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以下內容來自網絡搜索
一、王薄起義的曆史背景
說到曆史背景我們需先從整個隋朝談起,隋朝,在我國的曆史上,它是一個短命的王朝,一共經營了37年,經曆了三代皇上,隋文帝、隋煬帝、隋恭帝。隋恭帝,是一個破落的過渡時期的皇上,這裏我們不準備詳談。隋文帝楊堅做了24年,,隋煬帝楊廣做了12年。隋朝的建立用忠君的思想來說,它本身就不正統、不正宗,因為它的開國不是隋文帝自己打下來的天下,他是篡權竊取的王權。不過,這位竊國的皇帝,自從當了皇上之後還算不錯,為政還算有一套,曾做了許許多多與人民有益、與國家發展有益的事情,因為他畢竟是一代開國皇帝,開國皇帝大都是這樣,比較清明。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首先統一了國家。當時北朝已是北周,然而南朝還有陳,他必須滅掉陳才能統一國家,於是他用了8年的時間,由公元581年到公元589年,滅掉了陳,統一了國家。
第二,他對國家體製實行了改革,加強了中央集權,在中央設置了三省六部,設最高長官為宰相,那麽在地方他合並了郡縣,原來地方官製有三級,有州、郡、縣,現在他把郡和縣合並了,變成了州縣兩級,即使有些地方還叫什麽郡什麽郡,但是它的建製實際上就是縣,就相當於現在的縣級市,這樣就加強了中央集權,對地方嚴加控製。
第三,他正式實施了科舉考試製度,他廢除了魏晉以來的推官製度,從此門第不分高低,隻要有才,通過科舉考試,窮人也可以一步登天,也可以去參加政權,這不能不說這是一種進步,這是一種文明,這在當時乃至今後各朝,都是最公正的推官製度。所以說這個科舉考試製度的實施,一直沿用到清朝。
第四,在農業上,他一度實行了均田製、減賦稅,減輕農民的負擔,當時的國家比較安定了,這就出現了史稱的“開皇之治”。第五,開鑿大運河,這個問題分利弊兩說,從利上來講,開鑿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州,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南至餘杭,現在的浙江,全長四五千裏,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運河,這大大促進了南北的交流,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這是曆史上的一個貢獻。從弊上講,它征發了幾百萬的勞役,是既勞民又傷財,勞役者深受其苦,民聲怨憤,當時死人無數,殘酷程度可以說是僅次於曆史上秦始皇修築長城,所以說曆史上曾對這事有這樣評價說: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裏賴通波。這就看出這事有人褒有人貶,是既有利也有弊。
但是到了公元605年,楊堅的兒子楊廣繼承了皇位,這就是隋煬帝,隋煬帝是曆朝曆代最有名的幾個暴君之一,在他執政以後,政治上開始走向腐敗,實行殘暴的統治,極力的榨取民脂民膏,供他自己奢侈的生活,他在位一共十二年,盡做了些禍國殃民的事情。
第一,他也修運河、築長城,但是他更是不顧人民的死活,他征調了民夫百萬人,就死掉了五六十萬人,死了一半還多。
第二,他為了自己的揮霍,營建東都洛陽,新的宮殿,豪華宮殿,每月他就征調民夫200多萬人,也是死者不計其數。
第三,為了炫耀富足,他在秋冬兩季樹木的花葉凋零時候,他就讓人用彩色的綢緞製成花來裝扮樹木,甚至樹木的樹幹、樹枝,他都讓人用絲帛纏繞,人民卻衣不遮體。
第四,隋煬帝曾多次帶領大批的後妃、宦官隊伍巡遊全國,從東頭洛陽出發,到達江都,就是現在的江蘇揚州,隨行的船隻,竟達五六千隻,船隊的長度能達二百餘華裏,動用的民夫,拉船也就是纖夫,能達八萬人之多,並且所到之處,地方還得準備上好的貢品和食物,這樣人民是深受其痛苦,苦不堪言。
第五,隋煬帝不僅如此,他還好戰,窮兵黷武,就在大業六年,也就是公元610年,他厲兵秣馬,準備發動對高麗的戰爭,高麗也就是現在的朝鮮,養馬就在山東,什麽是養馬,不是光在這裏喂喂馬,而實質上就是在山東招兵買馬,一切的軍糧、,船隻、馬匹等等的軍事設施、軍械都要在山東準備,史書是這樣記載的:詔山東置(軍)府,令養馬以供軍役。他不顧人民的死活,僅舉一例就可以看出:在東萊,(就是我們現在的山東萊州市)海口監造船隻,征發的工匠、民夫、不僅僅受到官吏的監督和打罵,不敢休息,甚至白天黑夜都要泡在水裏幹活,以致腰以下都生了蛆,所以死者是十之三四。他準備那麽的軍需,需要大量的錢財,那就必須在山東人民身上大肆搜刮,增加賦稅,增加徭役,而當時我們山東人民的生活是怎麽樣的呢?我們山東當時和河南這一帶,正遭大災,先是天旱,後又發大水,且有瘟疫,當時僅我們山東就死了五六十萬人,史書上有這樣記載:大業八年,大旱、疫、人多死,山東尤甚。還記載說:民相賣為奴婢。也就是人民互相賣,這裏說互相賣就是說賣兒賣女賣妻子,給人家去當奴役,當奴婢。這樣沉重的徭役負擔,加上連年的災害和征戰,致使我們山東人民實在是活不下去了。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官逼民反,於是一場疾風驟雨般的農民大起義就在山東醞釀起來,這就是王薄起義的整個社會背景。
二、講王薄起義的過程、規模及其影響
就在王薄起義以前,也就是大業五年,公元609年,鄒平一帶生存不下去的農民,曾經聚眾鬧過事,嘯集於鄒平南部長白山的大洞內,史籍上隻有這麽一句記載,說“有狂寇數萬”,其實,沒有這麽多,我們鄒平這一帶也沒有那麽大的山洞,這是後來鎮壓者為了買功,虛報的一個數字。我們可以這樣說,這隻是當時的一點農民起義的星火,是王薄農民起義的先聲,星火而已,它與後來的王薄起義不可比擬。當時,遭到官軍的鎮壓馬上就失敗了。但是往往反抗的烈火越撲越旺,大業七年,也就是公元611年,鄒平人王薄,在縣境西南長白山中,也就是我們西窩陀村的南五裏處雕窩峪山中正式舉起起義的大旗,從而真正拉開了隋末農民起義的序幕。《資治通鑒》上是這樣記載的說:“鄒平民王薄,擁眾聚長白山,剽略齊濟之郊,自稱知世郎,言事可知矣。又作《無向遼東浪死歌》,以相感勸,避征役者多往歸之。”
這就是說王薄起義以後,屯兵於雕窩峪山中,以此為根據地,經常飛快地,敏捷地襲擊周圍的那些郡縣的官兵、官府,可以說當時是勢如破竹,橫掃千軍如卷席。並且為了宣傳發動群眾,他曾作了《無向遼東浪死歌》這樣的詩歌,來鼓動和勸說農民積極參加農民起義隊伍,其歌曰:
“長白山前知世郎,
純著紅羅錦背襠。
長槊侵天半,
輪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
下山食牛羊。
忽聞官軍至,
提刀向前蕩。
譬如遼東死,
斬頭何所傷。”
這首詩歌表達了作者與官軍誓死鬥爭,不服從朝廷的調遣堅決不去遼東的堅強決心,也體現出了他為正義而鬥爭,為生存而鬥爭不怕犧牲大無畏的英雄氣概。這首詩歌現在被人們雕刻在我們雕窩峪風景區的大門內的影壁上,由著名的書法家苗培紅先生題寫,純鎦金大字,金光閃閃,熠熠生輝。
還有一首歌謠,比較通俗易懂,也體現了當時人們紛紛投靠義軍和支援義軍的實際情況。曰:“要抗兵,要抗選,家家都把鐵器斂,斂起鐵來做刀槍,昏君贓官殺個光。”就在他這些歌謠、詩歌和義軍們舉動的感召下,一些不堪忍受沉重賦稅和徭役的農民,都紛紛的投靠到了起義軍的大旗之下,當時義軍達到了數萬人,在山裏打造兵器,囤積糧草,(至今山內還有屯糧處,鐵匠台,點將台等等的遺跡)。在王薄起義的帶動和影響下,全國各地,特別是我們山東,都爆發了不同規模的農民起義。由於王薄率領的農民起義比較早,並且規模也大,這就使得我們鄒平以南的長白山區成了農民起義的中心區,加上王薄有領導的起義軍有山可依,背靠大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這對防禦官軍的進剿可以說是非常有利,這和平原地區的那些起義軍相比起來,他們有著得天獨厚的地利條件。於是,周圍各地的義軍,也大多都曾經與王薄起義的義軍來聯盟,聯合作戰。譬如黃河以北的農民起義軍郝孝德、孫宣雅,還有齊郡的孟浪,等等。具體作戰的情況是這樣的:
大業九年,也就是公元613年,王薄在攻掠了齊郡之後,為了擴大戰果,曾經兵進魯郡,魯郡就是現在的兗州,開始取得了一些勝利,很順利,但後來這些義軍們卻起了一些輕敵麻痹的思想。這一輕敵麻痹,造成了慘敗,被當時隋朝的大將張須陀打敗了,義軍被殺好幾千人。於是王薄趕緊收集剩餘部隊一萬來人,準備北渡黃河,去找曾經結過盟的,郝孝德他們,可是剛剛過黃河到了臨邑,又被張須陀的隊伍追上了,義軍再次慘敗,這一次又死了五千餘人,牲畜萬計,損失慘重。雖然王薄義軍損兵折將損失慘重,但他還是堅持找到了黃河北的農民起義軍郝孝德和孫宣雅,三個部隊聯合了起來,當時他的兵力又達到了十萬多人。他們馬上又渡迴黃河再次進入長白山區,準備與隋朝的官軍決一死戰。他們合計了一下決定先打最近處章丘城(那時候的章丘城的縣城在繡惠,不在明水),但是他們卻沒有經過合戰的演習,隻是想當然,那就作戰了,實施分散出擊卻沒有形成統一的指揮(據我們現在分析,不僅是這樣,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兵器不夠精良,兵員隊伍素質不高,你想,一群農民組織起來的素質能有多高呢)。所以啊,又被張須陀把這三股義軍來各個擊破,又打敗了。郝孝德,孫宣雅一看不好,隻好又退迴了黃河以北,這第一次聯合作戰,失敗了。
王薄在進攻章丘失敗之後,顯然兵力已嚴重不足,但是,他仍沒有喪失鬥誌,更沒有喪失信心,仍然更加謹慎地以長白山為依托,轉戰於魯中、魯北齊郡各地,開始學會利用小規模的偷襲,與官軍周旋。就在這期間,齊郡孟浪領導的一支起義軍也曾經來長白山與王薄的起義軍聯合作戰。但是終因隋朝大將周發尚和張須陀進逼,這股起義軍來了不久,也南下江淮一帶轉戰去了,後這支隊伍投奔了翟讓、李密領導的瓦崗軍。以後還有李子通、左相才這兩股起義軍也曾來長白山區駐紮過和王薄聯合過。王薄起義軍卻一直沒走多遠,一直就在我們魯中,魯北各地一次又一次與其他起義軍聯合做過戰。從整體上來看啊,王薄起義軍自從成立以來打仗作戰,勝利可以說是不多。我剛才分析了,原因是兵器不精良,兵員素質不高所導致。盡管如此,他卻從根本上動搖了隋王朝的統治,給了隋王朝以沉重的打擊,關鍵還在於他為埋葬隋王朝打響了第一槍,也正是這第一槍,引發了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的大浪潮。
在他的影響下,各地起義軍逐漸形成了三股最強大的力量,這三股最強大的力量分別是:李密翟讓領導的瓦崗軍;第二股是河北的竇建德起義軍;第三股是杜伏威、輔公佑的江淮起義軍。除了這三股大勢力,其餘的小勢力一股一股的層出不窮,不計其數,可以說是當時全國形成了推翻隋王朝的農民起義的大浪潮,大氣候已經形成。雖然後來這三股強大的義軍因為戰略問題不在山東打了,流到了全國各地,但是這些義軍的基礎力量,也就是說骨幹力量,主要力量還是屬於我們山東的,因為它的基礎就在山東,大都以我們這裏為依托和基礎,發展起來了的。也正是在這各股、各路起義軍的打擊之下,隋王朝迅速瓦解了。
三、王薄起義後的歸宿
公元618年,這時的隋王朝已經是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了,隋王朝的內部人心大散,各想各的事,甚至紛紛倒戈,曾是隋王朝的禁軍的大將領宇文化及就是其中一例。他在江東,也就是現在的江蘇省的揚州發動了兵變,刺殺了隋煬帝,但是他呢,卻擁戴他的蕭皇後,想著立她為皇帝,另立皇室,不在洛陽,也不在西安,他上哪兒,想上北京。於是帶著他這夥人馬就北上,第二年,就到達了我們山東的聊城,這地方當時這裏還是(受)隋王朝的統治,還是官軍占領,來到以後就駐紮在聊城,這個時候的王薄起義軍也在聊城一帶轉戰。就是這個時候,唐王李淵也起兵造反反隋(後來他成了氣候,建立了唐王朝,當上了皇上)。他也派兵來占領聊城,誰呢?淮南王李神通,讓他來攻打聊城,可以說當時是多股力量都集中來到聊城打仗。就在這種緊急形勢的情況之下,宇文化及感到不好了,於是他想到了王薄,馬上派人暗暗的與王薄來聯係,說要和王薄咱聯合起來共成大業。當時王薄是在外頭打遊擊的,他一聽這情況他心裏這樣想,你宇文化及是個什麽東西,你宇文化及你雖然刺殺了隋煬帝,但是你擁戴的還是他的皇後,你還是隋朝的走狗,就有心不和他聯合,但是來硬的又不好,於是心生一計,順手推舟將計就計,,就佯裝詐降了宇文化及,當然這樣就可以進入聊城了。於是領著他的部隊,堂而皇之地駐進了聊城。唐王軍李神通,這時候就也來攻打聊城,由於王薄的部隊加上宇文化及的部隊,合起來沒讓李神通打進來,其實這時候王薄也不了解李神通,是一股什麽樣的力量。不久,河北的農民起義軍竇建德,也來攻打聊城,同是農民起義軍,按現在的話說同是一個階級,王薄當然心裏高興,這是兄弟部隊來了,於是見時機已到,打開城門,放竇建德進入了聊城,不用說,先把隋朝的走狗宇文化及擒殺了。
從這裏可以看出,王薄起義軍應該說就融到了竇建德起義軍當中,當然,他們卻都有著割據一方的地盤,相對獨立,那麽再後來呢,再後來隋王朝徹底滅亡了。唐王李淵坐了天下,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那就是唐朝。起義軍民終於消滅了昏庸腐敗殘暴的隋朝,達到了目的。
當時,雖然唐王朝成立了,但是分散割據的情況非常嚴重,各股起義軍都各占據著一方地盤,又加上原來隋朝的那些朝廷命官們現在還沒完全被收服,他們也占著一方地盤,可以說全國形勢非常亂,在這種情況下,王薄審時度勢,首先接受了唐朝的招安,並且帶著他的地盤,一迴加入到唐朝新的政權之內,不僅這樣,他還一起去說服了青州、萊州、密州等等的那些割據勢力,一起順從了唐朝,他自己也被委任了一個官,那就是齊州的總管,駐守在曆城。
就在唐朝武德五年,也就是公元622年,王薄與宋州總管盛彥師,聯合起來要攻打一個叫須昌的地方(須昌就是今東平縣的須城鎮),那時候這裏還沒有順服新的王朝,打它得需要軍糧,他們就籌集糧草,在哪籌集呢?在潭州(潭州在現在的曆城的東平陵這個地方),當時這裏還有個刺史,是隋朝的命官叫李義滿,他還覺得我是隋朝命官,甚至他不知道隋朝滅亡唐朝建立,(那時候沒有現在的通訊),他還認為他了不起,到他這裏來征糧,他不給,閉倉不予,於是與王薄一同來的盛彥師把這個李義滿抓起來了,押迴齊州的監獄裏看管起來,不料,這個家夥命不大,不幾天就在監獄裏死了。須昌就平定以後,王薄有事,又需要迴潭州,他也沒多想,那時候覺得時局比較平定了,他又想李義滿又不是我抓的,是盛彥師抓的,可以說大意了,沒帶兵,就隻身去了潭州,可潭州還有李義滿的人,李義滿有個侄子叫李武意,聽說王薄來了,心想,得來全不費工夫,你把我叔叔弄死,我何不......他不管是盛彥師抓的還是你王薄抓的,反正你是一夥的,於是就把王薄刺殺在了潭州。這就是王薄的結局,也就是他的歸宿。
我們總結一下可以說,他為反隋滅隋,推翻隋王朝,是戰鬥了一生,又為建立新的唐朝而殞命殉國。
四、對王薄起義的評價
第一點先說一說王薄其人。王薄到底是哪裏人呢?根據我們現在的考察,可以肯定地告訴大家,他應該就是我們青陽的西窩陀人,雖然史料上隻提了他是鄒平人,但依據他的詩“長白山前知世郎”,這“長白山前”這五個字,你就可以斷定他就是西窩陀人,長白山就是他依托的雕窩峪,雕窩峪前頭,哪個莊?那就是現在的西窩陀。隻不過那個時候是一定叫西窩陀這個名,這一點暫無考證。史書上還說他是鐵匠出身,我們這個西窩陀村,曆朝曆代,就是以鐵匠出身的居多,是有名的鐵匠村,可以吻合。在上世紀的六十年代,我們村修大壩,曾經出土了一把寶劍,這把寶劍上就鐫刻著“王記”兩個字,同時也出土了還有其它的一些文物,都可以證明王薄應該就是西窩陀村人。
王薄還是個能說會道、精明強幹有一定文化很有威望的人,那麽為什麽這樣說呢,從他的詩歌就可以看出,《無向遼東浪死歌》,這首詩剛才我已經給大家讀了家看一看這首詩歌的用詞,是多麽的押韻合轍。“知世郎”一詞是啥意思?就是精通事理,言事可知,沒有文化,能做得到麽?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他絕不是一個不識字的白丁,應該就是一個有文化的人,雖然沒有功名,但是最起碼得相當於一個秀才一樣的水平。很受大家的依托。再從後來他的審時度勢,那個處事上來看,他也確確實實應該是一個很精明的人,也就說,他是既能文,又能武啊。
第二點,對王薄起義的評價。王薄起義這件事,在某些曆史書上,都蔑稱他為“賊”,是“賊寇”,那是寫書者站在封建統治者的立場上所決定的,我們從他起義的曆史背景上來看,他的舉動完全是正義的,是為了生存而起義的,為反殘暴而起義的。既然稱他為起義,曆史書也稱他為起義,怎麽能稱人家是“賊”呢,什麽叫起義,這個“義”字是什麽意思?所以我們看待他不能等同於封建社會那些劫財劫錢的、那些占山為王的綠林好漢。更不能等同於那些小蝥賊。他是什麽,他是專門對付官軍的起義軍。他應當和曆史上的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的那些英雄們並駕齊驅,他的義舉推動了曆史的進程,是曆史的一種進步,所以說他的功績,應當彪炳千秋史冊。
至於後來他被招安,有人說這可是個汙點,其實我不這麽認為,我認為也不應當是汙點,他不應該與《水滸》當中宋江的招安、投降同日而語,因為宋江領著水泊梁山的好漢們,他們反的是宋朝,而招安的還是宋朝,他們並沒有達到反宋的目的,並且他們招安後還幫著宋朝打同是農民起義軍的方臘,又成了宋朝的一條狗,而王薄起義軍呢,他們已經達到了消滅殘暴腐敗的隋王朝的目的了,而招安他的正是嶄新的唐王朝。所以說王薄接受招安,投靠新的王朝,是在乎情理的事情,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這不僅不能成為汙點,這正說明了他能夠審時度勢,非常精明。我們不能用我們今天的“無產階級鬥爭徹底性”來理解這個問題,更不能用這樣的觀點去要求他們,因為這不現實。
王薄起義,不在於他的勝敗,在於他為埋葬隋王朝打響了第一槍,在於他成為隋王朝掘墓的第一人,為了建立嶄新的唐王朝,奠定了基礎,為爭取人民的生存自由,為正義,創造了一個戰爭的範例。他推動了曆史的進步和發展。
(作者說明:為了在本書中襯托出秦瓊,故此將王薄寫成一個相對反麵的人物,特意在此給予解釋原因。就是秦瓊在人們的心中一直都是高大上的形象,自然這王薄就要受點委屈。其實在很多古典小說中都有類似的描寫。比如為了襯托出劉備來,《三國演義》中將曹操寫成大奸大惡之徒,但是字裏行間,曹操的才幹還是難以掩飾的。而且劉備也不是手無縛雞之力,就比如三英戰呂布中,劉備手持雙劍與呂布大戰,甚至可以看出劉備的武藝反在關張二人之上。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就不再多多列舉。
在本書的文學相關部分,本人還將會對自己能夠認識到的問題給予解釋。如果讀者朋友們有什麽意見和見解,歡迎在書評區留言。作者在這裏表示感謝。)
以下內容來自網絡搜索
一、王薄起義的曆史背景
說到曆史背景我們需先從整個隋朝談起,隋朝,在我國的曆史上,它是一個短命的王朝,一共經營了37年,經曆了三代皇上,隋文帝、隋煬帝、隋恭帝。隋恭帝,是一個破落的過渡時期的皇上,這裏我們不準備詳談。隋文帝楊堅做了24年,,隋煬帝楊廣做了12年。隋朝的建立用忠君的思想來說,它本身就不正統、不正宗,因為它的開國不是隋文帝自己打下來的天下,他是篡權竊取的王權。不過,這位竊國的皇帝,自從當了皇上之後還算不錯,為政還算有一套,曾做了許許多多與人民有益、與國家發展有益的事情,因為他畢竟是一代開國皇帝,開國皇帝大都是這樣,比較清明。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首先統一了國家。當時北朝已是北周,然而南朝還有陳,他必須滅掉陳才能統一國家,於是他用了8年的時間,由公元581年到公元589年,滅掉了陳,統一了國家。
第二,他對國家體製實行了改革,加強了中央集權,在中央設置了三省六部,設最高長官為宰相,那麽在地方他合並了郡縣,原來地方官製有三級,有州、郡、縣,現在他把郡和縣合並了,變成了州縣兩級,即使有些地方還叫什麽郡什麽郡,但是它的建製實際上就是縣,就相當於現在的縣級市,這樣就加強了中央集權,對地方嚴加控製。
第三,他正式實施了科舉考試製度,他廢除了魏晉以來的推官製度,從此門第不分高低,隻要有才,通過科舉考試,窮人也可以一步登天,也可以去參加政權,這不能不說這是一種進步,這是一種文明,這在當時乃至今後各朝,都是最公正的推官製度。所以說這個科舉考試製度的實施,一直沿用到清朝。
第四,在農業上,他一度實行了均田製、減賦稅,減輕農民的負擔,當時的國家比較安定了,這就出現了史稱的“開皇之治”。第五,開鑿大運河,這個問題分利弊兩說,從利上來講,開鑿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州,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南至餘杭,現在的浙江,全長四五千裏,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運河,這大大促進了南北的交流,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這是曆史上的一個貢獻。從弊上講,它征發了幾百萬的勞役,是既勞民又傷財,勞役者深受其苦,民聲怨憤,當時死人無數,殘酷程度可以說是僅次於曆史上秦始皇修築長城,所以說曆史上曾對這事有這樣評價說: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裏賴通波。這就看出這事有人褒有人貶,是既有利也有弊。
但是到了公元605年,楊堅的兒子楊廣繼承了皇位,這就是隋煬帝,隋煬帝是曆朝曆代最有名的幾個暴君之一,在他執政以後,政治上開始走向腐敗,實行殘暴的統治,極力的榨取民脂民膏,供他自己奢侈的生活,他在位一共十二年,盡做了些禍國殃民的事情。
第一,他也修運河、築長城,但是他更是不顧人民的死活,他征調了民夫百萬人,就死掉了五六十萬人,死了一半還多。
第二,他為了自己的揮霍,營建東都洛陽,新的宮殿,豪華宮殿,每月他就征調民夫200多萬人,也是死者不計其數。
第三,為了炫耀富足,他在秋冬兩季樹木的花葉凋零時候,他就讓人用彩色的綢緞製成花來裝扮樹木,甚至樹木的樹幹、樹枝,他都讓人用絲帛纏繞,人民卻衣不遮體。
第四,隋煬帝曾多次帶領大批的後妃、宦官隊伍巡遊全國,從東頭洛陽出發,到達江都,就是現在的江蘇揚州,隨行的船隻,竟達五六千隻,船隊的長度能達二百餘華裏,動用的民夫,拉船也就是纖夫,能達八萬人之多,並且所到之處,地方還得準備上好的貢品和食物,這樣人民是深受其痛苦,苦不堪言。
第五,隋煬帝不僅如此,他還好戰,窮兵黷武,就在大業六年,也就是公元610年,他厲兵秣馬,準備發動對高麗的戰爭,高麗也就是現在的朝鮮,養馬就在山東,什麽是養馬,不是光在這裏喂喂馬,而實質上就是在山東招兵買馬,一切的軍糧、,船隻、馬匹等等的軍事設施、軍械都要在山東準備,史書是這樣記載的:詔山東置(軍)府,令養馬以供軍役。他不顧人民的死活,僅舉一例就可以看出:在東萊,(就是我們現在的山東萊州市)海口監造船隻,征發的工匠、民夫、不僅僅受到官吏的監督和打罵,不敢休息,甚至白天黑夜都要泡在水裏幹活,以致腰以下都生了蛆,所以死者是十之三四。他準備那麽的軍需,需要大量的錢財,那就必須在山東人民身上大肆搜刮,增加賦稅,增加徭役,而當時我們山東人民的生活是怎麽樣的呢?我們山東當時和河南這一帶,正遭大災,先是天旱,後又發大水,且有瘟疫,當時僅我們山東就死了五六十萬人,史書上有這樣記載:大業八年,大旱、疫、人多死,山東尤甚。還記載說:民相賣為奴婢。也就是人民互相賣,這裏說互相賣就是說賣兒賣女賣妻子,給人家去當奴役,當奴婢。這樣沉重的徭役負擔,加上連年的災害和征戰,致使我們山東人民實在是活不下去了。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官逼民反,於是一場疾風驟雨般的農民大起義就在山東醞釀起來,這就是王薄起義的整個社會背景。
二、講王薄起義的過程、規模及其影響
就在王薄起義以前,也就是大業五年,公元609年,鄒平一帶生存不下去的農民,曾經聚眾鬧過事,嘯集於鄒平南部長白山的大洞內,史籍上隻有這麽一句記載,說“有狂寇數萬”,其實,沒有這麽多,我們鄒平這一帶也沒有那麽大的山洞,這是後來鎮壓者為了買功,虛報的一個數字。我們可以這樣說,這隻是當時的一點農民起義的星火,是王薄農民起義的先聲,星火而已,它與後來的王薄起義不可比擬。當時,遭到官軍的鎮壓馬上就失敗了。但是往往反抗的烈火越撲越旺,大業七年,也就是公元611年,鄒平人王薄,在縣境西南長白山中,也就是我們西窩陀村的南五裏處雕窩峪山中正式舉起起義的大旗,從而真正拉開了隋末農民起義的序幕。《資治通鑒》上是這樣記載的說:“鄒平民王薄,擁眾聚長白山,剽略齊濟之郊,自稱知世郎,言事可知矣。又作《無向遼東浪死歌》,以相感勸,避征役者多往歸之。”
這就是說王薄起義以後,屯兵於雕窩峪山中,以此為根據地,經常飛快地,敏捷地襲擊周圍的那些郡縣的官兵、官府,可以說當時是勢如破竹,橫掃千軍如卷席。並且為了宣傳發動群眾,他曾作了《無向遼東浪死歌》這樣的詩歌,來鼓動和勸說農民積極參加農民起義隊伍,其歌曰:
“長白山前知世郎,
純著紅羅錦背襠。
長槊侵天半,
輪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
下山食牛羊。
忽聞官軍至,
提刀向前蕩。
譬如遼東死,
斬頭何所傷。”
這首詩歌表達了作者與官軍誓死鬥爭,不服從朝廷的調遣堅決不去遼東的堅強決心,也體現出了他為正義而鬥爭,為生存而鬥爭不怕犧牲大無畏的英雄氣概。這首詩歌現在被人們雕刻在我們雕窩峪風景區的大門內的影壁上,由著名的書法家苗培紅先生題寫,純鎦金大字,金光閃閃,熠熠生輝。
還有一首歌謠,比較通俗易懂,也體現了當時人們紛紛投靠義軍和支援義軍的實際情況。曰:“要抗兵,要抗選,家家都把鐵器斂,斂起鐵來做刀槍,昏君贓官殺個光。”就在他這些歌謠、詩歌和義軍們舉動的感召下,一些不堪忍受沉重賦稅和徭役的農民,都紛紛的投靠到了起義軍的大旗之下,當時義軍達到了數萬人,在山裏打造兵器,囤積糧草,(至今山內還有屯糧處,鐵匠台,點將台等等的遺跡)。在王薄起義的帶動和影響下,全國各地,特別是我們山東,都爆發了不同規模的農民起義。由於王薄率領的農民起義比較早,並且規模也大,這就使得我們鄒平以南的長白山區成了農民起義的中心區,加上王薄有領導的起義軍有山可依,背靠大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這對防禦官軍的進剿可以說是非常有利,這和平原地區的那些起義軍相比起來,他們有著得天獨厚的地利條件。於是,周圍各地的義軍,也大多都曾經與王薄起義的義軍來聯盟,聯合作戰。譬如黃河以北的農民起義軍郝孝德、孫宣雅,還有齊郡的孟浪,等等。具體作戰的情況是這樣的:
大業九年,也就是公元613年,王薄在攻掠了齊郡之後,為了擴大戰果,曾經兵進魯郡,魯郡就是現在的兗州,開始取得了一些勝利,很順利,但後來這些義軍們卻起了一些輕敵麻痹的思想。這一輕敵麻痹,造成了慘敗,被當時隋朝的大將張須陀打敗了,義軍被殺好幾千人。於是王薄趕緊收集剩餘部隊一萬來人,準備北渡黃河,去找曾經結過盟的,郝孝德他們,可是剛剛過黃河到了臨邑,又被張須陀的隊伍追上了,義軍再次慘敗,這一次又死了五千餘人,牲畜萬計,損失慘重。雖然王薄義軍損兵折將損失慘重,但他還是堅持找到了黃河北的農民起義軍郝孝德和孫宣雅,三個部隊聯合了起來,當時他的兵力又達到了十萬多人。他們馬上又渡迴黃河再次進入長白山區,準備與隋朝的官軍決一死戰。他們合計了一下決定先打最近處章丘城(那時候的章丘城的縣城在繡惠,不在明水),但是他們卻沒有經過合戰的演習,隻是想當然,那就作戰了,實施分散出擊卻沒有形成統一的指揮(據我們現在分析,不僅是這樣,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兵器不夠精良,兵員隊伍素質不高,你想,一群農民組織起來的素質能有多高呢)。所以啊,又被張須陀把這三股義軍來各個擊破,又打敗了。郝孝德,孫宣雅一看不好,隻好又退迴了黃河以北,這第一次聯合作戰,失敗了。
王薄在進攻章丘失敗之後,顯然兵力已嚴重不足,但是,他仍沒有喪失鬥誌,更沒有喪失信心,仍然更加謹慎地以長白山為依托,轉戰於魯中、魯北齊郡各地,開始學會利用小規模的偷襲,與官軍周旋。就在這期間,齊郡孟浪領導的一支起義軍也曾經來長白山與王薄的起義軍聯合作戰。但是終因隋朝大將周發尚和張須陀進逼,這股起義軍來了不久,也南下江淮一帶轉戰去了,後這支隊伍投奔了翟讓、李密領導的瓦崗軍。以後還有李子通、左相才這兩股起義軍也曾來長白山區駐紮過和王薄聯合過。王薄起義軍卻一直沒走多遠,一直就在我們魯中,魯北各地一次又一次與其他起義軍聯合做過戰。從整體上來看啊,王薄起義軍自從成立以來打仗作戰,勝利可以說是不多。我剛才分析了,原因是兵器不精良,兵員素質不高所導致。盡管如此,他卻從根本上動搖了隋王朝的統治,給了隋王朝以沉重的打擊,關鍵還在於他為埋葬隋王朝打響了第一槍,也正是這第一槍,引發了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的大浪潮。
在他的影響下,各地起義軍逐漸形成了三股最強大的力量,這三股最強大的力量分別是:李密翟讓領導的瓦崗軍;第二股是河北的竇建德起義軍;第三股是杜伏威、輔公佑的江淮起義軍。除了這三股大勢力,其餘的小勢力一股一股的層出不窮,不計其數,可以說是當時全國形成了推翻隋王朝的農民起義的大浪潮,大氣候已經形成。雖然後來這三股強大的義軍因為戰略問題不在山東打了,流到了全國各地,但是這些義軍的基礎力量,也就是說骨幹力量,主要力量還是屬於我們山東的,因為它的基礎就在山東,大都以我們這裏為依托和基礎,發展起來了的。也正是在這各股、各路起義軍的打擊之下,隋王朝迅速瓦解了。
三、王薄起義後的歸宿
公元618年,這時的隋王朝已經是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了,隋王朝的內部人心大散,各想各的事,甚至紛紛倒戈,曾是隋王朝的禁軍的大將領宇文化及就是其中一例。他在江東,也就是現在的江蘇省的揚州發動了兵變,刺殺了隋煬帝,但是他呢,卻擁戴他的蕭皇後,想著立她為皇帝,另立皇室,不在洛陽,也不在西安,他上哪兒,想上北京。於是帶著他這夥人馬就北上,第二年,就到達了我們山東的聊城,這地方當時這裏還是(受)隋王朝的統治,還是官軍占領,來到以後就駐紮在聊城,這個時候的王薄起義軍也在聊城一帶轉戰。就是這個時候,唐王李淵也起兵造反反隋(後來他成了氣候,建立了唐王朝,當上了皇上)。他也派兵來占領聊城,誰呢?淮南王李神通,讓他來攻打聊城,可以說當時是多股力量都集中來到聊城打仗。就在這種緊急形勢的情況之下,宇文化及感到不好了,於是他想到了王薄,馬上派人暗暗的與王薄來聯係,說要和王薄咱聯合起來共成大業。當時王薄是在外頭打遊擊的,他一聽這情況他心裏這樣想,你宇文化及是個什麽東西,你宇文化及你雖然刺殺了隋煬帝,但是你擁戴的還是他的皇後,你還是隋朝的走狗,就有心不和他聯合,但是來硬的又不好,於是心生一計,順手推舟將計就計,,就佯裝詐降了宇文化及,當然這樣就可以進入聊城了。於是領著他的部隊,堂而皇之地駐進了聊城。唐王軍李神通,這時候就也來攻打聊城,由於王薄的部隊加上宇文化及的部隊,合起來沒讓李神通打進來,其實這時候王薄也不了解李神通,是一股什麽樣的力量。不久,河北的農民起義軍竇建德,也來攻打聊城,同是農民起義軍,按現在的話說同是一個階級,王薄當然心裏高興,這是兄弟部隊來了,於是見時機已到,打開城門,放竇建德進入了聊城,不用說,先把隋朝的走狗宇文化及擒殺了。
從這裏可以看出,王薄起義軍應該說就融到了竇建德起義軍當中,當然,他們卻都有著割據一方的地盤,相對獨立,那麽再後來呢,再後來隋王朝徹底滅亡了。唐王李淵坐了天下,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那就是唐朝。起義軍民終於消滅了昏庸腐敗殘暴的隋朝,達到了目的。
當時,雖然唐王朝成立了,但是分散割據的情況非常嚴重,各股起義軍都各占據著一方地盤,又加上原來隋朝的那些朝廷命官們現在還沒完全被收服,他們也占著一方地盤,可以說全國形勢非常亂,在這種情況下,王薄審時度勢,首先接受了唐朝的招安,並且帶著他的地盤,一迴加入到唐朝新的政權之內,不僅這樣,他還一起去說服了青州、萊州、密州等等的那些割據勢力,一起順從了唐朝,他自己也被委任了一個官,那就是齊州的總管,駐守在曆城。
就在唐朝武德五年,也就是公元622年,王薄與宋州總管盛彥師,聯合起來要攻打一個叫須昌的地方(須昌就是今東平縣的須城鎮),那時候這裏還沒有順服新的王朝,打它得需要軍糧,他們就籌集糧草,在哪籌集呢?在潭州(潭州在現在的曆城的東平陵這個地方),當時這裏還有個刺史,是隋朝的命官叫李義滿,他還覺得我是隋朝命官,甚至他不知道隋朝滅亡唐朝建立,(那時候沒有現在的通訊),他還認為他了不起,到他這裏來征糧,他不給,閉倉不予,於是與王薄一同來的盛彥師把這個李義滿抓起來了,押迴齊州的監獄裏看管起來,不料,這個家夥命不大,不幾天就在監獄裏死了。須昌就平定以後,王薄有事,又需要迴潭州,他也沒多想,那時候覺得時局比較平定了,他又想李義滿又不是我抓的,是盛彥師抓的,可以說大意了,沒帶兵,就隻身去了潭州,可潭州還有李義滿的人,李義滿有個侄子叫李武意,聽說王薄來了,心想,得來全不費工夫,你把我叔叔弄死,我何不......他不管是盛彥師抓的還是你王薄抓的,反正你是一夥的,於是就把王薄刺殺在了潭州。這就是王薄的結局,也就是他的歸宿。
我們總結一下可以說,他為反隋滅隋,推翻隋王朝,是戰鬥了一生,又為建立新的唐朝而殞命殉國。
四、對王薄起義的評價
第一點先說一說王薄其人。王薄到底是哪裏人呢?根據我們現在的考察,可以肯定地告訴大家,他應該就是我們青陽的西窩陀人,雖然史料上隻提了他是鄒平人,但依據他的詩“長白山前知世郎”,這“長白山前”這五個字,你就可以斷定他就是西窩陀人,長白山就是他依托的雕窩峪,雕窩峪前頭,哪個莊?那就是現在的西窩陀。隻不過那個時候是一定叫西窩陀這個名,這一點暫無考證。史書上還說他是鐵匠出身,我們這個西窩陀村,曆朝曆代,就是以鐵匠出身的居多,是有名的鐵匠村,可以吻合。在上世紀的六十年代,我們村修大壩,曾經出土了一把寶劍,這把寶劍上就鐫刻著“王記”兩個字,同時也出土了還有其它的一些文物,都可以證明王薄應該就是西窩陀村人。
王薄還是個能說會道、精明強幹有一定文化很有威望的人,那麽為什麽這樣說呢,從他的詩歌就可以看出,《無向遼東浪死歌》,這首詩剛才我已經給大家讀了家看一看這首詩歌的用詞,是多麽的押韻合轍。“知世郎”一詞是啥意思?就是精通事理,言事可知,沒有文化,能做得到麽?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他絕不是一個不識字的白丁,應該就是一個有文化的人,雖然沒有功名,但是最起碼得相當於一個秀才一樣的水平。很受大家的依托。再從後來他的審時度勢,那個處事上來看,他也確確實實應該是一個很精明的人,也就說,他是既能文,又能武啊。
第二點,對王薄起義的評價。王薄起義這件事,在某些曆史書上,都蔑稱他為“賊”,是“賊寇”,那是寫書者站在封建統治者的立場上所決定的,我們從他起義的曆史背景上來看,他的舉動完全是正義的,是為了生存而起義的,為反殘暴而起義的。既然稱他為起義,曆史書也稱他為起義,怎麽能稱人家是“賊”呢,什麽叫起義,這個“義”字是什麽意思?所以我們看待他不能等同於封建社會那些劫財劫錢的、那些占山為王的綠林好漢。更不能等同於那些小蝥賊。他是什麽,他是專門對付官軍的起義軍。他應當和曆史上的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的那些英雄們並駕齊驅,他的義舉推動了曆史的進程,是曆史的一種進步,所以說他的功績,應當彪炳千秋史冊。
至於後來他被招安,有人說這可是個汙點,其實我不這麽認為,我認為也不應當是汙點,他不應該與《水滸》當中宋江的招安、投降同日而語,因為宋江領著水泊梁山的好漢們,他們反的是宋朝,而招安的還是宋朝,他們並沒有達到反宋的目的,並且他們招安後還幫著宋朝打同是農民起義軍的方臘,又成了宋朝的一條狗,而王薄起義軍呢,他們已經達到了消滅殘暴腐敗的隋王朝的目的了,而招安他的正是嶄新的唐王朝。所以說王薄接受招安,投靠新的王朝,是在乎情理的事情,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這不僅不能成為汙點,這正說明了他能夠審時度勢,非常精明。我們不能用我們今天的“無產階級鬥爭徹底性”來理解這個問題,更不能用這樣的觀點去要求他們,因為這不現實。
王薄起義,不在於他的勝敗,在於他為埋葬隋王朝打響了第一槍,在於他成為隋王朝掘墓的第一人,為了建立嶄新的唐王朝,奠定了基礎,為爭取人民的生存自由,為正義,創造了一個戰爭的範例。他推動了曆史的進步和發展。
(作者說明:為了在本書中襯托出秦瓊,故此將王薄寫成一個相對反麵的人物,特意在此給予解釋原因。就是秦瓊在人們的心中一直都是高大上的形象,自然這王薄就要受點委屈。其實在很多古典小說中都有類似的描寫。比如為了襯托出劉備來,《三國演義》中將曹操寫成大奸大惡之徒,但是字裏行間,曹操的才幹還是難以掩飾的。而且劉備也不是手無縛雞之力,就比如三英戰呂布中,劉備手持雙劍與呂布大戰,甚至可以看出劉備的武藝反在關張二人之上。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就不再多多列舉。
在本書的文學相關部分,本人還將會對自己能夠認識到的問題給予解釋。如果讀者朋友們有什麽意見和見解,歡迎在書評區留言。作者在這裏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