秦漢時期,隨著大一統局麵的形成與農業技術的發展,糧食的產量也迅速提高。
特別是鐵製農具的普及,讓農作物不再局限於一個地方,許多地區開始嚐試種植本地沒有的農作物。
秦朝與西漢因為定都關中的原因,開始大力打造這片天下沃土,多個水利工程的新建,使得關中地區成為“天下陸海”,有“八百裏秦川”之稱。
這個時期,南方的水稻也開始進入關中與中原。
到了東漢末年,水稻也從中原進入到了河北地界。
而冬小麥因為其在生長過程中抗寒的能力極強,其幼苗能夠在土地裏過冬,在北方得到大力推廣。
小麥在北方已經成為僅次於粟的農作物,同時因為水利工程的不斷增多,灌溉係統的不斷完善,水稻在中原與北方也開始大麵積種植。
華夏所謂的北方與南方,每個人心裏都有不同的答案。
對於大部分廣東人來說,南嶺以北,過了韶關皆是北方。
而在大多數東北人眼中,跨過燕山,出了山海關,皆算南方。
不過,自古以來,對於華夏兒女來說,隻有那一山一水,秦嶺淮河才是南北兩個地域的分割線。
從氣候來看,秦嶺阻擋了冬季的冷空氣南下,夏季的濕潤氣流也難以北上,導致秦嶺淮河以北地區屬於溫帶季風氣候,秦嶺淮河以南地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
這種氣候的差異直接導致了南北兩側的植被差異。
南方基本以水稻為主,而北方則是粟、黍、小麥等農作物。
從文化來看,秦嶺淮河以北的地區受到黃河文明的影響,而秦嶺淮河以南的地區則受到長江文明的影響。
黃河距離中原更近,黃河文明更貼近中原人的生活方式、民族風俗。
而長江流經的區域大部分是古代楚國、吳國、越國,長江文明更貼近吳越、楚文化。
從現代來看,秦嶺淮河是一月份零度等溫線,是八百毫米年降水量線,是亞熱帶與溫帶的分界線。
從政權來看,戰國時期,楚國在秦國崛起後,將都城遷到了壽春,這裏正是淮河一線。
三國時期,吳國與魏國的多次交鋒也都是圍繞淮河一線展開的。
自古就有守江必守淮的說法。
南方政權大多雖然割據長江以南,但是戰線往往會推到淮河附近,因為雖然有長江天險作為天然防線,但是長江的流域實在太長了,完全防不勝防,被突破是早晚的問題。
所以南方政權想要安全,必須把戰線推到淮河一線,甚至飲馬黃河。
這也是當年為何楚國畏懼秦國的強大,遷都到了壽春,已經到了淮河附近,而非長江以南的地區。
而孫吳政權與曹魏政權的交鋒也一直發生在淮河附近的合肥、壽春以及濡須口,而非徐州。
有人認為孫吳之所以不攻打守衛力量更為薄弱的徐州,用當時呂蒙的話來說:“徐州的地勢,隻通陸路,是驍勇騎兵馳騁的地方,更利於曹魏的虎豹騎作戰。
對於我們來說,徐州的守備力量並不強,可以輕而易舉的攻下,但是卻需要投入七八萬的兵力鎮守,還不一定能守住。”
這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當然更為重要的是,即使孫吳拿下徐州,曹魏仍然可以從壽春出兵南下,攻打濡須口。
隻要濡須口守不住,則江東危矣。
所以曹魏當時一直南下孫吳,就是主攻的濡須口,而孫吳一直北上,就是猛攻的合肥,即使有曹魏名將張遼一直坐鎮合肥,孫吳方麵也不得不硬著頭皮上,而沒有去攻打更為輕鬆的徐州。
兩晉時代,前秦天王苻堅率領八十餘萬大軍南下攻打東晉,爆發的淝水之戰,就是發生在淮河的支流上。
他並沒有選擇進攻荊州的襄陽,而是直接攻打淮南地區,對於苻堅來說,他們八十餘萬大軍,東晉不過八萬,他們的大軍投鞭就能斷流,就是拿人堆都能把對方壓死。
拿下淮南還不是輕而易舉,淮南有失,東晉就沒有力量在與他們抗衡了。
到時候統一南方,成為這個時代最靚的仔,還不是手到擒來的事。
然而淮南的防線自古以來就被構造得固若金湯,被曆代軍事大神修建了一遍又一遍,又豈是如此好突破的。
東晉依靠北府兵的強橫戰力,最終讓前秦天王夢斷淮河,也讓他切身體會到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