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裏有市井裏的說法,文化人則有文化人的議論。
“年兄,關於這次大捷,年兄有何看法?”
“這個嘛,皇上禦駕親征,於士氣自然是有所激勵。不過俄國人也是犯了輕敵冒進的毛病。想我大清泱泱百萬之眾,豈是俄國人能輕易撼動的?洋人總以老大帝國看我,謂之‘東亞病夫’,卻不知我朝早已中興自強。所謂‘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何況一國乎。”
“嗯,年兄言之有理。”
國內一片議論紛紛,國外更是亂成了一鍋粥。
原本信誓旦旦的俄國人此時傻了眼。戰報傳來,海軍遠東艦隊全軍覆沒,隻有‘列特維讚’號一艘船跑迴了海參崴——沒辦法‘楚莊王’號和‘列特維讚’號航速一樣,但起步晚了,所以追了一天也沒追上——現在還被人堵在了家門口。憑借海參崴軍港剩下的幾艘岸防艦,能支撐多久是在讓人心裏沒底。陸上的進攻也是節節慘敗,十四萬兵力現在已經讓人家吃了三分之一了。
而且中國人已經打到俄羅斯境內了。這可是自拿破侖以來從未有過的事兒。
原本叫囂‘維護法蘭西在亞洲的權益’的法國人立刻蔫兒了,估計勒內·瓦爾德克·盧梭正在暗自慶幸“幸虧法國人習慣性的行動比較慢,否則現在還不知道該怎麽下台呢。”
德國人慶幸之前的懸崖勒馬,英國人則慶幸自己找了一個可靠的盟友。美國人……嗯,美國人覺得和中國做生意還是可靠的,所以可以適當的提高提高華人在美國的地位問題。
俄國出兵東北並欲永久占領的行為其實是觸動了美國在華利益的。因為中國在東北興建的鐵路有很大一部分資金是來自於美國的貸款。同時,因為大清致力於開發東北,所需要的各種機器多有從美國進口的。中國還和美國簽訂了在東北建立兩個合資汽車及汽油發動機生產廠、兩個熱電廠的協議。而如果俄國用軍事占領的手法獲取了東北,勢必會把美國勢力攆出去,這樣便與美國的利益發生了激烈的衝突。
但美國當前的對外政策是它決不會為了短期的利益而與四大列強開戰。正如其國務卿海約翰所言“我們知道並且俄國也清楚我們不會為滿洲打仗”。因此,羅斯福政府甚至願意支持清政府進行對俄戰爭以削弱俄國。當然,是私下裏。
但是麵對如此巨大的損失,俄國國內不可能就這樣忍氣吞聲了。主戰派叫囂著必須‘懲罰中國人’!開始張羅著進一步向遠東派兵。尼古拉二世自黑海艦隊調出兩艘戰列艦以便增強第二太平洋艦隊的力量,要去找迴聖安德烈的場子;陸軍方麵,俄國也在積極動員東西伯利亞軍區的哥薩克,進一步增加兵力以應對近衛軍的進攻。
在國內積極準備擴大戰爭的同時,俄國人也開始在歐洲尋找盟友。沒辦法,打仗是需要錢的,可惜俄國在幾大列強裏屬於最窮的那個,要想支撐一場這麽遠距離的大戰實在是有些捉襟見肘,自然希望有人能幫著分擔點兒壓力。
然而讓俄國人驚訝的是,歐洲轉了一圈,除了同樣被中國人打的滿身包的荷蘭,竟然一個盟友也找不到!
法國方麵,作為俄國的盟友,雖然口頭上支持俄國,但法國在東北的權益不大。雖然政府當中有一些人希望利用這次機會再次發動一場針對清政府的戰爭,以找迴十五年前在北圻失去的‘麵子’。但是大多數的資本家認為,目前的對華貿易進行的十分順利,完全沒有必要付諸軍事行動——他們擔心如果法國政府發出軍事威脅,可能出現1898年德國那樣的尷尬局麵,反而會使現在的正常貿易受損。
另一方麵,法國也並不希望俄國把主要軍事力量投入遠東,因為這會削弱俄法同盟在歐洲對付德國的實力,因此對俄國遠東政策的支持有一定程度的保留。
而且法國人的注意力永遠集中在歐洲同德國的爭奪。民眾們認為,法國真正的威脅是近在咫尺的、貪婪的的德國人,而不是萬裏之外的中國人。在國家尚未收迴阿爾薩斯和洛林之前,發動一場針對第三國的大規模戰爭是愚蠢的行為。
同時,法紹爾事件後法國正致力於和英國改善關係,本來就不太願因為對華態度而開罪英國。正好,現在俄國在遠東遇到的‘滑鐵盧’給了法國人以借口。法國財長維耶立刻宣稱“俄法同盟隻適用於歐洲”,表明法國不會介入中、俄戰爭。
德國倒是希望推動俄國東進。它希望由於俄國占領東北而和中國甚至英國的矛盾激化,迫使俄國調開西部邊境的俄軍,間接削弱俄法同盟對德國的壓力。同時也希望俄國在這場戰爭中受到削弱,從而減輕俄國在歐洲所產生的威脅。
意大利人則在忙著爭取來自中國的造船訂單,奧匈帝國的眼睛隻能看得到巴爾幹,而西班牙人知道,如果自己對中國發出戰爭威脅,那麽自己在菲律賓的殖民地分分鍾就要改姓。
這裏麵最高興的是奧匈帝國和土耳其,當得知沙皇開始抽調黑海艦隊的主力艦時,奧匈帝國皇帝立刻向清帝國發來賀電,祝賀清帝國在遠東取得的輝煌的勝利,並表示希望和大清結成戰略夥伴關係。不過麵對歐洲的‘大肉蟲’,載湉表示沒興趣。
至於當今世界的老大,英國人意識到如果任由俄國人和荷蘭人結成聯盟,這場戰爭勢必繼續擴大。那麽毫無疑問收到威脅最嚴重的就是自己。
如果中國獲得了勝利——嗯,這在英國人眼中是基本不可能的,俄國畢竟擁有世界第三的艦隊和一百多萬常備軍,真正動員起來,根本不是中國能抵禦的了得。所以這種情況可以忽略不計。那麽一旦俄國人獲得最後的勝利,則必將威脅到英國在遠東的殖民地利益。再加上俄國人有可能獲得荷蘭的港口使用權,這都是英國人所不能容忍的。而且,在中、近東,自己也將會麵對來自俄國的更大的壓力。
相反,讓中俄兩國在東北地區保持這種軍事對立最符合英國人的利益。這樣一來不但中國人能夠牽製住大量的俄國軍隊,緩解英國在其他熱點地區的壓力,還能使中國人無法擺脫對英國的依賴。
於是這時候,英國人也意識到自己必須強硬起來,阻止戰爭擴大化。
隨後英國議會做出決議,授權政府在必要的時候采取一切手段阻止俄國人的腳步。英國政府開始頻頻發出外交攻勢,並向荷蘭當局施加壓力。英王愛德華七世甚至專門給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寫信,希望他能召迴自己的艦隊,理智對待對華關係,以避免可能發生的兩國直接衝突。
對於是否要進一步擴大和中國的戰爭的問題,俄國內部以沙皇為首的統治集團也並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存在兩派主張。
一派以財政大臣維特和外交大臣拉姆斯道夫等人為代表。他們看到俄國在國內和國際上——包括在歐洲和遠東——困難重重。
在俄國國內,俄羅斯緊追西歐展開快速的工業化腳步,工業革命基本完成。但社會的變遷卻與西歐截然不同。俄羅斯的中產階級沒有發展出具有足夠影響力的規模,而是向資產階級與勞動階級兩個極端發展,並伴隨著工業革命,逐漸形成日益嚴重的階級對立形勢。
俄國工業革命的另一特點是發展極不平衡。
在地理上,工業分布不均,絕大多數工業企業集中在歐俄地區。在產業結構上,各行業發展不夠協調,輕工業和消費資料的生產發展迅速,重工業和生產資料的生產發展遲緩。交通運輸較為落後。農業機械化基本上還未起步。城市裏建起了一批采用機器的大工廠,但靠手工勞動的舊企業和農村手工業仍大量存在。
所以俄國產業革命雖然促成了90年代以後俄國經濟高漲。但由於經濟技術落後和資金短缺,從而使沙皇政府力圖通過加強軍事政治侵略擴張以彌補經濟實力的不足。
而不斷的國土擴張,雖然讓俄羅斯帝國橫跨了歐、亞兩大洲,但國境內許多民族除了與俄羅斯文化有差異外,各民族之間也存在著曆史、地沿或文化的各種衝突。
到1901年,因為工業革命的不完整和民族文化衝突造成的影響,開始在這個帝國顯現出來。
國外方麵,俄國和奧匈帝國在巴爾幹有著長期的、不可調和矛盾,這些矛盾既有利益糾葛上的,也有民族和文化背景上的。
在西亞和中亞,俄國需要麵對來自英國的壓力。在黑海,德國、土耳其等國家形成了一個圍堵俄國的聯盟。
放眼整個歐洲,俄國人可以說隻有法國這一個盟友。而現在這個唯一的盟友,也不支持俄國人進一步擴大戰爭。
處於這兩個方麵的考慮,保守派的大臣建議不要輕易發動戰爭,而應加強對土耳其、日本的經濟掠奪和戰爭準備,待西伯利亞大鐵路貝爾加湖段通車,運輸能力提高再伺機和中國決戰。
另一派以禦前大臣亞曆山大·別佐勃拉佐夫、內務大臣維亞切斯拉夫·普列維、遠東總督阿列克塞耶夫等人為代表。這是一群狂熱的沙文主義者、帝國主義冒險家。俄國內務大臣主戰派首領普列維聲稱:“俄國的興起是靠刺刀,不是靠外交;解決同中國的問題,我們必須靠刺刀,而不能靠外交筆墨。”
沙皇尼古拉二世在發動戰爭的時機問題上淩駕於兩派之上。他知道俄國當前準備不足,希望推遲戰爭,認為‘時間是俄國最好的盟友’,‘每一個年頭都會加強我們的實力’。尤其是在英國發出非常嚴肅的戰爭威脅的時候,尼古拉二世認為目前俄國‘既不能確保在陸地上迫使中國投降,也不能實現在海洋上縱橫馳騁’。
但是俄尼古拉二世卻並不想就這麽簡單的結束衝突。畢竟,遠東艦隊的全軍覆沒使得俄國在世界麵前顏麵盡失。他必須找迴這個麵子。
尼古拉二世沒有把自己的想法藏起來,聰明的他將這個想法作為一個條件,寫在了給愛德華七世的迴信上。
愛德華七世雖然表示對自己表外甥的要求表示理解。但他同時也表示,鑒於和中國已經達成的協議,英國無法給俄國提供遠洋的必要支持,比如允許俄國人使用自己的殖民地港口。這就意味著俄國的增援艦隊隻能依靠法國的馬達加斯加和交趾支那兩個基地——就像八年前中日戰爭期間那樣。
說到中日戰爭,此時已經被徹底打落塵埃的日本政府看到有便宜可占,在三天前單方麵對俄宣戰,企圖奪迴被占領的室蘭港和北海道部分地區。不過,此時的北海道被俄國經營了多年,人口也增加到了十多萬,日本人想要奪迴來,恐怕不像他們想象中的那麽容易。
“年兄,關於這次大捷,年兄有何看法?”
“這個嘛,皇上禦駕親征,於士氣自然是有所激勵。不過俄國人也是犯了輕敵冒進的毛病。想我大清泱泱百萬之眾,豈是俄國人能輕易撼動的?洋人總以老大帝國看我,謂之‘東亞病夫’,卻不知我朝早已中興自強。所謂‘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何況一國乎。”
“嗯,年兄言之有理。”
國內一片議論紛紛,國外更是亂成了一鍋粥。
原本信誓旦旦的俄國人此時傻了眼。戰報傳來,海軍遠東艦隊全軍覆沒,隻有‘列特維讚’號一艘船跑迴了海參崴——沒辦法‘楚莊王’號和‘列特維讚’號航速一樣,但起步晚了,所以追了一天也沒追上——現在還被人堵在了家門口。憑借海參崴軍港剩下的幾艘岸防艦,能支撐多久是在讓人心裏沒底。陸上的進攻也是節節慘敗,十四萬兵力現在已經讓人家吃了三分之一了。
而且中國人已經打到俄羅斯境內了。這可是自拿破侖以來從未有過的事兒。
原本叫囂‘維護法蘭西在亞洲的權益’的法國人立刻蔫兒了,估計勒內·瓦爾德克·盧梭正在暗自慶幸“幸虧法國人習慣性的行動比較慢,否則現在還不知道該怎麽下台呢。”
德國人慶幸之前的懸崖勒馬,英國人則慶幸自己找了一個可靠的盟友。美國人……嗯,美國人覺得和中國做生意還是可靠的,所以可以適當的提高提高華人在美國的地位問題。
俄國出兵東北並欲永久占領的行為其實是觸動了美國在華利益的。因為中國在東北興建的鐵路有很大一部分資金是來自於美國的貸款。同時,因為大清致力於開發東北,所需要的各種機器多有從美國進口的。中國還和美國簽訂了在東北建立兩個合資汽車及汽油發動機生產廠、兩個熱電廠的協議。而如果俄國用軍事占領的手法獲取了東北,勢必會把美國勢力攆出去,這樣便與美國的利益發生了激烈的衝突。
但美國當前的對外政策是它決不會為了短期的利益而與四大列強開戰。正如其國務卿海約翰所言“我們知道並且俄國也清楚我們不會為滿洲打仗”。因此,羅斯福政府甚至願意支持清政府進行對俄戰爭以削弱俄國。當然,是私下裏。
但是麵對如此巨大的損失,俄國國內不可能就這樣忍氣吞聲了。主戰派叫囂著必須‘懲罰中國人’!開始張羅著進一步向遠東派兵。尼古拉二世自黑海艦隊調出兩艘戰列艦以便增強第二太平洋艦隊的力量,要去找迴聖安德烈的場子;陸軍方麵,俄國也在積極動員東西伯利亞軍區的哥薩克,進一步增加兵力以應對近衛軍的進攻。
在國內積極準備擴大戰爭的同時,俄國人也開始在歐洲尋找盟友。沒辦法,打仗是需要錢的,可惜俄國在幾大列強裏屬於最窮的那個,要想支撐一場這麽遠距離的大戰實在是有些捉襟見肘,自然希望有人能幫著分擔點兒壓力。
然而讓俄國人驚訝的是,歐洲轉了一圈,除了同樣被中國人打的滿身包的荷蘭,竟然一個盟友也找不到!
法國方麵,作為俄國的盟友,雖然口頭上支持俄國,但法國在東北的權益不大。雖然政府當中有一些人希望利用這次機會再次發動一場針對清政府的戰爭,以找迴十五年前在北圻失去的‘麵子’。但是大多數的資本家認為,目前的對華貿易進行的十分順利,完全沒有必要付諸軍事行動——他們擔心如果法國政府發出軍事威脅,可能出現1898年德國那樣的尷尬局麵,反而會使現在的正常貿易受損。
另一方麵,法國也並不希望俄國把主要軍事力量投入遠東,因為這會削弱俄法同盟在歐洲對付德國的實力,因此對俄國遠東政策的支持有一定程度的保留。
而且法國人的注意力永遠集中在歐洲同德國的爭奪。民眾們認為,法國真正的威脅是近在咫尺的、貪婪的的德國人,而不是萬裏之外的中國人。在國家尚未收迴阿爾薩斯和洛林之前,發動一場針對第三國的大規模戰爭是愚蠢的行為。
同時,法紹爾事件後法國正致力於和英國改善關係,本來就不太願因為對華態度而開罪英國。正好,現在俄國在遠東遇到的‘滑鐵盧’給了法國人以借口。法國財長維耶立刻宣稱“俄法同盟隻適用於歐洲”,表明法國不會介入中、俄戰爭。
德國倒是希望推動俄國東進。它希望由於俄國占領東北而和中國甚至英國的矛盾激化,迫使俄國調開西部邊境的俄軍,間接削弱俄法同盟對德國的壓力。同時也希望俄國在這場戰爭中受到削弱,從而減輕俄國在歐洲所產生的威脅。
意大利人則在忙著爭取來自中國的造船訂單,奧匈帝國的眼睛隻能看得到巴爾幹,而西班牙人知道,如果自己對中國發出戰爭威脅,那麽自己在菲律賓的殖民地分分鍾就要改姓。
這裏麵最高興的是奧匈帝國和土耳其,當得知沙皇開始抽調黑海艦隊的主力艦時,奧匈帝國皇帝立刻向清帝國發來賀電,祝賀清帝國在遠東取得的輝煌的勝利,並表示希望和大清結成戰略夥伴關係。不過麵對歐洲的‘大肉蟲’,載湉表示沒興趣。
至於當今世界的老大,英國人意識到如果任由俄國人和荷蘭人結成聯盟,這場戰爭勢必繼續擴大。那麽毫無疑問收到威脅最嚴重的就是自己。
如果中國獲得了勝利——嗯,這在英國人眼中是基本不可能的,俄國畢竟擁有世界第三的艦隊和一百多萬常備軍,真正動員起來,根本不是中國能抵禦的了得。所以這種情況可以忽略不計。那麽一旦俄國人獲得最後的勝利,則必將威脅到英國在遠東的殖民地利益。再加上俄國人有可能獲得荷蘭的港口使用權,這都是英國人所不能容忍的。而且,在中、近東,自己也將會麵對來自俄國的更大的壓力。
相反,讓中俄兩國在東北地區保持這種軍事對立最符合英國人的利益。這樣一來不但中國人能夠牽製住大量的俄國軍隊,緩解英國在其他熱點地區的壓力,還能使中國人無法擺脫對英國的依賴。
於是這時候,英國人也意識到自己必須強硬起來,阻止戰爭擴大化。
隨後英國議會做出決議,授權政府在必要的時候采取一切手段阻止俄國人的腳步。英國政府開始頻頻發出外交攻勢,並向荷蘭當局施加壓力。英王愛德華七世甚至專門給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寫信,希望他能召迴自己的艦隊,理智對待對華關係,以避免可能發生的兩國直接衝突。
對於是否要進一步擴大和中國的戰爭的問題,俄國內部以沙皇為首的統治集團也並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存在兩派主張。
一派以財政大臣維特和外交大臣拉姆斯道夫等人為代表。他們看到俄國在國內和國際上——包括在歐洲和遠東——困難重重。
在俄國國內,俄羅斯緊追西歐展開快速的工業化腳步,工業革命基本完成。但社會的變遷卻與西歐截然不同。俄羅斯的中產階級沒有發展出具有足夠影響力的規模,而是向資產階級與勞動階級兩個極端發展,並伴隨著工業革命,逐漸形成日益嚴重的階級對立形勢。
俄國工業革命的另一特點是發展極不平衡。
在地理上,工業分布不均,絕大多數工業企業集中在歐俄地區。在產業結構上,各行業發展不夠協調,輕工業和消費資料的生產發展迅速,重工業和生產資料的生產發展遲緩。交通運輸較為落後。農業機械化基本上還未起步。城市裏建起了一批采用機器的大工廠,但靠手工勞動的舊企業和農村手工業仍大量存在。
所以俄國產業革命雖然促成了90年代以後俄國經濟高漲。但由於經濟技術落後和資金短缺,從而使沙皇政府力圖通過加強軍事政治侵略擴張以彌補經濟實力的不足。
而不斷的國土擴張,雖然讓俄羅斯帝國橫跨了歐、亞兩大洲,但國境內許多民族除了與俄羅斯文化有差異外,各民族之間也存在著曆史、地沿或文化的各種衝突。
到1901年,因為工業革命的不完整和民族文化衝突造成的影響,開始在這個帝國顯現出來。
國外方麵,俄國和奧匈帝國在巴爾幹有著長期的、不可調和矛盾,這些矛盾既有利益糾葛上的,也有民族和文化背景上的。
在西亞和中亞,俄國需要麵對來自英國的壓力。在黑海,德國、土耳其等國家形成了一個圍堵俄國的聯盟。
放眼整個歐洲,俄國人可以說隻有法國這一個盟友。而現在這個唯一的盟友,也不支持俄國人進一步擴大戰爭。
處於這兩個方麵的考慮,保守派的大臣建議不要輕易發動戰爭,而應加強對土耳其、日本的經濟掠奪和戰爭準備,待西伯利亞大鐵路貝爾加湖段通車,運輸能力提高再伺機和中國決戰。
另一派以禦前大臣亞曆山大·別佐勃拉佐夫、內務大臣維亞切斯拉夫·普列維、遠東總督阿列克塞耶夫等人為代表。這是一群狂熱的沙文主義者、帝國主義冒險家。俄國內務大臣主戰派首領普列維聲稱:“俄國的興起是靠刺刀,不是靠外交;解決同中國的問題,我們必須靠刺刀,而不能靠外交筆墨。”
沙皇尼古拉二世在發動戰爭的時機問題上淩駕於兩派之上。他知道俄國當前準備不足,希望推遲戰爭,認為‘時間是俄國最好的盟友’,‘每一個年頭都會加強我們的實力’。尤其是在英國發出非常嚴肅的戰爭威脅的時候,尼古拉二世認為目前俄國‘既不能確保在陸地上迫使中國投降,也不能實現在海洋上縱橫馳騁’。
但是俄尼古拉二世卻並不想就這麽簡單的結束衝突。畢竟,遠東艦隊的全軍覆沒使得俄國在世界麵前顏麵盡失。他必須找迴這個麵子。
尼古拉二世沒有把自己的想法藏起來,聰明的他將這個想法作為一個條件,寫在了給愛德華七世的迴信上。
愛德華七世雖然表示對自己表外甥的要求表示理解。但他同時也表示,鑒於和中國已經達成的協議,英國無法給俄國提供遠洋的必要支持,比如允許俄國人使用自己的殖民地港口。這就意味著俄國的增援艦隊隻能依靠法國的馬達加斯加和交趾支那兩個基地——就像八年前中日戰爭期間那樣。
說到中日戰爭,此時已經被徹底打落塵埃的日本政府看到有便宜可占,在三天前單方麵對俄宣戰,企圖奪迴被占領的室蘭港和北海道部分地區。不過,此時的北海道被俄國經營了多年,人口也增加到了十多萬,日本人想要奪迴來,恐怕不像他們想象中的那麽容易。