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建安風骨
三國:華夏名將突然降臨 作者:旗鼓相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當時身為吳王的慕容垂說道:“我們父親、兄長、祖父打下如此大的基業不容易,現在燕國內尚有精兵可以一戰,如果不戰而放棄先人的基業,到了地下,有何麵目去見慕容鮮卑的列祖列宗?
既然沒有人願意率兵前去抵抗晉國的猛攻,本王願意親自率領大軍前去,如果還是無法取勝,那是再撤出河北,返迴龍城也不遲!”
慕容暐於是任命慕容垂為南討大都督,替代自己連戰連敗的兄長慕容臧,率領征南將軍慕容德等5萬步騎,前往黃河附近抵禦桓溫的進攻。
慕容垂與桓溫各自帶領軍隊對峙於枋頭,那個時代的南北兩尊大神,進行了唯一一次交鋒。
枋頭位於河內郡朝歌縣南,隔河相對的就是濮陽北邊的渡口延津。
相傳曹操當年在官渡之戰後,進圍鄴城,在淇水流入黃河口的地段,用大枋木作堰,遏使淇水注入白溝,增加水量,以利漕運,被當地的百姓稱作枋頭。
魏晉南北朝時期,枋頭成為南北爭霸,東西爭雄的關鍵軍事重地,桓溫戎馬生涯中最黯淡無光的瞬間,亦發生在這裏。
桓溫想破開水道,提高黃河水位,利於自己的戰船橫渡黃河,卻始終無法攻破。
糧草漸漸不支後,桓溫焚毀戰船,率領軍隊向南退去。
燕軍諸將皆想追擊對方,精通兵法的慕容垂勸說道:“桓溫久經沙場,糧盡退兵,必然有所防備,會讓精兵猛將斷後,我們現在舉兵追擊,未必大獲全勝,需要等待時機,讓他們先撤離一段距離。
敵軍見到我們沒有追擊,必定放鬆警惕,日夜向南急奔。如此一來,他們的士氣會迅速下降,我們這個時候突然襲擊,必可大獲全勝。”
慕容垂於是讓慕容德帶領精兵四千暗中前去襄邑東澗埋伏,自己帶領八千精兵隨後暗中跟隨。
慕容垂在襄邑附近追上桓溫,與慕容德東西夾擊,大敗晉軍,斬首三萬餘人。
桓溫吃到了人生中最大敗仗的同時,慕容垂因此功威名大振,大有繼承慕容恪遺誌的趨勢。
然而,太傅慕容評對慕容垂是又忌又恨,太後可足渾氏對慕容垂亦有害妻之仇。
他們都不願意看到慕容垂做大,一拍即合下,瞞住對方的戰報不稟,集結朝臣宗室欲對慕容垂不利。
當時在朝中的慕容恪之子慕容楷及慕容垂舅父蘭建得到消息後,秘密向慕容垂勸諫道:“朝中宵小無能之輩掌權,燕國有亡國之兆,現在他們居然要謀害有功之臣。
趁現在兵權在手,先發製人,隻要鏟除太傅慕容評與樂安王慕容臧,幽禁太後,即可掌控朝政大權。”
但是慕容垂受到其兄慕容恪的影響,心中不忍,長歎道:“這數十上百年來,國家的覆滅大多都是皇族自相殘殺導致,我若出手鏟除先王安排的輔政大臣,因而造成燕國的分崩離析,將來有何麵目去九泉之下見父親與兄長?”
沒過多久,兩人再次密見慕容垂道:“他們已經商量好了對策,幾日內就會發難,大王乃燕國的中流砥柱,就算不願意反抗,也不能坐以待斃啊!”
慕容垂與自己最出色的嫡長子慕容令商議後,以打獵為由,帶領自己的幾個兒子,與兄長慕容恪的諸子以及夫人段氏,舅父蘭建等人一起前往龍城。
結果自己其中一個不得寵的兒子慕容麟,向慕容評告密,對方派遣精騎追趕,並讓人通知北方諸縣不得放任慕容垂離開。
慕容垂無奈之下,隻能反其道而行,最終投奔前秦。
毫無疑問,慕容垂的前半生受盡了兄長慕容恪的保護與賞識,他對兄長的敬仰之情已經不能用言語所表達,後來的許多行事風格也深受慕容恪的影響。
“兄長,軻比能算是這個時代鮮卑人中為數不多頗有能力的人物,他所處的時代,正是魏武帝曹操南征北討,平定中原的時代。
他能崛起於亂世,收攏分裂的中部鮮卑,多次騷擾魏國的邊境,在這個漢人強勢的時代,殊為不易。
現在軻比能居然放心讓兄長前去聯係慕容鮮卑,難道不怕我們聯合起來,奪取了他的大權?倒也讓我有些刮目相看。”慕容垂感歎道。
“軻比能調查過我們的出身來曆,我們早知道有今日之事,故而出身來曆做了非常穩妥的手腳,他絕對找不出半分疏漏。
這也是他放心我們前去遼東的原因,因為河套附近生活的慕容族人,早已經與現在遼東的慕容鮮卑斷絕了百餘年往來。
最重要的是,如今整個軍隊掌握在我們手中的不過三千人,其餘九成以上皆是軻比能的鐵杆心腹,他自然不怕有人覬覦他的位置。”慕容恪鄭重的說道。
“兄長認為,我們是否需要借助如今慕容鮮卑的實力,奪取軻比能的位置?”慕容垂低聲問道。
“不可,人無信不立,這個時代與我們當年所處的時代不一樣。
漢末不僅繼承了秦漢時的烈烈遺風,更是開創了不同於其他時代的建安風骨。
這個時代的士人,慷慨悲涼,麵對亂世的到來與百姓的苦難,他們以重建天下為己任,積極進取,渴望建功立業,拯救萬民於水火之中。
而從晉朝開始,士人們失去了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建安風骨也變為了頹廢的所謂魏晉風度。
選拔官員體係的九品中正製,讓許多官員漸漸成為了一種世襲製,士人不再憂心天下蒼生,積極從政,而是過上了浮華、奢侈的生活,開始清談玄學,放浪形骸。
漢末的那批為了國家慷慨赴死,血戰洛陽長安的士大夫早已成為曆史的塵埃。
為了重振國家的朝政,士大夫、太學生與外戚、宦官展開激烈的權力爭鬥。
有奸臣竊取皇帝的權力時,諸侯們敢於聯合起來,舉兵勤王。
然而,到了兩晉時代,這一切完全變樣了。
所以我們不能以當年我們那個時代的標準來做事,而要以這個時代烈烈風骨為標準,即使我們不是漢人。”慕容恪目光深遠的說道。
既然沒有人願意率兵前去抵抗晉國的猛攻,本王願意親自率領大軍前去,如果還是無法取勝,那是再撤出河北,返迴龍城也不遲!”
慕容暐於是任命慕容垂為南討大都督,替代自己連戰連敗的兄長慕容臧,率領征南將軍慕容德等5萬步騎,前往黃河附近抵禦桓溫的進攻。
慕容垂與桓溫各自帶領軍隊對峙於枋頭,那個時代的南北兩尊大神,進行了唯一一次交鋒。
枋頭位於河內郡朝歌縣南,隔河相對的就是濮陽北邊的渡口延津。
相傳曹操當年在官渡之戰後,進圍鄴城,在淇水流入黃河口的地段,用大枋木作堰,遏使淇水注入白溝,增加水量,以利漕運,被當地的百姓稱作枋頭。
魏晉南北朝時期,枋頭成為南北爭霸,東西爭雄的關鍵軍事重地,桓溫戎馬生涯中最黯淡無光的瞬間,亦發生在這裏。
桓溫想破開水道,提高黃河水位,利於自己的戰船橫渡黃河,卻始終無法攻破。
糧草漸漸不支後,桓溫焚毀戰船,率領軍隊向南退去。
燕軍諸將皆想追擊對方,精通兵法的慕容垂勸說道:“桓溫久經沙場,糧盡退兵,必然有所防備,會讓精兵猛將斷後,我們現在舉兵追擊,未必大獲全勝,需要等待時機,讓他們先撤離一段距離。
敵軍見到我們沒有追擊,必定放鬆警惕,日夜向南急奔。如此一來,他們的士氣會迅速下降,我們這個時候突然襲擊,必可大獲全勝。”
慕容垂於是讓慕容德帶領精兵四千暗中前去襄邑東澗埋伏,自己帶領八千精兵隨後暗中跟隨。
慕容垂在襄邑附近追上桓溫,與慕容德東西夾擊,大敗晉軍,斬首三萬餘人。
桓溫吃到了人生中最大敗仗的同時,慕容垂因此功威名大振,大有繼承慕容恪遺誌的趨勢。
然而,太傅慕容評對慕容垂是又忌又恨,太後可足渾氏對慕容垂亦有害妻之仇。
他們都不願意看到慕容垂做大,一拍即合下,瞞住對方的戰報不稟,集結朝臣宗室欲對慕容垂不利。
當時在朝中的慕容恪之子慕容楷及慕容垂舅父蘭建得到消息後,秘密向慕容垂勸諫道:“朝中宵小無能之輩掌權,燕國有亡國之兆,現在他們居然要謀害有功之臣。
趁現在兵權在手,先發製人,隻要鏟除太傅慕容評與樂安王慕容臧,幽禁太後,即可掌控朝政大權。”
但是慕容垂受到其兄慕容恪的影響,心中不忍,長歎道:“這數十上百年來,國家的覆滅大多都是皇族自相殘殺導致,我若出手鏟除先王安排的輔政大臣,因而造成燕國的分崩離析,將來有何麵目去九泉之下見父親與兄長?”
沒過多久,兩人再次密見慕容垂道:“他們已經商量好了對策,幾日內就會發難,大王乃燕國的中流砥柱,就算不願意反抗,也不能坐以待斃啊!”
慕容垂與自己最出色的嫡長子慕容令商議後,以打獵為由,帶領自己的幾個兒子,與兄長慕容恪的諸子以及夫人段氏,舅父蘭建等人一起前往龍城。
結果自己其中一個不得寵的兒子慕容麟,向慕容評告密,對方派遣精騎追趕,並讓人通知北方諸縣不得放任慕容垂離開。
慕容垂無奈之下,隻能反其道而行,最終投奔前秦。
毫無疑問,慕容垂的前半生受盡了兄長慕容恪的保護與賞識,他對兄長的敬仰之情已經不能用言語所表達,後來的許多行事風格也深受慕容恪的影響。
“兄長,軻比能算是這個時代鮮卑人中為數不多頗有能力的人物,他所處的時代,正是魏武帝曹操南征北討,平定中原的時代。
他能崛起於亂世,收攏分裂的中部鮮卑,多次騷擾魏國的邊境,在這個漢人強勢的時代,殊為不易。
現在軻比能居然放心讓兄長前去聯係慕容鮮卑,難道不怕我們聯合起來,奪取了他的大權?倒也讓我有些刮目相看。”慕容垂感歎道。
“軻比能調查過我們的出身來曆,我們早知道有今日之事,故而出身來曆做了非常穩妥的手腳,他絕對找不出半分疏漏。
這也是他放心我們前去遼東的原因,因為河套附近生活的慕容族人,早已經與現在遼東的慕容鮮卑斷絕了百餘年往來。
最重要的是,如今整個軍隊掌握在我們手中的不過三千人,其餘九成以上皆是軻比能的鐵杆心腹,他自然不怕有人覬覦他的位置。”慕容恪鄭重的說道。
“兄長認為,我們是否需要借助如今慕容鮮卑的實力,奪取軻比能的位置?”慕容垂低聲問道。
“不可,人無信不立,這個時代與我們當年所處的時代不一樣。
漢末不僅繼承了秦漢時的烈烈遺風,更是開創了不同於其他時代的建安風骨。
這個時代的士人,慷慨悲涼,麵對亂世的到來與百姓的苦難,他們以重建天下為己任,積極進取,渴望建功立業,拯救萬民於水火之中。
而從晉朝開始,士人們失去了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建安風骨也變為了頹廢的所謂魏晉風度。
選拔官員體係的九品中正製,讓許多官員漸漸成為了一種世襲製,士人不再憂心天下蒼生,積極從政,而是過上了浮華、奢侈的生活,開始清談玄學,放浪形骸。
漢末的那批為了國家慷慨赴死,血戰洛陽長安的士大夫早已成為曆史的塵埃。
為了重振國家的朝政,士大夫、太學生與外戚、宦官展開激烈的權力爭鬥。
有奸臣竊取皇帝的權力時,諸侯們敢於聯合起來,舉兵勤王。
然而,到了兩晉時代,這一切完全變樣了。
所以我們不能以當年我們那個時代的標準來做事,而要以這個時代烈烈風骨為標準,即使我們不是漢人。”慕容恪目光深遠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