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以下內容來自網絡搜索


    獨孤皇後


    隋文帝皇後獨孤伽羅是生活在我國南北朝、隋朝時期的一位傑出女性政治人物,為隋文帝朝政治係統核心人物。在皇後積極參與和協助下,隋文帝北禦突厥、南平陳朝,一統華夏,使得社會安定、國家富強,動蕩分裂近四百年的南北雙方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麵逐步融合發展,從而開啟了隋唐盛世。


    獨孤伽羅不僅在政治作為上可圈可點,其本身也是一位具備鮮明個性的曆史人物。她既有鮮卑女子的英氣嫵媚、大膽真率,又有漢家女兒的優雅聰慧、柔情體貼,隋文帝楊堅對其可謂言聽計從、迷戀終生。夫妻倆五兒五女、一母同胞;同居共寢、並輦上朝;朝夕相伴,情深意長,六宮常年虛設。獨孤皇後去世後,隋文帝一下失去了生活的重心,不到兩年也隨之離開人世。臨終前,隋文帝仍然希望能夠在地下永恆的世界裏和妻子重逢。生死相隨,夫妻情深,無過於此,隋文帝和獨孤皇後可謂創造了中國古代帝王後宮生活的奇跡。


    西魏大統十年(公元544年),秦州刺史、河內郡公獨孤信喜得第七女。當時社會普遍崇佛,獨孤信也不例外,他給女兒取了一個極富佛教色彩的名字:伽羅,梵語為tagara,意為香爐木、沉香木、奇楠香。誰也不曾料到,三十七年後,這個女孩將會掌控中國曆史走向。


    小伽羅的祖輩為依附拓拔鮮卑政權的代北匈奴貴族,為北魏勳臣八姓之一。父親獨孤信在北魏六鎮起義時以自身軍功登上政治舞台,曾協助宇文泰開創霸業,位列西魏八柱國、大司馬,北周時進太保太保、衛國公。因容貌俊美風流,號“獨孤郎”,留下“側帽風流”典故;母親崔夫人出自清河崔氏定著六房之一的鄭州崔氏,為北魏永昌太守崔稚長子崔彥珍之女。清河崔氏是中古時期首屈一指的漢族政治文化門閥,世代重視德業儒教和文化傳承,人材輩出,家族成員為北魏統一黃河流域立下過汗馬功勞。


    匈奴、鮮卑等民族有母係遺風,舊俗“婦持門戶”,《顏氏家訓·治家篇》說,“鄴下風俗,專由婦人主持門戶,訴訟爭曲直,請托工逢迎,坐著車子滿街走,帶著禮物送官府,代兒子求官,替丈夫叫屈,這是鮮卑的遺風吧!”由於禮法束縛較弱,北朝婦人發揮才能成為一種社會風氣,獨孤伽羅就是從這種風氣裏產生出來的傑出人物。同時,其母崔氏又為小伽羅烙上了深刻的漢文化印記。清河崔氏是一個學識深厚的文化世族,家族的文化教養在伽羅身上也有相當程度的體現,史載文獻皇後“雅好讀書、識達今古”、“見公卿有父母者,每為致禮焉”。獨孤伽羅身上既有父係遊牧民族之獨立英氣,亦有母係漢文化之博雅謙和,本身便是民族大融合之時代產物,是漢化了的鮮卑人。


    伽羅生長的年代,中華大地分裂為幾個對立的政權:東魏、西魏和南朝,諸政權之間戰爭頻繁爆發,社會長期不得安定。出生於掌握核心政權的頂級權貴家庭,讓聰慧的少女視線超出閨閣,鍛煉出了不一般的勇氣和膽識,開始關注這個特殊時代的天下局勢與命運。


    北周孝閔帝元年(公元557年),獨孤信看中了老友楊忠的嫡長子楊堅相有奇表、氣質非凡,於是把十四歲的獨孤伽羅嫁給了他。楊堅時年十七,小名“那羅延”,意為金剛力士。他性格深沉穩重,外表木訥而內心有大氣魄,因從小在寺院長大,又養出了一股與眾不同的威儀風姿。這是一樁門當戶對的貴族親緣聯姻。


    少年郎楊堅此時初入仕途,又得配佳人,躊躇滿誌正欲有所作為,但命運和他開了個大玩笑。楊堅和伽羅結婚前夕,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十月,西魏、北周的實際締造者、關攏集團的核心凝聚人物宇文泰去世,遺命其侄宇文護輔政。在其主導下,宇文家族取代了西魏元氏政權,政治態度傾向西魏且位高權重的獨孤信立場微妙。


    小夫妻婚後月餘,獨孤信與北周權臣宇文護政鬥失敗被逼自盡,勢力流散,妻兒也受牽連流放到蜀地多年,獨孤家族從此退出權力中心,家道中衰。因楊家不肯依附宇文護,再加上與獨孤信聯姻的這層關係,導致楊堅不幸遭到池魚之殃,他備受猜忌,連續八年原地踏步不得升職,甚至不時有性命之憂。


    政鬥的殘酷陰影卻沒有影響這對小夫妻的感情。和楊堅的姻緣使獨孤伽羅保留了貴族身份,免遭流放之罪,而家門巨變的陰影,又讓丈夫對她更為愛憐有加。少年男女兩情相悅,又有建功立業的共同理想誌向。情到濃時,夫妻倆誓無異生之子,相約白頭,永不變心。楊堅夫婦相繼誕育有五子五女,攜手走過了近五十年人生風雨。在楊堅一生風雲詭譎的歲月中,愛妻伽羅始終是他最親密的愛人、知己、智囊和精神支柱。


    政治繼續在楊堅夫婦麵前充分展現其隱秘和黑暗的一麵。宇文護攫取政權、廢掉孝閔帝、毒死明帝,他那陰冷的目光不時瞄向楊家這條似乎也不太穩固的船,著實令人森然可怖。楊堅和妻子不得不相互鼓勵,互商對策,以期逃避宇文護懷疑的目光,伽羅也一直保持低調謙恭作風,盡量為丈夫消禍。


    所幸由於北周生存環境形勢嚴峻,北有突厥騷擾侵犯、東有北齊虎視眈眈、南有南朝趁火打劫,楊堅的父親楊忠驍勇善戰,在北周一直擁有相當的地位。楊堅的兩個弟弟也相繼和宇文皇室聯姻,二弟楊整娶了宇文泰外甥之女尉遲氏、三弟楊慧娶了周武帝之妹順陽公主。楊堅夫婦在父親的大樹羽翼之下暫得保全。


    父親楊忠去世後不久,北周天和七年(公元572年),隱忍多年的周武帝宇文邕突然發動政變,鏟除了權臣宇文護,楊堅夫婦終於鬆了一口氣。由於楊忠為北周元勳,父子倆又不曾依附宇文護,周武帝特意禮聘楊堅的長女楊麗華為其皇太子宇文贇之太子妃。


    但陰影很快又籠罩在楊堅頭上。因為楊堅相有奇表、氣質突出,周武帝腹心臣僚王軌和齊王宇文憲對他有所猜忌,勸周武帝盡早除他,所幸周武帝並不信相麵之言,楊堅行事也更加謹慎。周武帝傾全國之力吞滅了長期對峙的老對手高氏北齊,為統一中國做準備時,卻得病英年早逝,其子宇文贇即位,是為宣帝,楊麗華成為皇後。


    周宣帝上台後,一反其父勵精圖治作風,行為乖張暴戾。為了抓緊權力,其引入嶽父楊堅輔政。而楊堅雖然躋身到了政治權力最高階層,但這位女婿實在兇狠殘暴,他收拾了一批宗室、大臣後,又把目光投向了嶽父。宇文贇一反成製相繼冊立四個皇後,與元配皇後楊麗華並匹;旋而,又欲賜楊後自盡。在楊家麵臨帝王的不測之怒、家族命運懸於千鈞之重之時,危急關頭,獨孤伽羅一展其北方婦女的堅強風慨,毅然闖宮“詣閣陳謝,叩頭流血”,使楊後得免於賜死之難而家族得免於株連之厄。


    楊堅再度處於朝不保夕的危局,正謀外放試圖保全性命時,長期處於非理性生活狀態的宣帝在即位兩年後暴病而亡。這時宣帝之子靜帝年方九歲,最高皇權陷入真空。宣帝幸臣劉昉、鄭譯矯詔引外戚楊堅入宮輔政,試圖通過操縱他掌控最高權力。


    周宣帝的暴死幾乎是命中注定讓楊堅夫婦出頭的機會。楊堅和獨孤伽羅的人生始終都在政治險惡的驚濤駭浪中度過,由此也積累下了豐富的政治鬥爭經驗。通過一番鬥爭,楊堅反製住宣帝幸臣,控製了中央權力中樞。此時,楊堅遇到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的生死抉擇,他可以保存年幼的周帝,做一個掌握實權的權臣,減少北周舊臣的反對;也可以趁機取而代之代周自立,但這對根基薄弱的他來說,實在是一件一步不慎身死族滅的危險之事。何去何從,楊堅猶豫不決。就在這個關鍵時刻,獨孤伽羅派心腹入宮向丈夫進言:“大事已然,騎獸之勢,必不得下,勉之!”她很可能吸取了宇文護的教訓,與其做權臣身敗名裂,不如幹脆自己當皇帝,改朝換代、成一世之雄。妻子一句話點破了楊堅的處境,也給了楊堅最大的支持和鼓舞,他頓下決心:開基立隋。關鍵時刻,獨孤伽羅巾幗不讓須眉,表現出了果敢善斷的政治家氣魄。


    隋開皇元年二月十四日(公元581年),楊堅即皇帝位,建立隋朝,三天後即冊獨孤伽羅為皇後,從此夫妻嘔心瀝血為隋帝國的強大發展傾注了畢生的精力心智與心血,獨孤皇後也是中國曆史上罕見的對君主終生保持有強烈影響力的後妃。獨孤皇後通達書史,聰明過人。每次隋文帝上朝,她必與之同輦而行,至殿閣而止,派宦官跟隨而進溝通聯絡,“政有所失,隨則匡正,多有弘益”。待到文帝下朝,她早已在等候,夫妻“相顧欣然”一起迴宮,同起同居形影不離。在平常生活中,她一有閑暇便手不釋卷,學問不凡。隋文帝對這位愛妻是既寵愛又信服,幾乎是言聽計從,宮中同尊帝後為“二聖”。所以,開皇年間的政治決策,很難分得清哪些是隋文帝的主意,哪些是獨孤皇後的的主意,而她的政治影響力也不僅限於影響隋文帝而已。


    高熲父親原來是獨孤信家的賓客,在獨孤家落難時,高家依然和獨孤皇後保持了親密的聯係,高熲的才幹和品德都很得獨孤皇後賞識,故大力推薦給隋文帝。所以,當隋文帝建隋之初,就立即委以重任。而高熲位居首輔十餘年,經曆多次政治風浪,始終履險如夷、不動如山,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有獨孤皇後這一堅強靠山,以至隋文帝把他當家人看待。高熲地位的穩固,對隋朝具有重大的意義。換言之,高熲能夠在複雜的政治局麵下最大程度地施展抱負、發揮才幹,固然有賴於他強大的個人能力,但是,獨孤皇後在宮中的支持與協助,應當也是重要因素。


    在愛妻獨孤伽羅的輔佐和支持下,隋文帝迅速穩定了政局,領導著以高熲為首的能臣幹將們開始了一係列大刀闊斧影響深遠的全麵改革。他首先恢複漢製,建立起以漢文化為主導的意識形態理念;北破突厥,重新建立起以中原王朝為核心的東亞國際政治新秩序;南平陳朝,統一了分裂將近四百年的中華大地,並且使政治上長期分裂導致經濟、文化分裂的南北方初步開始融合;改革官製,正式確立分工明確的以三省六部為主體的中央官僚體係;開創科舉製度,開始了打破世家門閥壟斷政治、文化資源第一步;修訂律法,廢除大量酷刑,製定出影響之後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法製建設的《開皇律》,首創死刑三奏而決製度;休養生息,減輕農民負擔,文帝時期朝野豐足,隋朝國富程度曆代矚目……隋文帝完成的這一係列定萬世之基、成富國強兵的宏大偉業,在職官、禮法、經濟、文化、軍事、公共工程等各個方麵都有突出表現,深遠地影響了之後的唐朝以及未來一千多年封建王朝的發展,史稱“開皇之治”,獨孤皇後對此功不可沒。


    開皇末年,獨孤皇後在廢長子皇太子楊勇立次子晉王楊廣的儲君決策問題上發揮了關鍵性作用。隋文帝夫婦曾對長子皇太子楊勇寄予了很大的期待。但楊勇向來行事率性、不拘小節,與隋文帝夫婦一貫嚴正的作風相衝突。楊勇喜好聲色,而東宮沒有嫡子,尤其是不善待太子妃引起了獨孤皇後強烈不滿。楊勇這一係列行為嚴重違背了獨孤皇後重視嫡長、重視世家門閥聯姻關係、保證宗法權力的穩定過渡的政治理念,其後太子妃暴死更是加深母子裂痕,獨孤皇後開始慮及身後權力轉接的大政。


    夫妻倆向來喜愛的次子晉王楊廣,才智出眾、素有抱負。楊廣不僅在平陳統一戰爭中表現突出,之後在鎮守江南期間為穩定剛剛統一的江南局勢頗有成效、政績突出。楊廣“陰有奪宗之計”,苦心經營多年,他雖位高權重,但始終表現得作風簡樸、不好聲色、禮賢下士、謙恭謹慎,由此贏得了朝野讚頌和隋文帝夫婦的歡心。在皇太子和晉王表現此消彼長的權衡下,獨孤皇後終於狠下心來,利用自身強大影響力策動了開皇世的易儲大政。上以動至尊視聽,下以攬權臣智力,竭其權智終至完成其“外預朝政”的最大之作。


    但她無法料到的是她和文帝寄予厚望的楊廣事實上務功之心強烈。因其急功近利、剛愎自我、行政剛猛,雖成就了隋帝國四海之威、大運河流波千年,但同時內削勳貴造成統治階級離心叛變、對外用兵無度威信大失、對下濫用民力群盜蜂起,從而導致富強的隋朝二世而亡,因此不少史家學者也把隋亡責任歸咎給獨孤皇後。


    客觀來說,雖然獨孤皇後參與選擇的太子楊廣最終被曆史確認未能擔當起讓大隋長治久安的重任,但是,他的失敗主要是當上皇帝以後盲目追求發展速度,好大喜功的結果。他的這種性格,在當皇帝之前並未充分暴露。僅以當時的情況而言,獨孤皇後和隋文帝選擇楊廣,其實並沒有什麽錯誤。獨孤伽羅易儲是從為了鞏固新的政權統治、維護本集團利益起點出發來考慮的,而不是一己之私。唐修《隋書》簡單地將她的行為曲解為“心非均一,擅寵移嫡”[26]的兒女私情,顯然是不合理的。魏征在傳論中批斥獨孤後的邏輯起點乃在於李唐取而代之的隋煬帝楊廣,楊廣為帝自有其前後功過之辨,我們不能因為隋朝最後滅亡在楊廣手中而以此作為貶斥獨孤皇後的依據。


    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八月二十四日午夜,獨孤皇後於永安宮奄然而逝,這對垂暮隋文帝的打擊是毀滅性的,她的死標誌著其大展宏圖時代的結束。皇後崩年五十九,“年過五十不稱夭”,在當時社會條件下也不算低壽。然而時年六十二歲,和她整整做了四十五年夫妻的隋文帝仍像個熱血衝動的熱戀少年,縱情而放肆地追懷著他深愛的妻子,其用情之深、思戀之苦,實在讓人不忍卒讀。


    也許是皇後從病發開始起,隋文帝早已失魂落魄得人盡皆知。皇後剛剛去世,非常善於把握上意的著作郎王劭立刻上書安慰文帝稱:皇後是聖德仁愛的觀世音菩薩下凡,她的死亡隻是在諸天神佛的迎接中歸位而已。隋文帝讀後,“且悲且喜”。另一位天竺高僧同樣聲稱皇後是被諸神佛迎接到西方阿彌陀淨土,悲喜交集的隋文帝激動之下賜物兩千餘段。這種數額的賞賜一般隻有身死王事、忠義節烈立下巨大功勞的人才能得到。要何等深厚的恩愛之情,才會讓他傻傻地用這種不經之語來麻醉自己。


    獨孤皇後的喪事規格之高,是異常罕見的:皇後喪事由隋朝尚書左仆射(也就是宰相)楊素親自負責。楊素不僅要統籌安排喪葬各項事宜,而他身為宰相居然帶著人馬日曬雨淋,親自到荒郊野外之中為皇後尋找福地。不僅如此,選好地址為皇後建設山陵時,楊素也始終堅持在第一線,凡事親力親為、辛苦不已,連隋文帝都被他感動了。隋文帝後來在表彰楊素的詔書中稱,楊素為皇後尋訪山陵辦後事的功勞,比他南征北戰平戎定寇的功績還重要。楊素是平陳統一全國的一支主力,之後又轉戰江南各地兩年多平叛,而且開皇末年數次出擊突厥。也就是說,在隋文帝看來,皇後等同於他的人生功業。


    楊麗華


    建德二年(573年)九月十九日,北周武帝宇文邕為皇太子宇文贇納娶楊麗華為皇太子妃。宣政元年(578年)六月,宇文邕去世,宇文贇即皇帝位,是為北周宣帝。閏六月初三日,宇文贇冊封楊麗華為皇後。


    大象元年(579年)二月二十日,宇文贇傳位給太子宇文闡,自稱天元皇帝,立楊麗華為天元皇後。四月初一日,宇文贇立宇文闡生母朱滿月為天元帝後。七月二十三日,改天元皇後朱滿月為天皇後,又立妃子元樂尚為天右皇後,陳月儀為天左皇後,與楊麗華一起為四位皇後。


    大象二年(580年)二月,宇文贇下令在諸位皇後的封號中都加上“大”字。楊麗華為天元大皇後,朱滿月為天大皇後,元樂尚為天右大皇後,陳月儀為天左大皇後。三月,又立妃子尉遲熾繁為天中大皇後,與楊麗華等五後並立。


    楊麗華性格柔順,不妒忌,所以其他四位皇後以及後宮中的九嬪、侍禦等都喜愛並敬重她。宇文贇後來昏庸暴虐更加嚴重,喜怒失常,曾經無故責備楊麗華,想強加給她罪名。但是楊麗華舉止安詳,言語態度沒有曲撓服軟的表示,所以宇文贇十分憤怒,於是賜楊麗華死罪,逼令她自殺。楊麗華的母親獨孤伽羅聞訊後,急忙進宮,為楊麗華求情,以至叩頭流血,楊麗華才免於一死。


    大象二年(580年),宇文贇去世,宇文闡尊楊麗華為皇太後,居住在弘聖宮。當初,宇文贇生病,命令楊麗華的父親楊堅到宮中侍候陪伴。等到宇文贇病危,劉昉、鄭譯等人乘機假傳旨意任命楊堅輔佐朝政。楊麗華開始雖然沒有參與此事,但因為繼位的宇文闡年幼,擔心大權落入其他家族,對自己不利,得知劉昉、鄭譯等人已經傳達此詔令,心中十分高興。楊麗華後來了解到她的父親楊堅有異心,心中很不滿,在言辭神態中表現出來。開皇元年(581年),楊堅篡奪北周天下,建立隋朝,是為隋文帝,楊麗華一時無法接受,對此更加憤恨。隋文帝雖不能責備她,但心中對她很愧疚。


    開皇六年(586年),隋文帝封楊麗華為樂平公主。後來隋文帝商量將楊麗華改嫁,楊麗華堅決不同意,於是此事作罷。


    楊麗華與宇文贇的女兒宇文娥英,到了婚嫁的年齡,其外祖父隋文帝下旨為她選婿,奉皇帝的命令到弘聖宮聚集,等待相女婿的貴公子弟,每天都有數以百計的人。楊麗華親自在帷帳之中,讓參加選婿的貴公子弟們做自我介紹,並試他們的技藝。選不中的,就讓他們出去。到幽州總管李崇之子李敏入試時,被楊麗華相中,選為女婿。


    李敏假借一品的羽儀,其禮就如娶皇帝的女兒。後來將要侍奉隋文帝飲宴,楊麗華對李敏說:“我把天下都給了皇上,隻有一個女婿,我當為你求柱國之職。皇上如授你當別的官,你千萬別致謝應承。”等到進見隋文帝時,隋文帝親自彈琵琶,讓李敏歌舞。隋文帝十分高興,對楊麗華說:“李敏現任何官?”楊麗華迴答說:“他隻不過是一個白丁罷了。”隋文帝對李敏說:“現在授你儀同之職。”李敏不應承。隋文帝說:“不滿你的意嗎?現在授你開府。”李敏又不應承致謝。隋文帝說:“樂平公主對我有大功,我又何必對其女婿吝惜官職呢!現在授你柱國之職!”李敏這才拜謝隋文帝。隋文帝於是就在龍座上寫詔書授任李敏為柱國,以本官身份在皇宮值班。


    大業五年(609年),楊麗華跟隨弟弟隋煬帝楊廣巡幸張掖時,在河西去世,時年四十九。臨終前向隋煬帝囑托說:“我沒兒子,惟有一女。我不怕死,隻是深深憐愛女兒和女婿。我現有的食邑,乞求轉賜給李敏。”隋煬帝答應了她。隋煬帝迴到長安後,下令有關官員置辦禮儀,將楊麗華與宇文贇合葬在定陵。


    瓊花公主


    瓊花公主,全名是楊瓊花,父親是隋朝開國皇帝楊堅,母親是獨孤皇後獨孤伽羅,哥哥楊勇和楊廣。


    後來,晉王楊廣不滿哥哥楊勇位居太子之位,想要當上皇帝,就開始設計出自己的計謀,而瓊花公主正一步步走入楊廣設下的陷阱。


    楊廣先殺死瓊花公主淹死,並由蕭美娘假扮瓊花迴到寢宮,這邊楊廣派李公公將楊勇引到禦花園去見瓊花公主,楊勇醉醺醺地一拍背對他的瓊花,瓊花竟落水身亡。楊勇驚慌失措。


    文帝和獨孤皇後得知竟是楊勇害死瓊花,卻不知這一切都是楊廣所為,他殺死瓊花,嫁禍於楊勇,不過是借機除掉楊勇,登上太子之位,果不其然,楊勇因此被貶為庶民,楊廣順理成章當上太子。


    蕭後


    蕭皇後是梁朝昭明太子蕭統曾孫女,西梁孝明帝蕭巋之女,母張皇後,南蘭陵人(今常州武進萬綏鄉人)。蕭氏出生於二月,由於江南風俗認為二月出生的子女實為不吉,因此由蕭巋的六弟東平王蕭岌收養。蕭岌夫婦收養蕭氏不滿一年,便雙雙去世。蕭氏遂轉由舅父張軻收養。張軻雖然為安平王蕭岩僚屬,但家境貧寒,因此貴為公主的蕭氏亦隨之操勞家務。開皇二年隋文帝夫婦為次子晉王選妃於梁國,因為梁國諸公主的占卜結果皆不吉,於是從張軻府中迎迴蕭氏,占卜為吉,策為晉王妃。


    年輕的晉王夫婦婚後琴瑟和諧,夫妻恩愛。開皇二年成婚不久,晉王妃蕭氏便隨丈夫前往晉陽赴任。開皇三年四月初二,隋文帝夢見一位天神從天而降,說將會投生於楊家。不久,就傳來了晉王妃在並州懷孕的消息。於是隋文帝便將晉王妃迎迴大興,安置在大興宮的客省。次年正月,晉王妃生下長子楊昭,即後來的元德太子。


    開皇五年,晉王妃又生下次子楊暕。開皇六年,晉王妃生下長女,即後來的南陽公主。


    楊廣坐鎮江南、大力拉攏江南士族和佛教高僧時,晉王妃梁朝皇室的出身和佛教信仰的背景為其在江南加分不少。


    在晉王楊廣決心奪嫡的時候,王妃蕭氏亦全力支持。楊廣想與心腹郭衍商討奪嫡之計,又怕無故往來招人非議,便借口晉王妃蕭氏為郭衍之妻治病,郭衍夫婦方能往來江都。


    每當獨孤皇後派遣宮人前往探視晉王夫婦時,王妃往往與宮人同寢共食,借以討好獨孤皇後。在隋文帝決定廢除太子楊勇的時候,曾試探高熲說,晉王妃頗知占侯,有神附身於她,言晉王必定坐擁天下,怎麽辦。


    開皇十五年左右,晉王妃蕭氏突然生了一場大病,久久不能痊愈,楊廣命柳顧言致書智者大師,請求他為蕭妃祈福。智者大師率僧侶建齋七日,行金光明懺,之後蕭妃便痊愈,晉王十分高興並大肆慶祝。


    開皇二十年,楊廣終於如願以償被冊封為太子,王妃蕭氏亦隨之成為太子妃。


    仁壽四年,隋文帝崩於仁壽宮,楊廣登基為帝,次年改元”大業“,並冊封蕭氏為皇後。這時楊廣三十七歲,蕭皇後三十九歲。隋煬帝在即位後,多有失德,蕭皇後婉諫無果。楊廣曾數次下江南,蕭皇後必隨行;史書中也所記錄著許多楊廣對蕭氏所說的話。對於楊廣的暴政,蕭皇後因為懼怕而不敢直述,而作《述誌賦》委婉勸戒。


    蕭皇後正位中宮之後,蘭陵蕭氏作為外戚,獲得了不少恩遇。《隋書》記載:“琮之宗族,緦麻以上,並隨才擢用,於是諸蕭昆弟布列朝廷”。蕭皇後的親人也得到了隋煬帝不少關照。


    公元616年(大業十二年),楊廣帶領後妃、文武百官第三次下江都,至此,隋王朝統治陷入分崩離析,因楊廣長期滯留江都,臣下大都懷有貳心,有宮女稟告後說:“在外聽說人人都想要造反。”蕭皇後說:“你去奏報陛下。”於是宮女向楊廣稟告了這件事,楊廣大怒說:“這不是你該說的話!”將宮女處斬。後來又有宮女來對蕭皇後說:“宿衛們三三兩兩的商議謀反。”蕭皇後說:“天下大事到了這個地步,大勢已去,無法挽迴。何必稟告呢,徒令陛下增添煩惱而已!”從這以後沒有人再說這事。


    公元618年(大業十四年),江都政變,身在行宮的楊廣被叛軍宇文化及等所弑,蕭皇後帶著幼孫、皇室諸女,被亂軍帶到了聊城。之後竇建德率兵攻城迎迴皇後,並將皇後暫安置於武強縣。時突厥處羅可汗的妻子義成公主是蕭皇後的小姑兼楊廣堂妹,因此關係,遂處羅可汗遣使恭迎皇後。竇建德不敢不從,於是蕭皇後便隨使前往突厥,流亡突厥的隋百姓奉煬帝孫楊政道為主,處定襄。


    公元630年(貞觀四年),唐太宗滅**,迎蕭皇後迴京。迴京後的蕭氏得到了唐太宗的禮遇,公元647年(貞觀二十一年),蕭皇後崩逝,享年八十一歲。蕭氏逝世後,唐太宗以後禮將蕭皇後葬於煬帝之陵,上諡湣皇後。


    信義公主


    大業六年(610年),西突厥的射匱可汗向隋朝求婚。隋朝廷認為是分裂西突厥的好機會,便派人對射匱可汗的使者說:“處羅可汗不願意歸順朝廷,而射匱可汗對隋朝很好。如果你們能殺掉處羅可汗,我就一定與你們聯姻。於是射匱可汗興兵攻擊處羅可汗,處羅可汗大敗。他便拋棄妻、子,帶領數千兵馬東逃,於同年十二月逃到隋朝,朝見隋煬帝,被扣留。


    後來,隋煬帝封他為“曷娑那可汗”,於大業十年(614年)把宗室女封為“信義公主”嫁給他為妻。因為曷娑那可汗已經不是西突厥的君主,所以這次不算標準的和親。618年江都之亂,隋煬帝被殺,曷娑那可汗隨宇文化及至河北。宇文化及將敗,曷娑那可汗奔歸唐朝京師長安。619年,曷娑那可汗被唐高祖交給始畢可汗的使臣,被殺。信義公主此後的經曆史書沒有記載,下落不明。


    南陽公主


    南陽公主,出生於開皇六年(586年),是隋煬帝楊廣的長女,母蕭皇後。開皇十九年(599年),南陽公主嫁給許國公宇文述次子宇文士及,生子宇文禪師。史書中稱讚南陽公主的美貌和才氣,她自從十四歲嫁給宇文士及就以孝順出名。公公宇文述重病快死的時候,南陽公主以千金之身親自調飲食,手自奉上。隋煬帝楊廣很寵愛這個美麗懂事的長女,經常帶著她外出巡遊。


    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宇文士及的哥哥宇文化及弑殺隋煬帝,南陽公主隨其到了聊城。不久,宇文化及被夏王竇建德打敗,宇文士及於是舍棄妻兒從濟北西歸唐朝。當時河北最強大的勢力就是竇建德,當時隋朝的舊臣引見竇建德,莫不惶懼失常,隻有唯南陽公主神色自若,見竇建德時南陽公主自陳國破家亡,不能報怨雪恥,淚上盈襟,聲辭不輟,情理切至。竇建德及觀聽者,莫不為之感動流淚,都肅然敬重她。


    後來發生的一件事表現了這個養在深閨之中公主的堅毅個性。竇建德誅殺宇文化及後清理餘黨,當時南陽公主有一子名叫宇文禪師,年僅十歲。竇建德派武賁郎將於士澄對南陽公主說:“宇文化及躬行弑逆,人神所不容,現在將族滅其宗。公主之子,法當從坐,若不能割愛,亦聽留之。”南陽公主哭著說:“武賁既是隋室貴臣,此事何須見問?”竇建德於是殺了宇文禪師。


    此後不久,南陽公主遁入空門出家為尼。竇建德失敗後,南陽公主將要迴到西京長安,途中與宇文士及在東都洛陽相遇。南陽公主決意不與他相見。宇文士及糾纏不休,請複為夫妻。南陽公主憤然拒絕了他,說:“我與君是仇家,隻恨不能手刃君,隻是因為令兄謀逆之際,君並不預先知情罷了。”宇文士及知不可屈,於是拜辭離去。


    如意公主


    隋煬帝有一個女兒,嫁給了李世民,成了楊妃。楊妃就是電視劇《隋唐英雄》中的如意公主。楊妃最後成了李世民的女人,生下了兩個兒子一個是吳王李恪、一個是蜀王李愔。


    隋煬帝楊廣見諸史料子女甚少,共四男二女。作為楊廣為數不多的子女之一,楊妃在童年時代應當是衣食無憂,接受了皇室良好的教育。楊妃的生母是誰史料無載,會有多種可能,尚無定論。有一部分人認為是隋煬帝的高級嬪妃所生,有些人


    則認為是一般姬妾所生,也有少部分人認為是蕭後所生,爭論頗多。至於是否晉封為公主,是否婚配,封號如何則沒有任何文獻記載,也無確鑿結論。根據曆代皇室製度,帝女一般情況下要由皇帝授予公主封號並賜金冊,公主得封意味著經濟(食邑)與政治上的獨立。隨後皇帝會在全國貴族子弟中擇選駙馬都尉進行婚配,往往都有著明顯的政治意味和信號。可以確定的是,楊妃是楊廣的親生女兒,而非任何宗室之女。史料當中隻有明確記載“帝女”二字可確定是皇帝的親生女兒,其他宗室女是沒有資格稱為帝女的,這也是史學界確定楊妃身份的基本史料。


    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在晉陽起兵,十一月占領長安,擁立隋煬帝孫子楊侑為帝,改元義寧,即隋恭帝,遙尊楊廣為太上皇。李淵任大丞相,進封唐王。大興城破之後,楊妃的人生軌跡徹底改變,由皇女變為皇姑,假如冊封應為大長公主。即使這樣楊妃的皇姑身份仍然沒有維持多久,義寧二年(618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大臣宇文化及縊死。同年五月,李淵篡隋稱帝,定國號為唐,廢楊侑為酅國公,閑居長安,次年五月遇害。隋朝複國希望徹底覆滅,宣告滅亡,立國共三十八年。


    李淵史稱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長安。而後,李淵長子李建成被封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三子李玄霸早夭,四子李元吉為齊王。楊妃從帝女之尊徹底淪為亡國之女。“覆巢之下無完卵”,亡國慘禍接踵而來,隋煬帝被害之後,楊妃的親兄弟齊王、年僅十三歲的趙王皆慘遭宇文化及逆臣殺害,親屬死者不計其數,如今都隨煬帝安葬於吳公台下。楊妃的嫡母蕭後和姐姐南陽公主等宗親被監禁隨宇文化及北上,竇建德擊潰宇文化及後,蕭後由義成公主迎至突厥,其後立隋煬帝之孫楊政道為隋王,南陽公主則迴歸長安。唐貞觀四年,唐太宗李世民擊潰突厥大軍,蕭後帶傳國玉璽歸返長安。


    楊妃的姐姐南陽公主於開皇六年出生,開皇十四年出降宇文士及,隋朝滅亡時年僅三十二歲。而曾作為帝女的楊妃不知何故突然下嫁於唐高祖第二子,當時已封秦王的李世民。很多人推測兩人屬於政治聯姻,也有人認為兩人曾是舊識,但史料無任何記載。隋唐典型的門閥政治使得世家大族之間頻繁通過婚姻締結政治同盟,彼此之間互為姻親盤根錯節,楊妃與秦王李世民從血緣關係上就是典型的表親,楊妃的祖母隋文獻皇後和李世民的祖母唐元貞皇後(追封)分別為獨孤信的第七女和第四女。兩女又分別是隋煬帝楊廣和唐高祖李淵的母親,因此楊妃可以稱為李世民的表兄妹,兩人的結合不僅從血緣上更從政治上充實了李淵家族的根基,因此唐太宗李世民和楊妃之子李恪和李愔,承襲了隋唐兩代大一統王朝的正統皇室血脈,還融入了後周門閥獨孤家族的基因,稱為天潢貴胄此言不虛。


    楊妃究竟是何時嫁入秦王府的,根據其子李恪出生基本時間可以推測出來。李恪,唐武德二年生人,與長子李承乾同年。楊妃最晚於武德元年要入秦王府,也就是唐受隋禪讓改元武德之時。至於她是以什麽身份嫁入秦王府,則不得而知。如今多數人傾向認為以大長公主(皇姑曰大長公主、皇姊妹曰長公主、皇女曰公主)身份嫁入秦王府可能較小,而是在武德元年五月後以國公親戚的身份禮聘入秦王府,其品階不詳。以燕氏禮聘入府後墓誌稱其為貴人(據唐製一般而言孺人是親王有品級側室的稱謂,燕氏的封號令人不解,原因不明),應與之相當。按道理說,楊妃的人生軌跡從此應該平穩,會作為一個秦王側室默默沉入曆史長河。


    也許是因果循環,唐朝建立後,李淵派李世民征討四方,剿滅各方群雄,李世民功勞過大,引起皇太子李建成的警惕。秦王李世民早有奪嫡之心,各派鬥爭你死我活。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四方征戰有功的李世民悍然發動玄武門之變,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被殺。初八,高祖李淵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八月八日,李世民於東宮即位,李淵退位為太上皇。李世民就是後來譽為千古賢君的唐太宗,次年改元貞觀(627—649)。如果楊妃在世,她在離別大興宮不到十年之後,又跟隨其夫李世民重新踏入昔日皇宮,彼時之家又為今日之家也,這不得不說是曆史的吊詭。


    楊妃至此在史料中銷聲匿跡,死後安葬地亦不詳。楊妃作為一個出生於皇宮,長於皇宮,又嫁入皇宮的亡國帝女,其父為亡國之君備受爭議,其子李恪在唐書中被史臣讚為“太宗諸子,吳王恪、濮王泰最賢。”李恪因被知人善任的唐太宗讚為英果“類己”而被提為立儲人選,威脅了特定集團的利益,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楊妃的榮辱和其一生關聯的父親隋煬帝、夫君唐太宗、兒子吳王李恪、蜀王李愔密不可分。雖然她保證了先天和後天的榮華,也親曆了隋朝的傾覆和唐朝崛起的曆史進程,無論她一生隨波逐流還是波譎雲詭,但她初為帝女後為皇妃的經曆將留給後人無限的遐想,也隨著她兒子吳王與蜀王的命運悲劇而更加令人歎惋。多年之後,唐高宗皇後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唐三代後女主武王的預言成為現實,李家子孫幾乎被誅滅殆盡,唯李恪一族長盛不衰,與唐朝享國同壽,也算是曆史的寬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八仙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元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元璋並收藏八仙演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