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梁山的未來,山寨頭領們都提出了許多腦洞大開的設想。


    魯莽如李逵,就曾經大聲叫嚷,說不如起兵直入東京城,奪了皇帝老兒的鳥位。這個想法其實是很不錯的,王倫閑暇時多讀史書,他記得唐朝末年黃巢從嶺南一路殺向關中,強占了長安,關中許多官員本打算是投降的。


    但李逵的想法,依舊遭到了王倫等多數頭領們的反對。趙官家雖然昏庸,但大宋朝的忠義之士何其多也,不說東京城一向集結著二三十萬的禁軍,哪怕吃空餉得嚴重,假若梁山能夠一鼓作氣攻入東京城,然後呢?


    然後自然就是各路、各州縣的官兵,甚至對大宋朝還抱有期望的民兵,都會一波接著一波攻向東京城來,梁山的身軀,終究是會被這些接連的波浪拍打得消散的。


    也有人提出渡海去遼東,攻金國之腹背,但前提是京東東路的登州至少要在梁山手中,河北東路沿海的幾個州,至少也得是梁山的勢力範圍,否則這個計策也難。


    更有頭領們提出,不如攻占高麗,海外建國如何?這個建議更是被蕭嘉穗給直接否定了。


    梁山發展到現如今這般實力,在京東兩路民間已經漸漸有了好口碑,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做流寇的。


    山寨對高麗內部國情不熟悉,去到高麗國,必然是四麵皆敵,人員、兵備的補給該如何來?縱兵搶一迴,梁山就再無立足的可能了。


    蕭嘉穗也是熟讀曆史的,就用了最近的一個例子,說前唐高宗時,名將蘇定方滅百濟國,此後縱兵大掠,引發了百濟轟轟烈烈的複國運動。


    以大唐的國力和兵力,尚且要用數年時間才能平定百濟複國的叛亂,梁山對比大唐如何?


    王倫卻知道蘇定方為何要在滅亡了百濟國後,放縱官兵搶掠燒殺。原因說起來也有些扯,唐高宗覺得自己的老爹唐太宗功勞足堪封禪泰山,卻始終沒有成行,就打算彌補一下。


    封禪泰山耗費甚巨,怎麽辦呢?隻有從軍費裏扣。於是蘇定方滅百濟後,本該由朝廷分派的賞賜就不到位。但士兵千裏迢迢滅國,為的不就是發財麽?所以名將如蘇定方,也不得不放縱了一迴。


    在王倫看來,若要爭霸中原,稱霸東亞、東南亞、中亞、東北亞,在高麗那塊地盤起家是絕無可能的。


    從漢朝就開始形成的事大主義,讓半島的統治者和百姓們根本不敢對中原王朝有半點野心,偶爾趁火打劫,很快就又縮迴去了。


    土地貧瘠、人種膽小怯懦又自大,梁山若去高麗然後攻打中原,那就是自己將天命丟棄了。隻要得了中原,高麗不就是順勢而下的麽?


    故而王倫難得地在後山學堂,親自講課,講的就是“流寇”與“根據地”的區別。


    京東路的確不是一塊適合割據的地方,但梁山並無其他選擇,一旦舍了京東路的地盤,就隻能做流寇了。所以無論如何,也得將京東路變為梁山的根據地,並被梁山實際占據。


    以梁山現如今的軍事實力,一鼓作氣攻下京東兩路大部分州縣並不是問題,難點在於,如何防守住朝廷不斷派遣而來的大軍,以及占領後的維穩。


    所以拒絕詔安之後,王倫一直做的事情,就是繼續統一頭領們的思想,穩紮穩打,先形成割據,再慢慢攻打收複天下。


    現在王倫也有些難處,他也設想過,梁山仍舊繼續低調,一直等到遼國被滅、金國南下、如曆史一般重演靖康之恥,這樣北方的百姓就對趙宋王朝徹底失望,梁山再順勢而起。


    但這麽做似乎太無恥了些,以數百萬百姓流離失所為代價,隻為證明天命不再屬於趙氏,百姓何其無辜呢?


    但柴進將自己在粥場的所見所聞整理成冊,遞送到王倫的案前,王倫仔細看過之後,所有的胡思亂想便全部都拋開了。


    相比所謂的靖康之恥,南北漢人的彌合才是更為關鍵的。“安史之亂”後河北三鎮半獨立,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北方先後曆經遼、金、蒙古帝國、大元,最終還得靠朱元璋的屠殺、朱棣的遷都,來完成漢人內部的統合。


    眼下燕雲十六州的漢人,至少還有一定的民族認同感,華夏並不需要太多的流血,就能彌補雙方之間的隔閡,這才是梁山該做的事情。


    想明白了這一點,王倫的一切想法頓時變得通暢了起來。


    而就在梁山修煉內功、仍舊保持低調的這一段時間,天下又發生了許多大事。


    河東路的田虎,已經攻占了兩州之地,吸引牽扯了河東路的朝廷主要兵力;京西路的王慶,則在房州自稱楚王。


    方臘更是在江南發展迅速,他自舉事以來,不到十日,就聚了數萬人馬,先攻打下了青溪縣城,不到一個月,就占據睦州全境,並向西攻打歙州。


    兩浙路的州兵,久不經戰陣,疏於操練,武備鬆弛,比京東兩路的州兵還不如,聽到方臘義軍的金鼓聲,還未接戰就四散逃走了。


    於是方臘起事不到一個半月,就占據兩州之地,開始向杭州進發。而在此過程中,方臘仍稱“聖公”,卻是將原本摩尼教徒對他的尊稱,變成了世俗的國公稱號,一如西漢末年王莽的“安漢公”,東漢末年曹操的“魏公”。


    消息傳到梁山時,王倫看著梁山商隊和石秀留在江南的情報人員發迴的密信,盯著方臘製定的年號“永樂”,發了好一會兒呆。


    他實在不知道,我大明朝的太宗皇帝,用的年號居然是方臘先用過了的。


    “王慶、方臘也忒心急了些!”蕭嘉穗不住地搖頭,許貫忠笑了笑,說:“稱王稱公,恐怕朝廷也不會招安了。”


    王倫便將書信放在一旁,說:“既如此,我梁山也該活動活動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奪宋:水滸也稱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萬人叢中一迴首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萬人叢中一迴首並收藏奪宋:水滸也稱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