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卿棠沒想到蘇槐沐還會為了她而學梵文,有些感動又有些尷尬:“我當初不是故意想騙人的。”
“當初我也沒想到我的畫會賣那麽貴,而大家都覺得那畫應該是一位得道高僧畫的,我怕說是我畫的,就賣不上那樣的價格了。”李卿棠解釋道:“你也知道的,在蘇州那會我沒什麽銀子。”
“我知道,所以我沒有怪你的意思,反而覺得我的娘子很聰慧。”蘇槐沐環抱著李卿棠,親吻了一下李卿棠的耳尖:“我很喜歡這幅畫。”
“你喜歡就好。”李卿棠的聲音小小的卻十分勾人心魄。
蘇槐沐差點就把持不住,但不可以,如今住到了東宮,他們需要更加謹慎,已經來到這個關頭了,不能出差錯。
趁著李卿棠洗漱的時候,蘇槐沐也去衝了一個冷水澡。
雖然江南道的情況穩定了下來,但也有不好的消息,那便是暴徒都聚集到了嶺南道,由於受災嚴重,大部隊無法對其形成有效圍剿,而且對方退到了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一時間無法處理。
李和風便下令先穩定其他地方,賑濟災民,等水退去後再攻。
嶺南道也不是所有地方都被攻占,在平西郡王和驃騎將軍三方勢力的圍堵下,暴民們退守到了兩個受災比較嚴重的州縣。
眼下大的形勢已經得到了控製,雖然銀錢夠,但卻買不到充足的糧食,幾乎所有糧商都在哄抬糧價,準備發大財。
受災的百姓比想象中要多,再經過暴亂,能收到的糧食實在不多。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目前控製的地方隻能保證不餓死人,即便是直接發銅錢,但糧食的價格已經不是銅錢可以買到的了。
顧子騫把這個消息傳迴京中。
李卿棠給蘇槐沐送補湯,聽到了蘇槐沐和戶部在商議缺糧食的事。
“不光是賑災需要糧,邊關也需要糧草,雖然目前我們和北遼看似聯姻和平,但北遼人狼子野心,在知道我們缺糧後難免不會生出什麽心思,所以必須要盡快籌糧。”蘇槐沐嚴肅道。
“臣隻能盡力而為。”
等人離開後,李卿棠帶著湯走了進去:“北安侯府、慕家和我都收了不少糧,如果有需要可以都給你。”
“我知道你們收了很多糧,但這事光是咱們不夠。”蘇槐沐搖頭:“糧價居高不下,京城因為你的鋪子如今還算安定,但若糧價漲到百姓完全無法負擔的程度,那恐怕會發生更大的變故。”
李卿棠想了想開口道:“我倒是有一個法子,就是不知道成不成。”
“什麽法子?”
“自從那功德碑建後,還有悠然縣主那捐贈活動開始後,收了不少善款,富商們都攀比著誰捐贈的多,誰的名字能被父皇看到,那這糧草之事,我們是否也可以仿照一下這功德碑?”李卿棠道。
“你的意思是把捐銀子變成捐糧?然後也立一個功德碑?”蘇槐沐思考了一下:“大糧商都是大地主,大地主多是權貴,沒有利益的事他們不會輕易答應,尤其是這個時候。”
“所以我在想,捐糧免商稅你覺得可行麽?”李卿棠道:“三百石糧起捐,三百石糧可免明年名下所有店鋪一成商稅,以此類推如何?”乾國一旦石約莫一百一十斤,三百石就是三萬多斤。
如今京城的糧價漲到了100文一斤,其實三萬多斤糧也才幾千兩銀子而已。
隻是大家都不願意一下子拿出來,因為怕日後糧價漲的更高,也怕這災難會持續時間更長,手中有糧才不慌。
蘇槐沐思索了一下,覺得這法子似乎可行。
“我再思索一下,明日便同父皇說。”
“那我一會就問問母親和外祖他們,為做表率,我可以先捐。”李卿棠道。
“我替百姓謝謝你。”
李卿棠搖頭:“這是我身為太子妃的責任,而且真算起來的話,賺的或許還是我呢,我買那些糧食的時候可還沒花多少銀子,我那些鋪子賺的銀子可多著呢,一年稅錢不少呢。”
蘇槐沐摸了摸李卿棠的頭,這個計策越有錢的商戶越適合,鋪子越多,免得稅便越多嗎,這樣才越會讓人心動。
蘇槐沐第二日就整理出了一個完整的計劃遞到了建興帝的麵前。
建興帝看後點了點頭:“這主意倒是不錯。”
“這都是棠兒想出來,慕家願意以身作則先捐出兩千石糧食。”蘇槐沐道:“而且可以直接從蘇州、揚州、杭州直接送到李將軍和顧大人的手中用於賑災,免去了路上的耽擱和損耗。”
“北安侯府和棠兒都願捐贈三百石糧食。”蘇槐沐道:“兒臣覺得可以再加個碼,比如說前五個捐贈的可以豁免加倍。”
“比如慕家這兩千石本是可以免去八成商稅,但加倍便直接全免,三百石則是免去兩成商稅,還可以限額先放出兩萬石的名額,這樣那些富商和達官貴人才會有競爭感。”蘇槐沐道:“如果不夠可以再加。”
“就依你說的來。”建興帝覺得此舉甚好:“不過棠兒的和北安侯府的糧就留在京城繼續售賣吧,京城的糧價還是得穩定,才能保證安穩。”
蘇槐沐點頭:“但兒臣建議,那些捐贈來的糧食,可以用朝廷的名義賣平價糧,既能穩控物價,還能讓百姓知道父皇愛民如子的心意。”
建興帝聽後眉頭舒展了不少:“好,就依你所言。”
當下蘇槐沐就下發了政令,緊接著太子妃就捐了三百石糧食作為表率,然後慕家就宣布捐贈兩千石糧食,北安侯夫人也捐贈三百石糧食。
本以為兩萬石糧食籌集滿怎麽不得十天半個月,但沒想到不過兩日便滿了,尤其前兩個,直接都捐了一千五百石,這樣翻倍就可以商稅全免。
這最大的問題迎刃而解,甚至京城和周邊縣城還有官府的平價糧可以買,雖然每戶每天都限量,但到底是穩住了動蕩的局勢。
而江南各地也按此法推行,收了一批糧食後便建立官方的糧鋪,以工代賑。
“當初我也沒想到我的畫會賣那麽貴,而大家都覺得那畫應該是一位得道高僧畫的,我怕說是我畫的,就賣不上那樣的價格了。”李卿棠解釋道:“你也知道的,在蘇州那會我沒什麽銀子。”
“我知道,所以我沒有怪你的意思,反而覺得我的娘子很聰慧。”蘇槐沐環抱著李卿棠,親吻了一下李卿棠的耳尖:“我很喜歡這幅畫。”
“你喜歡就好。”李卿棠的聲音小小的卻十分勾人心魄。
蘇槐沐差點就把持不住,但不可以,如今住到了東宮,他們需要更加謹慎,已經來到這個關頭了,不能出差錯。
趁著李卿棠洗漱的時候,蘇槐沐也去衝了一個冷水澡。
雖然江南道的情況穩定了下來,但也有不好的消息,那便是暴徒都聚集到了嶺南道,由於受災嚴重,大部隊無法對其形成有效圍剿,而且對方退到了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一時間無法處理。
李和風便下令先穩定其他地方,賑濟災民,等水退去後再攻。
嶺南道也不是所有地方都被攻占,在平西郡王和驃騎將軍三方勢力的圍堵下,暴民們退守到了兩個受災比較嚴重的州縣。
眼下大的形勢已經得到了控製,雖然銀錢夠,但卻買不到充足的糧食,幾乎所有糧商都在哄抬糧價,準備發大財。
受災的百姓比想象中要多,再經過暴亂,能收到的糧食實在不多。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目前控製的地方隻能保證不餓死人,即便是直接發銅錢,但糧食的價格已經不是銅錢可以買到的了。
顧子騫把這個消息傳迴京中。
李卿棠給蘇槐沐送補湯,聽到了蘇槐沐和戶部在商議缺糧食的事。
“不光是賑災需要糧,邊關也需要糧草,雖然目前我們和北遼看似聯姻和平,但北遼人狼子野心,在知道我們缺糧後難免不會生出什麽心思,所以必須要盡快籌糧。”蘇槐沐嚴肅道。
“臣隻能盡力而為。”
等人離開後,李卿棠帶著湯走了進去:“北安侯府、慕家和我都收了不少糧,如果有需要可以都給你。”
“我知道你們收了很多糧,但這事光是咱們不夠。”蘇槐沐搖頭:“糧價居高不下,京城因為你的鋪子如今還算安定,但若糧價漲到百姓完全無法負擔的程度,那恐怕會發生更大的變故。”
李卿棠想了想開口道:“我倒是有一個法子,就是不知道成不成。”
“什麽法子?”
“自從那功德碑建後,還有悠然縣主那捐贈活動開始後,收了不少善款,富商們都攀比著誰捐贈的多,誰的名字能被父皇看到,那這糧草之事,我們是否也可以仿照一下這功德碑?”李卿棠道。
“你的意思是把捐銀子變成捐糧?然後也立一個功德碑?”蘇槐沐思考了一下:“大糧商都是大地主,大地主多是權貴,沒有利益的事他們不會輕易答應,尤其是這個時候。”
“所以我在想,捐糧免商稅你覺得可行麽?”李卿棠道:“三百石糧起捐,三百石糧可免明年名下所有店鋪一成商稅,以此類推如何?”乾國一旦石約莫一百一十斤,三百石就是三萬多斤。
如今京城的糧價漲到了100文一斤,其實三萬多斤糧也才幾千兩銀子而已。
隻是大家都不願意一下子拿出來,因為怕日後糧價漲的更高,也怕這災難會持續時間更長,手中有糧才不慌。
蘇槐沐思索了一下,覺得這法子似乎可行。
“我再思索一下,明日便同父皇說。”
“那我一會就問問母親和外祖他們,為做表率,我可以先捐。”李卿棠道。
“我替百姓謝謝你。”
李卿棠搖頭:“這是我身為太子妃的責任,而且真算起來的話,賺的或許還是我呢,我買那些糧食的時候可還沒花多少銀子,我那些鋪子賺的銀子可多著呢,一年稅錢不少呢。”
蘇槐沐摸了摸李卿棠的頭,這個計策越有錢的商戶越適合,鋪子越多,免得稅便越多嗎,這樣才越會讓人心動。
蘇槐沐第二日就整理出了一個完整的計劃遞到了建興帝的麵前。
建興帝看後點了點頭:“這主意倒是不錯。”
“這都是棠兒想出來,慕家願意以身作則先捐出兩千石糧食。”蘇槐沐道:“而且可以直接從蘇州、揚州、杭州直接送到李將軍和顧大人的手中用於賑災,免去了路上的耽擱和損耗。”
“北安侯府和棠兒都願捐贈三百石糧食。”蘇槐沐道:“兒臣覺得可以再加個碼,比如說前五個捐贈的可以豁免加倍。”
“比如慕家這兩千石本是可以免去八成商稅,但加倍便直接全免,三百石則是免去兩成商稅,還可以限額先放出兩萬石的名額,這樣那些富商和達官貴人才會有競爭感。”蘇槐沐道:“如果不夠可以再加。”
“就依你說的來。”建興帝覺得此舉甚好:“不過棠兒的和北安侯府的糧就留在京城繼續售賣吧,京城的糧價還是得穩定,才能保證安穩。”
蘇槐沐點頭:“但兒臣建議,那些捐贈來的糧食,可以用朝廷的名義賣平價糧,既能穩控物價,還能讓百姓知道父皇愛民如子的心意。”
建興帝聽後眉頭舒展了不少:“好,就依你所言。”
當下蘇槐沐就下發了政令,緊接著太子妃就捐了三百石糧食作為表率,然後慕家就宣布捐贈兩千石糧食,北安侯夫人也捐贈三百石糧食。
本以為兩萬石糧食籌集滿怎麽不得十天半個月,但沒想到不過兩日便滿了,尤其前兩個,直接都捐了一千五百石,這樣翻倍就可以商稅全免。
這最大的問題迎刃而解,甚至京城和周邊縣城還有官府的平價糧可以買,雖然每戶每天都限量,但到底是穩住了動蕩的局勢。
而江南各地也按此法推行,收了一批糧食後便建立官方的糧鋪,以工代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