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九’字代表極多的意思,並非一定是阿拉伯數字9的意思,同樣‘萬’字也是一樣。在《西遊記》中的妖怪中,就有萬聖龍王,九頭獅子等等,其實人物的原形都已經暗指了,隻不過不多說罷了。


    既然這樣,那‘九個取經人’還會有什麽別的解釋呢?因為本人不大善於保存材料,雖然現在網絡中可以根據詞條搜索出一大堆相關的內容,但是有的以前看到的內容未必能夠搜索出來,或者就藏在那一大堆內容當中找不到,因此此時就隻好依據記憶勉強了。


    宋朝建國的時候,為了能夠盡快的恢複國力,一統四方,製定了一係列的措施。國力大增之後,民間有了剩餘,便有了大肆崇佛的習俗,這本來並沒有什麽不妥,不過凡事要有個度,不能因此而形成一個競賽,據說是普通的富戶家裏都要花巨資,用黃銅(應該是)鑄造丈高佛像,即使是普通的百姓,也不甘落後,就更別提那些真正有錢的了。宋太祖擔心這樣下去會消耗國力,便下令停止這項競賽,規定一州隻能擁有一座一丈高的佛像,百姓所供養的依據等級依次縮小尺寸。其餘的佛像則全部由國家收迴,聖旨一下,全國各地的銅佛一齊被拉到京師迴爐,因為有的時候銅佛太大,便被敲去佛頭,像這樣的事情比比皆是,並非孤例。因此本人懷疑吳承恩先生所寫的是不是這件事,或者是從這件事取得素材再改進的。


    同樣再次提出,即使是從這件事提取素材,依然是從道德層麵出發,並非是無限延伸,要不然的話,還真沒有辦法寫。


    以上內容為趙匡胤作為卷簾大將原形的推斷,不求精準無誤,但求一家之言,下麵再來說一下沙僧的性格為人,並與趙匡胤做個對比,以此來增加一點可信度。


    縱觀《西遊記》全書,沙悟淨在原著中的戲份少得可憐,據說沙僧說的最多的四句話。


    第一句:大師兄,師傅被妖怪抓走了。


    第二句:二師兄,師傅被妖怪抓走了。


    第三句:大師兄,二師兄被妖怪抓走了。


    第四句:大師兄,師傅和二師兄都被妖怪抓走了。


    他從不輕易單獨出手,不顧唐僧死活,其實力藏得最深,取經途中,總是低著頭走在最後麵,無從知道他到底想什麽……


    沙和尚給世人的感覺,兩個詞語可以概括——老老實實,勤勤懇懇。是人總有缺點,唐僧師徒四人,幾乎個個都表現出了人性的弱點,缺點、弱點的存在,原本正常,證明了這是一個人。


    唐僧執著,但失於懦弱無能;悟空本領高強,又失於逞強鬥狠,自視過高;豬八戒嘛,這廝缺點實在太多,好歹勤快些,關鍵時刻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惟獨沙僧,雖然本事不大,戰績不顯,但我們卻幾乎找不出他在做人方麵的任何缺點來——做人做到如此境界,可謂相當老到了。


    做人如此,大體隻有兩種解釋:一則,本性純良,天生如此;二則,城府極深,善於隱藏,沙僧顯然是後者,並且他那桀驁不馴的性格和低調處事的作風能夠在各種場合自由切換,誤導了一大批的讀者和觀眾,這種人實在是不簡單啊!


    沙僧會有桀驁不馴的性格?嗯!有的!有的!


    第一,沙僧在流沙河作惡為妖多年,不知道吃掉多少人,因此,他不算是老實人,老實人是不吃人的,在此聲明一點,這種‘吃人’可以當作為惡一方的意思,不一定非要是恐怖片式的。


    第二,沙僧的兵器在原文中為降魔杖,同唐僧的禪杖一樣,是自身道德覺悟提高到某個境界的憑證。可是師傅手持禪杖,徒弟也持禪杖,唐僧的權威是要大打折扣的,而且在唐僧和沙僧之間,還有孫悟空和豬八戒,沙僧沒有如來和觀音許可,想要做龍頭老大的想法是沒有辦法實施的,想當二把手也沒有辦法實施,‘座次’已經排好了,如要上位,付出的代價遠比得到的多的多,因此,沙僧就本能的壓抑自己的想法,壓抑再壓抑,最終在取經的路上變成了:不負責、不摻和、不出錯。不負責為沙僧不負責唐僧和取經團隊的尋水化齋任務,隻管牽馬,其餘的不管,給多少錢就幹多少錢的活,給多大的職稱就付多大的責任。不摻合為沙僧在取經的路上最不出力,在一路除妖的過程中幾乎就沒有打死過一個妖怪,唯一打死的一個妖怪還是花果山假冒沙僧的猴子,算不得是西天路上的妖怪,可見如果不是牽涉到原則性的問題,沙僧是不摻合的。不出錯為少言寡語,說的多,錯的多,說的少,錯的少,不說就不出錯。因此沙僧一直沉默寡言,做著本職上規定的工作,如果不是牽涉到原則性或者說不說反而會違背整體利益的時候,沙僧還是會出麵的,其實沙僧的口才還是了得的。


    第三:沙僧在取經之前,並沒有按照對觀音菩薩所說的做,而是繼續在流沙河中吃人,唐僧師徒來到流沙河,如果沒有孫悟空護住,唐僧早就被吃掉了。可見在此其間沙僧的吃人行為並沒有停止。這一點,沙僧可是連豬八戒也不如,豬八戒雖然也吃過人,但是答應了觀音菩薩之後就不吃了,而是去高老莊當上門女婿去了,雖然行為不怎麽檢點,但是起碼說過的做到了。沙僧的性格,孫悟空自然是一眼就瞧出來了,所以在分配任務時也根本就沒有明確指定,隻是說:“老孫隻管師父好歹,你和沙僧,專管行李、馬匹”,將皮球踢給了豬八戒和沙僧,此時作為‘新來的’,挑擔子自然應該是‘理所當然的’,但是沙僧沒有,看來要麽是沙僧的表情寫在了臉上,不明白人的人一看也都知道,要麽就是沙僧非常‘積極’的牽住了馬繩,意思明白的很,這事就這麽定了!那擔子


    “四片黃藤蔑,長短八條繩。又要防陰雨,氈包三四層。扁擔還愁滑,兩頭釘上釘。銅鑲鐵打九環杖,蔑絲藤纏大鬥篷”,自然不輕,當豬八戒抱怨擔子重的時候,意思是是不是該換換人了,孫悟空不伸以援手,貌似忠厚的沙僧要麽裝聾作啞,要麽說“二哥,你和我一般,拙口鈍腮,不要惹大哥熱擦。且自換肩磨擔,終須有日成功也”。總之沒有幫忙分擔。但是當豬八戒要分行李散夥時,沙僧則是另外一個態度。看來沙僧桀驁不馴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分割線---------------------


    親愛的讀者朋友,如果你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書簽,投推薦票,精選票,加關注,做評論,作者在這裏表示感謝,您的支持是作者最大的動力,謝謝了!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八仙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元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元璋並收藏八仙演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