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點可能就是殷小姐雖然是出於無奈,權且順從劉洪,但是那終究是忘不掉的過去,自己一直生活在這個陰影中,自己的家人雖然理解,但是殷小姐還是想獲得社會的認可。而在‘唐王登殿,殷丞相出班,將前後事情備細啟奏,並薦光蕊才可大用。唐王準奏,即命升陳萼為學士之職,隨朝理政。玄奘立意安禪,送在洪福寺內修行’幾句中,絲毫沒有提及殷小姐,敏感的殷小姐‘知道’,大家嘴上不說,事實在心裏還是有些芥蒂的,既然唐王沒有為自己立一座貞節牌坊,那我還活著做什麽,仇人殺了,兒子成才了,丈夫活過來了,父母也健在,想要做的事最終實現了,所擔心的事最終沒有來,此生已經沒有什麽遺憾了。


    可以這樣想象,在經過激烈的思想搏鬥之後,殷小姐在丈夫睡下之後,用一種從容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臨死前雖然依然留戀,但是更多的是笑容。


    再看那劉洪,劉洪見色起意,陡起狼心,遂與李彪設計,將船撐至沒人煙處,候至夜靜三更,先將家僮殺死,次將光蕊打死,把屍首都推在水裏去了,說明那劉洪是個思維冷靜、心狠手辣的人。劉洪冒充朝廷命官,穿了光蕊衣冠,帶了官憑文書,同小姐往江州上任,說明劉洪膽大心細,熟悉官場事務,有一定的文憑,地方的行政事務處理的不錯,行政效率很高,最起碼沒有捅婁子,給自己惹上麻煩而暴漏自己。劉洪沒有同小姐迴過一次嶽父家,說明他頭腦靈活,能夠以多種理由敷衍推脫而不使其生疑。劉洪在地方上一呆十八年,可以說那劉洪的人際關係不錯,既不左遷,也不右遷,既不進京麵聖,也未降職處理,在原來的位子上穩如泰山。這也從側麵反映大唐初期,官員不大調動所帶來的優勢已經展現,但是弊端還沒有被發現,為日後的安史之亂和藩鎮之禍埋下了引線。劉洪與殷小姐同床共枕十八年沒有再生下孩子,說明他的那方麵可能有點小問題,也可能是考慮長遠,一但發現問題,馬上跑路,省的有了孩子累贅,也可能是拿殷小姐當幌子,其實在外麵已經有了妻小了,隻不過做的絕密,沒有人知道,不好追查。也可能是殷小姐自己在這個問題上已經做了手腳,使自己懷不上孩子。綜合劉洪容忍殷小姐所懷嬰兒將近臨盆這件事情和突然被捕都沒有發現家眷來看,劉洪自己那方麵有點問題的可能性有一些,但殷小姐出於對劉洪的仇恨,做手腳使自己從此絕育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劉洪經常外出公幹不在家,說明是個大忙人。劉洪對殷小姐不錯,說明他對殷小姐是喜愛的,希望殷小姐能原諒自己,與他一起將這個秘密繼續掩藏下去。劉洪沒有對李彪殺人滅口,說明他老謀深算,能夠抓住李彪的把柄並牢牢堵住他的嘴,同時也還和李彪來往,有著利益共同點,並做著長久的打算。綜合所有來看,那劉洪很可能是個隋朝末年的尖子生,有著一定的國際視野,隻可惜沒有趕上科舉考試的係統化和正規化,又正好趕上時局動蕩不安,無奈之下隻好掌舵撐船,長期的動亂將一個書生磨練的處事圓滑、心狠手辣、顧慮久遠,雖然他的身世和下場很慘,但是主要責任在他。


    關於陳光蕊這個窮絲突然逆襲變身高富帥,迎娶白富美之後輕輕鬆鬆跌入人生低穀,在經曆起死迴生後的傳奇之後又迎來人生大波的傳奇故事,究其原因,先要扯出一個相關的故事。故事發生在明朝,明朝建立,百廢待興,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科舉考試,一聲令下,天下學子齊聚京師,放榜後,學子們發現所有的進士都是南方人,這下子北方的學子們不願意了,懷疑科舉作弊。朱元璋這下老臉沒有地方擱,下令嚴查,卻沒有發現問題。無奈又重新舉辦一次,結果還是一樣。朱元璋大怒,下令再重考,並親自監考,結果是朱元璋大筆一揮,所有的進士都是北方人,南方的學子一個都沒有。


    故事還有別的大同小異的說法,無關重要。這其中的原因是經曆戰亂,北方學子的教育水平普遍低於南方。為什麽會這樣呢,因為元朝居於漠北,朱元璋兵起南方,開辟了中國史上唯一一個從南向北統一的先例,北方戰亂,物質水平和教育水平自然差的不是一點半點,而南方最先恢複,在個個方麵都比北方有優勢,所以便出現了這樣一個‘科考舞弊案’。


    言歸正傳,關於陳光蕊的事情,《西遊記》交代的不是很詳細,原文如下:彼時是大唐太宗皇帝登基,改元貞觀,已登極十三年,歲在己巳,天下太平,八方進貢,四海稱臣。忽一日,太宗登位,聚集文武眾官,朝拜禮畢,有魏征丞相出班奏道:“方今天下太平,八方寧靜,應依古法,開立選場,招取賢士,擢用人材,以資化理。”太宗道:“賢卿所奏有理。”就傳招賢文榜,頒布天下:各府州縣,不拘軍民人等,但有讀書儒流,文義明暢,三場精通者,前赴長安應試。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陳光蕊所參加的這次科舉考試是大唐建國以來的首次考試。太宗皇帝自然是非常重視。而且唐朝雖然重視科舉,但是還沒有舉辦科舉考試的實際經驗,相關的準備工作都是摸索進行的,尚未係統正規。


    關於陳光蕊如何中的頭名,原文這樣交代:此榜行至海州地方,有一人姓陳名萼,表字光蕊,見了此榜,即時迴家,對母張氏道:“朝廷頒下黃榜,詔開南省,考取賢才,孩兒意欲前去應試。倘得一官半職,顯親揚名,封妻蔭子,光耀門閭,乃兒之誌也。特此稟告母親前去。”張氏道:“我兒讀書人,‘幼而學,壯而行’,正該如此。但去赴舉,路上須要小心,得了官,早早迴來。”光蕊便吩咐家僮收拾行李,即拜辭母親,趲程前進。到了長安,正值大開選場,光蕊就進場。考畢中選,及廷試三策,唐王禦筆親賜狀元,跨馬遊街三日。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八仙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元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元璋並收藏八仙演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