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福歎了口氣,“人心不足啊!如今大清,國力蒸蒸日上,人人富足,內外安寧,四海升平,這些人當此盛世,不思博學以報國,卻整天研究什麽‘憲政’,意圖束縛朝廷,架空皇上,真正是不知死活!”


    像劉永福這樣上了年紀的人,是經曆過鹹、同年間的動亂和列強壓榨的,尤其是發、撚之亂時,整個中國可以說是民不聊生,國家也是搖搖欲墜。時隔四十年,再看看現在,根本就是‘天上人間’啊。這也是為什麽無論農村還是城鎮,四、五十歲以上的人百分之百都堅定的反對‘憲政’。因為這四十年的反差太大了!年青人所謂的‘憲政’好壞看不見,但皇上的功德確實切身體會,給誰也不願意放棄現在的美好生活去變法啊!


    劉少卿猶豫了一下,但還是說道:“可是,皇上好像比較傾向於‘憲政’……”


    “什麽!”


    劉永福大驚。“這……這是為何?是皇上遇到了什麽難事?或者……你常年跟在皇上身旁,可是聽到皇上說了什麽?”


    劉永福忽然聽聞皇帝竟然願意‘憲政’,不免驚得語無倫次,這無異於自縛手足啊!


    劉少卿忙道:“沒有沒有,皇上一切安好。不過,這些年來,孩兒在皇上左右,感覺到之所以會有現在‘憲政’的風潮,完全是皇上一手促進。”


    劉永福愣在那裏。他知道,自己這個兒子和當今皇帝可謂情同手足,幾乎無話不說,此時說出這番話,必是有所指。


    “父親請想,若不是皇上一力促使公派留學,哪兒來的如此之多的洋務思想?如不是皇上一力促成西式教育,哪來的這些‘憲政’的土壤?甚至連這些提倡‘憲政’的人,有很多都是皇上親自選拔的年輕官員。更不要說縱容報紙對‘憲政’的吹捧。其中任何一件,隻要皇上有心,都可以完全扼殺,何至於現在沸沸揚揚的,全國議論?”


    話不說不透。這樣一分析,的確,載湉自親政以來,所實行的種種方略,雖然讓大清的國力蒸蒸日上,但同時也正是這些政策,肥沃了‘憲政’的土壤。甚至這一次廣東巡撫所舉辦的‘辯論大會’,如果不是皇上的授意,怎麽可能由一省封疆親自操辦?不用說誰能辯的過誰,僅僅是這樣一場大會,就已經意味著‘憲政’之論,完全可以公開化,並得到了朝廷的認可!


    這幾乎已經是一個及其明確的信號了!


    “為什麽?”劉永福完全不能理解。


    劉少卿搖搖頭:“孩兒也不知道。甚至孩兒從未聽皇帝提起過這件事,但是我和善耆這些年都看得很清楚,皇上肯定是想要‘憲政’的!”


    這一次,劉少卿用上了‘肯定’這個詞!


    劉永福沉默了很久,才道:“朝中其它大臣……”


    劉少卿道:“各位軍機、王公、尚書等,基本上都知道皇上的想法,隻不過他們不像我們這麽肯定,隻是在朦朧的猜測。不過各位大員們也都在積極的布置,他們以為,不管朝政如何變化,皇上的權威絕不會變,而他們的努力,就是保證自己的權利不受影響。其實不光是朝中的大員,很多地方督、撫也都猜到了皇上會在‘憲政’一事上做文章,隻是不知道是好,是壞。不過這一次後,恐怕風氣會清楚一些了!”


    劉永福憋了半天,才蹦出一句:“可是大清朝離不開皇上!”


    劉少卿卻道:“是現在離不開皇上。父親,皇上曾和孩兒說過一句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孩兒以為,皇上是擔心自己在將來會將這個國家引向深淵,因此希望能有一個機構,來監督和製約一部分皇權!”


    劉永福不太明白這些,於是問道:“這是什麽意思?”


    劉少卿解釋道:“就是施行君主立憲,像英國或者日本那樣。”


    劉永福立刻道:“可是倭人……”


    劉少卿這一次打斷了父親的話。“製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在日本失敗了,在英國卻成功了,那麽也許有一種製度,在大清也能成功。皇上現在所做的,就是在找尋這種製度。其他的,孩兒也隻是猜測。也許,皇上能走出一條和任何國家都不同的路來。”


    劉永福對皇帝的信心明顯不像劉少卿那樣複雜,他極為幹脆的道:“皇上一定可以做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劉少卿一笑:“孩兒也這麽認為。”


    劉永福鄭重的對劉少卿道:“孩子,你記住,大清有今天,離不開皇上;大清的萬民,離不開皇上!今後無論怎樣,你一定要陪在皇上左右,否則,為父就是死了,也不瞑目!”


    劉少卿連忙起身跪下:“父親放心,孩兒必不負皇恩!”


    劉永福點點頭,“起來吧……”


    待劉少卿其身後,他又問道:“這次南來,還有其他事情麽?”


    劉少卿點點頭,“除了這件大事,再就是看看南方幾省的各項建設。鐵路、公路、水利、郵電、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還有廠、礦、企業的發展。另外,就是看看廣州灣碼頭、船廠的建設情況,和陸軍的戰備情況。”


    劉永福來了精神:“我不管其他的,你就說說皇上對南方的陸軍有什麽要求?”


    劉少卿知道父親的性子,隻得坐下給他詳細道來。


    “父親應該知道,自光緒二十年起,朝廷在黃河以北地區就建立了地方武裝部係統。隨後在光緒二十三年,又逐漸發展、演變成地方的民兵、預備役體係。但是北方的這一體係是建立在當地大量的退伍、傷殘官兵的基礎上的,在當時,南方地區因為很少人參加過對日戰爭,因此幾乎沒有在長江以南建立這一製度。”


    劉永福卻道:“不然。長江以南,雖然沒有像朝廷在黃河以北地區建立的體製那麽完善,但是我們在各地也發動了民團、團練。這種地方民團,實際在一定程度上也類似於民兵、預備役。”


    劉少卿點點頭:“父親說的不錯。這一點皇上和孩兒也看到了。而且,在光緒二十四年後,朝廷陸續在南亞用兵,使得南方各省也陸續增加了一些因傷殘而退伍的士兵,並開始建立了完備的‘地方武裝部’製度。因此,這一次南來,還有將南方五省的地方武裝部,和原有的團練相結合,建立南方五省的預備役體係。如果這一體係完成,會進而推行到華中、華東五省,西南三省和台灣。”


    “估計,明天皇上和父親要談的,也主要就是這件事了。所以,還請父親今晚多做準備。”


    劉永福點點頭:“這是正事兒,為父這些年已經做了大量的準備,明天若是皇上問起,絕對不會給兒子你丟臉。”


    劉少卿不好意思的撓撓頭:“兒子哪有什麽臉可丟……”


    劉永福佯怒道:“怎麽沒有,你可是咱們大清國的陸軍總參謀長,兵部侍郎,一等子爵,和碩額駙。任何一個銜頭拿出去,都是響當當的!這是咱們老劉家祖上積德,可不能敗壞了!”


    劉少卿趕緊點頭:“是是,孩兒受教了。哦,對了……”劉少卿想到了一點:“除了預備役以外,朝廷還準備在東南五省擴軍。”


    因為和日本和俄國的作戰,清政府的軍隊之前大多集中在北方,比如直隸地區和東北地區。目前經過整編的,屬於近衛軍編製的一共有三十三個師,六個在海外,八個分別在華中、華東、華南和西南;剩下的十九個師全在黃河以北地區。


    而在南方的八個師,隻有三個師在華南地區。


    這還是自光緒二十四年開始,朝廷因為在菲律賓用兵,開始逐漸加強南方部隊的建設的結果。


    這種軍事力量的不平衡,其造成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之前的兩場主要戰爭的戰場在北方,也有朝廷之前的財政支出有限,以及地域周邊環境壓力等因素。


    不過在占領了東爪哇和南蘇門答臘後,朝廷在南方需要的軍事力量不斷增加。而北方既有沙俄虎視眈眈,同時北方人對在南亞的作戰環境又極為不適應,因此劉少卿認為,需要適當增加南方的部隊數量,以便滿足目前的軍力需求和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


    劉少卿:“朝廷計劃在南亞共配置三個整編師,分別派駐菲律賓、東爪哇和南蘇門答臘。考慮到當地的特殊情況,這三個海外師將采用輪換製,每兩年做一次輪換。所以,在華南就需要至少五個師來支撐部隊的輪換。另外,考慮到江西、貴州部分地區持續不斷的匪患,也會在這兩個地區各設一個常備師。”


    劉永福算了算:“那就是增加三個海外師,再增加四個常備師?”


    劉少卿點點頭:“沒錯。這七個師除了貴州和江西,另外五個一個駐福建、一個駐廣西、兩個駐廣東,還有一個駐廣南。父親你第一步需要在現有三個師的基礎上擴編,同時還要結合朝廷即將推廣的民兵預備役製度,做好三廣、江西、福建五個省的預備役工作。皇上的意思是,不管將來是否會發生大的戰爭,東南五省要保證至少十萬的野戰軍和五十萬的預備役!”


    劉永福問了句:“貴州怎麽算?”


    劉少卿道:“貴州屬於西南五省,那邊也要擴軍。規模大致為緬北兩個輪換師,雲南、貴州各一個常備師,四川三個常備師,另外西康也會安排一個常備師。”


    劉永福拍了拍胸脯:“行,沒問題。你老子肯定不會給你丟臉。不就是人員翻一倍麽,小意思。”


    劉少卿笑著道:“父親老當益壯,在東南又打拚了二十年,這樣的事情自然是手到擒來。不過父親也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因為這可不是人員增長一倍那麽簡單。”


    劉永福一愣:“現在咱們東南就有三個師了,不算新增加的海外師,不是在增加三個就對了麽?”


    劉少卿道:“說是這麽說,但是這並不是簡單的增加。”


    劉永福問道:“還有什麽特殊要求?”


    劉少卿點頭道:“正是。現在的三個常備師,是中日戰爭後陸續組建的,大多數士兵服役時間都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五年了。之後,朝廷會出台一部《兵役法》。其中會規定普通陸軍現役士兵服役的年限就是五年。也就是說,從明年開始,一般的陸軍士兵隻需要服役五年,就可以退役迴家。而不需要像過去那樣,可能一直到打不動仗了,才告老還鄉。”


    劉永福是老軍旅了,聽兒子這麽一說,立刻明白了這中間的好處。“這《兵役法》看來是配合那個‘民兵預備役’製度來的吧?”


    劉少卿點點頭:“不愧是父親,目光如炬啊!”


    劉永福笑道:“你少拍我馬屁,你官兒比我大,我可提拔不了你。不過這樣一來,的確現有的士兵會有很多退役,這征召新兵的任務就更重了。”


    劉少卿道:“不僅如此,對新兵的訓練任務也更重了。同時還要做好退役老兵的安置工作。所以工作量可不是簡單的擴充三個師能比擬的。”


    劉永福忽然想到:“這麽說北方也要這麽幹?”


    劉少卿道:“是。孩兒今年,包括明年的主要工作就是這個。其實這項工作自光緒二十四年就計劃開始了。但是剛剛開了個頭,就趕上英布戰爭。皇上想要通過參戰拿下東印度群島,所以這項工作就暫時停止了,結果正好趕上和俄國人打仗。一拖拖到現在。”


    劉永福追問道:“那現在俄國人沒威脅了麽?”


    劉少卿道:“短時間內基本沒有了。”說到這兒劉少卿笑了,“父親可能還不知道,這俄國人純粹是驢糞蛋兒——表麵兒光。在戰爭剛開始,俄國人號稱動員了十四萬大軍。當時孩兒考慮俄國人的預備役動員能力大約是常備軍的三倍,也就是可能會在東北地區投入四十五萬左右的軍隊。”


    “孩兒當時還很緊張,不但計劃在東北投入二十個師,甚至還打算動員南方的幾個師北上,就連朝鮮和九州的部隊都調動了。結果一打起來才發現,根本不是那麽迴事兒。他們那十四萬人,也就不到十萬是正規軍,其餘的都是臨時征募的。後來打不過我們,就又征召了十五萬人的預備役。這迴更搞笑了。俄國人根本沒有那麽多武器來武裝自己的士兵。哪些被征召的預備役上了前線,連一支步槍都沒有,拿根木棍綁上把刀就上了戰場了。”


    劉少卿講的興起,連比劃帶形容,聲形並茂,把劉永福逗得哈哈大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生於1871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此時魚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此時魚躍並收藏生於1871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