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零章、子夜歌,秋雨欲出看浮生(上)
“你認為是什麽?”莫洵挑了挑眉。
“一開始,我以為是查察漕運使屢屢受賄的原因,這樣方便他安插自己人出任漕運使,而且,聽風樓的人這次這麽積極,應該是舒王也有這個意思。但現在,卻是拔除了淮安與漕運的整個壁壘,而把我推到了一定的高處,我竟有些害怕。”
“害怕什麽?”莫洵瞪大了眼睛:“也有你害怕的東西?”
“越成長,怕的東西就越多。”陸子諾歎氣:“我不是怕站在高處,跌落得疼,而是怕我現在的經驗和才氣,不足以坐好這個職位,愧對百姓的希望。而在官場這半年多來,亦是讓我屢屢害怕,成為眾矢之的。”
“子諾,想想你的初心。”莫洵深吸了口氣:“再想想胡大娘子,漕運的纖戶,你時刻都該想的是百姓,而不是自己。
如果你心裏隻想著為百姓做事,便不會有這種前畏狼後畏虎的患得患失,亦不會隻去揣摩廣陵郡王的意思,以及是否把他交待的事情做好的憂慮。你要做的隻是為百姓做事而已,這是你的根基。”
“謝謝!”陸子諾仰起頭看向莫洵:“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我原本已是心生怯意,隻是因暫時廣陵郡王身側無人相助,而我能力所及地做些事情罷了,無論有情無情,從小認識的情意卻是真的。
但其實我錯了,我不是為了廣陵郡王,而是為了一方百姓,我初入仕途,想得竟是站隊的問題,自身安全的問題,真是越想越汗顏。”
“子諾不必如此自責,我們都是凡人,麵對生死,誰的心思都會動搖。但我始終相信,子諾!你!是最為堅定的。”
莫詢麵色淡然,眼底卻又好似嵌著溫柔的笑意,明明不過是普通的素白袍,陸子諾卻覺得他好似發著光似的。
不過是這樣看著他,嘴角也不由自主的彎起一個淺淺的笑意,兩人兩兩相望,隻覺得滿心的溫柔。
她突然想起那日,與米爾娜秉燭夜話,說起莫詢,米爾娜卻隻是笑笑,說陸子諾真是好運,無論什麽時候身邊都有人陪她懂她,當時陸子諾不明白,可現在她卻突然明白過來,米爾娜說的沒錯,她陸子諾是真的好運。
關於縣衙及漕運官員的變動,一眾百姓沒有多大影響,最多不過茶餘飯後說上幾句,畢竟官員來了走,走了來的,生活卻總在繼續。
查找丟失的賬簿,雖然有懷疑目標,卻無從下手查證,仍是隻能等待,薛家來了兩次要人,都被陳閣老擋了,然後就突然消停了。
莫洵倒是異常忙碌,基本不見蹤跡,因為宋軼失蹤已有五天了,還是沒有任何消息。
這日清晨,陸子諾來縣衙的路上,路過一餛飩攤子的時候,正看到攤主娘子溫言教育女兒,忽然想到胡大娘子的潑辣,腦中一下閃過了什麽,連忙跑進縣衙,找到陳啟亮。
“陳閣老,淮安城外的胡家莊應該不是淮安本地人吧?”
“淮安縣城中大多是本地人,而城外有不少是曆經薛林之亂、經師之亂、曆次天災後逃難過來的人,哪裏的人都有。這縣城外的胡家莊倒是蠻齊整的,都是胡姓一族,是密州諸城整個一個村的人逃難過來的,應是七八年前過來的。”陳啟亮迴憶著。
“密州啊!”陸子諾喃喃自語著:“怪不得如此潑辣。”
“怎麽?”
“是這樣,當日我去城外了解薛寅的是時,看到了胡大娘子嗬斥女兒的場景,雖然潑辣些,但句句在理,應是讀過書的。”
“嗯,子諾說得不錯,這胡家莊的人大多是讀過書的,隻是背井離鄉來了淮安,不少人都沒再求取功名了。那胡大的學問就是極好的,在縣學裏還當過博士的,為人亦是中正耿直,可惜了。”
“如此說來,這胡大也是有官職在身的,薛寅還如此肆無忌憚?”陸子諾越發不解:“難道?他有什麽非要占那塊地的什麽理由?否則不該如此啊?”
“嗯!孺子可教!”陳啟亮撚著胡須笑了起來:“比那程實有頭腦。程實這孩子還是不錯的,隻是太過一腔熱忱,沒有用對方法。
這胡大家在淮安落腳了已有七八年,那時,胡老爺子還在,那片地是他們自己開墾出來的,便上報縣衙,登記了去。
而薛寅是年初突然看上了那塊地,本是要高價購買,但那地是胡老爺子留下的,胡大便不肯賣。”
“別人的地,薛寅可有看上?”
“並無,而且那塊地也確實挨著薛家的別苑,薛寅說想要擴充蓋個亭子的借口還是說得通的。而且不是強占,是高價購買,所以當時鄰裏們也說胡大不識好歹。”
“不對啊!”陸子諾皺眉:“農民從來都是依地為生,把土地視為比生命還重要,胡大的鄰裏怎會如此?難道之前,他們並不是農民?”
“確實不是農戶,而是諸城的買賣人,即便是現在,也做些販賣私鹽的營生。”
“販賣私鹽?這可是大晟明令禁止的。”陸子諾倒抽口涼氣。
“子諾以為,現在的大晟是令行禁止的法令嚴正、紀律嚴明的嗎?”陳啟亮亦是嚴肅起來,甚至有些痛心疾首:“如果他們不販賣私鹽,就有可能過不下去。”
“如果是販賣私鹽,那定是有上下遊的渠道,另外,為了維護這渠道,上下打點亦是必須。啊!這淮安的水並非隻是漕運……”陸子諾推理著,忽然就噤了聲。
“子諾所說不錯,但這還隻是淮安一處,大晟各處亦是如此,所以,皇上勵精圖治,太子以及太孫想要革新的心讓老夫佩服,可又時常感到無力,許是老了,這未來還是要看子諾你們了。”
陸子諾聽罷,竟是心潮起伏又心緒淩亂,改革談何容易,現在看來,如今的大晟痼疾纏身,牽一發而動全身,觸一點則是水泛漣漪,處處深淵。但不去治理,隻會病入膏肓,最終滅亡,她深吸口氣,起身,佇立在“明鏡高懸”牌匾下,久久沉思。
“你認為是什麽?”莫洵挑了挑眉。
“一開始,我以為是查察漕運使屢屢受賄的原因,這樣方便他安插自己人出任漕運使,而且,聽風樓的人這次這麽積極,應該是舒王也有這個意思。但現在,卻是拔除了淮安與漕運的整個壁壘,而把我推到了一定的高處,我竟有些害怕。”
“害怕什麽?”莫洵瞪大了眼睛:“也有你害怕的東西?”
“越成長,怕的東西就越多。”陸子諾歎氣:“我不是怕站在高處,跌落得疼,而是怕我現在的經驗和才氣,不足以坐好這個職位,愧對百姓的希望。而在官場這半年多來,亦是讓我屢屢害怕,成為眾矢之的。”
“子諾,想想你的初心。”莫洵深吸了口氣:“再想想胡大娘子,漕運的纖戶,你時刻都該想的是百姓,而不是自己。
如果你心裏隻想著為百姓做事,便不會有這種前畏狼後畏虎的患得患失,亦不會隻去揣摩廣陵郡王的意思,以及是否把他交待的事情做好的憂慮。你要做的隻是為百姓做事而已,這是你的根基。”
“謝謝!”陸子諾仰起頭看向莫洵:“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我原本已是心生怯意,隻是因暫時廣陵郡王身側無人相助,而我能力所及地做些事情罷了,無論有情無情,從小認識的情意卻是真的。
但其實我錯了,我不是為了廣陵郡王,而是為了一方百姓,我初入仕途,想得竟是站隊的問題,自身安全的問題,真是越想越汗顏。”
“子諾不必如此自責,我們都是凡人,麵對生死,誰的心思都會動搖。但我始終相信,子諾!你!是最為堅定的。”
莫詢麵色淡然,眼底卻又好似嵌著溫柔的笑意,明明不過是普通的素白袍,陸子諾卻覺得他好似發著光似的。
不過是這樣看著他,嘴角也不由自主的彎起一個淺淺的笑意,兩人兩兩相望,隻覺得滿心的溫柔。
她突然想起那日,與米爾娜秉燭夜話,說起莫詢,米爾娜卻隻是笑笑,說陸子諾真是好運,無論什麽時候身邊都有人陪她懂她,當時陸子諾不明白,可現在她卻突然明白過來,米爾娜說的沒錯,她陸子諾是真的好運。
關於縣衙及漕運官員的變動,一眾百姓沒有多大影響,最多不過茶餘飯後說上幾句,畢竟官員來了走,走了來的,生活卻總在繼續。
查找丟失的賬簿,雖然有懷疑目標,卻無從下手查證,仍是隻能等待,薛家來了兩次要人,都被陳閣老擋了,然後就突然消停了。
莫洵倒是異常忙碌,基本不見蹤跡,因為宋軼失蹤已有五天了,還是沒有任何消息。
這日清晨,陸子諾來縣衙的路上,路過一餛飩攤子的時候,正看到攤主娘子溫言教育女兒,忽然想到胡大娘子的潑辣,腦中一下閃過了什麽,連忙跑進縣衙,找到陳啟亮。
“陳閣老,淮安城外的胡家莊應該不是淮安本地人吧?”
“淮安縣城中大多是本地人,而城外有不少是曆經薛林之亂、經師之亂、曆次天災後逃難過來的人,哪裏的人都有。這縣城外的胡家莊倒是蠻齊整的,都是胡姓一族,是密州諸城整個一個村的人逃難過來的,應是七八年前過來的。”陳啟亮迴憶著。
“密州啊!”陸子諾喃喃自語著:“怪不得如此潑辣。”
“怎麽?”
“是這樣,當日我去城外了解薛寅的是時,看到了胡大娘子嗬斥女兒的場景,雖然潑辣些,但句句在理,應是讀過書的。”
“嗯,子諾說得不錯,這胡家莊的人大多是讀過書的,隻是背井離鄉來了淮安,不少人都沒再求取功名了。那胡大的學問就是極好的,在縣學裏還當過博士的,為人亦是中正耿直,可惜了。”
“如此說來,這胡大也是有官職在身的,薛寅還如此肆無忌憚?”陸子諾越發不解:“難道?他有什麽非要占那塊地的什麽理由?否則不該如此啊?”
“嗯!孺子可教!”陳啟亮撚著胡須笑了起來:“比那程實有頭腦。程實這孩子還是不錯的,隻是太過一腔熱忱,沒有用對方法。
這胡大家在淮安落腳了已有七八年,那時,胡老爺子還在,那片地是他們自己開墾出來的,便上報縣衙,登記了去。
而薛寅是年初突然看上了那塊地,本是要高價購買,但那地是胡老爺子留下的,胡大便不肯賣。”
“別人的地,薛寅可有看上?”
“並無,而且那塊地也確實挨著薛家的別苑,薛寅說想要擴充蓋個亭子的借口還是說得通的。而且不是強占,是高價購買,所以當時鄰裏們也說胡大不識好歹。”
“不對啊!”陸子諾皺眉:“農民從來都是依地為生,把土地視為比生命還重要,胡大的鄰裏怎會如此?難道之前,他們並不是農民?”
“確實不是農戶,而是諸城的買賣人,即便是現在,也做些販賣私鹽的營生。”
“販賣私鹽?這可是大晟明令禁止的。”陸子諾倒抽口涼氣。
“子諾以為,現在的大晟是令行禁止的法令嚴正、紀律嚴明的嗎?”陳啟亮亦是嚴肅起來,甚至有些痛心疾首:“如果他們不販賣私鹽,就有可能過不下去。”
“如果是販賣私鹽,那定是有上下遊的渠道,另外,為了維護這渠道,上下打點亦是必須。啊!這淮安的水並非隻是漕運……”陸子諾推理著,忽然就噤了聲。
“子諾所說不錯,但這還隻是淮安一處,大晟各處亦是如此,所以,皇上勵精圖治,太子以及太孫想要革新的心讓老夫佩服,可又時常感到無力,許是老了,這未來還是要看子諾你們了。”
陸子諾聽罷,竟是心潮起伏又心緒淩亂,改革談何容易,現在看來,如今的大晟痼疾纏身,牽一發而動全身,觸一點則是水泛漣漪,處處深淵。但不去治理,隻會病入膏肓,最終滅亡,她深吸口氣,起身,佇立在“明鏡高懸”牌匾下,久久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